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火洲——吐鲁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166
颗粒名称: 2.火洲——吐鲁番
分类号: K928.945
页数: 4
页码: 257-2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东线的旅游线路吐鲁番,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中部,东临哈密地区,西部、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相接。地区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总面积6.9万平方公里。
关键词: 新疆 东线旅游 吐鲁番

内容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中部,东临哈密地区,西部、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相接。地区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总面积6.9万平方公里。
  吐鲁番地区的地貌为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的不对称形态。举世闻名的火焰山呈东西走向卧于盆地中部,把盆地分成了南北两半。盆地的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4米,为世界第二低地。以艾丁湖为中心,盆地明显呈环状分布。
  吐鲁番地区属典型大陆性荒漠气候,日照时间长,干旱少雨,高温低湿,光热资源丰富,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7.8℃,地表温度可达70℃,因而素有火洲之称。
  吐鲁番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代属车师国境,十六国至南北朝时,这里先后建高昌郡、高昌国。唐朝在此设西州。回鹘西迁后,在此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元朝在此设立和州宣慰司。清统一天山南北后,设辟展办事大臣,管理吐鲁番地区。光绪年间改设吐鲁番直隶厅。辛亥革命后,改为吐鲁番县。1975年成立吐鲁番地区。
  吐鲁番地区现辖1市2县,即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2004年末总人口57.97万人。
  作为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吐鲁番是东西文化的交汇点,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使大量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人们形象地称吐鲁番为“天然博物馆”,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主要旅游景观:
  火焰山 火焰山,维吾尔语为“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呈东西走向,全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红色沙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雄浑曲折,层峦叠嶂,形状怪异,布满道道冲沟,山上寸草不生。每到夏季,强烈的阳光照射在基岩裸露的红色山体上,热浪滚滚,红光闪耀,犹如阵阵烈焰在燃烧。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称此山“八百里火焰”,使火焰山更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葡萄沟 驰誉中外的吐鲁番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3公里的火焰山峡谷中。葡萄沟南北长8公里,东西最宽处约2公里,现有葡萄园6000多亩。沟内溪流环绕,葡萄架葱绿碧翠、层层叠叠,各种果树点缀其间。葡萄沟主要种植著名的无核白葡萄,还种植红葡萄、马奶子、喀什喀尔、贝家干、黑葡萄、琐琐等葡萄品种。在葡萄沟深处,为中外游人开辟了葡萄沟度假村,修建了宾馆。火焰山下暑日炎天,酷热难耐,而葡萄沟里却是凉风习习,清爽宜人。这里藤蔓交织,浓阴蔽日,泉水淙淙,曲径通幽,串串葡萄,伸手可及。
  交河故城 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交河历尽沧桑。自西汉至北魏,车师前王国皆建都于此,公元450年为高昌所并。麴氏高昌时,置交河郡。唐贞观时改置交河县。13世纪末毁于战火。雅尔乃孜沟是远古时代由洪水冲刷而形成的一道河谷,河谷中央留存有一个平面呈柳叶形、东西走向的河心洲,长约1650米,最宽约300米,故城即坐落在河心洲的土崖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交河故城与别的城堡不同,没有城墙,城周因河水切割,崖岸如削,高达30米,形成天然壁垒,当地人称“崖儿城”。
  交河故城尽管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是由于这里气候极为干燥,城址又远离水源,使得故城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故城建筑是在生土上挖凿或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里闾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等都可以找到。这座国内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已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高昌故城 位于吐鲁番市东40余公里的火焰山脚下,又叫“亦都护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世纪,西汉屯田部队在此设立高昌壁,以后迭经高昌郡、高昌王国、西州等变迁,曾是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城于元初毁于战火。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一样,都是吐鲁番千年沧桑的历史见证。今天,仍可以从其高耸的城墙、深陷的护城河轮廓看出它往昔的雄风。现存的故城遗址,是高昌回鹘时期在唐代高昌城的基础上改建增筑的,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遗址。登高展望,高昌故城全城呈不规则正方形,布局可分为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内外建筑类似于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城内遗物种类繁多,其中以回鹘时期摩尼教壁画、经典、文书、佛教壁画、塑像及不同文种的文书数量最多、最著名。回鹘时期以前的遗物,唐代的居多,以北凉承平三年(公元445年)沮渠安周造寺碑最负盛誉。
  苏公塔 又称额敏塔,位于吐鲁番市东约2公里,是新疆境内伊斯兰教建筑中最雄伟壮观,也是最大的一座古塔。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之子苏来满为表示对清朝皇帝的忠诚和对真主安拉的虔诚,也为纪念和表彰其父亲的功绩,耗银7000两而建。额敏和卓因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的战争中屡建功勋,被清政府封为辅国公、镇国公,并封为郡王。在苏公塔的入口处,保存有维吾尔、汉两种文字的石碑一块,记载了修塔的缘由。苏公塔高37米。塔身浑圆,远观如巨大的古瓷瓶。塔身用一式的灰黄色砖块砌成,变化出15种几何图案,整体向上均匀收缩。塔身按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开出14个窗口。缘着塔身的圆形柱,蜿蜓向上,是72级螺旋形阶梯,直通塔顶。塔身内部十分幽暗,使人产生一种神秘感。登至塔顶,游人从长长的幽暗中突然至此,会感到心境豁然开朗,而且吐鲁番盆地尽收眼底。紧靠苏公塔的北面,是一座有高大拱门和门楼的礼拜寺,有宽敞、宏大的礼拜大厅,有穹形的拱顶,有造型美观的马蹄形券顶,有众多的壁龛,有幽暗的布道小室,都显示出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和浓烈的宗教气息。这种建筑形式的古塔,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斯塔那”在维吾尔语中为“首府”、“京都”之意,因附近有高昌故城而得名。墓地的时代大约在公元3~8世纪之间,一座座墓葬,保存、反映了从晋、南北朝到唐代的高昌历史。墓葬中出土各种珍贵文物达万件。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是高昌的地下博物馆和历史档案馆。该墓地的发掘,对于研究新疆史,尤其是对研究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史,以及揭示新疆同内地的密切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60公里的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是新疆著名石窟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意为“山腰”之意。千佛洞的位置,正处在火焰山主峰北坡的山腰中木头沟峡谷内。洞窟有的是在峭壁上开凿而成,有的是在岩坡上用土块砌成,鳞次栉比,雄伟壮观。现存洞窟83个,窟群中尚有壁画的洞窟40多个,大多毁坏比较严重,但保存壁画面积仍有1200多平方米。开凿年代在公元6~14世纪。现有石窟大部分是9世纪中叶高昌回鹘王国时期改建和扩建的,其壁画被认为是“回鹘佛教艺术中最重要、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宝库”。13世纪后,石窟渐趋衰落,洞窟壁画遭到严重挖剥破坏。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石窟下的积土中,发现了早期废弃的窟室,回鹘文、西夏文、汉文、梵文、婆罗谜文、粟特文残经,塑像肢体碎块,壁画残片及珍贵雕版印刷物,同时还发现了相当宏伟的木质斗拱16件,所有这些,都为西域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艾丁湖 位于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交界处的觉罗塔格山脚下,距吐鲁番市区40公里。“艾丁”,维吾尔语意为“明月”。湖盆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面积约152平方公里。它地势极低,水面在海平面以下154米,是全国地势最低的地点,而且仅次于约旦的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艾丁湖曾一度干枯,最近几年渐有积水。
  坎儿井 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和拜城等盆地,它是东疆和南疆干旱少雨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由地面渠、地下渠和涝坝三部分组成,一般长约3~5公里,有的长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水源为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在一定的间隔内挖掘众多的竖井,竖井与竖井之底部再凿挖暗渠贯通,一井接一井,一站接一站,一直引向绿洲,注入涝坝,再引向农田。这是干旱少雨地区的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仅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就有1200多条,总长度约为3000多公里,比京杭大运河还长1300多公里,堪称地下水利工程的奇迹,人称“地下运河”。吐鲁番市建有坎儿井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吐鲁番地区博物馆 吐鲁番博物馆位于吐鲁番市高昌路西侧,1989年建成,占地9亩,由主馆和巨犀陈列馆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现有藏品328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5件,二级文物260件,三级文物640件,是目前新疆地州市中规模最大的博物馆。该馆设计风格独特,厚朴凝重,突出了西域地方民族特色和历史沧桑感。全馆根据不同的需求分为接待大厅、吐鲁番出土文物陈列厅、古尸陈列厅、巨犀陈列馆、展览厅、库房等多个部分。
  吐峪沟千佛洞 位于鄯善县西南40公里处吐峪沟的东西山崖上,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历史较长的石窟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调查,早期石窟开凿年代不晚于两晋或十六国的高昌郡时期,曾发现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的《诸佛要集经》写本以及前秦甘露二年(公元360年)沙门静志写的(维摩经义记)等佛典。晚期石窟开凿于回鹘高昌时期,有一千余年的修建历史。现在90%的洞窟已经自然塌毁,有8个洞窟残存有部分壁画。这里除有著名的千佛洞外,附近还有霍加麻扎等遗址。
  库姆塔格沙漠 位于鄯善县城南侧,与鄯善县城“零距离”,是由大风挟带流沙沉积而成的沙漠,方圆2500平方公里,沙漠与绿洲仅一线之隔。放眼望去,一边是黄沙漫漫,沙丘起伏,绵延远去;一边却是小桥流水,绿树成阴,沙漠与绿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该县在沙漠边缘兴建了沙漠公园,增添了游乐设施,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观光考察、沙漠探险、医疗保健的场所。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