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耳绿釉陶罐及相关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33
颗粒名称: 四、三耳绿釉陶罐及相关问题
分类号: K876.3
页数: 5
页码: 118-122
摘要: 克孜勒协海尔古城出土的三耳绿釉陶罐,1996年国家文物局委派国家级的专家组来新疆做一级文物鉴定,当时专家组将三耳绿釉陶罐定为一级文物,称为“波斯绿釉陶盘口瓶”。三耳绿釉陶罐的时代,造型、贴塑的装饰、玻璃釉色工艺等堪为上品,定为一级文物当之无愧。观察克孜勒协海尔古城出土的这件三耳绿釉陶罐的口沿部位为敞开式的喇叭口形状,沿内并没有一圈规范的“盘口”。所谓的盘口应类似今天仍生产的“泡菜坛子”式的口沿。然而,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以三耳绿釉陶罐为代表的低温色釉的陶土制品却都出自于龟兹地区的遗址中,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关注的视野。其制作工艺有手制、轮制和模制,均以陶土作胎,普遍施以绿色的玻璃釉。
关键词: 三耳绿釉陶罐 相关问题 研究

内容

克孜勒协海尔古城出土的三耳绿釉陶罐,1996年国家文物局委派国家级的专家组来新疆做一级文物鉴定,当时专家组将三耳绿釉陶罐定为一级文物,称为“波斯绿釉陶盘口瓶”。
  三耳绿釉陶罐的时代,造型、贴塑的装饰、玻璃釉色工艺等堪为上品,定为一级文物当之无愧。但是,“波斯釉”和“盘口瓶”的定性称谓仍值商榷。事后我曾请教过专家组中的张朋川馆长(甘肃省博物馆),询问“波斯釉”的来龙去脉的相关问题,他们也解释不清楚。其次,“盘口瓶”的叫法也不妥当。观察克孜勒协海尔古城出土的这件三耳绿釉陶罐的口沿部位为敞开式的喇叭口形状,沿内并没有一圈规范的“盘口”。所谓的盘口应类似今天仍生产的“泡菜坛子”式的口沿。类似克孜勒协海尔古城出土的这件三耳绿釉陶罐造型器物,曾在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焉耆盆地多有发现。有素面的,也有施深绿、蓝绿,或绿中泛黄的黄绿色釉的。有刻划、贴塑或模压和贴塑相结合的装饰纹样,均位于陶罐的肩至上腹部位置。陶罐上的三个把手有呈条带状的、圆柱状的,三个把手的装饰纹样有素面的,刻划纹样的,或捏塑动物的兽头等装饰。然而,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以三耳绿釉陶罐为代表的低温色釉的陶土制品却都出自于龟兹地区的遗址中,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关注的视野。
  克孜勒协海尔古城出土的三耳绿釉陶罐,喇叭口、高束颈、溜肩、鼓腹、小平底,三耳自沿部通达肩上,通高42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5厘米。在装饰上采用了堆贴图案的技法,亦即由浅浮雕式的葡萄叶和人面装饰纹组合的方连图案,堆贴在肩腹部。表面挂的绿中透黄的绿釉色彩与堆贴的装饰图案浑然一体。其绿色玻璃釉色泽绚丽,造型精美,代表了唐代龟兹低温釉陶自身格调和时代特征。绿釉陶的制品在新和县境内的唐代遗址中普遍均有发现,如来合曼戍堡出土的细砂泥质绿釉陶猪、釉陶狗、绿釉陶羊等动物小摆件,形象生动。托帕墩古城出土的三耳绿釉陶罐,细砂红陶,通高7厘米、口径和底径均2.3厘米。通古斯巴什古城、托克拉克艾肯千佛洞,夏合吐尔、吐孜吐尔、吐尔拉、且热克协海尔等遗址都发现一些绿色釉的陶器制品残片。
  低温绿釉陶器制品,建筑装饰和摆件等在邻近各县也有发现。如库车县博物馆收藏的三耳釉陶罐,敞口、直颈、溜肩、鼓腹、小平底,三耳自沿部通达肩上,细砂红陶,表面饰通体的绿色玻璃质的釉。其通高15.1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4.5厘米。绿釉陶灯,泥质红陶,表面挂绿色玻璃釉。灯具造型新颖,灯壁作莲瓣纹,条带状的横把柄,平底。高4.5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4厘米。我们在库车县境文物考古调查中发现唐王城、库木吐拉遗址、玉奇吐尔戍堡、苏巴什佛寺、博其罕那佛寺等遗址中都有深绿色、翠绿色、蓝色、黄绿色釉的釉陶罐、釉陶杯、釉陶钵和釉陶方砖等。
  1980~1981年,笔者和同事在轮台县做考古调查,曾在拉伊苏清理了一座曾被扰乱过的唐代洞室墓,出土的5件陶器中就有3件低温绿釉陶器。三耳绿釉陶罐一件,细砂红陶,轮制、喇叭口、卷唇、高束颈、溜肩、小平底,三耳自口沿通达肩部。表面饰深绿色玻璃釉,口沿上并饰乳钉状釉斑。通高16.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6.5厘米。釉陶碗一件,细砂红陶,轮制、敞口、小圈足,表面饰绿色玻璃釉,通高5.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径3.9厘米。釉陶壶一件,细砂红陶,轮制、敞口、长颈、溜肩、鼓腹、小平底,表面饰绿色玻璃釉。同时,唐代的拉伊苏烽戍、乌垒州城、阿克墩戍堡也发现一些绿釉陶器残片。
  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寺遗址曾出土了丰富的低温绿釉制品。主要有釉陶罐、釉陶钵、釉陶碗、釉陶杯、釉陶豆、釉陶盘、釉陶香炉等,均为龟兹石窟研究所收藏。1977年修建通往克孜尔石窟的土路工程中,在克孜尔墓葬区内出土一件三耳绿釉陶罐,盘口、高颈、溜肩、斜腹、小平底。通高16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6厘米。三耳自沿通达肩部,绿色釉斑驳。1989至1990年,克孜尔石窟西区的维修保护工程中清理出两件三耳绿釉陶罐。编号K89-6F∶13,三耳绿釉陶罐,泥质红陶,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小平底。通高3.4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1.4厘米。其玻璃质绿釉斑驳,杂有气泡。另一件编号K90-23,形制同上,通高7.6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2.2厘米。单耳绿釉杯一件,泥质红陶,模制。敞口、尖唇、弧形腹、平底。腹至器底部有一平头柱状的单耳,耳部呈梯形状。杯的腹内壁有模制呈凸起的纹饰,主体图案为莲花、叶蔓和联珠纹。通高4.2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2.5厘米。绿釉陶豆一件,细砂红陶,手制。豆柄部残缺,侈口、平沿、弧腹、高圈足,已残。豆腹外壁饰以附加卷草纹和连续的变形S纹。通体饰深绿色釉彩,釉彩与附加卷草纹饰浑然一体。口径12厘米。绿釉陶香炉一件,细砂红陶陶,轮制。香炉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型为敞口、平岩、直斜腹,呈斗形,小平底。通高26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12厘米。内部形状为侈口,径9厘米,方唇略卷,外饰一周凹入的弦纹。短束颈、溜肩、鼓腹、腹部均匀分布有5个椭圆形熏孔,孔径5~6厘米,内部表面饰土黄色陶衣不挂绿釉。除上述以外,克孜尔石窟群发现最多者为绿釉陶钵和绿釉方砖的残块,均为泥质和细砂沙红陶,表面挂厚薄不同的深绿色或浅绿色釉彩,釉层内含有小气泡,新出土时釉色晶莹光泽。
  从已知釉陶的类型划分,除作为铺地装饰的琉璃砖属建筑材料之外,其余皆为罐、盆、壶、碗、钵、豆之类的实用生活器皿和摆饰物品。其制作工艺有手制、轮制和模制,均以陶土作胎,普遍施以绿色的玻璃釉。装饰纹样有刻划、堆贴和模制的几何纹、莲花、卷枝(忍冬)、葡萄叶和人面图案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类型的釉陶器皿中出现一些显然是中原汉文化饮食习俗的生活器具,如圈足的釉陶碗、釉陶豆、釉陶盆和釉陶甑(篦子、蒸锅)等,这些新型的汉化类型的釉陶制品的出现,深刻地反映出唐代龟兹饮食习俗增加了新的文化内容,构成了龟兹釉陶具有造型古朴实用的自身特点。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