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语言文字和风俗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363
颗粒名称: 三十三、语言文字和风俗服饰
分类号: K892.2
页数: 11
页码: 167-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语言文字和风俗服饰,分别记述了龟兹地区语言文字、习俗、婚丧嫁娶、龟兹古国居民的饮食等情况。
关键词: 语言文字 风俗 服饰

内容

(一)语言文字
  秦汉时期,龟兹地区的语言与焉耆、高昌一带的语言相近,俗称焉耆—龟兹语,为流行于塔里木盆地北沿诸绿洲的土语;因方言、词汇稍异,分为两种地方语言,一种流行于高昌、焉耆,另一种流行于龟兹。除本地土语外,自西汉中叶以后,移民、屯田、驻军,龟兹成为中央王朝的重要辖区之一。汉唐时期,佛教东西交流,龟兹僧界和上界社会还流行西北印度俗语。
  除上述四种语言外,龟兹地区还在局部范围内流行乌孙语、焉耆语、车师语、狯胡语、悦般语、突厥语、于阗语、鄯善语等。
  随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月氏、乌孙、匈奴、高车、突厥、回纥等,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的鲜卑、柔然、蒙古等人群的进入,龟兹地区形成以突厥——铁勒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的多民族语言文字地区。
  龟兹本土的文字借重佉卢文者甚多,属婆罗米斜体字母;汉文、粟特文也是龟兹境内的流通文字。
  (二)习俗
  历史上,龟兹的居民成分很复杂,相继迁入龟兹的各族人都将自己的习俗带入龟兹,并融入龟兹习俗中。在生活的长河中,有些与历史发展相悖的习俗被淘汰了,有些则因各种原因保留下来了,最终形成了龟兹居民古老且独特的习俗。
  押头欲其匾虎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新唐书·西域传·龟兹国》皆载,龟兹古国居民流行一种“押头欲其匾虎”的习俗,即:龟兹人生子后,便给新生儿作一种整治颅形的“手术”。即将孩子平放于床,用木板之类的硬质板状物长时间地挤压脑壳,使其颅骨逐渐变形,呈扁状。后经考古发掘和研究壁画证实,龟兹居民确有此种习俗。据汉文典籍,除龟兹外,疏勒国也流行此风俗。唐代的龟兹和疏勒大体包括了西汉的仑头、龟兹、温宿、姑墨、尉头、疏勒、依耐、捐毒、休循诸国,是知塔里木盆地北道西缘均流行此习俗。复查与龟兹、疏勒居民有血缘关系的历史上的氏族、部落发现,在公元前4000~2000年苏北、鲁南、胶东一带流布的大汶口文化居民有使枕骨变形的习俗,与龟兹、疏勒居民“押头欲其匾虎”的习俗接近。上述地区是古代九黎人的生活区域。公元前2000年前后,受黄、炎氏族的排挤,一支九黎人西迁西域,在龟兹、疏勒境内创造了“阿克塔拉文化”他们带来了东方的环刃石器、直刃弧背石刀、冶铜术,,估计也带来了“扁头”习俗。后来这种习俗一直保留下来,至唐代始披露于典籍。
  断发齐颈
  据《晋书》、《隋书》、《新唐书》关于“龟兹国”的史料记载,龟兹古国居民皆有剪发垂项、断发齐颈的习俗。据考古资料,在汉风未至西域以前,西域地区,尤其是东疆一带的居民并不剪发,而是留发,他们或同羌族,披发于肩后,或同氐族,挽发于脑后、头顶,这从出土的发套即可看出,以套罩发的习俗源于北亚安德罗诺沃文化。
  龟兹国王不剪发
  与龟兹古国居民相反,龟兹古国的国王按例是不允许剪发的:“其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狮子床。”“男女皆剪发,垂于颈齐,唯王不剪发。”“俗断发齐项,唯君不剪发。”剪发与否是龟兹国王与诸大臣、贵族、百姓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国王为何不剪发?估计与某种迷信有关。据《隋书·西域传》载,于阗国王非但不准剪发,而且必须将其发掩藏在锦帽中,他人不得窥见。相传,谁若见到王发,其年收成必定不好。龟兹王的头发大可不必收藏,但不能剪,与于阗王稍有异。
  狮子崇拜
  龟兹居民,尤其是王族,有崇拜狮子的习俗,这已为汉文典籍所证实。例如,《北史》、《魏书》、《隋书》、《旧唐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均载,其王坐“金狮子床”。更有甚者,以龟兹古国居民为基础的、在龟兹古国废墟基础上兴建起来的“龟兹回鹘国”国王在其初期自称“狮子王”。以某种古老的崇拜物为国家的徽号、王冠、王座乃是中亚、西域诸国的风俗之一。估计这与汉文化西传有关。中原诸王朝国君自以为是真龙天子,于是穿龙袍、系蟒带、坐龙床,表示自己不同凡人。西域、中亚居民接受了这一观念,也以自己古老的图腾为王座,以象征自己不同凡人。崇拜金鼠的于阗国以金鼠为王冠,疏勒国崇拜狮子,则以金狮子冠为王冠;拔汗那国崇拜羊,则以金羊床为王床;波斯人崇拜狮子,则以金狮子为王座;曹国一向崇拜鱼,则以金鱼头冠为王冠;安国崇拜骆驼,则以金驼座为王座。龟兹古国的图腾崇拜之一是狮子,同疏勒,故为金狮子床,以区别疏勒。
  岁朔斗畜卜岁盈耗
  《新唐书·西域传》载,每逢年初,龟兹国便要举行牲畜相斗的活动,以观本年的农业、畜牧业生产情况,参与相斗的牲畜有羊、马、骡、骆驼,故曰:“岁朔,斗羊马骡驼七日,观胜负以卜盈耗云。”《酉阳杂俎》所载稍异:“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最初这是一种宗教活动、迷信活动,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人们不再迷信它,但作为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却流传下来了。现今的维吾尔人,不再热衷于斗牛马羊驼等,但对斗鸡仍很有兴趣,这应是一种古老习俗的沿革。
  (三)婚丧嫁娶
  婚姻,仅就汉文零星资料、王族家谱、壁画供养人资料看,龟兹古国流行一夫一妻制,统治阶级上层一夫多妻现象较多;从鸠摩罗炎、鸠摩罗什父子相继取婚于白氏王族看,龟兹境内流行家庭间的世婚,各民族之间可以通婚。
  婚姻之礼,《隋书·西域传·龟兹国》曰:“俗与焉耆同。”《周书·异域传·龟兹国》曰:“婚姻、丧葬、风俗、物产与焉支(耆)略同。”是知龟兹古国婚姻之礼同于焉耆国。据《隋书》等,焉耆国“婚姻之礼有同华夏”,是知龟兹国婚姻之礼略同中原,在婚姻形势上有提亲、下聘、定日、迎亲、送亲、拜堂、完婚、返回娘家等程序。
  丧葬,龟兹地区在汉唐间基本上实行火葬,死者家属收其骨灰,聚而悼之,并持服七日,最后再将骨灰下葬,上述诸点均同焉耆国。“持服七日”是佛教文化的规矩,据佛经记载,人生有六道流传,在人死此地而降生彼地之间,死者是“中阴生”,魂魄形体如童子形,只有举行祭奠,死者才能摆脱六道流传,往生彼地。佛教徒认为,一般人的死此生彼的周期为七日,故需持服七日。
  (四)龟兹古国居民的饮食
  主食分类
  汉唐时期,龟兹古国居民的主食是麦、米、黍、粟、菽,这与中原的主食内容基本相同。但是,龟兹与中原在比例和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原,居民的主食依次是粟、菽,其次是稻、麦、黍,而在龟兹,居民的主食依次是麦、稻、粟、菽、黍。龟兹古国的麦分为小麦、大麦、燕麦、荞麦、黑麦等,所食用的稻是粳稻,菽为大豆、黄豆、豌豆、绿豆等。另外龟兹居民还食用高粱。
  主食的加工与制作
  龟兹居民一般将麦子磨成面,和面烤馕,包饺子,煎死面饼子等。当时的龟兹人尚不知酵面技术,故蒸馍、蒸包子之类的食物还是没有的。米、粟主要用来蒸干饭和煮稀饭。
  副食和杂食
  汉唐时期龟兹居民的副食主要是蔬菜、肉类、奶酪品。蔬菜,主要有黄瓜、胡萝卜、青萝卜、皮芽子、大蒜、大葱、韭菜、苜蓿嫩梢、西红柿等;肉食,主要是羊、牛肉,另有鸭、鹅、兔、雉、鸽等。据《文献通考》载,汉唐间,龟兹境内山谷间有许多孔雀,居民猎而食之,其肉鲜嫩,犹若鸡鹜。奶酪品,主要是马、牛、羊、骆驼的奶汁以及马、羊奶制成的奶酪。
  汉唐时期龟兹居民的杂食较丰富,主要有甜点心、瓜脯、葡萄干、杏干、枣、核桃、石榴。另外,西瓜、甜瓜、葡萄、梨、杏等也随季节大量上市。酒类不如中原丰富,但葡萄酒味美价廉。
  主食、副食、杂食(部分)的制作方法有烤、烘、煎、煮、蒸、熬、炒、烹、煸、闷、炙、炮、濯、脍、脯腊、醢等。
  炊、盛、饮、食器具及饮食特点
  在克孜尔、库木土拉千佛洞的毗诃罗窟里,我们发现了一些供饮食和取暖用的炉灶,有烟道,可知龟兹居民是用炉灶作炊的。鉴于其炉膛较大,估计其薪柴是树枝、木块、蒿草一类。用于炊事的器具有釜、甑、罐、锅等。
  盛器主要是盆、盘、碟、碗、杯、罐、缸。
  饮器为杯、罐。
  食器有刀、匕、叉、筷、匙、碗、盘、碟。
  汉唐时期,中原入一般是一日二餐,少有三餐者。如晁错曾言:“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是指百姓若一天不吃两顿饭那是要饿肚子的。但富人一般三餐。估计龟兹居民也是一日二餐或三餐。
  (五)龟兹古国居民的服饰 服装有冬季服装、夏季服装、春秋季服装。龟兹冬季时间较长,约5个月,较寒,一般在﹣20℃左右,故其冬装有棉衣、棉裤、皮靴、毡袜、皮帽、护耳、手套、围巾之类。富入一般以皮毛为主,穷人以棉毡为主。
  龟兹夏季较长,一般4个月,较炎热,气温平均高达20~25℃左右。一般需单衣,有衣、裳、裙、褂之类。富者锦、缎、绸、罗之属,贫者衣麻、棉。但大都以毛织物为主。
  龟兹春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正午炎热,晚早寒冷,需有夹衣。富者夹衣充茧絮,贫者夹衣充棉絮。另有国王服饰、妇女服饰、武士服饰、伎乐服饰等。
  (六)龟兹古国的历法
  自西汉中叶始,龟兹古国基本上已使用中原历
  法。在龟兹境内发现的许多木简、文书都使用中原王室年号;在克孜尔、库木土拉等千佛洞的壁画上屡见题记、铭刻,也奉行中原年号;龟兹古国的许多重大节日,都与中原相同;许多有关节气、年月的专业术语与中原相同,如“岁朔”、“元旦”、“正月”等。
  龟兹古国也有十二属相,其中没有“龙”、“蛇”,代之以“狼”、“鹰”。
  龟兹王室记年除用中原年号外,有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某某王在位之某某年。
  (七)龟兹古国的节日和娱乐活动
  节日
  龟兹古国的节日很多,基本同于中原,这是长期以来两地文化交往密切的结果。
  元日 又叫三元之日,即岁元、时元、月元,也即新年的第一天。由于中原和龟兹使用相同的历法,正月的朔日子夜恰值年之初、月之初、日之初,故又称“岁朔”、“元朔”。
  二月八日 正值春分时节,象征春日来临,农耕开始,居民庆祝。
  三月三日 正值清明、谷雨时节,是为播种季节。居民庆祝。
  四月八日 相传为释迦牟尼生日,故又称“浴佛节”。
  五月五日 中原为端午节,龟兹居民相信佛教,认为是弥勒下生之日。
  七月七日 中原为“乞巧节”,龟兹居民定为祭祠祖先的日子。
  七月十五日 中原无节,龟兹是众僧夏季安居终了之日,要举行“盂兰盆会”。
  九月九日 中原为重阳节,龟兹居民要举行“床撒”。
  十二月八日 又称“腊八”,相传为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中原和龟兹都要做“腊八粥”。
  民间娱乐活动
  龟兹居民生性乐观,喜好热闹,故《大唐西域记》称其“耽玩,人以功竞”。因此,每逢节日,龟兹居民总要设法热闹一番。
  元旦 是一年之初,值得庆祝,龟兹居民为祈是年风调雨顺,举行“斗牲”比赛,参与竞赛的选手是各家庭、各氏族的羊、牛、马、骡、骆驼等,共要举行七天。
  二月八日 是万物更新,准备春耕之日。龟兹居民举行“婆摩遮”,这是一种假面具舞会,居民各戴自己的假面具作昼夜歌舞。
  三月三日 春天来临,清明时节。受中原影响,龟兹居民是日举行隆重的祭祀天地、诸神、土地、社神活动。
  四月八日 是“浴佛节”。龟兹举国僧俗在此日集会,举行诵经,并以各种名香浸水,浴洗释迦太子诞生像,最后举行重大的佛教集结。
  五月五日 弥勒下生之日。为求早日获得往生福地,龟兹僧俗举行重大群众性集会。
  七月七日 龟兹居民祭祖日,共活动七天,七天内组织假面具舞会,彻夜联欢会。是日,无论男女老少,不分辈分,皆可相互开玩笑,如向行人泼水,使用套索绊人等。
  七月十五日 佛僧夏季安居终了之日,举国集于王城西门外大会场,先举行听经受法大会,再举行行像活动。
  八月十五日 行像及透索为戏。
  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释迦牟尼成道日。为了表示庆祝,龟兹居民纷纷效仿献乳糜于佛陀的少女,取香谷、果实、果脯等做粥,并集会于寺院,献粥听经。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