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石窟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371
颗粒名称: 三十四、石窟遗存
分类号: K879.2
页数: 2
页码: 177-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石窟遗存情况,阿克苏地区现有石窟遗存19个,其中有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
关键词: 石窟 遗存 龟兹

内容

公元前3世纪,龟兹境内就有佛教传播。公元3世纪营造的克孜尔石窟是龟兹境内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寺,比敦煌石窟还早100多年。龟兹上自王族,下至百姓,举国崇信佛教,僧俗造寺、开窟、塑像、绘画、供佛和饭僧,日新月盛,葱岭以东、塔里木盆地周边诸国的王族子女都到此受戒学法,龟兹成为当时西域的佛教中心。8世纪末,吐蕃占领龟兹以及后来的回鹘迁入,龟兹佛教的香火虽然绵延不断,但经过动乱,遂由兴盛走向衰落。到14世纪,龟兹佛教偃旗息鼓,仅给历史留下一批石窟遗存。
  阿克苏地区现有石窟遗存19个,其中有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克孜尔石窟(拜城县境内)、库木吐拉石窟(库车县境内),此外,在库车县境内还有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和阿艾石窟;新和县境内有托乎拉克艾肯石窟;拜城县境内有阿克塔什石窟、玉开都维石窟、喀拉苏石窟、都干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萨喀特喀石窟和红山佛寺;乌什县境内有沙依拉木石窟;温宿县境内有喀拉尤勒滚石窟和托乎拉克店石窟;柯坪县境内有克斯勒塔格石窟。
  这19个石窟(寺)共有洞窟593个,其中编号洞窟554个。龟兹石窟壁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以上,壁画有大量的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和供养故事画。石窟形制主要有供僧侣居住的僧房窟,供僧侣和佛教徒礼拜的中心柱窟,供僧人讲经用的方形窟,用于做饭、储物的异形窟等。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