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317
颗粒名称: 一、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
分类号: K294.52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包括龟兹、姑墨、乌垒、尉头、库车等。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历史地名 龟兹

内容

龟兹 其名最早见于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的《阿育王息子坏目因缘经》。国内史籍最早见于《汉书》。汉宣帝时为西域三十六个城邦诸国之一。在汉文典籍中,龟兹有许多同名异写或异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梁书》、《周书》、《北史》、《隋书》和《唐书》均作龟兹;《新唐书》作丘兹、屈兹;《元史》作库彻;《经世大典》作苦叉;《元朝秘史》作苦先、曲先;西晋竺法护译《申日经》作归慈;《水经注》引道安《释氏西域记》作屈茨;梁僧佑《出三藏记集》作拘夷;龟兹沙门礼言《梵语杂名》作归兹、俱支那、俱支囊;玄奘《大唐西域记》作屈支;慧琳《一切经音义》作邱兹;《悟空入竺记》作丘兹、屈支。汉代的龟兹,辖有今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及拜城县的东部。到南北朝时,汉时西域的姑墨(今温宿县、阿克苏市一带)、温宿(今乌什县一带)、尉头(今阿合奇县一带)等城邦诸国相继并属龟兹。龟兹的势力范围包括今阿克苏地区的八县一市和阿合奇县、巴楚县、轮台县及库尔勒市、尉犁县的西部;其势力鼎盛时还常越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于阗、莎车和喀什一带。从汉神爵二年(前60年)在龟兹境内的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起的一千多年间,龟兹地区一直成为中国统治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是西域绿洲经济、文化的主要代表。
  姑墨 其名最早见于《汉书》。汉宣帝时为西域三十六个城邦诸国之一。《魏书》、《北史》作姑墨,《唐书》作亟墨、跋禄迦(梵语意为“沙漠”),阿拉伯语又称作拨换。北宋和西辽时期称末蛮。元、明时期称阿速。姑墨国的中心,位在今阿克苏市以东喀拉玉尔衮一带,南北朝时并属龟兹。唐代在此置姑墨州,隶龟兹都督府。
  温宿 其名最早见于《汉书》。汉宣帝时为西域三十六城邦诸国之一。南北朝时并属龟兹。唐太宗贞观年间,以其地置温肃州,又名于祝,隶龟兹都督府。元代作倭赤、乌赤。故址在今乌什县境内。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今温宿县境内筑温宿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温宿县。
  尉头 其名最早见于《汉书》。汉宣帝时为西域三十六个城邦诸国之一。南北朝时并属龟兹。尉头国都城为尉头城,故址在今阿合奇县东之色帕巴依。唐贞观中在汉尉头国置蔚头州,隶龟兹都督府,唐德宗贞元中废,故址在今巴楚县城东北约40公里,当地人称其地为“唐王城”。
  乌垒 其名最早见于《汉书》,为西域城邦诸国之一。《史记》称仑头,西汉时一度为龟兹所治。汉神爵二年(前60年),西域都护府置于此。唐代为乌垒州,隶龟兹都督府。故址在今轮台县东小野云沟附近。清代名布古尔庄,新疆建省初,为阿克苏道所辖。
  阿克苏 清代城名,今地区及地区首府市名。汉为姑墨国地,《北史》作姑默,隋为姑墨,唐为姑墨州,又称亟墨,贾耽《四夷路程》作拨换城、威戎城、姑墨州,《大唐西域记》作跨禄迦,五代十国属葛逻禄部(《西天路竞》称“割鹿国”),北宋时阿克苏一带为葛逻禄国(《世界境域志》称),元及明作阿速(阿克苏的谐音)。“阿克苏”一名,突厥语意为冰山雪水,维吾尔语直译为白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此设参赞大臣,冠以阿克苏。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设阿克苏道。次年十月,新疆正式建省,阿克苏道为新疆巡抚管辖,下辖库车直隶厅、温宿直隶州、乌什直隶厅、喀喇沙尔(今焉耆)直隶厅和拜城县。民国2年(1913年)4月,温宿本府改为阿克苏县。民国17年(1928年),阿克苏道改为阿克苏行政区后,地区(专区)及地区驻地均冠以“阿克苏”地名。
  库车 汉、唐时龟兹国、龟兹都督府的所在地。
  在汉文史籍中,龟兹到元代称作库彻,又译为苦叉、苦先、曲先等。一种说法认为,“库车”(库彻的谐音)其意为虔诚的佛教徒居住的城市,是当时喀什噶尔(今喀什)、叶尔羌(今莎车)、于阗(今和田)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对信仰佛教的龟兹居民的一种称呼。这种称呼相沿成习,逐渐取代了旧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朝将元时的苦先,正式定名库车。清光绪十年(1884年),此地置库车直隶州,后又改置库车直隶厅,属阿克苏道。民国2年(1913年)4月,改库车直隶州为库车县,其政区冠名“库车”沿用至今。
  沙雅 《西域图志》称沙雅尔,释其意为“沙,部长之谓;雅尔,体恤之意;盖昔日伯克轸恤其部也”。时为库车南部的“一大回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沙雅尔(庄)改设沙雅县,归库车直隶州管辖。
  新和 汉唐至民国初,今新和县故地均属库车。民国11年(1922年),原库车县西乡新设托克苏县佐。民国19年(1930年)改设托克苏县。民国30年(1941年),托克苏县更名新和县,“新和”意取新疆永久和平。
  拜城 汉代,今拜城东部属龟兹国,西部则属姑墨国。唐时,此地原有两城:西一城,谓阿悉言城,即“拜”;东一城,谓俱毗罗城,即“赛里木”。“拜”为突厥语“巴依”一词音译变音而来,意为“富庶”。唐代,回纥王怀仁可汗,见其地富庶而命名。“赛里木”又称赛拉木,维吾尔语意为“祝福”其故址在今拜城县赛里木乡。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拜、赛里木两城合一建拜城县。
  阿瓦提 维吾尔语意为“繁荣”。民国11年(1922年)6月29日,阿克苏县四区(阿瓦提庄)设阿瓦提县佐(分县)。民国19年(1930年)10月27日,阿瓦提县佐改为阿瓦提县。
  乌什 汉代为温宿国地,唐代置温肃州(治所大石城,或称于祝),隶龟兹都督府。北宋时倭赤,《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倭赤(乌赤),《西域图志》作鄂什,《西域水道记》作乌什。《西域同文志》载:“回(维吾尔)语乌什即乌赤,盖山石突出之谓,城居山上故名。”清代乾隆时期,大量吐鲁番人流入乌什,乌什一度称为乌什—吐鲁番、图尔璊。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图尔璊旧城改建,命名永宁城。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在此设乌什直隶厅,隶属阿克苏道。民国2年(1913年),改乌什直隶厅为乌什县。
  柯坪 原名柯尔坪(维吾尔语),初为村落。汉唐时为莎车或疏勒所属,隶西域都护府(汉)、安西都护府(唐)。新疆建省时,为温宿直隶州所辖之柯尔坪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此设分防县丞,定名柯坪沿用至今。民国19年(1930年)10月27日,设柯坪县。
  阿合奇 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其县境在西汉时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尉头国,魏晋南北朝时,随尉头并入龟兹。唐朝时置尉头州,属龟兹都督府。明末清初,为叶尔羌汗国属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阿合奇县境(时称哈克夏勒布鲁特游牧区)属乌什办事大臣管辖。民国29年(1940年),经新疆省政府批准,哈克夏勒游牧区从乌什析出设治局。民国33年(1944年),治局升格为阿合奇县,隶属新疆省第四行政区(阿克苏区)。1954年7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阿合奇划归克孜勒苏自治州。
  喀喇沙尔(焉耆) 在西汉时焉耆国地。唐时,设焉耆镇,为安西四镇之一,与焉耆都督府同属安西都护府辖治。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于其地筑城,定名喀喇沙尔,维吾尔语意为“黑城”。光绪八年(1882年)置喀喇沙尔直隶厅,归阿克苏道管辖。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喀喇沙尔直隶厅升为焉耆府,下辖新平县(尉犁)、卡克里克县丞和布古尔分防巡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焉耆府下属布古尔分防巡检升为布古尔县,卡克里克县丞升为婼羌县。宣统元年(1909年),焉耆府下辖新平、婼羌、轮台(原布古尔县改名)三县。民国2年(1913年)4月,焉耆府改为焉耆县,新平县改为尉犁县。民国4年(1915年),且末县划归阿克苏道管辖。至此,阿克苏道共辖原焉耆府下的焉耆县、尉犁县、若(婼)羌县、轮台县及且末县。民国6年(1917年),置库尔勒县佐(今库尔勒市),隶属阿克苏道。民国9年(1920年),焉耆县、尉犁县、若羌县、轮台县、且末县及库尔勒县佐从阿克苏道划出,归新置的焉耆道管辖。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
姑墨
相关地名
温宿
相关地名
尉头
相关地名
乌垒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
库车
相关地名
沙雅
相关地名
新和
相关地名
拜城
相关地名
阿瓦提
相关地名
柯坪
相关地名
阿合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