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318
颗粒名称: 二、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
分类号: P534
页数: 11
页码: 7-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阿克苏地质演变、自然地理条件及资源动植物等情况。
关键词: 地质演变 资源特点 阿克苏

内容

早震旦纪①,今新疆大部分地区被海水覆盖,阿克苏地区地域多处于塔里木海和天山海之中,仅在今温宿县东北、拜城县西北之间有一块长约220公里的船形陆地,库车县东至轮台县之间有一块长约300公里的长条形陆地。至奥陶纪末②,著名的加里东运动③使境内大部分地区上升,两块陆地连接,并向东扩展至今库尔勒市,形成塔北岛;而以今阿克苏市为中心的其他地域依然处于塔里木海和天山海之中,到晚泥盆纪①,地壳连续上升,塔北岛成为塔北丘陵,塔里木海变成塔里木平原。今阿克苏地区,东部处于塔北丘陵上,南部、西南部在塔里木平原间,西北部、北部仍处于天山海之中。
  石炭纪②早期,受华力西构造运动③的影响,地壳变动强烈,塔北丘陵形成长条形的塔北岛,并向西南延伸直至今喀什地区西北,向东至今罗布泊,塔里木平原复变为塔里木海。形成南天山海(约为今天山山脉一带)、塔北岛(约为今天山南麓坡前平原一带)、塔里木海(约为今塔里木盆地荒漠地段一带)。塔北岛被南天山海和塔里木海环绕。今库车城、阿克苏城、柯坪城均处于狭长的塔北岛中心线地段。到晚石炭纪早期,天山海缩小,塔北岛与巴伦岛和星星峡岛联成范围较大的塔北—中天山陆地。早二叠纪④时期,受华力西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南天山海往南推移;塔里木海西部为塔西海,中部变为巴楚—和田平原,东、东南部变为陆地,与塔北—中天山陆相连,形成巨大的天山—塔里木陆地。今库车县以北、拜城县全部、温宿县北面大部、乌什县西北大部处于南天山海上;柯坪县全部、阿瓦提县北部、阿克苏市城南绿洲地带处于塔西海中;阿瓦提、阿克苏、新和、沙雅等县市的南面处于巴楚—和田平原上;其余地域均在天山一塔里木陆上。到晚二叠纪时期,由早二叠纪中、晚期的末期华力西运动使南天山海和塔西海隆起成陆,天山—塔里木陆地的北面沿线形成古天山,西南大部成为塔里木低地。南天山海消失,其东部形成库车盆地;塔西海亦消失,连接巴楚—和田平原,成为巴楚—和田盆地。今乌什县、温宿县、拜城县和库车县西北处于库车盆地,柯坪县、阿瓦提县和阿克苏市以南、新和县南部及沙雅县在巴楚—和田盆地,其余地段处于塔里木低地上。早三叠纪①时期,库车盆地向南扩展,形成巨大的库车—满加尔盆地;巴楚—和田盆地消失,成为塔里木低地的一部分。库车县东、南、北大部分,拜城县北大部、温宿县北大部、阿克苏市东南大部和阿瓦提县、新和县、沙雅县处于库车—满加尔盆地中;库车县东小部、拜城县南小部、温宿县南小部、阿克苏市北、西北、西南和乌什、柯坪县处于塔里木低地上;库车县、拜城县、温宿县的北面则为古天山。
  晚侏罗纪①时期,库车—满加尔盆地分为两个盆地,大致以今314国道为界,北为库车盆地,南为满加尔盆地。早白垩纪②时期,满加尔盆地的东部形成独立的若羌盆地,西部与库车盆地连接,形成巨大的库车盆地,今库车、沙雅、新和、拜城诸县及阿克苏市南边、阿瓦提县南边、温宿县北大部均处于库车盆地中,地区其他地域除北边小部为古天山外,其余均在塔里木低地中。
  古新世③—始新世④时期,受喜马拉雅运动⑤的影响,陆相盆地的差异性块断升隆运动有所加强,塔西海大面积海进。这一时期塔西海海侵范围最大的塔里木低地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古天山(现今天山一带)经长期的剥蚀作用,形成了丘陵和丘陵低地,而塔里木低地和库车盆地(今塔里木盆地一带)成为一片汪洋大海——塔西海。今地区库、沙、新、拜东四县和柯坪城、阿克苏城西南、阿克苏城、温宿县东南均沉入塔西海中,地区其余地域处在塔里木低地上。到始新世时期和渐新世①时期,塔西海的东北又复变为库车—满加尔盆地,中部恢复为塔里木低地,丘陵及丘陵低地较大上升,出现低山地形,今地区的地域约一半在库车—加满尔盆地,一半在塔里木低地上。到中新世②时期,新构造运动强烈,山区上升,盆地下降,塔里木成为统一的盆地,沉积范围扩大,与现今塔里木盆地的规模相近。今地区地域除北面在古天山上外,乌什、柯坪县和阿克苏市、阿瓦提县西面大部、温宿县西北小部亦在古天山上,地区其余地域都在塔里木盆地里。到上新世③时期,差异升降运动更加强烈,古天山逐渐上升为中高山区,今地区地域除北边界地区和柯坪县仍在古天山上,其他地域均在塔里木盆地。到第四纪①,形成与今基本相似的地理环境:北为天山,南为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板块是由太古代和元古代地层组成的古老板块。古生代早期,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欧洲板块相距甚远。之后,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西伯利亚古板块不断向南漂移,欧洲古板块不断向东漂移,到古生代晚期,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和欧洲板块汇合一起。古生代末,天山山脉的皱形基本形成,当时海拔最高仅2000米左右。中生代以后,天山地区的挤压应力来自南边。中生代侏罗纪早期,在天山地区的山前坳陷和山间盆地的边缘,森林茂盛,形成一套煤系地层。侏罗纪中晚期气候炎热干燥,形成一套含膏盐的沙砾岩红层。这一时期,天山地区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应力的影响,缓慢上升。印度板块在中生代时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之后,不断向北漂移。到新生代时期,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强大的向北挤压应力传递到天山地区,从南往北应力逐渐递减,促使南天山比北天山上升得高。天山山脉在喜马拉雅时期以来,至少上升了2000~5000米,其中的托木尔峰地区,由于塔里木地台向北凸出,正好顶撞于托木尔峰一带,应力集中,上升最高(7435.29米)。地质演变过程中岩浆的强烈活动和板块碰撞,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天山山脉不断上升,塔里木盆地不断下沉,而南天山又上升最高,成为新疆南、北疆的天然屏障。高峻、雄伟的天山山脉,蜿蜒1700百余里,横贯新疆的中部,形成了南疆北疆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复杂的地形、丰富的资源、壮观的山水,古往今来,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
  1977年至1978年,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对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的考察,是继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的考察之后,我国进行的第三次规模较大的高山综合考察。
  阿克苏地区北部高山区,雄伟壮丽。这里的现代冰川,又是巨大的天然固体水库,它把高山降雪积存起来,夏日消融,涓涓细流,汇成巨澜,补给了从这里发源的大小河流,滋润着广阔的牧场、农田,保障了阿克苏绿洲充足的水源,使阿克苏素有塞外江南之称。根据中科院的考察报告,仅托木尔山汇在我国境内就有冰川509条,总面积2746.32平方公里。全地区有冰川1293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总面积1600平方米的2.5倍,是整个祁连山冰川面积(1979.9平方公里)的2倍;冰川储水量约2154亿立方米,相当于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储量1326.02亿立方米的1.6倍。
  当今阿克苏地区主要有阿克苏河水系、渭干河水系和塔里木河水系。阿克苏河是新疆三大国际河流之一,在我国境内全长562公里;渭干河主流流长272公里,流经拜城、库车、新和、沙雅,流域总面积16790平方公里;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干流全长1100公里,尾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地表水年径流量127.7亿立方米,占全疆地表水年径流量的15.7%。全区境内还有大小湖泊、人造水库40余个。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全区有宜利用的地下水量45.33亿立方米。
  阿克苏地区土地面积1313.6万公顷(未含争议区面积68.7万公顷),占全疆土地面积的8%;耕地面积52.9万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4%,集中分布在阿克苏河两岸、塔里木河两岸和渭干河冲积三角洲地带。另有园地2.9万公顷,林地98.6万公顷,牧草地400.8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725.5万公顷。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阿克苏地区蕴藏着种类繁多的资源植物。全地区天然林木用地总面积98.6万公顷。享有中国绿色长城中的一颗明珠的柯柯牙绿化工程,为新疆绿化造林工程树立了一面旗帜。据考察报告统计,地区境内的托木尔峰地区共有高等植物80科323属670种,种子植物62科295属634种,其中木本植物13属43种,内有乔木8属20种,大多是森林树种。在琼台兰河海拔2350~2800米河谷一带,有发育较好的云杉林。此外,植物资源中有重要牧草40余种,还有野生药用植物100余种,大多数有待开发利用。比较有价值的药用植物主要有贝母、党参、黄芪、黄精、独活、龙胆、大芸、锁阳、甘草、草乌、冬花、鹿衔草和青兰等,以及若干种民族药用植物。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真菌种类也不少,其中有一些品种为我国以及新疆的新纪录。可供食用的有7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22种。其中产量大,分布广或利用价值高的如大白桩菇、松乳菇、白香蘑、荷叶蘑、紫丁香蘑、蜜环菌、红鳞口蘑、纯白桩菇、粉紫香蘑、蘑菇、野蘑菇、宽褶菇、黄伞、冬菇、白鳞环锈伞、紫绒丝膜菌、大白菇、花盖菇、侧耳、褐疣柄半肝菌、翘鳞肉齿菌、粗腿羊肚菌和黑脉羊肚菌。这些种类大部分属优质食用菌,绝大多数分布于森林带,生长季节又比较集中,大气比较干燥,便于收集和加工处理。另外,不少食用菌同时又是药用菌,如蜜环菌的菌丝培养物可代替中药天麻。据文献记载,大白桩菇可治结核病,灰包菇、紫色马勃、网纹灰色、白灰锤和大马勃中药用于消炎止血,木蹄、红缘多菌、亚红缘多孔菌、针层孔菌、侧耳、冬菇以及紫丁香蘑等28种,具各种药用价值,其中有的真菌,据试验可作为抗癌药物。境内高山区的某些地衣作为指示生物具有可靠的实用价值,如红鳞网衣是中性偏碱性土壤的指示生物,戈壁微孢衣可作为花岗岩石、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和荒漠植被的指示生物。
  托木尔山南坡的森林植被面积虽很小,却是南疆重要的森林资源基地,在整个植被中,绝大部分的植被类型都可供放牧场和割草场之用,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的饲草基地。
  阿克苏地区的资源动物种类亦较多,尤其是托木尔峰等地地处边境,人口稀少,特别是山地内部山势陡峭,河流湍急,气候严酷,人类活动亦较少,加上近年来对一些野生动物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野生动物大部能得以保存,并保持有丰富的数量。在这一地区的引种兽类中,有资源价值的即有19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和属于珍贵动物应加以保护的大、中型兽类即有14种。资源兽类中狼、狐、獾艾虎、香鼬、草原斑猫为常见种类,具有一定的数量;雪豹、猞猁、石貂为珍贵毛皮兽。在毛皮兽中,数量多,毛皮质量好,价值较高的当首推旱獭,资源蕴藏量大。细毛皮兽松鼠这个品种毛皮质量好且色泽华丽,是很有前途的一项毛皮兽类资源,适宜引种放养。药用兽类中以马鹿为主,这一资源尚待开发利用。肉用为主的兽类,如北山羊、野猪、糜及草兔等,以北山羊和野猪的数量为多。
  地质演变过程中的岩浆活动,海相与陆相地层的交替,塔里木板块与欧洲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及印度板块的碰撞,给地区境内的地层提供了成矿条件。《汉书》记载,龟兹即“能铸冶,有铅”,姑墨“出铜、铁、雌黄”;《大唐西域记》载,其地“土产黄金、铜、铁、铅、锡”;北魏的郦道元引《释氏西域记》:“屈支(即龟兹),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即煤)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新疆图志》记载,铜山(即却勒塔格东段),“其上多铜,多石油”,清代即在此山中办有新老二铜厂。其山石油采用土法,掘洞开采,据1907年《勘矿公牍》,“大约每工能取二、三觔”。新中国成立后,地区境内先后发现53种矿藏,藏地达395处,大、中型矿床52处。这些矿藏中尤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岩盐矿著称。阿克苏地区煤炭蕴藏量居南疆之首,储量大,品种全,贫煤、瘦煤、肥煤、焦煤、气煤等质量好,易于开发。全区煤炭总储量107亿吨;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达74亿吨和7.5万亿立方米以上,分别占塔里木盆地探明储量的60%和90%以上,国家“西气东输”工程96.32%的气源在阿克苏地区境内;岩盐矿预测储量6000亿吨,初步探明储量220亿吨,居全国之首。

附注

①震旦纪:地质年代,约始于十九亿年前,结束于五亿七千万年前。 ②奥陶纪:地质年代,约始于五亿年前,结束于四亿四千万年前。 ③加里东运动:发生在古生代(约始于五亿七千万年前,结束于二亿三千万年前)早期的地壳运动的总称。 ①泥盆纪:地质年代,约始于四亿年前,结束于三亿五千万年前。 ②石炭纪:地质年代,约始于三亿五千万年前,结束于二亿八千五百万年前。 ③华力西运动:发生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壳运动的总称。天山、阿尔泰山等都是这次运动所造成的褶皱山系。 ④二叠纪:地质年代,约始于二亿三千万年前,结束于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 ①三叠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第一时期,约始于二亿三千万年前,结束于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 ①侏罗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第二时期,约始于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于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 ②白垩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第三时期,约始于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约束于六千七百万年前。 ③古新世:地质年代,新生代第三纪的最早时期,约始于六千七百万年前。 ④始新世:地质年代,新生代第三纪的第二时期。 ⑤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在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的总称。经过这次运动,新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和断裂,所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喜马拉雅褶皱带”。 ①渐新世:地质年代,新生代第三纪的第三时期。 ②中新世:地质年代,新生代第三纪的第四时期。 ③上新世:地质年代,新生代第三纪的第五时期,结束于二百五十万年前 ①第四纪:地质年代,约始于二百五十万年前。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