探访民间乐器制作村——加依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61
颗粒名称: 探访民间乐器制作村——加依村
分类号: J632.1
页数: 9
页码: 220-228
摘要: 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乐器最多的要数维吾尔族了。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乐器便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许多维吾尔族不仅家里拥有都塔尔、热瓦甫、弹拨尔等乐器,而且大都会弹奏一到两种乐器,家里来了客人,可即兴表演和演奏,可谓名符其实的歌舞之乡。而创造这一传统民间乐器的就是远近闻名的“乐器村”——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加依村全村215户共计1010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05户都从事乐器制作,乐器制作使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该村制造的都塔尔、弹拨尔、萨塔尔等乐器驰名疆内外。今年43岁的热合曼·吐拉甫是加依村二队的村民,夫妻二人制作乐器已有28年的时间了。
关键词: 民间乐器 制作 加依村

内容

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乐器最多的要数维吾尔族了。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乐器便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许多维吾尔族不仅家里拥有都塔尔、热瓦甫、弹拨尔等乐器,而且大都会弹奏一到两种乐器,家里来了客人,可即兴表演和演奏,可谓名符其实的歌舞之乡。
  位于天山南麓却勒塔格山脚下渭干河畔的新和县是古代龟兹国之一,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用勤劳、智慧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多种手工艺乐器,再现了新和龟兹文化的韵味。而创造这一传统民间乐器的就是远近闻名的“乐器村”——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加依村全村215户共计1010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05户都从事乐器制作,乐器制作使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该村制造的都塔尔、弹拨尔、萨塔尔等乐器驰名疆内外。
  笔者慕名来到这个离县城十多公里的村,走进村子,便看到许多肩上扛着做好的乐器的维吾尔族青年男女谈笑风声地走在村子的小道上,问他们扛着乐器干什么,他们有的说刚刚做好乐器,准备把乐器拿到师傅家让师傅指点指点;有的说是从外村来的,到加依村刚买好乐器,准备回家。他们告诉笔者,他们非常喜欢加依村的乐器。
  随便走进一家,只见院子里堆放着各种大小不同的木头、包好的光滑木棍和一些薄薄的木板,主人介绍说这些都是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在一堆木板旁,一位十多岁的女孩正在把一块整木头掏成一个水瓢状的乐器头,她背后的木板床上还放着几把做好的弹拨尔。女孩的父亲见有人来访,便热情地把笔者领到一间大房子里参观。进到屋里,只见墙上挂满了乐器,炕上也摆满了各种乐器,数了数将近有80多把,在大炕旁边的一张不大的木桌上,摆放着许多用具,主人说那是用来制作乐器的工具。看着简陋的工作台,简单的制作工具,制作乐器工匠粗大的手,使人感慨不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手中这制作精美的乐器是从这里制作成的。后又走进一家,看到在院子里依然堆放着已成形或未成形的乐器以及制作乐器的已削去表皮的桑木,进到屋子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绝妙的图画:一位身着红色衣裙年约二十出头的少妇正专注地制作乐器,她手中拿着一个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样的桑木,正精心地削制着,在她的四周堆放着许多长短不一的桑木。窗外的一缕阳光洒在她的身上,给她披上了一道迷人的光晕……问她做的是乐器的哪部分,她告诉说,是乐器的共鸣箱。时间过去数月了,但这个制作乐器的年轻女人和她那专注的神态却一直印在脑海,挥之不去。
  今年43岁的热合曼·吐拉甫是加依村二队的村民,夫妻二人制作乐器已有28年的时间了。热合曼·吐拉甫说,他15岁开始拜师学做乐器,白天他无偿给师傅放羊,晚上就跟着师傅学习乐器制作技术。有时别人都睡觉了,他还独自一人在仔细观摩各种乐器的部件,钻研其中的奥妙。多少个夜晚,他一眼不眨地在乐器制作工作台旁度过。就这样整整两年时间,他终于学会了多种维吾尔族乐器的制作技术。如今,即使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只要手指在他制作的乐器琴弦上轻轻一划,一种空灵清脆的音符就跃然而出。学成后,热合曼·吐拉甫买了许多桑木,用两个月的时间制作了十多把都塔尔、弹拨尔、热瓦甫,这些乐器很快就被周围的人买走了。第二年,他开始大量制作乐器。由于他制作的乐器用料讲究、制作工艺精湛,很受人们的喜爱,前来订做的人很多。他说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要数弹拨尔,整个乐器的下部全是用一根整木头雕刻出来,既费功夫,又不能大意,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制作都塔尔也有一定的难度,都塔尔的琴箱需要12片木板条组装起来,每片木板长短不一,角度不一,高低不一,由于是手工制作,没有精密的仪器,全靠自己的手感组装,这手感就是技巧,也是一种绝活。热合曼·吐拉甫说,他一般是在冬天大批量制作做乐器,夏天也做,但由于夏天农活忙,抽空闲时间做。做一个乐器买桑木、清漆等成本费在35元左右,一个乐器40天可以作出,做工精细价格在1500~2000元的乐器一年只能做8~10把,而做工粗糙价格在80~100元的乐器一年可做75把左右。在春天的2~6月份是农活较忙的时候,农田需投入资金,因此买乐器的人不多,6月底小麦收割以后,买乐器的人会逐渐多起来。热合曼·吐拉甫到库尔勒、哈密、博乐等地去卖乐器时,他都会带上60~70把乐器。
  热合曼·吐拉甫一边制作乐器一边对笔者说,维吾尔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委婉动听,每种乐器的来历,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他说,都塔尔的来源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以游牧为生的维吾尔族牧人,主要饮食以黄羊为主,吃完黄羊后他们就把黄羊的肠子随意丢弃在大草地上,经太阳晒干的黄羊肠子被风一吹,发出了一种优美的声音。这种声音和现象被维吾尔族人发现后,人们就有意识地把风干了的羊肠子挂在挖空的木头上,用它来制作乐器,最原始、最古老、也最简陋的都塔尔出现了。弹拨尔是维吾尔乐器中最长的弹拨乐器,音色明净,悦耳动听。据说,古时一个名叫沙依甫·班里赫的维吾尔族乐师在弹奏弹拨尔时,竟有上百只百灵鸟围绕着琴又飞又唱,许多人也被这琴声感动得如痴如醉,甚至失去了理智,有的百灵鸟拼命朝琴杆撞击而死去。可想而知,这琴具有何等魔力。这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正说明维吾尔族是何等喜爱这个乐器。
  加依村凡是会制作乐器的村民,都不会忘记乐器制作老前辈司马义·尤路斯,虽然这位老人已去世十几年了,但村民提起他都敬佩地说司马义·尤努斯是我们共同的师傅。老人是这个村第一个制作乐器的,全村105户村民都是他的徒弟。由于加依村乐器制作工匠们制作的乐器外观精美,演奏的琴声动听,倍受群众的喜爱,全疆各地的客户都上门购买,并且远销到河南、北京等内地部分省市,一些游客也慕名前来参观,临走时还购买乐器作为礼物赠送给好友。据了解,加依村的105户乐器制作户,每年平均共销售制作的乐器达2万余件,平均每户收入达8000元左右,多的达到2万元,少的也在6000元以上。
  加依村的民族乐器都具有两重性,不但可作伴奏的乐器弹奏音乐,还可作为一件精美华丽的工艺品来展示,乐器经过主人的手工制作和装饰,显得简单古朴,高贵典雅。
  能旨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新和维吾尔族,他们美妙的音乐与内地的音乐有着极大的不同,华丽的滑音装饰旋律让人回味无穷,诙谐幽默的“麦西来甫”,无不体现着这个多民族地区的乐观和豁达。少数民族丰富的歌曲来自他们与众不同具有特色的民族器乐,加依村民间乐器品种多、制作美、着色好、音质悦耳,制作的乐器主要有:弹拨尔、都塔尔、热瓦甫、萨塔尔、达普、纳格拉等10余种。
  都塔尔的历史较为久远,早在公元6世纪至8世纪,维吾尔族人创造了富有民族色彩的棒状直径乐器——都塔尔。大约在公元14世纪,传统的都塔尔才逐渐形成,并渐渐传到至今,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木卡姆曲调。都塔尔是维吾尔族民间唯一的指弹弦乐器。这种乐器音色柔美,可独奏,也可与手鼓一起为歌舞伴奏。
  新和民间乐师门制作的都塔尔的构造与弹布尔很相似,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制作材料多采用经过自然干燥的桑木、杏木或核桃木,主要是桑木。它的规格尺寸按照男士、女士和儿童的不同分类而定,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适合男女弹奏。演奏时右手五指并用,缺一不可,或拨或挑,或挑或扫,弹奏出来的琴音声音虽小但音色却很柔美,弹奏者尽可通过琴声淋漓尽致的抒发感情,所以维吾尔族的妇女尤其喜欢用都塔尔自弹自唱。
  萨塔尔是很奇特的拉弦乐器,琴体类似弹拨尔,以一根钢丝弦作为主奏弦,另有9~13根共鸣弦,音色清净而优美,委婉轻柔,如潺潺水声,独有神韵。
  弹拨尔是维吾尔乐器中最长的弹拨乐器,长达1米多,琴体像半个水勺,琴体和琴头用桑木或杏木做成,共五根铁弦。音色明净,悦耳动听。弹拨尔声铿锵、悦耳,十分独特。弹布尔常用作独奏乐器,在家庆宴乐中与热瓦甫、手鼓等乐器组台,为歌舞伴奏。
  如果说弹拨尔的音色富有魔力,那么热瓦甫这种乐器是最为普及的了。无论天山南北均可见到。这种以羊皮、马皮、驴皮蒙面的乐器,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都以兽骨镶嵌出美丽的民族图案,既是民族乐器,又是精致的工艺品。热瓦甫是维吾尔、塔吉克和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弹拨乐器,比较普及。
  艾介克是维吾尔族弹拨和拉弦乐器中最短的乐器,古代称“哈尔扎克”,全长100厘米左右,琴杆为圆柱形,用桑木制作,共鸣箱呈半球形,多用桑木、枣木等硬质木料制成。共鸣箱呈球形,直径约20厘米,箱内有一层皮,与桐木面板之间用一音柱相顶,演奏时发出双音。艾介克共四根铁弦,用小提琴弓演奏,音色为板胡和二胡的混合音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一种说法,认为它就是胡琴的前身。
  达甫汉语称手鼓,是维吾尔族民间广泛使用的古老的打击乐,为合奏和伴奏不可缺少的乐器。它声音脆亮,在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是波斯阿拉伯文化东传的产物之一。还有冬巴克(小型手鼓)、奈依(即唢呐)、卡龙琴(弹拨乐器,现已失传)等,这些种类众多的乐器为演奏和表现丰富的维吾尔族乐曲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些维吾尔族乐器都是中华民族乐器宝库中的明珠。由于缺乏品牌和生产计划,目前全村乐器生产基本上处于各自为阵的局面,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把该村规划建设成非物质文化旅游点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风情园,对保护和继承民族乐器制作文化,促进新和县旅游互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使加依村民族乐器文化旅游点成为新和县、地区乃至自治区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之一,就要结合加依村周边地区资源,形成以民族乐器为核心,民族特色的农家风情园为辅助的文化旅游点,促进新和县文化与商贸旅游的互动发展。争取省、市、县旅游部门支持,将加依村一带建成国家级旅游景区。开辟以民族乐器文化旅游区为起点的“龟兹文化”旅游路线,将古城、石窟、佛寺、烽燧、关隘等景点与在新和境内活动过的张骞、绛宾、班超、李崇、鸠摩罗、玄奘等著名历史人物串联起来,体现“龟兹故地”及其文化的有机结合,展现盛唐气象、汉代华章。同时开展广泛的旅游区域协作,将周边库车、拜城、沙雅等兄弟县的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古龟兹国旅游线路。
  建立乐器展览室、文化活动广场等活动场所,在建筑形式上,风格以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体现出民族地区特点。同时重视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使用,如利用乐器展览室不但可以展出各种不同样式的都塔尔、弹拨尔、艾介克等乐器,还可以展示一些其他具有民族特色乐器,使建筑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集中展示民族乐器文化。利用文艺广场形成敞开的活动空间,展示维吾尔族特有的一些文化内容(如“木卡姆”、“麦西来甫”等),并开展节日婚礼仪式、风俗展示等特色活动。
  在加依村村口塑立能代表加依村乐器的雕像,以展现以乐器制作特色的主题,将周边一些受到影响的事物串联到一起,集中展现加依村乐器制作的起源。同时可以在“农家乐”中穿插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乐舞艺术“龟兹伎乐”的表演,展示“龟兹文化”的遗韵。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举办与民族乐器文化相关的研讨会。结合乐器的制作展出,对外加强宣传品牌。建立民族乐器制作文化交流互联网站,提高加依村的知名度。
  总之,农村旅游要走向市场,吸引广大旅游者,同样需要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但是仅靠单一的农户或旅游景区景点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区域联动发展,搭建起农村旅游发展的平台,产品互动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形象共塑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职能,引导旅游者对农村旅游产品的消费偏好。通过区域间农村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的搭配组合,创立加依村旅游专题网站,举办节庆活动,召开农村旅游产品推荐会,以博览会的形式推广旅游产品等等一系列的手段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关键在于要把乡村的特色、乡村的风味挖掘出来,体现出来,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的眼球。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春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