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龟兹的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353
颗粒名称: 二十八、龟兹的佛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0
页码: 84-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的佛教发展以及寺庙情况,包括东西昭怙厘大寺、阿奢理贰寺、莲花寺等情况。
关键词: 龟兹 佛教 寺庙

内容

古印度阿育王朝时期的《阿育王息子坏目因缘》载有龟兹国名;汉元封二年(前109年)龟兹王向汉武帝赠佛教僧侣所用的澡罐,是龟兹古国佛教传入初期的最早的史事。到3世纪中叶,佛教在龟兹广为传布,僧俗造寺、开窟、塑像、绘画供佛和饭僧,日新月盛。5世纪末至6世纪中,龟兹佛教曾遭厄运。6世纪后半叶至7世纪,龟兹佛寺复又大行。绵延数百年的龟兹白氏王朝笃信佛法,崇尚佛教,举国上下如痴如狂。大约到14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完全统治龟兹后,佛教才在龟兹销声匿迹。
  最初传到龟兹的佛教为小乘说一切有部和禅定。龟兹地区始终以小乘教为主。东晋时期,鸠摩罗什在龟兹诵读大乘经论,宣传大乘教义。唐朝统一西域后,汉传佛教不断影响龟兹,促使龟兹地区大乘佛教势力不断增长,不仅汉寺宣扬大乘教,不少千佛洞窟中大乘教内窟骤增。龟兹小乘教,在坚持苦修的同时,戒律也随之传入。所称戒律中最重要的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由龟兹高僧传入中原。佛教最初传入龟兹时,原始巫术尚盛行,公元3~4世纪的高僧佛图澄善用龟兹巫术与佛教教义相结合,用咒术传宣佛教,为龟兹密教的始初形式。这种密教也由龟兹高僧传入中原。密教经典其经咒一经试验,即刻败露,密教很快为人唾弃。
  公元7世纪上半叶,玄奘赴龟兹时,龟兹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大唐西域记》载:“屈支国……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后宣布。”玄奘以后约100年,慧超赴龟兹,其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载:“又从疏勒东行一月,至龟兹国,……此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食肉及葱韭等也。”
  到公元8世纪上半叶,龟兹佛教仍然兴盛不衰。此后,经历安史之乱,唐朝中央政府的力量大大削弱,突厥、吐蕃相继侵凌,社会动荡不安,龟兹难以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公元8世纪末,吐蕃占领龟兹以及后来的回鹘迁入,龟兹的佛教香火虽然绵延不断,但结束了鼎盛,而走向衰落。
  龟兹是塔里木盆地北道的佛教中心地,佛教寺庙很多。《晋书·四夷传》“龟兹国”称,“谷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对龟兹寺庙概述说:“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像,与寺无异。”《出三藏记集·鸠摩罗什传》载:“龟兹僧一万余人,几占龟兹人口的十分之一。”唐初玄奘西行经过龟兹时说,屈支国“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唐代开元十五年(727年)至安西的慧超说:“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韭等也,汉僧行大乘法。”龟兹的佛教寺院很多,史书没有全部记录下来。
  (一)东西昭怙厘大寺
  东西昭怙厘大寺,在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突出记载这座名闻遐迩的大寺称:“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这所唐代著名的昭怙厘大寺实际早已存在,原即南北朝时期的致隶蓝,即雀离大寺。《出三藏记集·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称:“北山寺名致隶蓝五十僧。”这里的致隶蓝,即雀梨寺的同名异译。道安《西域记》载:“龟兹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梨大清寺。母慧悟僧常,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养,请斋听法。”昭怙厘的前
  身即雀梨大清寺、雀梨大寺。
  (二)阿奢理贰寺
  阿奢理贰寺,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写成阿奢理贰伽蓝,《悟空入竺记》写成阿遮哩贰寺。据玄奘说:“会场(指行像会场——引者)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庭宇显敞,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并是耆艾宿德,博学高才,远方俊彦,慕义至止。国王、大臣、士庶、豪右四事供养,久而弥敬。”阿奢理贰寺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大寺,龟兹大德高僧木叉麴多就住在这里。阿奢理贰、阿遮哩贰均系译音,汉译音为奇特。所称从行像大会场西北渡河即到阿奢理贰寺。这所大寺就在今库木吐拉石窟附近。
  (三)莲花寺
  莲花寺,位于龟兹王城西门外,因有佛教高僧勿提提犀鱼在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前后驻于此寺而闻名。勿提提犀鱼系音译,汉语意为莲花精进,他精通四镇语言及汉语、梵语。据《悟空入竺记》称:司空到龟兹后住于莲花寺,“有三藏沙门名勿提提犀鱼..至诚祈请,译出《十力经》,可三纸许,以成一卷”。龟兹颇受印度密教的影响,莲花寺是龟兹宣扬密教的中心,而勿提提犀鱼就是当时龟兹密教的首领。
  (四)东西柘厥寺
  《悟空入竺记》中指出,悟空于公元8世纪80年代至龟兹时尚记有东西拓厥二寺。唐朝于今渭干河处建有柘厥关,《新唐书·地理七》称:“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悟空把“柘”写成“拓”是误写,此处白马河即指今雀离塔格山南由新和县境直达阿克苏市的戈壁滩。东西柘厥寺即建在柘厥关近处,也即在白马河东西两岸各有一寺,故称东西柘厥寺。
  (五)耶婆瑟鸡寺
  耶婆瑟鸡寺,据《悟空入竺记》称:安西(今库车——引者)境内“有耶婆瑟鸡山,此山有水,滴溜成音,每岁一时,采以为曲,故有耶婆瑟鸡寺”。在宋《高僧传》卷3《唐丘慈国莲花寺莲花精进传》也也类似记载:“安西境内有前践山,山下有伽蓝,其水滴溜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音以成曲调。故《耶婆色鸡》开元中用为羯鼓曲名,乐工最难其杖撩之术。进寺近其滴水也。”南卓《羯鼓录》则把这首著名的龟兹乐曲写成《耶婆色鸡》。可知耶婆瑟鸡即耶婆色鸡。这里所称耶婆瑟鸡山、耶婆瑟鸡寺、前践山、前践寺很可能就在今克孜尔石窟地区,耶婆瑟鸡系译音,前践可能是译意,所以两者在同一地点,因为现在那里仍有“千滴泉”,又称“泪泉”。
  现在于克孜尔石窟所在地明屋达格山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苏格提沟,维吾尔语意为柳树沟,那里有一个半环形的陡峭岩壁,拔地而起,有一股泉水从苏提格沟上面的石壁裂隙中渗出百多个大小粗细不等的水柱,昼夜不停地沿山谷滴落至清澈如镜的水潭内,发出沙沙落水的绝妙音响,然后流向沟外,当地维吾尔人称之为“泪泉”。
  (六)王新寺
  据《出三藏记集》卷11《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称:“王新僧伽蓝,九十僧。有年少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与舌弥是师徒,而舌弥阿含学者也。”后来鸠摩罗什留学罽宾,回归龟兹后仍在王新寺,并于该寺侧故宫中得《放光般若经》,即行披读。在此二年之间,曾广诵大乘诸经论,洞悉其中奥秘,该寺成为当时龟兹佛教中心,而著名于世。
  (七)金华寺
  金华寺据《名僧传》卷25《齐高昌仙窟寺法惠传》称:龟兹有金华寺,因有龟兹禅法大师直月居住于此而远近闻名,当时成为龟兹学习禅律的中心。据传直月曾使高昌名僧法惠用超越常规的禅秘,很快获得正果。
  (八)法丰寺
  法丰寺,据唐代僧人僧祥的《法华经传记》称:公元5世纪上半叶时,出生于敦煌的一位姓竺的百姓,出家后被名为法丰,因其信佛教,所以一般称其为释法丰。有一年,以僧侣身份前往龟兹游览,适遇当地人民正在重修一旧寺,他即前往帮忙。因其出力较多,寺成后,众僧即推举其为该寺僧正,并以其法名为寺名。当时寺院,等级制度甚严,释法丰为僧正后,自以为大权在握,可能为所欲为,出入取物都不按律藏制度。为了更多的损公肥己,发展到克扣本寺僧侣的应有供应,遭到众僧的不满和反对。久之,法丰病死。据称,他亡入饿鬼群中,整夜嚎鸣。其弟子宝慧,听出是法丰声音,问他缘由,他哀求说:“由于我生前贪财,暗减众生之食,所以沦为饿鬼,甚感困苦难堪,请给予帮助。”于是法丰的原有弟子们,忙写《法华经》予以超度,并广为布施,才使法丰于阴间免受饿鬼之苦。显然这是众僧们憎恨当权僧界贵族对众僧的压迫剥削,编造了这种神话,用以告诫和遏止僧界当权者贪婪的丑恶行为。
  (九)大云寺、龙兴寺
  龟兹有常住汉人,至少从西汉统一西域时起,就有较多汉人居此。而汉传佛教和汉人僧侣的进人龟兹,在唐太宗统一西域之前也早已存在。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记载,玄奘至龟兹时已“有高昌人(指汉人——引者)数十于屈支出家,别居一寺,寺在城东南”。唐代统一西域以前,龟兹不仅有汉寺,且已有汉僧数十人,规模已不小。
  自公元648年安西都护府自西州迁往龟兹后,汉人集居龟兹的官员及屯田军士和商人等大为增多,他们大都信奉佛教。至670~672年间吐蕃贵族虽数度占领龟兹,但汉人始终未撤离。公元692年武则天命王孝杰等从吐蕃手中收复四镇后,唐朝更在四镇驻兵三万。唐政府为了满足他们的宗教信仰,特兴建了大云寺、龙兴寺,并且聘请中原高僧前往宣讲。《往五天竺国传》中说,慧超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十一月上旬到龟兹时,见到两所汉僧往持。一所是大云寺,寺主秀行,来自长安七宝台寺,“善能讲说”;维那(寺监性质——引者)为义超,原是长安僧,娴熟佛僧行业。龙兴寺主为法海,虽系出生在龟兹的汉人,依然“学识人风,不殊华夏”。这两所汉寺都行大乘法,龟兹则行小乘法。
  唐代到那里巡视的汉僧很多。在千佛洞内所见题名有法超、惠峻、惠灯、广德、惠增、法真、法睛、惠顺、法兴、惠超、惠初、彦寿、坚更、坚行、惠盖、法灯、戒初、智恩、惠灯、智净、戒诠、义诠、任光、智月、法门、克开、法铭、惠光、法成、惠兴等。由此足见龟兹汉寺,汉僧之多。日本大谷探险队从库木吐拉割走的两方唐代壁画的汉文榜题中的一方上书:
  大唐□严寺上座四
  镇都统律师□道
  这里的都统当为部僧统的略称,表明□道是统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的最高僧官,龟兹时为四镇的汉传佛教中心。
  (十)金砂寺、大宝寺、梵国寺
  近年考古发现金砂寺,其名见于库木吐拉出土的一件盂内。在库木吐拉谷口区第七窟壁画上留有“画金砂寺的题记”。此外还有大宝寺、梵国寺、□严寺、□圣寺等皆为汉人寺院。
  (十一)初一寺
  初一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称,唐初玄奘从焉耆至龟兹时,龟兹王曾率大臣、百姓、僧侣出城迎迓,至即入初一寺受华。
  除上述寺院外,留下寺名的寺院还有东晋时期的达慕蓝(寺僧一百七十人)、致隶剑蓝(寺僧五十人)、剑慕王新蓝(寺僧六十人)、温宿王蓝(寺僧七十人)、王新僧伽蓝(寺僧九十人)、阿丽蓝(比丘尼一百八十人)、输若干蓝(比丘尼五十人)、阿丽跋蓝(比丘尼三十人)等。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东西昭怙厘大寺
相关作品
阿奢理贰寺
相关作品
莲花寺
相关作品
东西柘厥寺
相关作品
耶婆瑟鸡寺
相关作品
王新寺
相关作品
金华寺
相关作品
法丰寺
相关作品
初一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