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县境内汉唐故城遗址研究的学术价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22
颗粒名称: 新和县境内汉唐故城遗址研究的学术价值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7
页码: 82-88
摘要: 根据方志记载,今新和县行政建制较晚,至民国11年,当时的民国政府设立托克苏县佐,民国19年10月27日正式立县,首任县长王达仁。30年8月,经当时的新疆省政府民政厅报盛世才批准,改托克苏县为新和县,意取“新疆永久和平①。在此之前,也就是新和立县以前,该县地界一直归库车县辖属。若再往前追溯,则该地汉唐之际为著名的龟兹国中心区或安西都护府直接管辖地。故在古代龟兹国乃至西域史上的作用异常重要。如此以来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古代龟兹历史文化内涵的认知程度和研究视野。
关键词: 新和县 汉唐故城 遗址

内容

根据方志记载,今新和县行政建制较晚,至民国11年(1922),当时的民国政府设立托克苏县佐,民国19年(1930)10月27日正式立县,首任县长王达仁。30年(1941)8月,经当时的新疆省政府民政厅报盛世才批准,改托克苏县为新和县,意取“新疆永久和平①。在此之前,也就是新和立县以前,该县地界一直归库车县辖属。
  若再往前追溯,则该地汉唐之际为著名的龟兹国中心区或安西都护府直接管辖地。故在古代龟兹国乃至西域史上的作用异常重要。惜近代人们只知龟兹而不知新和,特别近代以来由于人为的将新和从库车分离,使人们注重行政区域而忽视了这两个县域的历史联系。如此以来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古代龟兹历史文化内涵的认知程度和研究视野。所以,今天强调一下新和县诸多古城遗址在汉唐龟兹史地研究的学术价值,似乎并非多余。
  一
  新和县文物的显著特点就是古城遗址多,且年代都比较远,其中尤以汉唐时期为多。根据20世纪初西北考古前辈黄文弼先生的实地勘察和90年代的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其境内已勘明的汉唐古城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厚确令中外学人感到震惊。
  目前已经知道的汉代古城遗址计有:
  大望库木城,在玉奇喀特乡境内,黄文弼1928年在此进行挖掘,曾出土有五铢钱、汉砖和大量生活用具,一说是东汉时期班超曾住居过的它乾城古址。
  玉奇喀特古城,位居玉奇喀特乡北部,分为内城、外城和大外城三重,当地百姓称为“三道城(玉奇喀特)”。城址规模宏大,尤其是城市建筑形式别有特点,按《晋书·四夷传》称,龟兹“俗有城郭,其城三重”。这一记载颇令人深思。
  位处玉奇喀特乡政府西南荒漠中的额齐勒克古城,该城附近有烽火台遗址。
  该乡境内的汉代古城遗址还有色当古城、兰合曼古城等。
  其他位于县城西南方向的还有克孜力线古城(距县城约40公里),布特巴西古城等。
  新和县境内的唐代城址主要有通古孜巴西古城、托帕西古城、乔拉克古城、排先巴扎乡尤勒滚古城,小尤鲁克古城、且热克古城、阿克提坎古城等。其中通古孜巴西古城位居新和县南44公里处,黄文弼先生称为“龟兹大城之一”。该城址四面围墙矗立,高处约9米,四周墙外城垛24个保存比较完好,周约825米,南北开门,曾出土唐朝大历年间的残纸,文书有李明达借粮契、白苏毕梨领屯来状、将军妣润奴烽子钱残纸和太元铜钱等。据悉从1993年前后,该地就出土古钱币3000多枚,其时间从汉唐至清,历代都有②。黄文弼此城为“唐城无疑”。并认为这一带诸多古城按“其墙址均为土砖所砌,有开元钱币散布,陶片亦属于唐代系统,则此一带遗址,时代可能相当于唐,而以通古孜巴西为一政治中心区也”③。新和县境内属于唐代的遗存还有一些关口、烽燧和佛寺等,著名的如柘厥关古址、吐孜土尔烽燧,铁吉克佛寺和桑塔木古寺等。
  新和县境内分布的诸多汉唐古城遗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空间范围来说,其大多分散在今天新和县西南的广大地区,亦即基本上都分布在由北到南流向的渭干河东西两岸荒漠地带,这不仅证实了这一带区域在古龟兹历史中的显要位置,同时也符合地处干旱绿洲地区的农耕城郭居民生产生活的特点;二从年代上看,这些古城遗址基本属于龟兹兴盛时期的遗址,就是汉唐时期的文物,其中不少古城实际上从汊代一直沿用到唐代,甚至元明之际,从而印证了这些古城与龟兹国本身兴衰之间密切相关这一事实。三是学术界目前对这些古城的关注和研究工作是比较滞后的,举一例说明,从目前已经掌握的研究情况不难看出,对这些古城性质的定论几乎没有一个是不存在争议的。而导致研究工作不足的重要因素是基本资料的缺失,即限于各种因素,除了伯希和、黄文弼等人有限的文物考察和发掘之外,目前考古工作者几乎没有对这些遗址进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正式挖掘和整理工作。
  二
  如上所述,惜限于文献记录资料不多,加上真正的考古发掘成果有限,以及研究工作的相对滞后,使我们很难对这些汉唐时期的古城遗址做出科学甄别和判断。但是仍不妨碍我们对新和县境内汉唐时期遗址在龟兹史、乃至西域史探索中的学术价值的客观认识。关于新和县境内的诸多汉唐时期古城遗址的重要性,前辈学人有很多颇有见地的评价,如黄文弼先生在《略述龟兹都城问题》中说道:“现查新和沙雅西部古城遗址甚多,从却尔达格以南到沙雅附近渭干河沿岸,大小故城和遗址数十,而出土物从汉到唐各代都有,可能这一带在魏晋以后,是龟兹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这些故城经考查可以证明,是唐代的,均是小城,而城郭均完好,例如通古斯巴什是一例,而大城如于什格提、羊达克沁大城均不见唐代遗物,城为土筑而墙壁无存,显然为唐以前者……”
  新和县境内分布的这些汉唐故城里,许多涉及这一时期龟兹历史的重要线索,这中间有些城址涉及汉代西域都护府问题,如陈世良先生文章中认为玉奇喀特古城有可能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一段时间里作过龟兹王都,《汉书·西域传》里记载的汉代西域都护李崇天凤三年(16年)“收余士,还保龟兹”即指该城④)。有些城址也可能同唐代龟兹都城,亦即安西都护府的治所相关。例如向达先生早年认为,唐代的都城遗址可能在今库车以南的新和,从新和北行微偏东至渭干河口⑤。以上诸说都未有定论,但是否可以说,汉唐之际,今渭干河两岸应该是当时龟兹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以及汉唐时期屯兵戍守之地。故深入探讨龟兹历史文化当不能缺少新和境内的这些故城。因为毕竟它们是活生生的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物遗址,可谓处处潜藏着解读一段真实的龟兹历史文化的密码信息。
  三
  虽然新和县境内的故城遗址数量多且价值高,然而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其蕴涵的丰富文化价值没有得到有力的释放和合理的利用,除上所述之外,其原因还有以下几条:其一是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探索热情,实际上古代龟兹国地域应是包括今天库车、拜城、新和、沙雅等县的地域概念。可目前多数民众只知道龟兹在库车,而不知道新和县古代是龟兹的重要中心地,目前这种行政上的限制和条块分割的体制也不利于深入挖掘新和县汉唐古城历史文化的内涵;其二是保护问题,新和县境内多数古城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县级财政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致使本地政府无法拨出更多的资金对之进行有效的保护,所以今天的新和境内的古城遗址同百年前一些探险家拍下的照片相比,已经褪色许多;其三是研究不够,长期以来对于古代龟兹历史文化的研究,大概因为文献资料所限,历史研究工作是不足的,虽然这几年有加强的趋向,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还在于新资料公布或发现的有限;其四是方法问题,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前辈学者多未及龟兹,更不要说新和县了,所以只能走从文献到文献的路子,新和县汉唐古城的研究路径本身实证色彩很重,必须身临其境进行实地勘察恐才能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因此,今天对这些汉唐故城遗址的研究若不到实地调研,或者进行发掘工作,就只能是拾前人的牙慧,玩文字游戏,终难在学术上有所作为了。
  多年的科研工作和实践充分证明,新和县汉唐古城遗址在印证古代龟兹国,乃至西域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价值是不容质疑的,它在推动该县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显要作用也将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越加显示出来。所以,目前加强对新和县汉唐古城遗址的历史文化探索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此,我们考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新和县汉唐古城遗址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强对新和县汉唐古城遗址的保护工作。
  三、进行缜密的古城普查和有计划地挖掘工作。
  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阿克苏地区诸县文物部门的合作,争取在研究工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和县散布的诸多汉唐古城遗址给我们深入探索古代龟兹历史文化提供了真实的形象材料,更是今天我们宣传新和县,促进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智力资源和文化财富。相信这次学术会议的举行必将极大地推进新和县境内汉唐古城遗址的研究和探索工作。
  注释:
  ①新和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4~16.1941年8月10日的《新疆日报》阐述更改县名原因时称:“本省托克苏县名与托克逊县名音韵相符,所以往往将公文误发,政府目前令敕民政厅另改县名以资分明。经该厅详加研究后,乃将托克苏改称新和县,取意为新疆永久和平。”但是今天维吾尔语名称仍称为托克苏.
  ②新和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689.
  ③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2.
  ④陈世良.龟兹都城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9(2).
  ⑤向达.龟兹国.之东西昭厘.文物.1962.7~8.今天更多的学者赞同为库车县境内的皮朗古城.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卫疆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