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岗沟通龟兹于阗道的重大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46
颗粒名称: 昆岗沟通龟兹于阗道的重大意义
其他题名: 论昆岗前世与今生
分类号: K294.5
页数: 13
页码: 168-180
摘要: 在丝绸之路南道与中道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古道,就是史书中记载的于阗北道或称龟兹一于阗道。它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捷径,连通塔里木盆地南北端的几个绿洲城邦。就是现今通过库车、新和、阿克苏、阿瓦提渡塔里木河沿和田河到达和田;或沿库车、新和、沙雅、阿拉尔渡塔里木河沿和田河达和田;或沿库车、新和、沙雅渡塔里木河沿克里雅河到达于田转至和田,许多史料都有记载。机缘巧合,最近阿拉尔邻近沙雅区域陡然出现大量墓地及生活区,就是佐证先民活动的有力证据。令人痛惜的是在短短不到十年,墓地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墓葬信息被破坏殆尽。2006年4月,我们再次走访,踏上了探寻神秘古墓生活区之路。
关键词: 昆岗 龟兹 阗道

内容

在丝绸之路南道与中道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古道,就是史书中记载的于阗北道或称龟兹一于阗道。它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捷径,连通塔里木盆地南北端的几个绿洲城邦。就是现今通过库车、新和、阿克苏、阿瓦提渡塔里木河沿和田河到达和田;或沿库车、新和、沙雅、阿拉尔渡塔里木河沿和田河达和田;或沿库车、新和、沙雅渡塔里木河沿克里雅河到达于田转至和田,许多史料都有记载。
  一、解题
  昆岗古地名在《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边州人四夷道里记》中记载的最为详细:“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自拨换南而东,经昆岗,渡赤河,又西南经神山、睢阳、咸泊,又南经疏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镇城。”此条记载中的古地名与现在地名对照,可以确定柘厥关在新和县境内的东方红电站,白马河就是库车新和交界河,渭干河,拨换城在阿克苏温宿县,赤河是塔里木河、神山是墨玉县的麻扎塔格山,于阗是现今的和田市。
  徐松《西域水道记》中说:“(和阗河)东北与葱岭河(叶尔羌河)合……阿克苏河从北来注之。又东,克勒底雅河(克里雅河)从南来注之。又东过布古斯孔郭尔郭境,北为额尔沟河。又东过沙雅尔城南。”
  清《河源纪略》对此有具体描述:“河水发源回部之西陲,始见于喀什塔什吉布察克诸山,即葱岭也。有二源,其西源为喀什噶尔河,其西南源为叶尔羌河。河水又一源出和阗南山,北流为和阗河。三源既合,有阿克苏河自北来会。河水东行经大戈壁北,为布古斯孔郭尔郭地,亦名塔里木河”,再东行会库车河、海都河等,最终“入罗布淖尔而伏”。依此而论,“布古斯孔郭尔郭”当在今天阿拉尔境内。由此而来,今天的阿拉尔就是清代所指的布古斯孔郭尔郭,同时也是唐代所指的昆岗。
  依照《塔里木盆地考古记》“横渡大沙漠与和阗河”章,黄文弼曾从沙雅南行经阿拉尔越过塔里木河渡口,觅见红地黑花陶片,红泥滩间有烽燧遗渣、铁块、灶灰土,并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发现古代大道痕迹和一个唐时防守之地,推断古时塔里木河岸必有居民。与《新疆史志》载“库车西南至和田小路库车城西南六十里过渭干河又三十里至托克苏又经沙雅尔暨阿克苏界草湖达和阗,共计十二马站”的记载相吻合了。
  以上资料证明于阗北道或龟兹于阗道,除了经新和、阿克苏、阿拉尔至和田之外,还有经一条经新和、沙雅、阿拉尔至和田的道路。机缘巧合,最近阿拉尔邻近沙雅区域陡然出现大量墓地及生活区,就是佐证先民活动的有力证据。
  二、昆岗墓葬及生活区概况
  塔里木河自古以来就记载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但我们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塔里木河上游和田地区、下游库尔勒地区已发现了众多的古人类遗留的文明古迹(麻扎塔格、喀拉敦、约特干、热瓦克、丹丹乌里克、山普拉古墓葬、尼雅、楼兰、米兰、小河墓地等),唯独丝绸古道塔河中游的昆岗地区(阿拉尔)至今却没有任何发现。既然很多史料上都记载了龟兹到和田之间有一条古道经过昆岗,但至今却未有重大发现,让人感到疑惑不解。在20世纪70~80年代,笔者还亲眼目睹从和田贩买毛驴、骆驼到库车的维吾尔老乡穿行此道。为解开谜团,研究所经多方走访、调查,了解到在距学校近百公里的沙漠中,确实存在着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而且不只一处。据遗迹所处地理位置,应是当时的龟兹一于阗道的一部分。于是,在2005年3月踏上了探寻神秘古墓之路,沉寂了千年的昆岗古墓及生活区逐渐浮出了水面。
  1.古墓
  来到古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约三十米左右,长约近百米自南北方向延伸的大沙丘。沙丘上躺满了长短、粗细不一的胡杨树及胡杨板,不知沉睡了多少个年头的人类遗骨,被人挖出抛落其间。沙丘底部西北方向还零散地分布着已露出地表的棺木,部分棺木周围还插了一圈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被削尖木棍。沿沙丘而上,沙地上随处可见棺板及骨骼,有成人的也有未成人的,还有为数不少的织物掺杂其中。登上沙顶,只见数口已暴露在外的棺木,不见棺盖,棺内满是积沙。棺木依次从高至低有序地排列着,大都用粗大完整的胡杨树从中间劈成两半做侧板,外侧则残留着树皮。两头则由等粗的圆木做成堵头。堵头则砍成“凸”字形状,恰好嵌在侧板的两头,堵头没有见到榫或钉的痕迹。经测量最大的棺木外径长2.8米、内径长2.6六五米,外径宽1.2米、内径宽70厘米,板厚25厘米。棺木露在外面的部分有些风化,埋在沙中的部分则没有任何变化。此棺明显较其他棺木大许多,估计棺木主人身份比较特殊,极有可能是部落首领,或是家族身份显赫之人。从这点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中等级制度应该是非常分明。从沙丘顶向南顺延而下,可以看到一道明显被火焚烧后留下的灰烬,自北向南延续了数十米,可能是当时围的栅栏,也不知何种原因被烧毁。向导说:“1995年他们第一次来到这里,沙丘顶部搭有一木棚,棺木也基本上完整,棺盖是都用手腕粗细的胡杨树整齐排列在棺木上的。”令人痛惜的是在短短不到十年,墓地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墓葬信息被破坏殆尽。
  经过拍照、摄像、测量等现代科技手段,完整地记录下墓地整体状况后,对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第一个清理的墓穴,长:外径2.80米,内径2.65米;宽:外径1.2米、内径0.70米,板厚0.25米。棺内尸骨已不完整,只清出了大量流沙和少部分人体骨骸、头发、一块长十几厘米的锈迹斑斑的铁器(后经专家签定可能是一把匕首)、几块残缺的木器、巴掌大小的白色毡子和长约五厘米“的”字型的毛线绳。在棺木接缝处塞堵羊毛,估计是防止流沙进入棺内。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头发是淡褐色的,而且棺木没有底,令我们感到很惊奇。
  第二个清理墓葬,长:外径2.5米,内径2.3米;宽:外径1.0米、内径0.60米,板厚0.20米。尸骨稍多些,只清出了些残留的淡褐色头发及红白相间的染色粗布,没有棺底。
  第三个清理的墓葬比前两个完整,也比较奇特。长:外径2.65米,内径2.45米;宽:外径1.1米、内径0.70米,板厚0.20米。清理时大部分尸骨尚存,头发较长呈淡褐色,腿骨是蜷曲着,骨头较为纤细,疑为女性尸骨。清理完后,决定再向下挖看有没有底,不料却又发现另一具尸骨,骨骼较大。特别是下颌骨较大、大腿骨较粗较长,疑为男性尸骨,而且墓葬也无底,没有发现陪葬物品。
  最后,我们在紧挨最大墓葬东南角发现一小孩墓葬,只是两侧棺木已被破坏,只剩下头部的堵头。小孩只有几个月大小,头西脚东仰面直身摆放着,全身从头到脚用白粗布包裹,只在头左侧发现一小木碗。小心清理掉上面的沙子,发现有碗内少量残留的红褐色颜色,碗沿上对称有两个“凹”形缺口,整只碗做工非常精细,就像现代用车床加工出来,不知当时用何种工艺制造出来。除碗之外,棺底用柽柳叶铺了约七八厘米厚,表面用泥糊的非常平整,尸骨就摆放在其上。棺内再没发现其他陪葬物。
  另外,我们发现整个墓地暴露在外不完整的小孩头盖骨较多,说明当时的居民生活条件较差,医疗水平很低,小孩存活率较低。此外,还发现几根散落在各处有明显男根状的木雕,疑为男性生殖崇拜,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此次调查只在墓地北面发现了一个干涸的湖泊,东南面一大片枯死的胡杨林及少量的陶片,未找到居民生活区。
  2.居民生活区
  2006年4月,我们再次走访,踏上了探寻神秘古墓生活区之路。在向导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企盼已久的古人类生活区。只见在一个个巨大的柽柳包旁,一间间被流沙日积月累掩埋在下的人类遗迹,只露出屋顶的村庄颇规则。露在外边的胡杨被风沙侵蚀成尖而细的木棒,大致可以看出房屋的形状,房屋基本呈长方形,全部由胡杨树搭建而成。房屋四角由四根带“Y”形树杈上四根横梁搭建在其上,房屋呈半地下与半地上基本结构。房顶由胳膊粗的胡杨整齐地排列在两根横梁上,上铺一些枝条和十几厘米厚的芦苇。四面墙壁也是由胳膊粗的胡杨整齐地竖排插在地上,用羊粪、碎草与泥土拌和后糊在上面,用来抵御夏日酷暑与严冬的寒冷。所有房屋的区别只是在于木料的粗细、房屋的大小。
  部分房屋近期已被盗挖,盗痕较新鲜。通过清理被盗挖过的房屋沙土中,发现了陶片、兽骨、鱼骨、木炭、毡子、红色细线绳、不知何种植物的种子和不明种类动物的毛与粪便。同时还发现了果树和杨树的树枝、白蜡树的种子,还发现了带护耳的尖顶毡帽,手工缝制的痕迹明显,针脚较粗却很均匀,整个毡帽基本保存完整。通过以上物品的发现,可以断定那时的人类居住条件简陋,以畜牧、捕鱼为主,同时还兼种少量粮食作物、果树、杨树等植物(因周围没有发现田地与果树,但不能说明没有),为典型的绿洲定居之农耕民族,兼有狩猎文化的生活习俗。此居住区与昆岗古墓有直接联系,居住区与古墓直线距离在两公里左右,古墓北面又有深湖,其中水草丰茂,定有不少鱼类,居住区发现的鱼骨等物可以佐证。由此可以断定,古墓为此居住区古人类所有。
  近期通过与向导密切配合,多方寻觅,在古墓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又陆续发现了多个古人类活动遗迹。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石器、木器、陶器、铜器、铁器、料珠等物品,其中炼铜与炼铁遗址面积庞大,碎陶片、铜渣、铁渣在某些地方满地都是,说明先民在此生活的区域庞大,而且文明程度颇高。这个文明遗址恰好位于源远流长的龟兹于阗道(有些史籍称之为于阗北道)上,该古道上依次有龟兹故城、柘厥关、通古孜巴什、昆岗古墓及生活区、麻扎塔格、热瓦克佛寺、约特干等众多的文化遗址,正应了一句古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3.昆岗墓葬人种族属
  塔里木盆地自古以来古代居民种族成分不一,民族成分复杂,从很早的历史时期起,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塔里木盆地有诸如著名的哈密五堡、焉布拉克古墓群,鄯善苏贝希、洋海古墓群,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罗布泊的楼兰、古墓沟墓群,且末扎滚鲁克古墓群,民丰尼雅古墓群,洛浦山普拉古墓群、尉犁营盘古墓群,和静察吾乎古墓群等。加上在我们发现的古墓葬,在整个环塔里木盆地都应该有人类居住。要想弄清楚古墓的主人是些什么人,生存在什么年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与当年的周围世界又有怎样的联系?甚至这些人与现代各民族居民有没有具体的关联,还有待专家进一步挖掘研究。据了解,在阿拉尔地区沙漠深处还有比这个古墓更大的古墓群,而且还不止一两处,且都保存完好。只是研究所力量有限,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希望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早日进行考古调查。
  昆岗古墓被人为破坏严重,获得有价值的物品也不多,加上不是考古专业出身,只能从资料中查找蛛丝马迹对昆岗古墓做初步分析。以下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根据目前已经从骨骼人类学研究获得的证据,大致在秦汉以前的新疆地区曾生活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种的居民,其栖居已达到新疆的东部。
  《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发髯。”
  《汉书·西域传上》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发髯。”从这两条记述可以看出古代中亚的人种和语言状况。
  汉·繁钦《三胡赋》中记载:“莎车之古,黄目深精,圆耳狭颐。”说明古代塔里木盆地在纪元后的第一个千年期间,居住着一般说属于“深目高鼻”之类型的民族集团。
  以上诸条,反映了古代塔里木盆地民族在人种学上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是“深目高鼻”,说明以欧罗巴人为主,同时还有欧罗巴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
  我们通过对昆岗古墓棺木、人骨长度、头骨特征、头发颜色等残留信息分析,古墓人种身高应该比现代人高,与山普拉古墓、楼兰古墓与哈密五堡古墓等出土的古尸相同的是:狭面、高鼻、棕褐色发,明白无误显示欧罗巴人种的特征。新疆境内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其他各民族,大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蒙古利亚人种,所以大致可以判断昆岗古墓为早期活动在塔里木盆地的欧罗巴人种。
  三、昆岗:沟通龟兹、于阗的十字路口
  昆岗是龟兹于阗道的必经之路,其地理位置特殊,是南下于阗北上龟兹的关键转接点,各个历史时期汉文文献资料都有记载:
  《汉书·西域传》载:“姑墨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
  《新唐书·唐书卷》载:“长史薛万备谓社尔曰‘公破龟兹,西域皆震恐,愿假轻骑羁于阗王献京师,社尔许之’。”资料证明,薛万备当时驻军为今天沙雅,是率轻骑沿和田河直进于阗
  《水经注》载:“入姑墨川水,注之导姑墨西北赤沙山,东南流径姑墨国西治,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土出铜及雌黄。”
  《往五天竺国传》云:“又安西南去于阗国二千余里。”
  《太平寰宇记》记载:“又从拨换正南渡思浑河,又东南经昆岗,三叉等守戍,一十五日程至于阗大城,约千余里。”
  《西天路京》称:“割鹿国(姑墨)又西南十日至于阗国。”
  《西域水道记》中载:“(和阗河)东北与葱岭河(叶尔羌河)合……阿克苏河从北来注之。又东,克勒底雅河(克里雅河)从南来注之。又东过布古斯孔郭尔郭境,北为额尔沟河。又东过沙雅尔城南。”
  《新疆探察史》载,1885年5月间,英属印度政府在孟买的民政官凯里和他的突厥语翻译达格列什从和田出发,沿河北上,至子里转东,经库车、库尔勒到焉耆。
  《亚洲腹地旅行记》载:五月九日“突然间我望见一队百只驴子的旅行团,装载着许多布袋,自南而北,从和田向亚克苏走”。“我坐起来,望见带白头巾的三个商人一天之前他们在从亚克苏到和田的路上”。五月十二日“我们在河槽中看见一团从亚克苏往南行的旅行队,看来好像是和田的四个商人似的”。
  《新疆游记》载:“库车有间道,逾沙漠,南通于阗,马行十日可达。”
  杨增新在1917年10月26日《呈明拟开由库赴和小路以便利交通文》中载:
  “查看由库车取道沙雅阿克苏两县所属边境以赴和田捷径一道,系沙漠与草地相间,并无居民,水草尚便,间有缠民牧放牲畜,亦间有土著缠商托运零星货物往来其间。惟沿途并无客店,行旅均需露宿,是以冒险来往者不多。现拟将此路设法疏通,当经委令和田县知事陈继善逐段履勘。兹据呈称自库车起程由小路二十二日即抵和城,较之大道之遇远,车马之劳顿,可省途程不止一半,便利实多。一面调查沿途戈壁有水之处,尚可开渠垦荒,此路一通,不待十年,附近村庄可期繁庶。计自和城起至阿克苏河口止一千一百二十余里,又自阿克苏河口起至库车南乡止四百余里,拟每七十里安一驴站。增新覆查开通此路,于军务、政务、商务均有裨益,且可开渠垦荒,徙民实边,为振兴实业,巩固国防之至计。”
  ——《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1946年后,国民政府对此交通线曾作探索,沿途设有兵站,据勘查路线全长790公里。“由阿克苏至和田之交汇处,均可通行大车,由此交汇点至霍什拉克一段,多沿和田河之西岸行走,甚少居民与房舍”。
  从以上资料可看出,作为沟通龟兹、于阗两地政治、经济、军孰文化的昆岗所起的作用意义重大。昆岗处在三河交汇处,也是龟兹于阗道上的十字路口。昆岗东接龟兹,南通于阗,西达郁头至疏勒,北抵姑墨,地理交通方面的四通八达,使得昆岗成为这条要道上当其要冲的关口。在军事上加快军队往来速度,稳固了政权;在经济上过往的商旅、僧人等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车水马龙,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纷呈,琳琅满目,肯定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场景。对于艰难跋涉辗转于“丝绸之路”的商旅、使节,昆岗是他们集结休整的最理想之地。以此推断,当时的昆岗对沟通龟兹、于阗等地政治经济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影响意义深远。
  四、传统向现代创造性转化中的昆岗
  昆岗,现今的阿拉尔市,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地,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它的地位已逐渐凸现出来。随着国道217线库车—阿拉尔(预计明年通车)、阿拉尔—和田(已通车)、阿拉尔—图木舒克(已通车)修建,阿拉尔市将是唯一一座通往南疆五地州半径不超过500公里的中心城市。如今的国道217线就是一条沟通南北疆的大通道,南接库车—阿拉尔—和田公路,北连独山子—阿勒泰公路与天山北坡经济带对接,是新疆“两纵三横”公路主骨架中的一纵,同时又是国家边防公路网络中的一条重要组成线路。217国道南疆线,就是龟兹—于阗道的古为今用。
  对于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阿拉尔对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战略意义在于:首先,它是沟通和田—阿克苏—库尔勒、和田—图木舒克—
  喀什和田—库车—阿勒泰的战略通道,消除南疆不稳定因素,维护边疆的稳定,可以理顺兵地关系,促进南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对新疆的国防意义重大。
  其次,与第一条沙漠公路相比,它更深入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并将与河流治理、林带保护和地下水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对改善沿线地区落后的交通状况,促进塔里木石油矿产资源开发、能源的输出和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对南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向现代创造性转化中的阿拉尔其民生意义重大。
  最后,随着217国道即将全线的贯通,在南北疆新开辟一条旅游线路势在必行,让更多国内外游客领略神秘的古“丝绸之路”的风采又多了一个全新的选择。同时对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开发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条贯穿南北疆的公路本身就具有旅游开发的意味,沿途地势险要、风光奇特,为走上这条公路的每一个人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将来,这些冰川、草原、绿洲、沙漠及众多的人文遗址无疑将成为新的旅游风景名点,旅游开发的价值意义重大。
  五、尾声
  昆岗墓葬区和生活区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是先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利用,留存至今的“活动遗迹、遗址、遗物和遗风”,无疑也是当今阿拉尔市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导致游客出游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文物旅游过程中,静态的文物将动态的历史长河生动形象地展示于游客眼前,让游客在短暂的游览时间中追溯历史、回首历史、了解历史,从而增添游客的文化体验,体现文物旅游的巨大魅力。
  全面考察阿拉尔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可见其开发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旅游资源存在着巨大的优势条件,但不可讳言的是,机遇与困境同在,优势与劣势并存,阿拉尔市大力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古迹尚存在难以逾越的困难。
  如前文所述,阿拉尔市处于龟兹于阗道的枢纽地带,数千年的积淀使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毋庸置疑,该市上至政府,下到普通民众,均对本地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政府部门领导在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上认知一致,行动如一,这是当地旅游开发的行政保障;普通群众不仅爱好本地文化,而且对当地文化具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这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是开展一日游活动的主体游客。此外,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素质较高、踏实能干的研究队伍,有利于形成一个比较完善而全面的文化传播网络。目前他们已经基本摸清该墓葬区及生活区文物点的概况,并建立了详尽的文物档案,为开发文物古迹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该地区文明的历史结晶,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文物古迹均怀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旅游动机。阿拉尔市旅游产品开发自然应以“抓重点,树精品”为战略方针,以“丝绸之路”旅游为主线,以古遗址为重点,以民俗风情游为特色,逐步扩展自己的旅游市场。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

相关人物

贾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