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龟兹的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344
颗粒名称: 二十五、龟兹的手工业
分类号: F427.45
页数: 8
页码: 74-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的手工业发展,分别记述了冶炼业、制陶和酿造业、纺织业、建筑业、造纸和玻璃制造等。
关键词: 龟兹 手工业 纺织业

内容

这里所说的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汉武帝还未在西域屯田前,龟兹已能铸造简单的铜器、铁器,质量粗糙,数量少。汉武帝在龟兹境内大力屯田后,屯田移民带来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各种手工业技艺,使龟兹地区的冶金、纺织、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郦道元称龟兹冶铁业供应西域三十六国之用,汉晋时期龟兹冶金在西域独领风骚。
  (一)冶炼业
  龟兹绿洲的地下矿藏,是西域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汉书·西域传》载明西汉时龟兹国“能铸冶,有铅”。《魏书·西域传》龟兹国称:“又出细毡,铙铜、铁、铅……铙沙、盐绿、雌黄……。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如?餬,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玄奘《大唐西域记》称“屈支国土产黄金、铜、铁、铅、锡”。经过近代科学探测,在龟兹故地内查明和开发利用的矿产就有50余种,其中尤以煤、石油、天然气的储藏为甚。
  秦汉时,龟兹就能铸冶。西汉时中原冶铁技术传入西域,提高了龟兹冶炼技术后,使龟兹的铜铁产量和质量位居西域各国之首。元封二年(前109年),龟兹王献给汉武帝的澡罐就集中代表了龟兹的冶炼水平。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黄文弼教授在龟兹故地的考古发掘中,找到了不少炼铜、炼铁遗址。炼铜遗址有:克孜里亚炼铜遗址、康村铜厂遗址、巴西克鸡克铜矿遗址、苏甫玉炼铜炼铁遗址,还有在今拜城察尔齐南雀离塔格山西麓有绵延数公里的炼铜遗址。炼铁遗址有:克孜里亚别得里克炼铁遗址、可可沙炼铁遗址、阿艾炼铁遗址和提克迈克炼铁遗址。
  (二)制陶和酿造业
  新石器时代龟兹已能制陶,并制成杯盘碗罐等各种饮器。黄文弼教授1958年在库车皮朗古城哈拉墩遗址的发掘中,在早期新石器时代后期文化层中出土了彩陶片,粗砂红陶..。黄文弼在龟兹城内掘出33个大型陶缸,均为夹砂粗红陶。最大的缸口径约90~100厘米、底径均为45厘米,高约90~120厘米。烧焙大缸,有专业制陶工匠,即佉卢文书中的“陶工”。
  1986年4月,库车文管所在龟兹王都附近的买里买契特(高大寺)发现一万多枚龟兹五铢钱币,盛在一个两端无底的陶罐内。这个陶罐已经是公元4~5世纪的产物了。
  龟兹盛产多种瓜果,以果物酿酒,尤以葡萄酒为著。据《通志》载:“(吕)光入其城,大饷将士……命参军京兆段业著《龟兹宫赋》以讥之。胡人奢侈,厚于养生,家有蒲陶酒,或至千斛,经十年不败。士卒沦没酒藏者相继矣。”《旧唐书·西戎传》载:“龟兹国……饶蒲陶酒,富室至数百石。”
  (三)纺织业
  毛织物是龟兹境内的重要手工业。古代史书早有记载:《魏书·西域传》,“龟兹国……出细毡麋皮、氍毹(汉语地毯)”;《隋书·西域传》,“龟兹国..饶糜皮、氍毹”;《新唐书·西域传》,“跋禄迦,……即汉姑墨国..出细毡褐”。在原始社会中,龟兹人民就以各种兽、畜牧织成衣、毯等生活必要品。从出土的毛织物看,已有较多种颜色:红、绿、黄多色织物和红、棕、驼等单色织物;从组织结构看,有平纹和二上一下、二上二下等斜纹组织,疏密不一;经、纬线均右捻,一般经线捻度甚紧;纬度捻度较松。在原始社会里,就有多种颜色,经纬线极为匀称,并深受人们喜爱的毛织物,充分显示了龟兹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审美情趣。在其他出土的毛织品中,最精美而数量又较多的通经断纬的缂毛毯,已发现有长角形图案缂毯,花卉缂毛毯、三角纹缂毛毯、六瓣花纹缂毛毯多种,迄今色泽依然鲜艳。龟兹辖区内出土的各种毛织品的纹饰,都具有“左右相称,前后相随,曲真结合,大小相承”的整体布局。
  中原蚕桑西传龟兹以后,龟兹人在原有织毯技术基础上,织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丘兹锦”。从高昌喀拉和卓88号墓出土的文书《北凉承平五年道人法安第阿奴举锦券》中称:“阿奴从翟绍远举高昌所作黄地丘慈中锦一张,锦经锦纬……”承平五年为公元447年,“丘慈”即“龟兹”异写。这里可知当时的丘慈锦,不仅流于龟兹境内,而且成为吐鲁番盆地高昌市场上的畅销货。龟兹人诚信佛教,相信“十二因缘”、“善恶报应”等轮回学说,宁可让蚕丝断散、质劣,也不煮茧取丝,致使丝织品使用的丝线大都粗细不匀,疵点多,与蚕娥飞尽才能缫丝有关。
  龟兹地区植棉较中原早得多,在西域出土的就有东汉时期的印花棉布,而中原则于宋代以后才开始植棉,生产棉布。在龟兹西部遗址中曾出土较多的自北朝至唐代的丝棉混合织物,这又是龟兹人的贡献和创造。考古工作者在此还发掘出棉布和棉籽实物,棉布是用垂直式织机织成,棉籽测定为非洲棉,即俗称的草棉种子。龟兹境内在距今1400多年前,已经植棉,并用棉纤维纺织,从而逐步代替了麻织的衣被等。
  (四)建筑业
  古代龟兹在天山中游牧的一部分牧民则住以羊毛为毡及木架做成的毡房。而在绿洲地区居住的龟兹农民的原始住房形式,历史并无明确记载,惟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处公元前955~680年间的墓葬。这是一种地窝子式的建筑。
  龟兹城市建筑很发达。《晋书·四夷传》称:“龟兹国……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王宫壮丽,焕若神居。”《梁书·龟兹国传》载:“(吕)光入其城,城有三重,外城与长安等,室屋壮丽,饰以琅玕金玉。”
  龟兹人所建城市,城墙都用土筑,或为夯土,即“干打垒”方式建造,而其形式均为三重,即内城、中城和外城。典型的当数龟兹古城。古龟兹王城尚存有东、南、北三面,略呈方形。北城墙长约2075米,墙垣夯筑,厚6~8米,残高3.8米;东城墙长1608米,厚1.5米,残高7.6米,城墙为黄褐色土夯筑,夯层厚20~30厘米;南城墙长1809米,厚2.8米,残高3.5米,城墙夯筑层厚15厘米;西城墙已经湮没。此外,于什格提古城、羊达克沁古城,均为夯土建筑的三重城。
  汉、唐时期在龟兹境内的屯戍军甚多,所筑的屯田军城,都不是三重城。除城池以外,龟兹的建筑还有寺院、千佛洞、桥梁、楼台、庭院及道路等等。
  (五)造纸和玻璃制造
  造纸技术最早由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随着造纸术的西传,龟兹居民也掌握了这种技术。龟兹盛产桑麻,不只是为了养蚕和麻纺织,而且也用来造纸。其纸张的制作过程也和中原一样,经历了沤烂、春捣、刀切、碱液蒸煮等步骤。古龟兹纸有两类,一种是布纹纸,一种是帘纹纸。布纹纸的制作过程大致如下:先用马尾、丝、麻等材料的细线编织成罗网,以成纸模,四周以木质框架绷紧、固定,要求罗网必须细密均匀;然后将已打好浆的纸浆浇注到纸模上,或将纸模投入纸浆中再轻轻捞出;表面抹平,取出晒干或晾干,最后从纸模中取下,这样布纹纸就做成了。帘纹纸的纸作程序,则是先用细竹条或其他质料的细条以丝线、马尾等编成帘子状的纸模,同时将其附于木制床上,帘子床可随时分合,构成活动纸模;制纸时将帘与床合在一起,绷紧帘子两头的边板或边条,将其浸入纸浆中,成模后,迅速将帘、床及附于帘床之上的纸浆迅速提出,倒扣在已摆好的桌案上,这样,纸张便做成了。布纹纸制作不如帘纹纸方便,渐渐失去优势。
  到目前为止,在古龟兹境内共发现4片古纸,属唐代,为米色或黄色,均为帘纹纸。
  (六)铸币业
  汉唐之际,龟兹商业较为发达,货币使用量很大。考古发掘表明,中原所铸钱币在龟兹境内各地都有遗存。为了适应境内外贸易的需要,龟兹也铸造了自己的钱币,被称为汉龟二体铜币,即指铸有汉文、龟兹文两体文字的铜币。1928年,黄文弼教授在库车境内发现一枚龟兹钱币,其圆径1.8厘米,孔径0.9厘米,重1.6克,面镌篆文“五铢”字样,素背。这是龟兹铸币的首次发现。1958年,黄文弼又在库车境内出土8枚龟兹铜钱。1980年6月,张平等又在轮台古城境内采集到一批窖藏的汉龟二体钱(又称龟兹五铢)220枚,系“铜质浇铸,铸币圆形、方孔,均具有狭缘、广串、薄肉的特点,其肉厚约0.1~0.15厘米”。
  龟兹制币深受汉代货币制的影响,铸币形制则承继中原秦汉圆形方孔的特点,其发展变化,即汉五铢—仿汉小五铢—汉龟二体钱—龟兹文一体钱。汉龟二体钱全为铜币,为龟兹所铸。约始铸于东汉末、三国时,通行于两晋南北朝,盛行于公元4~5世纪的南北朝前中期,铸止下限在南北朝晚期或隋朝,流通下限约在7世纪中叶的初唐。
  在出土的汉龟二体钱中同时出土了剪边钱及各种轻薄无字小钱。从汉朝输入龟兹的剪边钱,使龟兹即仿铸剪边钱,进一步铸造无字小钱。
  史书所载“龟兹小铜钱”,实际包括了仿汉小五铢、汉龟二体钱、龟兹文一体钱、剪边钱和无字小钱。龟兹境内出土大量的龟兹小铜钱,反映了龟兹钱币的沿革、变化,并暗示着龟兹在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兴衰。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