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08
颗粒名称: 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
分类号: P942.7
页数: 8
页码: 9-16
摘要: 新和县地处“丝绸之路”天山南路北道中段,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要隘,与库车县同为龟兹古国中心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域。境内有丝路文化和龟兹文化遗址43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境内有古道多条,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史实,值得考察和研究。为此县委政府组织了专门的班子,开了几次协调会,制定了考察方案,落实这项工作。
关键词: 科克阿斯曼古道 丝绸之路 考察

内容

新和县地处“丝绸之路”天山南路北道中段(唐为中道),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要隘,与库车县同为龟兹古国中心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域。境内有丝路文化和龟兹文化遗址43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境内有古道多条,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史实,值得考察和研究。
  科克阿斯曼古道是由新和县西部通往拜城的一条古道,该古道由科克阿斯曼峡谷(维吾尔语“蓝天峡谷”)和太太尔盆地及拜城峡谷组成。科克阿斯曼峡谷系新和县西部与拜城县交界的却勒塔格山自南向北的一条天然水道,中间连接却勒塔格山山间盆地太太尔盆地(该盆地在新和县境内),盆地北缘却勒塔格山峡谷古道通拜城县温巴乡,过木扎提河达拜城县托克逊乡吉格郎村,古道全程约30余公里,部分历史地理典籍对该古道均有记载。据专家考证,该古道晋代以前为古人发现并使用,成为龟兹通往天山西段北缘的一条山道,是“丝绸之路”中道由龟兹到达中亚恒罗斯(今吉尔吉斯斯坦江布尔市)的一条重要通道。隋唐时期使用频繁,当时由龟兹往返中亚或印度的取经僧人、商人贩夫、官差兵勇等多取此道。
  为了开发新和县的旅游资源,对于该盆地和古道的考察,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安排科技副县长邢春林前往中科院新疆分院联系组织科学考察队前来考察,重点进行地理、地质、动植物、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考察,目的是做好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为旅游开发奠定基础。经与中科院新疆分院商洽后,分院同意组队前来考察,并建议我县前期先行考察,取得一些基础资料,再制定考察方案。为此县委政府组织了专门的班子,开了几次协调会,制定了考察方案,落实这项工作。
  新和县先后组织了两次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概况
  (一)徒步考察路线
  2006年6月22~23日,由新和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罗俊、县委常委田广宁、科技副县长邢春林等16人组成考察队,由314国道833千米处——包苦图克—科克阿斯曼峡谷—太太尔盆地东部—却勒塔格山北峰峡谷—木扎提河—几格郎约斯当河—吉格郎村,进行徒步考察,行程约32千米。
  (二)乘车考察2007年5月16日,由新和县委副书记黄新敏、科技副县等组成的16人考察队,由314国道860千米处(特尔希克都鲁)—克孜勒厄肯峡谷—阿契托克—托希哈姆勒克—太太尔盆地,进行考察,行程约49千米,原路返回。
  (三)考察基本情况
  1.科克阿斯曼古道
  科克阿斯曼古道入口位于新和县包苦图克,距新和县县城45千米。
  从地质构造来看,科克阿斯曼古道所在的却勒塔格山,系属于塔里木盆地的南天山海西宁皱褶地带与库车凹陷中部,因受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北部伴随着天山山系的隆起,形成了第三皱褶带—天山南麓前沿支脉山脉—却勒塔格山。却勒塔格山,维吾尔语名,意为“荒山”,始于库车牙哈乡北境,跨越库车、拜城、新和、温宿四县,绵延200余千米,在新和境内136千米,位于新和县境北部,呈东西走向,由第三纪红色沙岩构成,表层岩石裸露,新和县境内山峰最高点2212米(位于阿恰村西北)。科克阿斯曼古道位于却勒塔格山中段,由科克阿斯曼峡谷和太太尔盆地及拜城峡谷构成,横穿却勒塔格山,连通新和县和拜城县,起点位于新和县西北包苦图克,终点位于拜城县托克逊乡吉格郎村,直线距离约24千米。
  2.科克阿斯曼峡谷
  (1)地理地貌:科克阿斯曼峡谷为一天然水道,入口距新和县直线距离42.4千米,距太太尔盆地直线距离约4千米,峡谷内河道宽度约1~20米,共有22处1~10米的岩石跌水直坎,河道曲折且高低不平,山体陡峭险峻,山体由第三纪红色沙岩构成,表面岩石裸露,有多处滑坡,峡谷两侧多奇石,河道平均纵坡在100%左右,海拔高程在1022~1508米之间。
  (2)水资源情况:科克阿斯曼峡谷水源主要来源于雨雪水汇集,降水时形成径流,平时干枯,根据峡谷岩石的水痕和地势,初步估计该峡谷通过的最大洪水流量为10~15立方米/秒。
  (3)动植物情况:科克阿斯曼峡谷中植被很少,只有零星的骆驼刺或碱蓬等植物生长,见到鹰、鸟等鸟类,地面见到蜥蜴,在峡谷的积水中发现一只死鹅喉羚。
  (4)生态、土壤情况:科克阿斯曼峡谷生态环境恶劣,因山洪冲刷等因素,较少有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动植物生存较为困难。
  (5)矿产资源情况:科克阿斯曼峡谷内有大量石英石、石膏矿、石灰岩、铜矿脉。
  3.克孜勒厄肯峡谷
  克孜勒厄肯峡谷位于新和县西部,为太太尔盆地与孜玉纳盆地排水的天然水道,由特尔希克都鲁附近进入,峡谷入口距新和县城约76千米。峡谷经阿契托克与托希哈姆勒克峡谷相连,通入太太尔盆地西端,峡谷全长23千米,越野汽车可通行。峡谷的地质构造与科克阿斯曼峡谷相同。
  (1)地形、地貌:峡谷河道宽度约20~40米,经过修整,越野汽车可通行,直达太太尔盆地。峡谷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山体陡峭险峻,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大类型,山体由低而高,层峦叠嶂,高峻巍峨,形成有多种地形群体组合而成的地貌景观,峡谷沟道平均纵坡在10%左右,海拔高程在10111488米之间,沟道内有少量积水。
  (2)水资源情况:峡谷水源主要来源于周边雨雪水汇集和太太尔盆地的积水,降水时形成径流,平时干枯。根据洪水留在岩石的水痕迹和峡谷地势,初步判断,该峡谷通过的洪水最大流量为40~60立方米/秒。临近太太尔盆地有几处泉水,河道里有积水,水苦咸,人不能饮用。
  (3)矿资源情况:峡谷四周有大量的石英岩、石灰岩、沙岩和铜矿石。
  (4)动植物情况:峡谷前端植被稀少,临近太太尔盆地植被逐渐增多,主要植物有红柳、骆驼刺、碱蓬、芦苇等。峡谷内有鹰、鸟类、鹅喉羚活动,发现一只鸟类尸体和一只鹅喉羚尸体。
  (5)生态、土壤情况峡谷生态环境恶劣,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多于科克阿斯曼峡谷,植被的数量和种类多于科克阿斯曼峡谷。
  4.太太尔盆地
  太太尔盆地是却勒塔格山的一处山间盆地,位于新和县境内却勒塔格山的中部,盆地北缘的却勒塔格山峰最高峰顶为新和县与拜城县的县界,与拜城县木扎提河的直线距离约2~4千米。盆地中心地理位置:N41°35′39.9"、E82°05′42",距新和县县城直线距离42.8千米。盆地南北宽0.5~5千米,东西长约24千米,面积64平方千米。盆地四周高山环绕,人迹罕至,环境封闭,盆地内地势平坦,为典型的冲积小平原,托希哈姆勒克洪沟东西方向横贯盆地,洪沟宽约10~50米之间。新和县进入盆地有克孜勒厄肯峡谷通道和科克阿斯曼古道,其中克孜勒厄肯峡谷可通行越野汽车,有通往拜城温巴什乡、托克逊乡吉格郎村的两条山间小道。
  (1)地形、地貌、气象情况:盆地大部分地势平坦,东高西低,盆地边缘呈丘陵地势,遍布小冲沟,盆地内有多条较大洪沟与托希哈姆勒克洪水沟相通,盆地平均纵坡在1/1500左右,海拔高程在1308~1322米之间。
  盆地年均降水量112.0毫米。盆地内最高气温摄氏38.2℃,最低气温摄氏-32.0℃,平均气温7.8℃,无霜期185天。
  (2)水资源情况:洪水沟水源主要来源于盆地及周边雨雪水汇集,盆地西端托希哈姆勒克洪沟最大洪水流量约30~50立方米/秒。盆地东部有集水区多处,最大的积水面积约1平方千米,积水量达400~500万立方米。
  (3)动植物情况:太太尔盆地被托希哈姆勒克洪沟东西方向分割,该洪沟中有水源,植被覆盖率达90%,主要有芦苇、红柳、骆驼刺、野枸杞、野葡萄、沙枣树、梭梭等;盆地平原地区东部碱蓬、红柳、骆驼刺、梭梭相间分布,中部和西部以梭梭、骆驼刺、芦苇为主。盆地内的植被无人为破坏,在原生态环境下自然生长,尤其是梭梭枯荣交错,密度大,呈原生态状态,分布面积约占盆地面积的3/5,较为罕见。
  盆地内鹅喉羚较多,以小群为主,初步判断有近千只。盆地中有野鸡、野鸭、野兔、蜥蜴、鹰、蜻蜓、甲虫等。
  (4)生态、土壤情况:太太尔盆地生态环境较好,地下水位较高,有水源,适于荒漠植物和野生动物生存。盆地土壤剖面为沙壤土、壤土和黏土互层。
  (5)矿产资源情况:太太尔盆地周边的矿产资源与科克阿斯曼峡谷和克孜勒厄肯峡谷情况相似。
  (6)在盆地中东部发现早期冶铜遗址三处。
  5.太太尔盆地至吉格郎村
  太太尔盆地东端距木扎提河直线距离约4千米。古道为一条东西方向洪沟,翻越南北向山脊后,进入一条南北向峡谷,直达米扎提河,步行约8千米。
  木扎提河—几格郎约斯当河—吉格郎村,距离约8千米。该道基本上是沿几格郎约斯当河床和河岸行进,沿途河岸植被以红柳、骆驼刺为主,河床内以红柳、骆驼刺、芦苇等为主,几格郎约斯当河水流量不大,该河与木扎提河交汇处为一豁口。木扎提河河床宽阔约300米,河水宽约100米,流量约100立方米/秒,河床植被多以骆驼刺、芦苇、红柳、胡杨为主,河床遍布细沙及卵石。
  二、结论和建议
  1.
  科克阿斯曼峡谷有22个1~10米的跌水坎,加之夏季时有洪水,游人进入困难,开发难度较大。
  2.
  克孜勒厄肯峡谷景观奇特,峡谷幽深,山峰形态各异,似人似禽似兽,具有观赏价值,可规划开发。
  3.太太尔盆地面积
  64平方千米,生态环境较好,适宜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生存,且人为侵扰较少,保持着千百年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是塔里木盆地北缘不多见的干旱地区原生态景观区,具有保护和研究的价值。建议建立鹅喉羚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议孜玉纳盆地和太太尔盆地一起规划,两个盆地面积加起来约124平方千米,应考虑开发利用。
  4.
  建议对盆地进行多次考察,摸清水资源、动植物详细情况,摸清最佳进出口情况,请中科院考察队前来考察作出评估和建议,作出开发规划。
  5.规划由新和县乘汽车由克孜勒厄肯峡谷—太太尔盆地鹅喉
  羚野生动物保护区—拜城县温巴什乡峡谷古道—S307道,开发成为一条探险旅游线路,并且可以形成一个由库、沙、新、拜精品景点组成的龟兹文化旅游圈,为环龟兹游开拓一条有价值的旅游线路。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

相关人物

邢春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