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龟兹的高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356
颗粒名称: 二十九、龟兹的高僧
分类号: K828.9
页数: 16
页码: 93-1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的高僧,包括白延、帛法祖、帛法矩、帛元信、帛尸梨密多罗、佛图澄、鸠摩罗什、佛图舌弥、木叉麴多、达磨跋陀、达摩笈多、阿质达霰、达磨战涅罗、战地湿罗、昙无〓、昙摩密多、卑摩罗叉、佛陀耶舍、法惠等。
关键词: 龟兹 高僧 白延

内容

在汉唐时期,龟兹以佛教为国教,龟兹境内产生了许多得道的佛教高僧;汉唐时代,龟兹为中原僧侣西向求取经典的中转站,在龟兹挂锡的他地高僧也很多。
  (一)白延
  白延,龟兹人,通本民族语、汉语、梵语。据僧祐《出三藏记集》称,白延于曹魏时(254~260年)至内地,主要从事译经工作,先后译出《首楞严经》2卷、《须赖经》1卷、《除灾患经》1卷。在《出三藏记集》卷七则说归慈王世子帛延于甘露三年(258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首楞严经》2卷、《须楞经》1卷、《上金刚首经》,并指出他“善晋胡音,延博解群籍,内外兼综,受者常侍”。此帛延应与白延为同名异译。
  (二)帛法祖
  帛法祖,原名白远。僧祐《出三藏记集》虽不载其籍贯,但白、帛为姓者一般都系龟兹人,虽有记载说他是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儒者万民之子,恐不确。法祖通梵语、汉语,于晋惠帝时(290~306年)在中原曾译出大乘方等部的《菩萨逝经》1卷、《菩萨修行经》1卷、《严净佛土经》2卷、《大乘如来藏经》1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1卷、《等集三昧经》1卷、《惟逮菩萨经》1卷、《檀特陀罗尼经》1卷,再加上其他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
  (三)帛法矩
  帛法矩。龟兹人,西晋惠帝时(290~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二卷。此四部十二卷中有大乘经典方等部的《大方等如来藏经》1卷,其他三部皆小乘教经典。当时写成法矩,而在《出三藏记集》卷9所记《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叙》中则说帛法巨所译,可知法矩与法巨为同一人。另外帛法矩还自译了大乘方等部中的《优填王经》、《前世三转经》、《阿阇世王受决经》、《灌洗佛形象经》各1卷。惟他所译最多的则为阿含部之小乘经典。
  (四)帛元信帛元信,龟兹人。据《出三藏记集》卷七指出,沙门法护于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十月二十四日所译的《阿维越致遮经》,其梵本系得自前去敦煌的龟兹副使美子侯。在《出三藏记集》卷八中还说,法护于太康七年(286年)八月十日译《正法华经》,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共同参校。此帛元信即为龟兹居士。
  (五)帛尸梨密多罗
  帛尸梨密多罗(Srimitra吉友)。梁《高僧传·帛尸梨密多罗传》称他是龟兹王之子,本当继承王位,后让位于其弟,出家为僧,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到中原,后到建康(今南京),栖居建初寺,传译密教经典。惟因其系龟兹王子,政治与宗教地位均较高,所以一入中原,便得到西晋封建上层各级权贵、豪族、将军的青睐,过从甚密。当时中原尚无咒法,帛尸梨密多罗长于咒术,据称甚为灵验,即于晋元帝时(318~322年)在建初寺译出《大灌顶经》13卷(或作9卷)、《大孔雀王神咒经》1卷,《孔雀王杂神咒经》1卷。可知公元4世纪以前龟兹已流行密教,并产生了自己的高僧。而经过帛尸梨多罗的译经及宣讲,从此中原也传入了密教。
  (六)佛图澄
  佛图澄(232~348年)。《高僧传》说他本姓帛,西域人。帛姓即白姓,同音异译,是古代龟兹最大的姓,可知佛图澄是龟兹人。少时出家,曾到罽宾受教,聪颖多才,能诵读百万言,并能解得文义,一时名震西域。那么他在西域传播的佛教是什么样的佛教呢?《高僧传》指出他“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燕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又能“听铃音与言事,无不效验”,以及观天象定吉凶,命龙王出水降雨,与天神交往等等,充满着妖妄、诡秘的神话,用以震动人主和人民视听。由于佛教进入龟兹地区,是一种外来宗教,为了站稳脚跟,不能不借助于咒法神通之力,即把原始巫术渗入佛教,藉以广吸徒众。实际已开密教的先河,同时律藏也是佛图澄宣教内容之一。
  由于佛图澄在中原的布教,赢得了名声,提高了在佛教界的地位,从而天竺、康居等地数十名僧,远道前往佛图澄处,亲聆教益;道安、竺法雅等内地名僧也前往听澄讲说。佛图澄都能“妙解深经,旁通世论。讲说之日,止标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可见佛图澄善于从佛教发展实际,结合中原社会实情,深入浅出使听众动容,所以他的声望远播内外,前后门徒几近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893所。
  佛图澄为了收门徒,不能不持戒甚严,曾与净检尼一起为当时兵部令女儿比丘尼首受戒,道安也曾为比丘大戒事就教于佛图澄。这不仅表明佛图澄在中原阐扬了戒律,同时也可知在龟兹实行的一套戒律传到了中原。
  佛图澄自公元310年至中原以咒法神术宣传佛教,到后赵十四年(348年)逝世时,在中原各地活动三十多年,以巫术神异宣扬佛教,既得到了帝王的信任,又广收了门徒,并把龟兹、印度传布的律藏、密教也带到了中原,对中国早期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今印度),系出婆罗门种姓。其祖父鸠摩达多,世为国相,名重印度。父亲为鸠摩罗炎,聪颖练达,本可袭位国相,但他不愿随波逐流,便辞家当和尚。《晋书·鸠摩罗什传》称:“国破,远投龟兹。”可知罗什父亲是不得已才东渡葱岭,来到中国的龟兹的。龟兹王早闻其在佛教界的声名,即恭迎郊外,并聘为国师。那时龟兹王妹“才悟明敏”,虽有不少求婚的人,惟见鸠摩罗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可见罗什家世非同一般。婚后,“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约于公元344年鸠摩罗什出生。
  按鸠摩罗什,意为“童寿”7岁出家,因当时龟兹流行小乘佛教,罗什所学也是小,乘,但聪颖异常,从师口诵日得千偈,三万二千言。9岁随母同去北印度罽宾。当时罽宾流行小乘的一切有部学说,即在盘头达多处习《杂藏》、《中阿含》、《长阿含》,学习进步很快,还屡挫外道,颇为罽宾王赏识,得到“外国之上供”的对待,破例日供鹅腊一口,粳稻、麦面各三升,酥油六升,比为高僧。另还专派高僧五人、沙弥十人前往罗什挂锡的寺院,执弟子之礼,为其服务。在这一段时间里,罗什所学全为小乘学说。
  12岁时,罗什随其母返回龟兹途中,于沙勒(即疏勒)停住时,遇到大乘名师、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听到苏摩在隔壁房间读大乘经,什么听到空啊,不可得啊,很是惊异,觉得这与自己所学的有部阿毗昙不同,于是就过去请教,与他辩论,结果接受了苏摩的观点,学习《中论》、《十二门论》等大乘性空经论,从而皈依了“方等”,遂由小乘杂学转向大乘中观派。并急切地说服了自己的老师盘头达多,也信服了大乘学说。便产生了师徒互拜“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的佳话。罗什回龟兹后,广说方等诸经,年20受戒,更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鸠摩罗什回龟兹后,住王新寺,诵读大乘经论,宣传大乘教义,一时声名鹊起,“西域诸国咸服罗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坐侧,令罗什践而登焉”。随着西域与中土交往的频繁,罗什声誉也传入了中原。当时名僧道安力劝前秦王苻坚派人迎取罗什入中土,于是苻坚即派大将吕光征西域,嘱其破龟兹得罗什后,立即驿送长安。吕光于384年攻陷龟兹,得罗什后,带返凉州,因吕光父子不弘扬佛教,鸠摩罗什只能“蕴其深解,无所宣化”。在羁留凉州17年时间里,只好以阴阳之术等为吕氏父子充当军政咨询。
  后秦姚兴提倡儒学和佛学,多方招徕人才,在长安集中了许多学者。公元401年,后秦姚兴遣姚硕德西伐凉州,击破吕隆,始以国师之礼,迎罗什入长安,住入西明阁及逍遥园,那时他已58岁了。姚兴为罗什组织了庞大的译经集团和讲经活动,《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说:“兴少(达)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于是兴使沙门僧契、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入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执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由是四方义学沙门慕名而至,汇集长安的僧尼达5000余人,表明佛教译经事业已成为后秦的一项重要宗教文化事业。
  罗什于弘始三年(401年)到长安后开始译经,到弘始十五年(413年)去世的十余年时间内,与佛僧共译大小乘经、律、论74部384卷,现存39部313卷,其中以重译、新译的大乘教经典为多。罗什的佛典译本,不仅做到“简洁明了”、“辞理兼备”,而且能做到根据不同经典使译本各具特色,这非同一般造诣者可做到。所以鸠摩罗什是中国史上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而他留下的自己的著作虽仅与高僧慧远书信往来探讨问题而成的《大乘大义章》及为姚兴著《实相论》二卷,但也能给中国思想史带来崭新的“空”的思想,第一次划清了佛教(大乘)与玄学之间的“楚河”、“汉界”,对中土思想形成了深刻的挑战。
  (八)佛图舌弥
  佛教传入龟兹后,最早盛行的是小乘教,佛图舌弥是公元4世纪中叶龟兹最有造诣的小乘教高僧。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称:“僧纯、昙充拘夷国来,从云慕蓝款于高德沙门佛图舌弥许得此比丘大戒及授戒法,受坐已下至剑慕法。”在此书的《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记》中还列出了佛陀舌弥所管辖的寺院,属于比丘的寺则有“达慕蓝(百七十僧)、北山寺名致隶剑蓝(五十僧)、剑慕王新蓝(六十僧)、温宿王蓝(七十僧)”。属于比丘尼的寺院则有“阿丽蓝(百八十比丘尼)、输若干蓝(五十比丘尼)、阿丽跋蓝(三十尼道)”。再加上为僧纯、昙充受比丘尼戒本及戒法的云慕蓝寺,共有八寺之多。可见佛图舌弥在龟兹教团地位之高和势力之大,在文中还特别指出罗什出家后,曾师事佛图舌弥,并说佛图舌弥所辖三寺尼“多是葱岭以东王侯妇女,为道远集斯寺”。更可见当时佛图舌弥声望之隆,远道贵族也都慕名前来学习。可知他在小乘学方面的造诣已誉满西域,实执小乘学萨婆多部的牛耳。
  (九)木叉麴多
  隋末唐初龟兹小乘教的高僧,声望颇隆。年轻时曾往印度学习佛教诸经20余年,尤精佛教、语言、文字方面的声明之学。回龟兹后,即住于阿奢理贰大寺,宣扬小乘佛教,被龟兹王及人民尊为大德高僧。当时汉地佛教高僧玄奘是大乘教徒,唐初所以要西去印度学习,目的是要学习大乘有宗最重要的《瑜伽师地论》经典,想寻求解答凡要通过什么阶段和什么手续才能成佛。《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玄奘西行时,他已年迈,但闻玄奘至,仍赶往龟兹王城,和王、众大臣、群僧迎迓东门外。次日,木叉麴多又邀请玄奘下榻阿奢理贰寺,并向玄奘说:“此国杂心、俱舍、毗婆娑等一切皆存,今可不必远涉西方,徒受艰难辛苦。”玄奘却向他索要《瑜伽论》,木叉麴多回答说:“何谓问此邪见之书耶?如为真佛弟子,必不学此书。”玄奘进一步回答说:“婆娑、俱舍,本国已有,恨其理疏言浅,非究竟说。所以故来欲学大乘瑜伽论耳。又瑜伽者,是后身菩萨弥勒所说,今谓邪书,岂不俱无底在抗乎。”
  由此可知,玄奘时代龟兹已是小乘教的中心地,大乘教势力式微,像《瑜伽论》这样重要的大乘经典也已难找,所以玄奘只好继续西去印度。同时从木叉麴多的言谈中也可看到佛教内部的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斗争很激烈,从木叉麴多斥大乘经典为“邪书”一语中可以看出小乘教徒对大乘经典诋毁的实情。
  (十)达磨跋陀
  据《法华经传记》卷六引《外国记》指出其名为法贤,龟兹人。天性聪明,少时出家,已能尽通三藏,不过这时所学为小乘佛典,自恃多才识广,看不起大乘教徒,并对他们常诋毁和凌辱。后有大乘名僧须梨耶前去龟兹,以《法华经》教化了法贤,由此达磨跋陀改宗大乘佛教。这里所说的须梨耶,据羽溪了谛说即指罗什大乘师须梨耶苏摩(Suryasoma)。
  法贤归心大乘后,十分虔诚,日诵《法华经》5遍,传说他死时状若禅定,因而众僧即以其骨灰为塔。遇到倾盆大雨,塔也不湿,群飞的鸟类,也难近塔,这些神异现象,使众僧对塔十分崇拜,并精心看护。
  (十一)达摩笈多
  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25岁受具戒,曾遍历印度大小乘各国及主要寺院。后闻东方有佛教大国,佛法颇隆,即从迦毕试国(今阿富汗境内)东越葱岭经疏勒,约于公元585年至龟兹,停住王寺两年,一面学习东方语言,一面为僧众讲说《释前论》、《如实论》。因当时龟兹王笃好大乘,听其宣讲后,开悟颇多,为此每讲必到,旦夕相伴,坚欲留他长住。可是达摩笈多东来目的是要到中国中原去。由是两年后,只好密偕一僧潜离龟兹,间道经焉耆、高昌、伊吾东行,于隋开皇十年(590年)冬十月至洛阳,专力译经,在28年中共译佛经7部31卷,其中较有名的有《摄大乘》、《药师本愿》、《起世》、《缘生》、《菩提资粮》等。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死于洛阳。
  (十二)阿质达霰
  阿质达霰,北天竺国人。从其名字的“战无不胜的能人”意译看,可知其知识渊博,善于辩才。因慕唐代文明而前往龟兹后,即奋力学会了汉语,并能书写汉字。因而他挂锡龟兹期间,曾把一些梵文经典译成汉文,计先后译出《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2卷;《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1卷;《秽迹金刚法禁百变法》1卷。并请法月和尚把这些汉文译经带往中原,受到唐王朝的重视。只因当时《开元目录》已编成,难于补入,只好收入《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之中。
  (十三)达磨战涅罗
  达磨战涅罗,汉语意为“法月”,东天竺国人。19岁出家,精三藏、医学、因明。由于羡慕唐朝文明及生机勃勃的佛教发展情况,即东渡葱岭,挂锡于龟兹,弘扬佛教。在此期间,收受地战湿罗(汉意为真月)为门徒。公元730年安西节度使吕休林表荐法月人朝,经唐廷批准,法月即带其门徒真月及阿质达霰所译三部四卷汉译佛典,经吐哈盆地及河西走廊等地,历二年方至长安。然后将阿质达霰汉译佛典及自己所有方术、医书、梵夹、药草、经书均献于唐廷,受到多方重视。公元741年因法月思念故乡心切,经唐廷同意返国。可是西行至识匿国之吉运镇时,适遇内乱,无法前进,只好退居于阗,暂挂锡于阗金轮寺。两年后逝于此,享年91岁,唐朝即令安西节度副大使负责葬仪。
  (十四)战地湿罗
  战地湿罗,汉译意为“真月”,又名利言,龟兹人。8世纪初,法月和尚至龟兹弘扬佛教,众多听众中,独见他聪明多才,颇有培养前途,即收他为徒弟,然后有计划地教他学习梵本大乘《月灯三摩地经》、《历帝记》、《瑜伽真言》等,成绩优良。即于公元726年,法月为真月剃度受戒。法月为了进一步培养他,又令真月学习小乘、律论、梵书、汉书、四镇语、突厥语、护密语、吐火罗语,都有所收获。从而于公元732年即随其师法月至长安,然后师徒即在长安共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真月担任汉文笔译。
  (十五)昙无〓
  中印度人,6岁丧父,聪明伶俐,惟家无积蓄,难以度日,即随母佣织毾翕?。家境渐裕,颇有出家意。见沙门达磨耶舍咒术颇负声誉,即拜其师,专习咒术。到20岁时,已能诵大小乘经万言,特别在咒术方面,称誉四方,故人们称其为大咒师。始初,很受中天竺国王的尊崇,后来对他日益冷淡,对此,昙无〓愠怒难忍,即携《大涅槃经本前分》12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前来龟兹,冀图有所弘扬。惟当时龟兹多奉小乘教,对昙无〓的宣教,无人听信,昙无〓只好携经离龟兹东去河西走廊的北凉沮渠蒙逊处,与沙门惠嵩、道朗翻译佛经60余万言。
  (十六)昙摩密多
  昙摩密多,汉译意为“法秀”,罽宾人。6岁出家,进行苦行磨炼,对禅学颇有造诣,遐迩闻名,因其眉浓,且像一字形连在一起,故人们称他为连眉禅师。为了弘扬禅法,就东渡葱岭,来到龟兹。龟兹王慕名,亲自郊迎,延请入宫,待以殊礼。留居数年,弘扬了禅法,成为龟兹有名的苦行大师。为了进一步在中国各地传布禅法,昙摩密多即前往敦煌、凉州、荆州、长沙、建业及中原各地宣说,并译出《禅经》、《禅要法》、《普贤观》、《虚空藏观》等经,从而黄河、长江流域也盛行了禅法。
  (十七)卑摩罗叉
  卑摩罗叉,罽宾人。幼年就出家,苦学各经,尤精于律藏,声誉日隆。那时龟兹律藏不全,他闻讯后,即东渡葱岭,挂锡龟兹。经过卑摩罗叉的阐发传授,龟兹律藏也逐渐完备,由是声名大震西域。鸠摩罗什20岁时,即拜卑摩罗叉为师,随其学《十诵律》。公元384年吕光率兵攻破龟兹,罗什被俘,罗叉只好逃匿潜藏。及吕光携罗什至凉州后,罗叉仍还龟兹。公元5世纪初,罗叉闻罗什在长安译经和传教都很顺利,并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即携《毗尼胜品》东来中原,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年)至长安,为了弘扬律藏,又广游关左、江陵各地,从此律藏在中原大弘。
  (十八)佛陀耶舍
  佛陀耶舍,罽宾人,13岁出家,27岁受戒。佛学造诣较深,在社会颇有名气。为了弘扬佛学,即至疏勒,受到疏勒王太子达摩弗多的礼遇和供养。罗什从罽宾返回龟兹途中,路经疏勒,慕其名,即向其学《阿毗昙》、《十诵律》。罗什返龟兹后不久,达摩弗多承袭疏勒王位,曾一度出兵增援龟兹抗击吕光军。在他带兵出外期间,即令佛陀耶舍辅佐太子执政。十多年后,达摩弗多死后,佛陀耶舍即前往龟兹宣扬佛学,由于他学识渊博,受到众僧敬重,被奉为龟兹高僧。已经东去姑臧(今甘肃武威)的罗什,闻佛陀耶舍在龟兹宣教,即去信劝其东去。一年后,佛陀耶舍就又率弟子密起行装,潜离龟兹,先至姑臧找罗什,哪知扑了个空,又赶至长安,才找见罗什,即住逍遥园,与罗什共译《十住经》,同时传授《昙无德律》、《长阿含经》。罗什死后,又返回罽宾,但对中国佛教的弘扬,仍系念于怀,因而复得《虚空藏经》一卷后,仍千方百计托商贾带往凉州。
  (十九)法惠
  法惠,俗姓李,吐鲁番盆地高昌人,青年时游手好闲,喜弹唱、歌舞、射猎。因其妻貌美,引来许多富家子,不断闹家庭纠纷,使得他非常苦恼,又无法应付,即行离家出走至龟兹。想出家,可是囊无分文,买不起法服,诸寺均不收受。于是就从外国客商身上剥下好衣,到市上出售得三千文钱,置起法衣,方得出家。当时龟兹盛行禅法,法惠攻读后,颇有心得,声誉渐高,高昌闻其名,邀其返故乡传授,被聘为比丘尼依止师,居仙窟寺。后从都郎中寺女尼冯氏处得知龟兹国金华寺直月和尚有更高明的禅法,为法惠所不知。为了早日求得奥秘,法惠只好重返龟兹,到直月和尚处求法。直月知其来意后,即行至自己僧房,取出一斗五升葡萄酒,要法惠先饮尽后,才能向他传法。可是饮酒对僧人来说是犯戒的行为,法惠坚辞不允,直月立即推他出房,不再理他。法惠怕失去难得的求法机会,只好饮尽葡萄酒。顷刻之间,法惠只觉头昏脑转,一直在直月僧房中醉卧数小时。待酒醒后,深觉已行犯戒,悲愤懊悔,亟想结束生命。瞬间,法惠却从中悟得了小乘教第三果。从此返回高昌,专力弘扬小乘佛教,声名远扬。于齐永元年间(499~501年)逝世。
  在上述所列的高僧中大都是龟兹人,也有印度、罽宾等地前来龟兹传教的高僧,都对龟兹佛教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龟兹高僧白延、帛法祖、帛法矩、帛元信、帛尸梨密多罗、鸠摩罗什等人,有的是王室成员,有的是贵族,一般都能懂梵文、梵语、汉语、佉卢文、印度西北俗语、中亚吐火罗语、龟兹语,所以都能把梵文佛典译成龟兹语佛典。而到内地传教的高僧又能把已译成的龟兹文佛典(不少是从龟兹文)转译成汉文。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

相关人物

白延
相关人物
帛法祖
相关人物
帛法矩
相关人物
帛元信
相关人物
帛尸梨密多罗
相关人物
佛图澄
相关人物
鸠摩罗什
相关人物
佛图舌弥
相关人物
木叉麴多
相关人物
达磨跋陀
相关人物
达摩笈多
相关人物
阿质达霰
相关人物
达磨战涅罗
相关人物
战地湿罗
相关人物
昙无〓
相关人物
昙摩密多
相关人物
卑摩罗叉
相关人物
佛陀耶舍
相关人物
法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