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龟兹乐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360
颗粒名称: (三)龟兹乐曲
分类号: J649
页数: 7
页码: 141-1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乐曲以及一些知名乐曲的介绍。
关键词: 龟兹 乐曲 龟兹乐

内容

《隋书·音乐志》载:龟兹乐“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唐六典》则说:“龟兹、疏勒、高昌等地皆有大曲。”龟兹乐曲散曲和大曲两大类,散曲中有歌曲、解曲、舞曲三种;大曲则由散序、中序、破三大段组成。
  龟兹乐的散曲结构中的歌曲指声乐曲,舞曲是指舞蹈曲,解曲是龟兹乐中的特殊结构,也是各地西域音乐中普遍流行的结构,如疏勒乐中“歌曲有亢利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安国乐“歌曲有附萨单时,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祗”。变龟兹声为之的西凉声也是“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康国乐和天竺乐中没有解曲。
  龟兹乐乐曲,据《隋书·音乐志》所载,当时最流行的有善善摩尼、婆伽儿、小天、疏勒盐四种。关于善善摩尼,有人解释为与摩尼教有关的曲子。这一点还值得商榷,因为把“小天”也解释成为佛曲的话,这样就把龟兹乐曲全部说成与宗教有关的曲子了,恐怕不大可能。因而有人把“善善摩尼”解释成为一首情歌。周吉先生说:“龟兹歌曲《善善摩尼》,实为突厥语的音译,原意是‘你啊,你把我’衬词作为曲名的习惯..现在全疆各地还都流行着一首民歌,其名称即第一句唱词开头音译为‘善善米尼善’(你啊,你把我)。它和隋书记载的曲名完全一致,是否可以说它同隋唐时期传入中原的‘善善摩尼’是同一首情歌。”龟兹及其他西域民族,从古代起就都善唱各种情歌,既奔腾豪放,又柔情绵绵,常以情歌来沟通心灵深处的积蕴,因而用情歌作为引导,以开启人们的心灵,诱发蓄积于心的深情。
  解曲婆伽儿是一种器乐曲形式,为Bagal的音译。关于“小天”则为佛曲中的一个代表曲,除此外,在西域乐中还有很多佛曲。在《乐天》卷159就有如下记载:“李唐乐府曲调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来藏佛曲、乐师琉璃光佛曲、无威感德佛曲、龟兹佛曲,并入婆陀调也。释迦牟尼佛曲、宝花步佛曲、观法会佛曲、这释幢佛曲、妙花佛曲、无光意佛曲、阿弥陀佛曲、烧香佛曲、十地佛曲,并入乞食调也。大妙至极曲、解曲,并入越调也。摩尼佛曲,入双调也。苏密七俱施佛曲、日光腾佛曲,入商调也。邪勒佛曲、入徵调也。观音佛曲、永宁佛曲、文德佛曲、婆罗树佛曲,入羽调也。迁星佛曲,入般涉调也。提梵,入移风调也。”这里共29曲,与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的九调29佛曲的名称完全相同。另在南卓《羯鼓录》中还在佛曲调中录存了以下十曲:“九仙道曲、卢余那仙曲、御制三元道曲、四天王、关閤麽那、失波罗辞见柞、草堂富罗,于门烧香宝头伽、菩萨阿罗地舞曲、阿陀弥(应为阿弥陀之误——引者注)大师曲。”另在食曲调中还列有33曲:“云居曲、九巴鹿、阿弥罗众僧曲、无量寿、真安曲、云星曲、罗利儿、乔老鸡、散花、大燃灯、多罗头尼摩诃钵、婆娑阿弥陀、悉陀低、大统、蔓陀大利香积、佛帝利、龟兹大武、僧个支婆罗树、观世音、居麽尼、真陀利、大与、永宁贤者、恒河沙、江盘无始、具作、悉家牟尼、大乘、毗沙门、渴农支文德、菩萨缑利陀、圣主与地婆拔罗迦。”
  这食曲应属大食调乐曲,即龟兹苏祗婆七调中的鸡识调,在这33曲中,也大都是佛曲,从其名称看,就可判断出是佛曲。
  《疏勒盐》是龟兹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疏勒即今喀什噶尔地区。“盐”是快拍的意思,常用于曲终部分,《隋书》把疏勒盐作为舞曲记载下来,用在乐曲末尾,显然不是慢曲。“盐曲”是西域音乐中特有的一种音乐曲体,《疏勒盐》、《昔昔盐》、《突厥盐》、《舞鹤盐》、《要杀盐》等都是龟兹乐中的“盐曲”。在西域其他各地的音乐中也还有不少“盐曲”。
  龟兹乐中的“盐曲”形式,对日本音乐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乐家录》中有《三台盐》、《甘州盐》;《大日本史》卷347有《安乐盐》;《名类聚钞》中有《壹德盐》、《合欢盐》等。
  龟兹乐中的大曲在古代就已盛行。公元4世纪前后用龟兹文记载的《阿拉纳米的故事》,主要叙述被邻国阿拉纳米驱逐的音乐家维都萨卡·鲁德拉姆喀曾把他娴熟木卡姆音乐的五位徒弟,作为礼物送给王子乌塔拉,以求国王宽恕对他的惩罚。这故事至少说明在那时龟兹地区的人民十分喜爱木卡姆,已成为当时龟兹社会的时尚,而在龟兹文中的木卡姆原语是Maka-ykne,这里Maka即大的、大量的、多数的意思,ykne一词则为曲调、乐曲意,合言之,即为大曲意。
  龟兹乐中的大曲,在公元4世纪以后已流行于天山南路各绿洲,并且越来越盛行,因而隋唐之时所列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安国乐、康国乐、凉州乐,都是以大曲出现的不同风格的木卡姆,随之而形成的伊州乐、悦般乐等也都是如此。《唐六典》的《协律郎》中记载:“龟兹、疏勒、高昌等地,皆有大曲。”汉代“相和大曲”中的“艳、趋、乱”,就因其开始时是散序;“艳”(y?t→y?n),即为歌曲意,指乐曲的开头部分。“趋”(küy)为器乐曲,系中序。“乱”是指结尾部分的歌舞曲,属快板。在古代歌舞曲译为“月兰”(θl?n),因“θ”在汉语中无相对之音,就被简译为“乱”。何以把月兰代表歌舞,这是因为月兰原是北方草原上一种红色花朵名称,那时阿尔泰语系各族大都信仰萨满教,每逢5月末月兰花开时,即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唱歌跳舞,在歌舞中常加用“嗨、嗨、月兰”为衬词。后来龟兹乐中形成的歌曲、解曲、舞曲,实际就是由艳、趋、乱发展而成。而在唐朝大曲中所称的散序、中序(排遍)、舞遍(或称破),也就是现在维吾尔族木卡姆中所说的《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三部分。维吾尔族木卡姆的音乐曲调结构,基本来自于汉唐时代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等。其主要乐器也是来之于龟兹乐为代表的各种乐器,不断吸收、创新而成。
  白明达所创作的《泛龙舟》等十四首乐曲也属于“大曲”性质,其结构方面分散序、中序、入破。
  唐朝统一全国后,白明达继续得到唐高宗李渊的重用,据《教坊记》载:“春莺啭—高祖晓音律,晨练闻莺声,令乐人白明达写之,遂有此曲。”《春莺啭》演出后,在社会不胫而走。而疏勒音乐家裴神符也在唐朝创作了不少著名乐曲。《通典卷》146载:“初,太宗贞观末,有裴神符,妙解琵琶,初唯作《胜蛮奴》、《火凤》、《倾杯乐》,声度清美,太宗悦之。高宗之末,其技遂顺流于时矣。”特别是《火凤》、《春莺啭》成为龟兹乐风靡中原的代表作品,大诗人元稹在《新题乐府》的《法曲》诗中指出:“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另在《羯鼓录》中还指出《耶婆色鸡》也是一首流行于中原的著名龟兹乐曲。有记载可据的龟兹乐曲还有:《苏幕遮》、《太平乐》、《北庭子》、《柘技》、《轮台》、《突厥三台》、《达磨支》、《舞马》、《伊州》、《醉浑脱》、《远乐》、《亢利死让乐》、《金华洞真》、《万宇清》、《感皇恩》、《摩多楼子》、《舍利弗》、《圣明乐》、《胡渭州》、《穆护砂》、《三台》、《于阗采花》、《昆仑子》等等。
  以上所列的龟兹乐曲是典籍中录存的一些最著名的乐曲,未记载下来的流入中原的龟兹乐曲一定还有很多。据崔令钦《教坊记》、王溥《唐会要》、南卓《羯鼓录》、陈旸《乐书》所收录的西域录曲,至少在一百曲以上。明朝《唐音癸签》一书中引郭茂倩的研究说:“天宝以后燕乐、西凉、龟兹部著录者二百余曲,而清乐、天竺诸部不在焉。”这里所说的二百余曲中还不包括高昌、疏勒、安国、康国等乐在内,可见在唐代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乐曲之多了。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