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龟兹乐与《木卡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378
颗粒名称: 四十一、龟兹乐与《木卡姆》
分类号: J641
页数: 2
页码: 188-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乐与《木卡姆》,叶尔羌汗朝时期突出的成就是对维吾尔古典音乐舞蹈艺术《木卡姆》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完整、完善,形成流传至今的大型传统乐曲。
关键词: 龟兹乐 《木卡姆》 阿曼尼沙罕

内容

叶尔羌汗朝时期突出的成就是对维吾尔古典音乐舞蹈艺术《木卡姆》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完整、完善,形成流传至今的大型传统乐曲。
  拉失德汗时(1630~1638年),曾亲自组织国内各地的乐师、歌手和诗人,对早已流传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收集和整理。这项工作就由王妃阿曼尼沙罕和宫廷首席乐师卡迪尔罕负责。
  “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意“最高位置”转义为“大型套曲”。最早见诸历史文献记载的,当,属公元4世纪前后用龟兹文记述的《阿拉纳米的故事》。“木卡姆”的龟兹原语汉语音译相当于“玛卡姆”。木卡姆最初传入中原时,只称其为龟兹乐。至唐始采用意译名称“大曲”。维吾尔族《木卡姆》是在“龟兹乐”、“疏勒乐”、“于阗乐”等新疆古代乐曲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阿拉伯、波斯等伊斯兰国家的乐器、乐曲,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大型民间套曲的。一般每套组曲均由“大拉克曼”、“达斯坦”、“麦西来甫”三部分组成。
  拉失德汗组织整理编入《木卡姆》的套曲共有16部,其中包括阿曼尼莎罕和卡迪尔罕各自创作的一组套曲。现在流传的《十二木卡姆》是新中国建立后,根据喀什著名老艺人吐尔地阿洪演唱的录音记谱整理而成,它基本上保持了汗朝时期汇编的《木卡姆》原貌,将十六部编为十二部。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

相关人物

阿曼尼沙罕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