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民间歌舞与古代龟兹乐舞的艺术因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60
颗粒名称: 试论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民间歌舞与古代龟兹乐舞的艺术因缘
分类号: J722.22
页数: 9
页码: 211-219
摘要: 为了挖掘和弘扬民间优秀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2005年春,新和县龟兹文化项目小组在对辖境内汉唐历史遗址、龟兹文化古迹进行考察的同时,抽出专门人员,开展了对新和县民间歌舞艺术的调查工作。
关键词: 新和县 塔什艾日克乡 民间歌舞

内容

为了挖掘和弘扬民间优秀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2005年春,新和县龟兹文化项目小组在对辖境内汉唐历史遗址、龟兹文化古迹进行考察的同时,抽出专门人员,开展了对新和县民间歌舞艺术的调查工作。新和县的非物质文化——民间歌舞艺术非常普遍,其中以塔什艾日克乡民间歌舞最具有特色,可谓是全县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典型代表,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的称号,故而对此进行了重点调查。经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完成对民间艺人情况的调查和对音乐舞蹈的记录、拍摄工作。以下,本文就掌握的材料,对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民间歌舞的特点及其艺术渊源,试作探索。舛误之处,还请学术界同仁不吝赐教。
  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民间歌舞艺术主要分布于该乡英阿瓦提、阿尔吐格曼,阔尼博孜、塔什力克、库台曼、乔勒潘巴格、阿其东、努巴西拉木、阿图什墩、若先巴格等村,全乡著名艺人50余名,其中“弹拨尔”演奏艺人5人、“赛台尔”演奏艺人一名、“都塔尔”演奏艺人10人、“艾介克”演奏艺人一名、“热瓦甫”弹奏艺人4人、“达普齐”(鼓手)5人,民间歌手及舞蹈艺人30余人。农民艺人中年龄最大72岁,最小的40余岁,艺人们演奏、弹唱的民间音乐曲目主要有《那瓦木卡姆》、《新和赛乃姆》等,所弹唱的歌曲达50余种。据老艺人托乎提·铁木尔回忆,他弹唱的“塞乃木”有30多首曲子,都是从上辈人那里传下来的,到他这一代,已是第六代人了。他说,他和老辈人都不识乐谱,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口传心授”,学习曲子和乐器,主要凭记忆和听力,再经反复练习后掌握。经调查,《新和赛乃姆》的演唱活动形式有:(1)瓜熟赛乃姆(又称“麦西莱普”);(2)喜庆赛乃姆;(3)抓饭赛乃姆;(4)刁羊赛乃姆;(5)婚礼赛乃姆;(6)节日赛乃姆;(7)杏熟赛乃姆;(8)茶馆赛乃姆;(9)自由赛乃姆等9种。
  塔什艾日克乡民间歌舞的音乐大多热烈、明快、奔放,节奏感突出,但其间也有不少咏怀、呼唤和祈祷的成分。艺人们表演塞乃姆时,大家或于果园,或于葡萄架下坐成圆圈状,乐队聚于一角,群众拍手唱和。乐队演奏者基本为技艺高的老年人,演奏开始,“达普齐”(鼓手)击响手鼓数下,周围一下安静了下来,接着由乐队中一名老艺人开始进行散序起唱,此时手鼓停顿,仅弹拨乐器“弹拨尔”和弓弦乐器“赛台尔”轻声伴奏。领唱艺人唱至结尾时,乐队所有演奏者均开始合唱,接着音乐旋律由散板转入快节奏,“达普齐”鼓手击鼓,一时间乐声大作,艺人手中的弹拨尔、赛台尔、热瓦甫、艾介克、都它尔等乐器全部响起,随之舞蹈艺人开始进入圆圈中间的场子,群众亦进场跳舞,人数越聚越多,场面如火一般的热烈和奔放,约30分钟后,鼓声忽停,领唱艺人再次用散板引亢高歌,继而乐队齐奏,此时赛乃姆演唱和“麦西来甫”舞达到高潮,围观群众全部入场跳舞,乐器声、歌声、笑声、击鼓声交相响起,半小时后,乐队停奏,大家休息吃水果,休息约十余分钟后,下一首赛乃姆弹唱再次开始,如此可进行三、四小时,每场赛乃姆弹唱舞会,曲目多者,可达40余首。新和县维吾尔群众酷爱民族艺术,举办赛乃姆弹唱、麦西来甫舞会极为普遍,随时随地都可以举行,果园、麦场、葡萄架下、住房的院子里都可以成为举办舞会的场所,特别是在塔什艾日克乡,每当“咚咚”的鼓声和悠扬的琴声飘过田野时,各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到歌舞场子或唱或舞,谁也不愿意错过这热闹的场合。新和县的赛乃姆歌舞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最多时达上千人,笔者80年代初,曾多次见到数百人规模的赛乃姆、麦西来甫场面,其欢快热烈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塔什艾日克乡民间艺人所用乐器主要有弹拨尔(弹拨乐器,共五根铁弦)、赛台尔(弓弦乐器,共12根铁弦,用马尾制成的弓子拉奏)、都它尔(弹拨乐器,共两根弦,用羊肠制成,手指弹奏)、艾介克(弓弦乐器,共4根铁弦,弓子拉奏)、热瓦甫(弹拨乐器,共4根铁弦)、卡龙琴(弹拨乐器,外形颇类扬琴,现已失传)、奈依(即唢呐)、达普(即中型手鼓,打击乐)、笛子、纳格拉(铁制羊皮或蛇皮,系放置地面的鼓,用鼓棒演奏)、冬巴克(小型手鼓)、沙巴依(打击乐)等十余种,乐器多为本地农民手工制作,其中以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的乐器制作最为有名。加依村制作的“弹拨尔”、“都塔尔”、“赛台尔”等乐器,音色宏亮清澈,造型优美,琴身周围用贝壳或兽骨镶嵌,各色花纹图案繁复美观。新和县塔什艾日克民间艺人所用乐器吹、拉、弹、打俱全,而打击乐器在“赛乃姆”歌舞音乐中居重要地位,据成书于清代的《西域闻见录·卷七》言及南疆库车、新和等地维吾尔音乐时写道:“回乐以鼓为主,声音抑扬高下,随鼓而起落,而歌舞节奏之盘旋,亦以鼓为节。”
  新和、库车古代地处古代“丝绸之路”天山南路北道,为中西交通的交汇之地。因之,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民间音乐的音阶、调式有承自东西方音乐体系的因素,如民间艺人演奏的赛乃姆,其音阶经常是升高或降低一个全音的1/4音,这类游移性变化音的运用,为新和民间音乐的第一个重要特点。
  新和民间乐曲的第二个特点是切分音节奏,乐句或乐段多采用先抑后扬的形式,即开始或结束不在强拍而在弱拍或后半拍上,节奏、节拍类型繁多,乐曲节奏变化繁复,散拍运用较多,5/8、7/8、9/8的拍子富有特色,旋律线条多为波浪型。
  新和民间乐曲的第三个特点是既有忧伤,又有欢快的音乐风格。如民间艺人在演唱散板序曲时,歌声曲调婉转悲怆,多将听者带入一段难忘的回忆之中,而序曲结束之际,忧伤的情调渐渐转至欢快,它告诉人们:苦难已过去,幸福已然来临。可谓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新和县民间音乐的第四个特点是混成性音乐风格,稽核四十余首录自塔什艾日克乡的《新和民歌》,其旋律既有来自中原和江南的丝竹音调,也有来自波斯、阿拉伯的音乐情调,同时还保留了本地音乐特色,是由多种音乐艺术元素融汇而成。
  新和县民间歌舞艺术的第五个特点是蕴涵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其民歌在内容上包含劳动者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爱情歌曲,劳动歌曲,风俗歌曲和对美好生活称赞的歌曲,同时也有反映苦难生活的歌曲。
  新和民间歌舞艺术中的舞蹈绚丽多姿,热情活泼。艺人们舞蹈时,双手呈半握状,下甩打开,两臂随音乐弯屈、收回,有的双手也完全张开,或呈钩爪状,随节奏或向左、或向右开合,每旋转一次双臂随之变换姿式,舞姿优美大方,极富有韵律感。而整个舞姿全由腿部带动,主要是脚步,脚随鼓的重音落地,亦随鼓的节奏行进,旋转。舞时身体下压,微顿,舞到兴致处,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音乐节奏常用的有4/4、2/4、5/8、6/8等几种。男子在跳舞时,注重头部和面部的动作和表情,如与姑娘对舞,面部上扬,挺胸、微笑、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活泼;如单舞或混舞,则多表现诙谐和调皮,舞时头部常抖动,并左右晃动,或类似鸭子行走时,头部一伸一缩。喜挤眉弄眼,左顾右盼,注重舞时眼珠的动作,男性舞蹈多表现出奔放、刚健的特点,女性舞蹈多表现出柔软、舒展大方的特点,尤其是女性舞蹈,最富变化,舞时女子通过丰富的头部动作和面部表情,并间以史载之“弄目”、“移颈”、“撼头”、“弹指”、“跷脚”等动作,柔媚诱人,给观者以美的享受。新和民间歌舞的种类除舞会常用的“麦西来甫”舞蹈外,还有“盘子舞”、“夏地亚那”、“纳孜库姆”、“萨巴依舞”和手鼓舞。
  经悉心研究,笔者认为,新和县民间歌舞与古代龟兹乐舞有着很深的渊源。其理由如下:
  一、新和县自古为龟兹中心,历史上曾处于“丝绸之路”天山南路北道要冲(天山南路北道又称“丝绸之路”中道或“热海道”),早在汉唐时代,龟兹人民以其开放、开明、开拓的胸怀,在同东西方进行贸易往来的同时,吸收、融汇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蜚声中外的艺术——龟兹乐舞艺术与造型艺术,而新和县正处于这一璀璨艺术的中心区域,其艺术必定流传后世,也就是说地缘上因素决定了这种天然的继承关系。
  二、从民族变迁上看,尽管公元841年大批回人从漠北迁至西域和龟兹,但当时正处于奴隶制形态的回鹘人,其草原文化显然落后于处于封建制农耕文化的龟兹人,从文化上讲,落后民族可以在武力上征服先进民族,但在文化上却反而为先进民族所影响,我国的清朝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回鹘人迁入龟兹后,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其游牧文化必会受到龟兹农耕文化的深刻影响,回鹘人原有之草原乐舞与龟兹乐舞相结合,形成了后来的维吾尔乐舞艺术。
  三、从音乐乐理、乐器和舞蹈上看,古代龟兹音乐中的艺术元素,在新和民间音乐中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首先,我们先看自古就流行于新和、库车等地的七声音阶。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龟兹的七声音阶,为大音乐家苏祗婆所创,苏氏七声音节阶传入中土之前,中土音乐为固定唱名法,即在一个八度内只具有宫、商、角、变徴、徴、羽、变宫七声,宫的位置不许移动,其音节阶半音在三度与四度之间,而龟兹苏祗婆所创七声音阶——五旦七声,半音则在四度与五度之间,采用的是首调唱名法,因而演奏时,同一龟兹乐曲可在多种宫调中出现,也就是现今所讲的变调,古称“犯调”。苏祗婆所创七声音阶传入中土后极大丰富了我国的音乐理论和音乐表现力。而今之新和民间音乐运用的正是龟兹时代的七声音阶,其音阶的半音亦是在四度与五度之间,此外新和民间音乐还常应用多于七声的音阶和其他风格的音乐,从而构成其混成性音乐风格。
  其次,从乐器上看,一些龟兹时代的乐器,诸如唢呐、笛子、羯鼓(后演化为今之“纳格拉”鼓)、手鼓、筚篥(即今之“巴拉曼”,也称“皮皮”)、铁环(即今之“沙巴依”)仍在今天新和民间艺人的音乐演奏中使用,其音乐艺术的因缘不可谓不深焉!
  第三,从舞蹈上看,龟兹舞蹈对新和民间舞蹈的影响也是很深的。从隋唐文献记载上看,龟兹的舞蹈种类很多,根据《乐府杂录》以作比较。
  1.从柘枝舞看龟兹乐舞与新和民间歌舞之关系。
  据《乐书》载:“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用二童舞,衣帽施金铃,卞转有声。”又曰:“对舞相占,实舞中之雅妙者也。”柘枝舞先是单人舞,后来又发展成双人舞,其舞姿唐朝诗人张诂在其《观杨瑗柘枝》一诗中写道:“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女性舞者,身穿紫裙,足着红色锦靴,舞时脚步应音乐节奏而动。新和民间舞蹈中双人舞的节目很多,有女子双人舞,也有男子双人舞,最常见的是男女双人舞,其舞蹈形态与史载之龟兹“柘枝舞”颇为类似。
  2.从胡腾舞看龟兹乐舞与新和民间歌舞之关系。
  胡腾舞由石国(既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传入龟兹,其舞姿以腾踏跳跃,急促敏捷的步伐和撼头弄目,叉腰耸肩,情不自禁的浓烈情感闻名一时。据文献记载,龟兹胡腾舞开始前,舞者“帐前跪作本音”,即舞蹈开始前,舞者先以致礼的方式作为先导,然后随乐声起身疾舞。新和民间歌舞无论是单人舞还是双人舞,仍然保留着这一传统形式。龟兹胡腾舞以脚步动作繁复为其特点,如跳舞时的移步、蹉步,碎步、跺步、跳跃步等。唐朝诗人刘言史在《王中丞毫观舞胡腾》一诗中对胡腾舞作了形象的描绘:“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樽前急如鸟。织成番帽虚顶尖,细揲胡衫双袖小。手中抛下葡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瞠目,横笛琵琶遍头促。”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龟兹胡腾舞是一种刚性的男子舞蹈,动作蹬踏跳跃,旋转翻腾,眉动目语,或间以高难度的腾空技巧,难怪使观众“无言皆瞠目”。现今新和民间歌舞中均有以上这些动作,上文在叙及新和民间舞蹈的特点时,已作详细描述,龟兹胡腾舞对之影响之深于兹可鉴。
  新和县民间歌舞艺术尽管与古代龟兹乐舞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但还不能完全与之等量齐观,因为作为源泉的龟兹乐舞毕竟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雨沧桑,龟兹国灭,“丝绸之路”中断,昔日的辉煌归于沉寂,留与后人的艺术潜隐于民间,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新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是一种融汇了多种元素的艺术,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古代的龟兹乐舞,而且也吸收了来自波斯、阿拉伯、中亚以及祖国内地的音乐舞蹈艺术。我们今天对之进行研究和保护,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文明,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热情,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尽一分力量。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金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