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乐舞和现代维吾尔歌舞的历史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59
颗粒名称: 龟兹乐舞和现代维吾尔歌舞的历史渊源
分类号: J709.2
页数: 11
页码: 189-199
摘要: 在与大家共同探讨龟兹乐舞和现代维吾尔歌舞的历史渊源之前,我想给大家交流一下"龟兹"这个称谓。我们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一片地球上最大的陆地,这就是亚欧大陆。
关键词: 龟兹乐舞 维吾尔歌舞 历史

内容

在与大家共同探讨龟兹乐舞和现代维吾尔歌舞的历史渊源之前,我想与大家交流一下“龟兹”这个称谓。我们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一片地球上最大的陆地,这就是亚欧大陆。在这片大陆腹地东北角,便是世界著名的古代西域,而在西域的正中,就是古代的龟兹国。在多数人看来,包括一部分新和人,认为龟兹就是指现在的库车县,其实这是不全面的。造成人们的这种印象跟我们以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是有很大关系的。龟兹是汉初西域之三十六国中最有影响又较为发达、强盛的大国之一。龟兹一名是汉语音译。《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可见,汉初的龟兹是以渭干河(古称白马河)、库车河(古称铜厂河)流域形成的塞外绿洲为中心,即以今天的库(车)、沙(雅)、新(和)绿洲为中心。从狭义上讲古龟兹只包括今天的库、沙、新、拜。魏朝时期,龟兹兼并了温宿、姑墨、蔚头等城郭,版图大增,总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在鼎盛时期,囊括了今阿克苏地区所辖八县一市以及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和巴楚县等辖境,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
  东汊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龟兹的政治势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张。班超曾将西域都护府治所设在龟兹。李崇为西汉最后一任西域都护,他的私人信物“李崇之印”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县玉奇喀特古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也有力地证明了新和在历史上也曾是龟兹国的中心。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龟兹始终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沿着沟通了人类交流通道的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不断汇集到这里。龟兹在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除了吸收中国内地、印度、希腊文化外,还曾受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深刻影响。正是这多种文化的兼收并蓄,碰撞与交流,使得古代龟兹创造了既不同于西方文化,也不完全等同于中原内地文化的风格独特、色彩奇异的龟兹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龟兹文化除了它灿烂的佛教艺术、多元的语言文字,最大的成就便是它美妙绝伦的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这两种艺术学术界统称为“龟兹乐舞”。
  龟兹乐舞萌发于西汉初期,汉宣帝时,龟兹王绛宾,娶乌孙公主为妻,后绛宾携公主去长安朝贺,汉宣帝赐给“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以后绛宾“数来朝贺”,回龟兹后“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人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这一重大改革,对龟兹乐舞艺术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公元前2世纪初,龟兹国随着佛教传入,龟兹乐舞伴随着佛教香火而渐入鼎盛。.东晋和南北朝期间是战乱频繁和民族大迁徙的年代,在文化和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中,龟兹文化进一步发展,音乐艺术日趋繁盛,成为西域一个乐舞胜地。前秦国王符坚,派吕光平龟兹,将一大批龟兹乐舞伎人带至中原,从此揭开了龟兹乐舞大规模东传的序幕。在古代宫廷乐中,龟兹乐被归为隋九部乐、唐十部乐中的一部。从《隋书》所记,隋朝音乐主要用龟兹乐器来演奏,呈现出“妙绝弦管,新声奇变”的效果。到了唐代,“管弦乐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实,其中的“西凉乐”也是龟兹乐的变声。令唐玄宗无比痴迷的《霓裳羽衣舞》,就属于龟兹乐的大曲形式。
  在古代新疆的诸乐种中,以龟兹乐为最著名,其影响也最深远。唐玄奘西行取经途中,对于当时的西域是有着最丰富的阅历的,曾欣赏过龟兹乐舞,他对于龟兹乐的评价是:“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也就是说,龟兹乐是西域各国乐舞中最优秀的。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很公允的。
  在隋唐先后设置的七部乐与九部乐中,都有龟兹乐。在唐朝设置的十部乐中,除有龟兹乐外,还有疏勒乐、高昌乐与甘肃河西地区的西凉乐。唐玄宗李隆基时将十部乐改为立部伎、坐部伎,龟兹乐在唐朝燕乐中的地位就更高了,在八种立部伎中有五种采用龟兹乐,在六种坐部伎中有三种采用龟兹乐。龟兹乐曲所以赢得中原人民的特别喜爱,就是因为龟兹乐代表开放的精神,代表热情、奔放、蓬勃向上的精神,代表博大、宏伟、一往无前、日新月异的精神,代表团结、锐意进取的精神。
  据史料以及遗存考证,龟兹音乐先后使用过不下28种乐器。在这些乐器中,有出自龟兹本地的五弦、筚篥、答腊鼓;有源于中原的笙、鼗、排箫、阮咸;有来自西亚、印度的竖箜篌、曲颈琵琶;还有北方游牧民族留下的羌笛、羯鼓等等。这些乐器在龟兹舞乐中,既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又有发展与创新。在唐朝十部乐中龟兹乐的乐器是最为丰富的。《新唐书·礼乐志》曾列举了它所拥有的19种乐器:“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觱篥、答腊鼓、毛圆鼓、都昙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贝蠡)皆一、铜钹二。”另外我们知道,奏鸡娄鼓的人同时还兼摇波浪鼓。在上述20种乐器中觱篥、五弦(五弦的直颈琵琶)等是龟兹人所固有的乐器,弹筝、笙、箫(排箫)、波浪鼓等是汉族乐器,横笛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羌族人的乐器,箜篌、琵琶(四弦的曲颈琵琶)、铜钹、贝蠡等则是从印度、波斯等外国传人的乐器。因此,我们认为龟兹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内受到了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音乐的影响,在国外受到了印度、波斯等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仅有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如果没有古代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和创造精神,赏心悦目的龟兹乐仍然是不能出现的。因此,我们认为,龟兹乐舞是古代新疆各族人民在祖国音乐史上的伟大创作,对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的音乐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日本在隋唐时不断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这些使者归国时带回的中国乐舞,其中不少就是龟兹乐。日本的“雅乐”里,有许多是与龟兹有关的乐曲,龟兹乐中的筚篥、五弦琵琶等成为日本传统乐器。至今日本还保存着唐代制作的五弦琵琶等。
  龟兹乐舞对朝鲜也有重大的影响,朝鲜半岛流传的“长鼓”就是随龟兹乐舞传人的,古代朝鲜使用一种“桃皮筚篥”乃是龟兹筚篥的变种。
  古代越南、缅甸等国,亦有龟兹乐舞的影响。《新唐书·骠国·今缅甸传》记载该国宫廷乐部中有四部,第一部即龟兹部”,其乐器配置,与唐宫廷“龟兹部”完全一致。
  龟兹舞蹈种类甚多,《乐府杂录》舞工载:“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或如飞燕。”从龟兹壁画中可以看出,龟兹舞蹈中胯的摆姿、手形的多变、面部的“撼首”“弄目”等,多为印度舞的特点;被唐代诗人白居易赞叹为“回雪飘摇转蓬舞”、“奔车轮缓旋风迟”的胡旋舞,又是吸收了中亚旋转技巧而来;缚身的彩带和披纱随舞的飘逸,恰如中原善舞绸帛的写意……如此不断地吸收扬弃,龟兹舞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舞姿以身体线条呈S型、双脚交叉、出胯、扭腰为基本造型,此舞擅长各种姿势的旋转,节奏时急时缓,起伏对比,强而多变。旋转和腾跃是龟兹舞蹈艺术的表演特色,著名的“胡旋舞”、“胡腾舞”都是龟兹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腾舞是典型的西域少数民族男性舞蹈,它以急促敏捷、腾踏跳跃的步伐,撼头弄目,叉腰耸肩,情不自禁的浓烈情感,体现古代西域舞蹈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雄健豪放的民族性格,以及风趣诙谐的民族情调和剽悍粗犷的男子风格。胡腾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横笛、琵琶、铜钹等响亮而富有气势的乐器,以高音为主。舞蹈进入高潮时,音乐节奏愈加急促,从而“横笛琵琶遍头促”,舞蹈的步伐也变得更为纷繁复杂,出现了“蹲舞樽前急如鸟”,用飞鸟形象比拟屈膝下蹲,步伐急速变换的灵巧舞蹈技能,至今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那孜库木”还保留着类似的舞蹈动作。在这种快速的舞蹈过程中还使用高难度的腾空技巧,舞者好像车毂旋转似纵身跳起。胡腾舞是以“或踊、或跃”腾踏跳跃的舞步为主要特点的舞蹈类型,至今仍在新疆的舞蹈中闪现着它的英姿。胡腾舞的服饰,和现在流行在新疆的穿窄长衫、腰系宽带、足穿软靴(多半是黑色)的民间舞蹈服饰比较,也是极为相似的。
  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在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胡旋舞传入内地后,风靡一时,在宫廷尤为流行,唐玄宗对胡旋舞也十分偏爱。杨玉环也就是杨贵妃为了取悦于唐玄宗,也常常在宫廷上眉飞色舞地跳胡旋舞。据说有一次杨贵妃领着一群胡旋女在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变的胡旋舞,她们穿着彩虹一样美丽的衣裳,戴着饰有变幻无穷的翡翠花冠,姣美的身姿旋转起来像柳絮那样轻盈,玉臂轻舒,裙衣斜曳,飘飞的舞袖传出无限的情意,唐玄宗看到高兴之处,接到鼓棰,忘乎所以地为贵妃击鼓,竟把鼓都击破了。
  胡旋舞是唐代最有特色的健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和蹬踏动作,这就需要富有节奏感、音量大、音色亮的乐器伴奏。因此它的伴奏音乐就以打击乐为主。现今的维吾尔族舞蹈中,仍然保留着急速旋转的特点,伴奏也以鼓(如手鼓、纳格拉、冬巴鼓等)为主,舞者穿着薄薄的纱衣,戴着戒指、耳环、手镯,从舞姿、服饰、音乐方面看,这些正是古代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继续。
  虽说经过了十多个世纪,今天我们欣赏维吾尔族歌舞时,它的器乐旋律,舞姿律动,依然能让人们领略到古龟兹乐舞的绰约风姿。
  龟兹乐与维吾尔族乐舞,从音乐结构,到乐器、舞伎都有着血缘的关系,可以说龟兹乐是维吾尔族乐舞的源,维吾尔族乐舞继承发展了龟兹乐。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结构基本与龟兹乐中歌曲、解曲、舞曲三部分的乐曲结构相同,使用的乐器手鼓、筚篥、横笛等也曾是龟兹乐中的乐器。
  从乐曲结构来看,包括现在我们新和等地在内流传的《十二木卡姆》,实际上就是由龟兹大曲发展演变而来的。龟兹乐的乐曲结构分歌曲——解曲——舞曲三部分,木卡姆中的“琼拉克曼”就是这种结构。有所区别的仅是木卡姆中歌曲与解曲部分往往交替进行。
  从乐器来看,维吾尔族使用的乐器,也大都继承龟兹乐的乐器。龟兹乐乐器的组成有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现今木卡姆的乐器编配也是如此。如龟兹乐中的“羯鼓”是现今木卡姆使用的“纳格拉”的渊源;龟兹壁画中的手鼓与现今的“达普”如出一辙;“五弦”与“热瓦甫”、“弹拔尔”等相似;“筚篥”即现今的“巴拉曼”笛,一直保留到现今等等。
  从舞伎来看,古人描述的弹指、撼头、异目等,不仅是古代龟兹舞蹈的基本动作,同时也是现代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至于现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的急速旋转和骤然伫立的舞姿就是继承龟兹舞“乍动乍息”的传统。根据龟兹石窟记载的舞蹈形象,可以看出与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动作明显相似。有的壁画里的舞伎双臂高攀、跃步起跳的形象与维吾尔族舞蹈擅长举臂、脚步徐动的舞姿非常类似。如在克孜尔石窟18窟与114窟都有一种双臂举起,头向右倾、眼睑下垂、双脚略分、右脚点地的舞姿。这与现今我们新和“赛乃姆”的一些动作几乎无差。库木吐拉石窟63窟一个男子蹲裆式舞姿,与维吾尔族男子舞蹈基本动作相似;龟兹壁画中还有许多顶灯、顶碗的形象,也类似现在新和、库车一带盛行的顶盘子、顶餐具的民间舞。
  龟兹石窟壁画中还有一些舞蹈动作表示“撼头”、“弄目”、“脐脚”、“弹指”及“冲”的姿态。这些动作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经常见到,维吾尔舞蹈中的“移项”就是“撼头”;“流波送盼”就是“弄目”;至于“脐脚”、“弹指”更是习见。“并”是鼓掌之意,以外击节就是拍手。现在维吾尔族舞“赛乃姆”中往往是群众拍手合唱以伴舞蹈。
  今天,在新和欣赏维吾尔族乐舞,你会感到粗犷中含有一种纤细,奔放中透着一种柔情。它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乐舞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无论从服装舞姿、演奏乐器,都可以看出新和的维吾尔族乐舞与龟兹乐舞一脉相承、水乳交融的关系。
  从服饰上看,女演员着贴身紧袖服,外套花边短袖紧腰外套,下身则是宽脚长裤,外套彩裙。男演员下穿紧笼长裤,男女演员都足登软靴。这些服饰与今天相比,女演员只是将两件套的花裙改为连衣裙,短袖紧腰外套改为坎肩。男演员的紧笼长裤,也就是今天还用的灯笼裤。
  至于足登的软靴,今天只是男女后跟高低不同。在今天新和的维吾尔族乐舞中,男演员的平臂单足旋转,舞中的一颦一笑,一顾一盼,传情逗趣,与在亲和县出土的舍利盒乐舞图相比较,十分相似。而龟兹壁画中的乐舞舞姿,双臂举起、头向右倾、眼睑下垂、双腿略分,右脚点地的形体造型,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新和赛乃姆”。
  乐器上,原来龟兹乐的箜篌换成了今天的扬琴,今天的纳格拉和手鼓替代了龟兹乐从中原引进的大鼓,唢呐、竹笛替代了排箫,至于今天的维吾尔族乐器热瓦甫、弹拨尔等,与古龟兹的五弦琴有十分朋显的联系,纳格拉更是源于龟兹乐中的羯鼓,龟兹乐演奏时的管弦则沿用至今。
  今天,龟兹乐舞比较完整、形象的记录,除了像在库木吐拉石窟、托乎拉艾肯石窟和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外,还有1903年在苏巴什发现的龟兹舍利盒乐舞图。这些记录,可以部分地展示维吾尔族乐舞与龟兹乐舞的渊源合流。在舍利盒乐舞图中,描绘了集体舞与独舞的组合,基本上与今天“赛乃姆”的组合结构相似。
  龟兹乐舞在漫长纷繁的社会变革中,虽然原貌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它那高亢奔放的基本风格依然经久不衰。现在民间流传的维吾尔族歌舞,仍有古龟兹乐舞的遗风。正是凭着这与众不同的遗风,新和县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以塔什艾日克乡的民间歌舞和以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民族乐器制作为代表的民族乐舞依然可以让我们领会到古龟兹乐舞的魅力。
  新和县为维吾尔族繁衍聚居地,维吾尔族自幼就能歌善舞,有人说维吾尔族小孩儿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长期以来这里的音乐和舞蹈在继承古代龟兹乐舞的基础上,又融进了中亚舞蹈和察合台汗国时期突厥化了的舞蹈“刀郎”以及源自叶尔羌(今莎车县)的“十二木卡姆”乐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和“麦西来甫”。麦西来甫是龟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人最为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麦西来甫,维吾尔语意为“集会”、“聚会”。
  新和县的麦西来甫,继承了古龟兹乐舞的传统技艺,曲调别致,舞姿独特,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新和县歌舞以麦西来甫为主流,继承和糅合了古龟兹乐舞的特点。新和麦西来甫舞蹈中的“纳入尔库”和“夏地牙纳”舞姿、民间艺人中的“达甫齐”、“赛台尔齐”的演奏旋律和古典艺术特色的“献花”仪式,均有古代龟兹乐舞和伊斯兰文化艺术特色。
  新和县麦西来甫分为喜庆麦西来甫、轮流麦西来甫、自由麦西来甫、抓饭麦西来甫、瓜熟麦西来甫、刁羊麦西来甫等。表演麦西来甫不受场地、时间和人员的限制,可随时随地举行,如房间、麦场、果园等都可以作为跳麦西来甫的场所。在农闲、节庆日或劳动之余自编、自弹、自唱、自舞,蔚然成风。在舞的同时,配有传统的民歌,其内容多为浓情热烈的情歌和具有生活气息的质朴的民谣,节奏由慢至快,人数也由少增多,在昂扬热烈的曲调中,舞者陶醉其中,不知疲倦,坚持到最后的人,被人们称作舞蹈能手,令人羡慕。
  举行麦西来甫时,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几百人。人们先围成一圈,中间空出作为舞场。然后,人们用“都塔尔”、“弹拨尔”和“手鼓”等乐器弹奏,一般演奏由十几人组成,七八个人敲手鼓,三四个弹弹拨尔,两三个人弹都它尔。边敲边弹边唱,每弹唱一曲,大约十五分钟左右,内容有赞美太阳的、赞美月亮的、赞美家乡的、歌颂爱情的、思念亲人的等等。特别是敲弹唱三合一,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人们入场起舞,随即任意邀请围观者入场同舞。舞姿活泼轻快,脚踩垫步,臂挥手扬,眉飞色舞,弹指击掌,男女老幼各显风姿。男性舞姿稳健、洒脱,女性柔美、细腻。舞蹈者双臂举起,头向右倾,眼睑下垂,双腿略分,右脚点地,仿佛就是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描绘的龟兹舞蹈形象。当弹奏《赛乃姆》或《台孜》舞曲时,麦西来甫进入高潮,乐曲声和歌声、欢笑声、击掌声、弹指声响成一片,气氛热烈。豪放悠扬的歌声、飘逸优美的舞姿、悦耳动听的器乐声,使人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当地的人们其乐融融,一幅万象更新、和谐的美丽画面。
  在新和县麦西来甫歌舞的基础上还催生演变出“奇力木”和“拜孜买”活动。每年春、夏、秋巴扎天(赶集)时,人们不约而同地自带食品和乐器,进入果园游园。在游园中,人们即兴起舞,或弹或唱,不拘形式。乐器演奏多是“阔夏克木卡姆”、“木下吉热克拉克”等传统民族乐曲。“拜孜买”活动,源远流长,是龟兹歌舞在民间世代相传的艺术成果。
  我们有幸工作和生活在这块沟通了人类伟大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创造了历史辉煌的古龟兹地区,但前辈的创造并不能代替我们的创造,前辈的辉煌关不能等同于今天我们的辉煌。新和县民间歌舞与古代龟兹乐舞有着很深的渊源,我们今天对之进行研究和保护,目的就是发扬中华文明,提高各族人民的“四个认同”,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热情,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积极打造龟兹文化品牌,从而促进新和县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

相关人物

鲍自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