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魅力旅游线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1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魅力旅游线路
分类号: K928.945
页数: 38
页码: 254-2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魅力的旅游线路,其中包括了东线旅游、南线旅游、西线旅游、北线旅游等。
关键词: 新疆 旅游业 旅游线路

内容

一、东线旅游(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
  1.“优美的牧场”——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在准噶尔蒙古语中是“优美的牧场”之意。它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为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辖区西北部和东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交界,整个市区呈狭长带形,东西最宽处6公里,南北长16公里。市区规划面积160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61平方公里。
  乌鲁木齐历史悠远。2000多年前,这里曾是游牧民族生息之地。隋代,这一带设有“互市”(贸易市场)。唐代在此驻军屯田,修筑城堡,渐成丝路北道必经之地。清初,旧城毁于战火。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清廷筑建新城,定名迪化。公元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省会即设立于此。1954年改名为乌鲁木齐。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首府仍设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市现辖8区1县(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东山区、南山矿区、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2004年末总人口185.96万人。
  经过各族人民的辛勤建设,乌鲁木齐市已经成为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是一座拥有现代化工业、民族传统工业和现代化商贸、经济体系的亚洲中部大都市,南北疆交通的枢纽,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枢纽,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主要旅游景观:
  红山公园 红山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心,是乌鲁木齐市的象征,AA景区,因为山体岩石呈红色而得名。山长1.5公里,宽约1公里,呈东西走向,最高点海拔910米。西侧红山嘴为悬崖峭壁,峰顶矗立着一座10.5米的9级青灰色砖塔,原名镇龙塔,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修建,为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该塔建筑技术考究,造型美观,结构坚固,已历时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地屹立于红山之巅。山顶还立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汉白玉雕像,纪念鸦片战争后被清廷流放新疆的中国近代爱国官员林则徐。经过多年的建设,红山秃岭已披上了翠绿的新装,修建了各种旅游设施,还建有中式阁楼、亭台,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登临红山眺望,乌鲁木齐市容尽收眼底。
  自治区博物馆 坐落在乌鲁木齐市西北路,是新疆文物收藏和科研中心。1953年始建,是一座具有鲜明维吾尔传统风格的建筑。2001年旧馆拆除,开始修建新馆,新馆于2005年“十·一”前竣工开馆。是人们了解西域历史文化的窗口。
  乌鲁木齐人民公园 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原名同乐公园,俗称西公园,AAA景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大桥西南侧,占地面积近300亩,是乌鲁木齐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公园。公园所在地原是乌鲁木齐河改道而遗留的牛轭湖区,芦苇水草丛生,人称“海子”或“关湖”。1884年新疆建省后,开始对“关湖”进行疏浚、整理,营建公园,取名“鉴湖”。以后相继兴建了湖心亭、纪晓岚“阅微草堂”纪念馆、“丹凤朝阳阁”、“晓春亭”、“茅亭”、“醉霞亭”等园林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对公园逐步进行了全面地整修扩建,增设了一些景点现代化游乐设施。现在,人民公园林木葱郁,花草茵绿,曲径回转,流水潺潺,景色秀丽,雅静宜人,是乌鲁木齐市内最大的公共游览娱乐场所。
  乌鲁木齐南山风景区 是乌鲁木齐南郊的避暑游览胜地。风景区自西向东分布有数十条大小沟谷,既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也是天然的游览胜地,是融山岳、森林、草原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风景区距乌鲁木齐市区60余公里,总面积119平方公里。南山风景区以西白杨沟、甘沟菊花台、东白杨沟、水西沟照壁山、庙儿沟、大西沟等较为著名。风景区雪峰高耸,山峦起伏;林木葱郁,花草遍地;水泉淙淙,景色迷人。远在唐代时,这里即为著名的狩猎区,清代时为著名的牧区,民国初年已成为新疆有名的避暑游览胜地。现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
  一号冰川 位于乌鲁木齐市正南偏西的大西沟胜利达坂附近,距乌鲁木齐市区约120公里。一号冰川长2.4公里,平均宽500米,面积为1.9平方公里。其周围分布着76条小冰川。在一号冰川的冰舌前,有人工开凿的80多米长、一人多高的大冰洞。融化的冰雪水珠从洞口上部滴淌而下,形成蔚为奇观的“水帘冰洞”,神奇迷离。由于大西沟现代冰川类型集中,冰川地貌和沉积物十分典型,古冰川遗迹保存完整清晰,所以这里成为我国观测、研究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的最佳地点之一。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坐落在乌鲁木齐市胜利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的革命纪念地。原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新疆的办事机构,1938年起为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专用,邓发和陈潭秋任职期间均在此办公。1942年,盛世才公开投靠蒋介石,逮捕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工作的同志,办事处随之关闭。1962年7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此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照原样加以修复,定名为“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1965年10月1日,董必武同志题馆名“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乌拉泊故城遗址 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约10公里的乌拉泊水库旁。为乌鲁木齐市已发现的一座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距今至少已达千年以上。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唐至元时的轮台古城。乌拉泊古城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50米,城垣保存尚好,高约4米,用夯土筑成。4个城角尚存方形角楼遗迹。城内散布着大量的马、羊骨和陶片,出土文物有双耳瓮、灰陶罐、双耳罐、古钱币等。
  陕西大寺 位于乌鲁木齐市和平路永和正巷,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经过翻修,为一封闭式四合庭院。它是中国宫殿式建筑,是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和阿拉伯装饰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寺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古朴宏伟,肃穆端庄,是乌鲁木齐最大的一座回族清真寺院。
  水磨沟风景区 位于乌鲁木齐市东郊,距离市区5公里,AAA景区。水磨沟是道狭长的山谷,长约1公里。有大大小小几十处涌泉,积水成河,有温泉水补给,冬季不封冰,常年奔流不息。清乾隆年间在上游始设水磨,1950年前后尚有磨坊多座,因以得名。水磨沟的温泉水富含钾、钠、磺、硫、磷等10余种元素,对风湿、类风湿、骨质增生、湿疹等多种疾病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水温稳定在28℃﹣30℃之间,建有温泉疗养院,现在沟谷垂柳夹岸,百花吐艳,水榭亭台,古木参天,是人们休闲度假、治病疗身的好去处。
  二道桥·民街·国际大巴扎 二道桥巴扎长期以来一直是乌鲁木齐市的一道风景,这里不仅浓缩了维吾尔族风情,同时还是地方特产理想的购物之地。2002年在二道桥巴扎的原址上建成了一座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商业大厦,新疆各民族的土特产品、民族工艺品在大楼内仿原巴扎的摊位上都可以买到。
  民街坐落在龙泉街,一座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内,有展示新疆各地州市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建设成就及投资环境的系列沙盘微缩景观,有民族服装、居所等民族风情展示,有提供少数民族小吃、茶点的具有浓郁新疆特色的茶艺服务,有多彩的新疆歌舞。在一定意义上让游客感受“一条民街,走遍新疆”的情趣。
  国际大巴扎于2003年开业,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伊斯兰风格建筑群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大巴扎集旅游、休闲、餐饮、娱乐、购物、商贸于一体,展示各民族风情、各地区风貌。一座80余米高的风格独特的观景塔为其标志性建筑。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 简称“亚心”,经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测算和实地考察,勘定为北纬43°40′37″、东经87°19′52″,位于乌鲁木齐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境内,东北至乌鲁木齐市中心约30公里。一座高18米,代表性极强的具有典型亚洲区域特色的“亚心”标志塔巍巍耸立在“亚心”点上。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有特殊的自然地理含义与科教意义,确立了乌鲁木齐市作为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城市的地位。伫立亚心,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油然而生的神秘感,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2.火洲——吐鲁番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中部,东临哈密地区,西部、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相接。地区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总面积6.9万平方公里。
  吐鲁番地区的地貌为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的不对称形态。举世闻名的火焰山呈东西走向卧于盆地中部,把盆地分成了南北两半。盆地的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4米,为世界第二低地。以艾丁湖为中心,盆地明显呈环状分布。
  吐鲁番地区属典型大陆性荒漠气候,日照时间长,干旱少雨,高温低湿,光热资源丰富,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7.8℃,地表温度可达70℃,因而素有火洲之称。
  吐鲁番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代属车师国境,十六国至南北朝时,这里先后建高昌郡、高昌国。唐朝在此设西州。回鹘西迁后,在此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元朝在此设立和州宣慰司。清统一天山南北后,设辟展办事大臣,管理吐鲁番地区。光绪年间改设吐鲁番直隶厅。辛亥革命后,改为吐鲁番县。1975年成立吐鲁番地区。
  吐鲁番地区现辖1市2县,即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2004年末总人口57.97万人。
  作为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吐鲁番是东西文化的交汇点,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使大量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人们形象地称吐鲁番为“天然博物馆”,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主要旅游景观:
  火焰山 火焰山,维吾尔语为“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呈东西走向,全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红色沙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雄浑曲折,层峦叠嶂,形状怪异,布满道道冲沟,山上寸草不生。每到夏季,强烈的阳光照射在基岩裸露的红色山体上,热浪滚滚,红光闪耀,犹如阵阵烈焰在燃烧。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称此山“八百里火焰”,使火焰山更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葡萄沟 驰誉中外的吐鲁番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3公里的火焰山峡谷中。葡萄沟南北长8公里,东西最宽处约2公里,现有葡萄园6000多亩。沟内溪流环绕,葡萄架葱绿碧翠、层层叠叠,各种果树点缀其间。葡萄沟主要种植著名的无核白葡萄,还种植红葡萄、马奶子、喀什喀尔、贝家干、黑葡萄、琐琐等葡萄品种。在葡萄沟深处,为中外游人开辟了葡萄沟度假村,修建了宾馆。火焰山下暑日炎天,酷热难耐,而葡萄沟里却是凉风习习,清爽宜人。这里藤蔓交织,浓阴蔽日,泉水淙淙,曲径通幽,串串葡萄,伸手可及。
  交河故城 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交河历尽沧桑。自西汉至北魏,车师前王国皆建都于此,公元450年为高昌所并。麴氏高昌时,置交河郡。唐贞观时改置交河县。13世纪末毁于战火。雅尔乃孜沟是远古时代由洪水冲刷而形成的一道河谷,河谷中央留存有一个平面呈柳叶形、东西走向的河心洲,长约1650米,最宽约300米,故城即坐落在河心洲的土崖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交河故城与别的城堡不同,没有城墙,城周因河水切割,崖岸如削,高达30米,形成天然壁垒,当地人称“崖儿城”。
  交河故城尽管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是由于这里气候极为干燥,城址又远离水源,使得故城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故城建筑是在生土上挖凿或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里闾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等都可以找到。这座国内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已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高昌故城 位于吐鲁番市东40余公里的火焰山脚下,又叫“亦都护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世纪,西汉屯田部队在此设立高昌壁,以后迭经高昌郡、高昌王国、西州等变迁,曾是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城于元初毁于战火。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一样,都是吐鲁番千年沧桑的历史见证。今天,仍可以从其高耸的城墙、深陷的护城河轮廓看出它往昔的雄风。现存的故城遗址,是高昌回鹘时期在唐代高昌城的基础上改建增筑的,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遗址。登高展望,高昌故城全城呈不规则正方形,布局可分为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内外建筑类似于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城内遗物种类繁多,其中以回鹘时期摩尼教壁画、经典、文书、佛教壁画、塑像及不同文种的文书数量最多、最著名。回鹘时期以前的遗物,唐代的居多,以北凉承平三年(公元445年)沮渠安周造寺碑最负盛誉。
  苏公塔 又称额敏塔,位于吐鲁番市东约2公里,是新疆境内伊斯兰教建筑中最雄伟壮观,也是最大的一座古塔。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之子苏来满为表示对清朝皇帝的忠诚和对真主安拉的虔诚,也为纪念和表彰其父亲的功绩,耗银7000两而建。额敏和卓因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的战争中屡建功勋,被清政府封为辅国公、镇国公,并封为郡王。在苏公塔的入口处,保存有维吾尔、汉两种文字的石碑一块,记载了修塔的缘由。苏公塔高37米。塔身浑圆,远观如巨大的古瓷瓶。塔身用一式的灰黄色砖块砌成,变化出15种几何图案,整体向上均匀收缩。塔身按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开出14个窗口。缘着塔身的圆形柱,蜿蜓向上,是72级螺旋形阶梯,直通塔顶。塔身内部十分幽暗,使人产生一种神秘感。登至塔顶,游人从长长的幽暗中突然至此,会感到心境豁然开朗,而且吐鲁番盆地尽收眼底。紧靠苏公塔的北面,是一座有高大拱门和门楼的礼拜寺,有宽敞、宏大的礼拜大厅,有穹形的拱顶,有造型美观的马蹄形券顶,有众多的壁龛,有幽暗的布道小室,都显示出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和浓烈的宗教气息。这种建筑形式的古塔,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斯塔那”在维吾尔语中为“首府”、“京都”之意,因附近有高昌故城而得名。墓地的时代大约在公元3~8世纪之间,一座座墓葬,保存、反映了从晋、南北朝到唐代的高昌历史。墓葬中出土各种珍贵文物达万件。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是高昌的地下博物馆和历史档案馆。该墓地的发掘,对于研究新疆史,尤其是对研究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史,以及揭示新疆同内地的密切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60公里的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是新疆著名石窟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意为“山腰”之意。千佛洞的位置,正处在火焰山主峰北坡的山腰中木头沟峡谷内。洞窟有的是在峭壁上开凿而成,有的是在岩坡上用土块砌成,鳞次栉比,雄伟壮观。现存洞窟83个,窟群中尚有壁画的洞窟40多个,大多毁坏比较严重,但保存壁画面积仍有1200多平方米。开凿年代在公元6~14世纪。现有石窟大部分是9世纪中叶高昌回鹘王国时期改建和扩建的,其壁画被认为是“回鹘佛教艺术中最重要、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宝库”。13世纪后,石窟渐趋衰落,洞窟壁画遭到严重挖剥破坏。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石窟下的积土中,发现了早期废弃的窟室,回鹘文、西夏文、汉文、梵文、婆罗谜文、粟特文残经,塑像肢体碎块,壁画残片及珍贵雕版印刷物,同时还发现了相当宏伟的木质斗拱16件,所有这些,都为西域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艾丁湖 位于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交界处的觉罗塔格山脚下,距吐鲁番市区40公里。“艾丁”,维吾尔语意为“明月”。湖盆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面积约152平方公里。它地势极低,水面在海平面以下154米,是全国地势最低的地点,而且仅次于约旦的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艾丁湖曾一度干枯,最近几年渐有积水。
  坎儿井 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和拜城等盆地,它是东疆和南疆干旱少雨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由地面渠、地下渠和涝坝三部分组成,一般长约3~5公里,有的长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水源为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在一定的间隔内挖掘众多的竖井,竖井与竖井之底部再凿挖暗渠贯通,一井接一井,一站接一站,一直引向绿洲,注入涝坝,再引向农田。这是干旱少雨地区的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仅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就有1200多条,总长度约为3000多公里,比京杭大运河还长1300多公里,堪称地下水利工程的奇迹,人称“地下运河”。吐鲁番市建有坎儿井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吐鲁番地区博物馆 吐鲁番博物馆位于吐鲁番市高昌路西侧,1989年建成,占地9亩,由主馆和巨犀陈列馆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现有藏品328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5件,二级文物260件,三级文物640件,是目前新疆地州市中规模最大的博物馆。该馆设计风格独特,厚朴凝重,突出了西域地方民族特色和历史沧桑感。全馆根据不同的需求分为接待大厅、吐鲁番出土文物陈列厅、古尸陈列厅、巨犀陈列馆、展览厅、库房等多个部分。
  吐峪沟千佛洞 位于鄯善县西南40公里处吐峪沟的东西山崖上,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历史较长的石窟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调查,早期石窟开凿年代不晚于两晋或十六国的高昌郡时期,曾发现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的《诸佛要集经》写本以及前秦甘露二年(公元360年)沙门静志写的(维摩经义记)等佛典。晚期石窟开凿于回鹘高昌时期,有一千余年的修建历史。现在90%的洞窟已经自然塌毁,有8个洞窟残存有部分壁画。这里除有著名的千佛洞外,附近还有霍加麻扎等遗址。
  库姆塔格沙漠 位于鄯善县城南侧,与鄯善县城“零距离”,是由大风挟带流沙沉积而成的沙漠,方圆2500平方公里,沙漠与绿洲仅一线之隔。放眼望去,一边是黄沙漫漫,沙丘起伏,绵延远去;一边却是小桥流水,绿树成阴,沙漠与绿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该县在沙漠边缘兴建了沙漠公园,增添了游乐设施,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观光考察、沙漠探险、医疗保健的场所。
  3.天山第一城——哈密
  哈密位于新疆最东部,其北部和东北部为东准噶尔山地,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606.5公里。东部和东南部与甘肃酒泉地区相连,西部和西北部与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及昌吉地区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毗邻。南部隔库鲁克山、白龙山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相望。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
  哈密古称伊吾卢。哈密地区的人类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代在新疆地区设西域都护,哈密称伊吾卢。东汉时期,在伊吾卢有吏士屯驻,设宜禾都尉。北魏置伊吾郡,隋设伊吾郡和柔远镇,唐置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元代称哈密力,隶甘肃行省。明设哈密卫。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设哈密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升为直隶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厅为县。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哈密地区。1977年设立哈密市,1983年哈密县建制撤销,并入哈密市。
  哈密地区现辖1市2县(哈密市、伊吾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2004年末总人口52.60万人。
  历史上的哈密是丝路古道的要冲,今天的哈密是新疆的门户,人们踏上哈密的土地,即刻就可以领略到新疆多样的地貌、多变的气候、多姿的风景、多情的民俗等多种独特的风韵。
  主要旅游景观:
  八大石 位于哈密黄田农场北端的天山山腰、喀尔里克雪山南坡下。因园内有八块形态各异的巨石而得名。维吾尔语谓“巴格塔什”,意为“石头花园”。夏季,这里气候凉爽,水草丰美,春季山顶雪花纷飞,山谷樱花正红,景色秀丽迷人。当年哈密回王曾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避暑行宫,开辟了一片占地百亩的果木园,栽植有绿沙果、白沙果和樱桃等树木花草。
  巴里坤湖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西北18公里。古称蒲类泽、蒲类海、婆悉海,清代始称巴里坤湖。湖面海拔1585米,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面积为112平方公里。每当盛夏,水波荡漾的大湖峦影沉浮,霞光掩映,宛如镶嵌在绿地毯上的一面明镜。隆冬,湖水冰封,又像一块晶莹的宝石,在日出的瞬间,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春夏季,湖边的芦苇荡里,可见数量众多的水鸟、野鸭。在湖畔四周,阡陌纵横,牛羊遍野,牧马嘶鸣,毡房星布。湖中盛产卤虫、芒硝。
  白石头 位于哈密市天山区白石头乡,距哈密市区约60多公里。因其地有露出地面的巨大白石而得名。这里为海拔2200米的天山北麓,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水草丰茂,清泉喷涌。南面山坡上有茂密的松树林,山坡下是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的伊吾叶英格尔草原,毡房、羊群、木屋、松林错落有致,是避暑消夏的旅游胜地,也是修建高山滑雪场的理想场所。
  哈密王陵墓 位于哈密回城西1公里。维吾尔人称”阿勒敦勒克”,意为“黄金之地”。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四周有围墙,头道门面北而开,二门面东而开,两侧圆冠榆夹道。建筑群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为大拱拜(即回王坟),约建筑于清光绪初年,埋葬着七世哈密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八世回王默哈莫特及其王妃、王族等40人。第二部分是南边的5座亭式木结构小拱拜,东西排列,为历代回王陵墓。第三部分为大礼拜寺(艾提卡寺),建筑年代为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即康熙年间)。寺内四壁写有经文,顶棚画有彩绘,立柱雕有花纹,可容纳5000人做礼拜。
  鸣沙山 位于哈密市以北70余公里处。在一片开阔的草原上,长约5000米、高约100米左右,以石英及长石堆积成的沙山,突兀地耸起。走近山边,便能听到因风沙作用而生的各种奇妙的声音,或如琴笛交奏,或如万马奔腾。据考证,这一带曾经是汉军和匈奴交锋的古战场。考古工作者曾经从这里挖掘出古代兵器、马鞍、尸骨等。
  二、南线旅游(乌鲁木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
  1.“华夏第一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位于天山以南的新疆腹地,北达天山,南至昆仑。东邻甘肃、青海,南依昆仑山与西藏接壤,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隔天山与伊犁、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州市相连。总面积48.3万平方公里。单以面积而论,相当于浙、闽、苏、赣4省的总和,是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州”。
  巴音郭楞是最富于沧桑变化的一幅历史画卷。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古老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都从这里经过,汉初西域三十六国,这里就有十一国。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巴州境内的乌垒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域行使主权的开始。东汉时,在楼兰置西域长史,东晋西域长史仍驻楼兰。唐朝设焉耆都督府,开元年间以之为安西四镇之一。回鹘西迁后,这里成为安西回鹘的统治中心。宋代一度归附西辽。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后,这里成为察合台汗国封地。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改焉耆为喀喇沙尔,设办事大臣。光绪年间恢复焉耆旧名,置焉耆府,所辖区域大体与今州境相同。以后行政区划几经变迁,至1954年成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60年库尔勒专署并入巴州,州府迁至库尔勒市。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现辖1市8县(库尔勒、焉耆、和静、和硕、博湖、轮台、尉犁、若羌、且末)。2004年末总人口114.85万人。
  主要旅游景观:
  巴音布鲁克草原 位于中天山南麓、和静县境内的大小尤勒都斯盆地,海拔2500米左右,面积约2.3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的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泉很多”。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天山南麓最肥美的夏牧场。每当盛夏来临,层峦叠翠,绿野无垠;湖沼广布,牛羊遍野,一片兴旺景象。巴音布鲁克境内有20条河流,是著名的开都河的源头。境内沟壑纵横,有大小山沟550余条。草原四周高山环绕,有的山峰终年积雪,有的山坡林木葱郁,有的山沟绿草如茵。是集多种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巴音布鲁克天鹅保护区 位于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海拔2400米,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1986年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天鹅。天鹅湖以其为天鹅等飞禽的乐园而得名。这里清泉密布,河网交错,水草丰茂,凉爽幽静。每年开春以后,成群结队的小天鹅、大天鹅、疣鼻天鹅飞来繁殖后代。尤其是大天鹅,数量达六七千只。天鹅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盛夏避暑观光的宝地。
  博斯腾湖 位于和硕、博湖两县之间焉耆盆地最低洼处,海拔1048米,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平均水深10米,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湖呈扁平碟形,分大小两个湖区,大湖在东,诸多小湖在西,相互连接,犹如一串碧绿的葡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新疆最大的渔业基地,又是我国4大芦苇产地之一。近年来,在博湖西泵站与大河口等处建设了旅游设施,湖水浩淼,一碧万顷,莲花怒放,鱼跃禽鸣,一派江南水乡景色。
  楼兰古城遗址 位于孔雀河下游,罗布泊西北岸,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从采集到的大量细石器标本考证,楼兰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是远古居民的重要聚居点。楼兰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受月氏王统治。约在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被匈奴所统治。汉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国。从东汉至魏晋时期,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交通枢纽的楼兰城,存在了400年左右。约在前凉时期,楼兰古城废弃,沉寂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中。1900年的春天,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探险,他的中国维吾尔族向导奥尔德克,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座古城。自此以后,外国探险家接踵而至,他们在罗布泊地区发掘采掠了大量无价古文物,震惊了世界,古楼兰城从此被誉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博物馆”、“东方的庞贝城”。我国科学工作者和考察队,也曾多次到楼兰故城进行综合考察,揭开了楼兰地区古代文明的新的一页。这座古城基本呈现正方形,东城墙长333.5米,南城墙长329米,西、北两面城墙各长327米,总面积108240平方米。城墙为夯筑,中土层夹芦苇或红柳枝。古楼兰城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主要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镞、石针、石杵,进入文明时期的汉简、汉锦、汉文书、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铅器、铁器、金器、银器、纺织器、古钱币、漆器等。其中以晋代手抄本《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楼兰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故城是楼兰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今后随着进一步的考察发掘,将会解开更多的历史之谜。
  海头古城遗址 位于若羌县境东北部,在距楼兰古城西南约50公里处,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仅次于楼兰的第二大城。故城城墙的东北和西南长约189.1米,东南和西北长约106.5米,城墙残高3~5.4米,瓮城、房屋、城门依稀可见,遗址总面积约20139平方米。公元4世纪30年代后,楼兰城废弃,海头古城即成为西域长史府治所在地。
  罗布泊 位于若羌县北部。为蒙古语“罗布淖尔”的汉译,意为“众水汇入”。作为水文地理概念,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尾闾或归宿点,归宿范围是地势平坦的罗布洼地,海拔800米上下,因河流下游经常改道,新湖形成后一般沿用旧名,因而被称为“游移湖”。由于上游灌区大量引水,孔雀河尾水入湖逐年减少,1962年已断流,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罗布泊在其全盛时期,鱼类密集,鸟儿成群,周围草木茂盛,古丝路南道就从湖边通过。罗布泊周围遗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充满了神秘感。近几年,国家支持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300多公里长的旧河床两岸已逐渐恢复生机。不久的将来,罗布泊有望重现水乡泽国的历史景象。
  米兰古城遗址 位于若羌县城东面80公里的古米兰河北岸,其地正处在丝绸之路南道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此地为西域楼兰国之伊循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鄯善王(古楼兰国)尉屠耆请求汉王朝派兵到此屯田积谷,汉遂派一员司马率40名兵卒屯戍于伊循。唐代时此地为吐蕃所占。米兰古城遗址主要由古戍堡、东大寺、西大寺3部分组成。寺院的佛教遗址是西域早期佛教文化的典型。考古工作者对米兰古城进行了调查、发掘,主要出土有大批吐蕃文木简和文书及其他文物。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若羌县境内阿尔金山中段阿其克库勒盆地之中,是中国最大的高山自然保护区,面积4.5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000米左右。主要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的高山、荒漠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大型有蹄类动物随处可见,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均居全国之冠。保护区内的十多座高山湖泊中,鸟类群集,其数量及分布密度,均不亚于青海湖。
  沙依东香梨园沙依东香梨园 位于库尔勒市西郊孔雀河畔。库尔勒香梨号称中国四大名梨之一,沙依东香梨园是库尔勒市香梨出口的主要产地,年产香梨6000吨左右,占全市香梨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沙依东香梨园,不仅可以品尝到清甜多汁、香脆爽口的库尔勒香梨,还可以品尝到砀山梨、鸭梨等,园内还种植了苹果、桃、杏等其他果树,春天繁花似锦,夏秋硕果累累,一派田园风光。
  蒙王府 位于和静县境内,建于1927年,为蒙古宫殿式建筑,是南路旧土尔扈特部最后一个封建领主满楚克扎布的住所,一度成为土尔扈特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府宅坐北向南,正中为正殿,左右为东西两宫,共有大小房间60间。正殿为两层楼,二楼是供奉满汉王祖宗神位之处,常年香烟缭绕。
  2.瀚海江南——阿克苏
  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西南与喀什地区接壤,南隔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和田地区相望,北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毗邻,西北以天山山脉中梁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交界。总面积13.25万平方公里。
  阿克苏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只是没有正式的文字记载。公元前3世纪,龟兹古国(辖今库车、拜城、沙雅、新和、轮台一带)已存于塔里木盆地北缘。西汉初,境内还有姑墨国、温宿国等城郭诸国,均属当时的“西域三十六国”。公元60年,汉朝设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均归西域都护府辖治。东汉年间,重新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于龟兹它乾城(龟兹王城以东),命陈睦为都护,治西域。东汉后期,西域诸国相互兼并,姑墨、温宿、龟兹仍属汉朝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朝代更替,龟兹地区也先后为地方割据所管辖,但中原王朝一直在这里推行其政令,龟兹也一直与中原保持着一定的从属关系。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龟兹正式归属唐朝。唐太宗移安西都护府城于龟兹国都(伊逻卢城),命郭孝恪为都护,兼统于阗、疏勒、碎叶和龟兹四镇,史称“安西四镇”。元朝在苦先(今库车)设立都元帅府,统率天山以南的军队。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新疆,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清政府将元时“苦先”正式定名为“库车”。之后在乌什、库车、阿克苏设办事大臣。1884年新疆建省,设有阿克苏道。民国年间,阿克苏改为行政区。此后,阿克苏一直保持地区建制。
  阿克苏地区现辖1市8县,即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拜城县、新和县、温宿县、阿瓦提县、乌什县、柯坪县。2004年末总人口222.77万人。
  阿克苏地区最令人神往的是那悠久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古老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其中尤以库车最为典型,最有特色。库车素以出产优质羊羔皮而闻名,库车的杏干也为人称道。库车还享有歌舞之乡、艺术宝库的称誉。库车史称龟兹,龟兹乐舞不仅在西域享有盛誉,而且流传内地、名满长安。库车、拜城一带曾是佛教胜地,著名高僧鸠摩罗什就出生在这里,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曾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故事。随着佛教的盛行,也诞生了凝聚着古代龟兹人民智慧的精美造型艺术。以阿瓦提县为代表之一的塔里木河上游“刀朗”文化艺术也十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近年来日渐为国内外游人所知晓,其影响不断扩大。
  主要旅游景观:
  克孜尔千佛洞 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约7公里处的木扎提河北岸崖壁上,东距库车县城约60公里,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间蜿蜒流过,隔河屹立着劫勒塔格山。在绵延数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凿出的石窟。石窟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为僧房(又称毗诃罗窟),是供僧徒居住和坐禅用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等简单生活设施。一种是佛殿(又叫支提窟),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东方佛教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克孜尔石窟的雕塑多已被毁或被外劫。现存的多已残缺,但从这些塑像遗存中,仍可看出龟兹雕塑的高超技艺。克孜尔壁画现存1万多平方米,是整个龟兹壁画的绝大部分。其内容主要有佛像画、佛经故事画、动物画、山水画、花树画、装饰图案画等。尤以佛经故事画为多,其中的佛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的数量均为全国石窟画之最。克孜尔石窟是我国修建得较早、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座石窟寺。它的特殊窟形、壁画题材和艺术风格深刻反映了龟兹佛教的情况,代表了龟兹的文化艺术水准,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中西关系,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克孜尔尕哈烽燧 位于库车县城西北约17公里处,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对面的公路旁。烽燧高约12米,底面边宽约6米,以树梢、木橛加土夯筑而成。由于千年的风沙侵蚀,台体已失去棱角,犹如一座古塔,远看如双塔合抱。烽燧北侧尚存有古建筑坍废后的堆积包,可以从此登临烽燧顶部。烽燧虽已历千年风雨,但仍显示着雄伟的气势。据考证,克孜尔尕哈烽燧为汉代所建,是新疆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烽燧。
  库车大寺 位于库车县老城北端,是仅次于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新疆第二大清真寺。大寺门楼高18.3米,全用青砖砌成。有西、南两个大门,门洞上部和宣礼塔柱上,雕以伊斯兰风格的图案花饰。内院场地广阔,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礼拜大厅是内院的主要建筑,分内殿和外殿两部分,外殿面积1500多平方米,可供3000人做礼拜。寺内还有过去的经文学校及宗教法庭所使用的房屋。
  库木吐拉千佛洞 位于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渭干河流经雀勒塔格山山口处的山崖间。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编号的石窟共有112个。绝大多数石窟集中在雀勒塔格山山口西北方向约5公里的河谷东岸上。在库木吐拉石窟中,唐代壁画数量最多,壁画有汉文、龟兹文题记。与克孜尔石窟相比,库木吐拉石窟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唐朝风韵,集中体现了古代龟兹与中原地区的密切文化交往,同时,这一时期的壁画中也有许多是中原和龟兹画风相结合的产物。
  龟兹故城 位于库车新城西1公里,库车河东岸。现故城仅存断壁残垣,迂回曲折,颇不整齐。旧城内曾有不少土墩和遗址,如南海墩、萨克当墩、皮朗墩、哈拉墩等,这些都是古代巨大烽火台的遗址,但有些现已不存。故城出土有汉唐时期文物以及金石并用时代的石器,证明龟兹故城的范围是库车地区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托木尔峰 天山最高峰,海拔7435.3米。在汗腾格里峰西南20公里,温宿县城以北85公里。“托木尔”,维吾尔语意为“铁”,因其地有铁矿得名。属天山南脉。托木尔—汗腾格里山同为天山山势最高山段,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内,海拔4000米以上山地面积占60%,6000米以上高峰20多座,6800米以上高峰5座。山势巍峨高峻。地质构造为巨大背斜,与山结拱形地貌相一致。垂直自然景观带发育较齐全,南北坡差异较大。现代冰川相当发育,冰川面积达28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冰川区之一,冰川分布集中,以大型山谷冰川为主。托木尔峰是新疆境内对外开放的11座山峰之一。1980年建立了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
  天山神秘大峡谷 位于天山山脉南麓、库车县城以北约70公里,国道217线1026公里处。大峡谷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当地人称之为克孜利亚(维吾尔语意“红色的山崖”)。大峡谷全长5000多米,山体高大,山坡陡峭,峡谷细长,山体以红色岩石和粗沙砾石组成。谷内山体陡峭险峻,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峡谷随山势变化,忽而宽阔,忽而细窄,最宽处53米,最窄处0.4米,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峡谷中沟谷纵横交错,峰峦叠嶂,形态奇异,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谷内还有一处盛唐时期的千佛洞遗址——阿艾石窟。洞内壁画保存较好,风格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有数十条汉文题记。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蜿蜒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清人徐松《西域水道记》中记载,塔里木河由4条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汇成的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全长2179公里。千百年来,它穿行于冰峰雪岭、大漠戈壁之间,酷热的夏季,河水骤涨,似一匹“无缰的野马”,汹涌澎湃,恣意咆哮在万古荒原上。塔里木河被誉为南疆人民的母亲河,是勇敢者观光旅游和探险漂流的搏击之地。
  大小龙池 秀丽的大龙池位于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北部140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之中,海拔2390米,紧邻217国道。大龙池,由天山雪水融汇而成,水域宽阔,清澈见底,烟云袅袅、生机盎然。神话传说西天王母曾在此沐浴。与大龙池相邻的另一处湖泊称为小龙池,犹如一颗晶莹的宝石,与大龙池相映生辉。夏季来临,细雨绵绵,山坡上青翠的云杉绿草,在雪峰的辉映下层层叠叠,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燕子山 燕子山又名乌赤山,位于乌什县城西,因山上大小石块遍布燕子形贝壳化石而得名。山体虽然不很高,但平地突出,山势险峻、四周峭壁如削,只有一条小道可通山顶。山腰有一座燕形贝壳化石碑,记载着燕子山久远的历史,古贝壳化石碑旁有一块巨石,上书有清代人所镌“远迈汉唐”4个字。山路蜿蜓盘旋,外围筑有护墙,酷似古长城,被称为“燕子山长城”。每逢春末夏秋,游人络绎不绝。
  九眼泉 九眼泉即九泓泉,位于燕子山北麓小幽园内,先后经3次翻修扩建,九眼泉池成一字排列,每个泉口都安装有五角形柜架围栏,泉水清澈见底,泉涌如沸,微波涟漪,远望如九星列队,赏心悦目,泉水清澈纯净,水量丰富,水质好,已开发为饮用矿泉水。九眼泉与燕子山相互依傍,山青水秀,草林繁茂,既能游水又可登山,为夏季避暑胜地,被开发为九眼泉公园。
  天山神木园 位于温宿县,天山托木尔峰南侧前山区,占地面积680余亩,海拔1700米,是浩瀚戈壁突现的明珠,距阿克苏市72公里。潺潺泉溪,悠悠古木,萋萋芳草,啾啾鸟鸣,集秀丽神奇于一体。千年古树天然地形成了“九龙搅海”、“还魂柳”、“快活坪”、“通天门”、“鸳鸯树”等十几处景观,园顶处有“圣水泉”,据说泉水有祛病强身之奇效。身临其境者无不赞美叫绝。园内保存堆土古墓十余座,是休闲避暑的胜地,也是信奉伊斯兰教者朝拜的场所。
  昭怙厘寺 位于库车县城东北20多公里的库车河出山口的东西两岸。故有东西昭怙厘寺之称。当地人称之为苏巴什古城。“苏巴什”即维吾尔语“水源”或“水的源头”之意,因其地处库车河出山口之处而得名。昭怙厘寺大约始建于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盛极一时。据说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寺升座为西域诸国王公宣讲佛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始将此寺记为昭怙厘寺:“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正是昭怙厘大寺兴盛时期的写照。在昭怙厘大寺曾发现大量文物,除大量的铜、铁、陶制器具外,还发现多种古钱币及多种文字的古文书以及佛教文物。
  3.无花果之乡——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西部,是中国最西部的地区。自治州北部和西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70多公里。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的乌什、柯坪两县相连;南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州境东西长500多公里、南北宽约140多公里,面积为7.09万平方公里。
  克孜勒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栖息繁衍。秦汉以来,这里就有了地方建置,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苏温古城、汉疏勒国遗址就在州首府阿图什市境内。隋朝时,为突厥活动区,辖于西突厥汗廷。唐时隶属安西都护府,为疏勒都督府治所所在地。元朝,这里辖于别失八里行尚书省,为察合台汗王封地。明朝仍辖于别失八里。清朝统一新疆后,这里归喀什噶尔办事大臣所管,1884年新疆建省后,辖于喀什噶尔道。1954年成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为州政府所在地。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现辖1市3县:阿图什市、阿合奇县、乌恰县、阿克陶县。2004年末总人口46.8万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新疆柯尔克孜族的主要聚居地,民风纯朴。处于古丝绸之路要冲的克州首府阿图什,自古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而阿图什人善于经商,至今仍是名冠全疆。阿图什的巴扎以浓郁的风情,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主要旅游景观:
  奥依塔克风景区 位于阿图什市以南127公里的帕米尔高原深处,是当地的避暑胜地。这里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沿奥依塔克河谷是一片绿色的小谷地和平原。
  进入谷口,仰望雪山皑皑,俯首绿草如茵,清风拂面,鸟声啾啾,令人暑气顿消。沿奥依塔克河谷而上,抵达河谷终点,就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区——克其拉孜。
  公格尔峰 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一带,距喀什市160多公里。海拔7649米,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第二座高峰,其高度仅次于喀喇昆仑山脉中的乔戈里峰,以凌峻峭拔、难以攀登而闻名于世。它的姊妹峰——公格尔九别峰海拔7530米,与公格尔峰并肩而立,也是终年积雪,雄伟壮观。
  喀拉库勒湖 位于阿克陶县中巴公路旁。这是一个高山湖泊,因湖水呈青黑色,故名喀拉库勒,维吾尔语“黑湖”之意。当地人又称其为“神湖”。湖面海拔3663米,面积6平方公里。北为巴色克库勒湖,柯尔克孜语,意译为“平静湖”,湖面海拔3652米,面积4.5平方公里。喀拉库勒湖坐落在慕士塔格峰和公格尔峰之间,左右相连的两个湖泊由一条小溪相通,犹如手拉手的一对姊妹,故又名“姊妹湖”。远望湖面波光闪闪,近看湖面清澈如镜。雄伟的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和公格尔九别峰倒映其中,湖光山色,十分秀丽。湖边建有登山训练基地。
  三仙洞 位于阿图什市西南14公里处的上阿图什乡塔库提村恰克玛克河边。在临河的悬崖峭壁上并排的3个洞窟,即为汉代佛教石窟三仙洞。三仙洞高出河谷中的河床十多米,每个洞窟都有2米多高、2米多宽、2.7米深的空间。据考证,这3个洞窟可能是佛教传入新疆后最早开凿的,洞窟内的壁画也属早期绘画,因此三仙洞是我国西部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一处佛教遗址,也是我国境内最西边的佛教洞窟。
  素勒塔麻扎 全称“素勒塔·萨吐克·布格拉汗麻扎”,位于阿图什市西南2公里左右的松他克乡买谢提村,是新疆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伊斯兰建筑。始建于公元956年,萨吐克·布格拉汗的陵墓就在其中。现存建筑为1950年在原址重建,由大门、围墙、庭院、墓室等组成。萨吐克·布格拉汗是喀喇汗王朝毗阙哈锹尔汗的孙子,相传是喀喇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王室成员,他将伊斯兰教作为汗国的国教,并向全疆推广。
  4.故国疏勒——喀什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与阿克苏地区的柯坪县、阿瓦提县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乌恰县和阿克陶县相邻,东南与和田地区的皮山县相连。喀什地区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邻,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边境线总长888公里。周边邻近国家还有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印度3个国家。全区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东西宽约750公里,南北长535公里。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汉为疏勒国地,张骞出使西域曾经到此。班超经营西域,这里是大本营。唐代为安西四镇之一。宋、元以后,“喀什噶尔”逐渐替代了“疏勒”的名称。清代,这里一度是清政府“总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驻地,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设置了喀什噶尔道。民国年间,先后在此设立第三(喀什)和第十(莎车)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曾是南疆区党委、南疆行署和喀什地委、喀什行署驻地,以后莎车专区并入喀什行政区至今。1952年喀什市成立,它是喀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喀什地区现辖1市11县(喀什市、巴楚县、伽师县、莎车县、叶城县、泽普县、英吉沙县、麦盖提县、岳普湖县、疏附县、疏勒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2004年末总人口361.54万人。
  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关口,素为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这里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堪称“新疆历史的活化石”,是新疆民俗风情的缩影,最具新疆维吾尔民族特点。
  主要旅游景观:
  阿帕克霍加(和卓)墓 俗称“香妃墓”。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喀什市北郊5公里的艾孜热特村,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和卓”(即圣人后裔)陵墓。墓主为喀什噶尔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当地传说清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香妃之墓也在此陵园内。陵墓占地约2万平方米,由门楼和小礼拜寺、大礼拜寺(加满)、教经堂、主墓室(拱拜孜)4大部分组成。是一个具有维吾尔族传统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
  艾提尕尔清真寺 位于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尕尔广场西面,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寺院建筑。占地约1.68万平方米,由寺门塔楼、庭园、经堂和礼拜殿4大部分组成,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艾提尕尔清真寺建于察合台汗国的后王赛亦德·阿里在喀什统治时期(公元1435~1575年),至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当地很多穆斯林“聚礼”之地,寺内平时每日有两三千人做礼拜,居玛日(星期五,聚礼日)有六七千人,逢节日时在寺内外跪拜的穆斯林可达两三万人之多。
  红其拉甫口岸 位于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海拔近5000米,是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986年5月向第三国开放。该口岸目前为季节性开放口岸。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喀喇汗王朝时期喀什噶尔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以其语言学巨著《突厥语词典》闻名于世。11世纪末去世,安葬于他的故乡——今喀什市西南48公里的乌帕尔山上。为了纪念这位学者,这座小山被人们称为“艾孜热特毛拉木”——圣人山。墓地周围还兴建了陵殿与礼拜寺,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陵园背后还有这位学者后裔的墓葬群。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在强烈地震中倒塌,1986年新修建。在纪念馆里,陈列着《突厥语词典》的各种版本及与作者有关的各种文物书籍,还有一些在附近出土的各类文物。
  莫尔佛塔 位于喀什市东部20余公里古玛塔格山中段一座沙丘上。“莫尔”亦译作“莫热墩”或“莫拉提木”,维吾尔语,意为“烟道”、“烟囱”。因位于该地的两座高土塔向被当地群众视为古代烽火台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处著名佛寺遗址。莫尔佛塔遗址现有两座残存佛塔,附近有大片古代村落遗址,还出土了陶器碎片、古钱币和不少石膏塑像残片,其中的一片佛像面部极为生动逼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慕士塔格峰 位于英吉沙、阿克陶和塔什库尔干3县的交界处,距喀什市约200公里。慕士塔格峰号称“冰山之父”,海拔7509米,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第三高峰。慕士塔格峰终年积雪,山顶冰层厚达一二百米,主要冰川有十多条。慕士塔格峰雄伟壮观,山头云雾变幻多端,在海拔4500米处,可见丛生于这一带的冰塔、冰柱、冰洞、冰峡和蓝珍珠般的冰潭,吸引着众多的登山家和旅游者。
  乔格里峰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南部,中国与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边界上。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国外地图又称奥斯腾峰或K2峰。乔格里峰为喀喇昆仑山主峰,终年冰雪覆盖,现代冰川发育,南坡雨雪丰沛,是世界最大的山岳冰川区。峰顶突起在冰川区之上,为金字塔形角峰。由花岗岩、片麻岩等组成,有黑色大山之称。峰区气候恶劣,天气变化剧烈,多大风,常年降雪。为自治区对外开放的11座山峰之一。
  石头城遗址 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北部的一个高土丘上。石头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方圆3600米,已遭严重破坏,内城保留较完整,古代城堡的规模依稀可见。该城是以土丘的自然结构为基础而建的,其建筑形式与下宽上窄的土丘的形状完全一样。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的结果,古石头城被认为是公元初期塔吉克人的先民建立的喝盘陀国的都城。塔什库尔干古石头城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建筑、牢固的结构、宽大的面积,都使其中外闻名,它是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的石头城建筑之一。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喀喇汗王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学者。11世纪末在喀什噶尔去世,安葬在今喀什市东南部吐曼河畔一个名叫“巴日尕”(维吾尔语意为“军营”)的地方。16世纪中叶,叶尔羌汗国第二代君主阿不都·拉失德汗将旧墓迁到喀什噶尔城南门外的“阿勒敦鲁克”(王室陵园)内,即今喀什市体育路南侧,加以重修扩建,规模宏大,占地965平方米。19世纪70年代末又经整修达今日规模。1987年重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是一组具有维吾尔传统艺术特色的建筑群。陵园正门朝南,园内除中心庭院外,可分东、西两大部分。整个建筑群高低相间,主次分明,形成一完整的群体。礼拜殿木柱的雕刻花纹古拙奇特,纹样丰美,与一般制作方法不同,是新疆伊斯兰建筑中难得的精品,体现出古代维吾尔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杰出才能。
  喀什大巴扎 又称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位于喀什市东北角的吐曼河东岸,占地面积130亩,是喀什市乃至全疆规模最大的园林化综合性市场,许多外国游客将这个巴扎称为“中亚物资博览会”。大巴扎由衣料、服装、百货类,手工业产品类,皮毛、靴鞋类,牲畜、套具类,木料、家具类,修理服务类和旧货类等专业市场组成。内设5000多个摊位,商品齐全,种类繁多。
  盘橐城(班超纪念公园) 盘橐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又叫做“艾斯克萨”城。20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合曾到此实地勘测,据其所绘图纸标示,此城当时原存北面和西面两段土筑城墙,北墙长287米,西墙长205米,墙基厚约7米。城的平面近似一梯形,占地总面积近20亩。现今,遗址大部分为工厂单位占用,仅有一段长约8米,高近3米的旧城残垣遗留下来。
  史载,公元1世纪70年代,盘橐城是当时疏勒国的宫城,后来,它成了班超经营西域的大本营,它的名字和班超开拓的事业连在一起,所以有的史料上干脆呼其为“班超城”。为纪念这位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喀什市在遗址上兴建了班超纪念公园。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叶尔羌汗国国王阿布都热西提之妃,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她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阿曼尼莎汗纪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宫、阿勒屯,与清真寺连为一体,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宽,10米长的正方形基座上,陵顶为圆塔状,在陵宫内,宫殿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位于莎车县近郊的阿曼尼莎汗纪念陵构思奇妙,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阿不都·热合曼王陵 位于莎车县西南铁列克村,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建于公元1752年,墓主为当时的莎车王。陵墓为砖木结构建筑,外敷彩色琉璃砖品种达16种之多。方形墓室,圆形拱顶,大门两侧及建筑四角均砌塔楼,属于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旁边还建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其寺内木刻告诉人们这里的沧桑历史。
  5.佛国于阗——和田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南枕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接西藏,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毗邻,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
  和田古称于阗,藏语意为产玉石的地方,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现在的和田城,明清时就已经形成,清初改“于阗”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为“和田”。1983年设和田市,成为和田地区的中心。
  和田地区现辖1市7县,即和田市、和田县、于田县、洛浦县、策勒县、民丰县、皮山县和墨玉县。2004年末总人口177.21万人。
  历史上,于阗(今和田)曾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之一。于阗也是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至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于阗由普及到鼎盛,成为西域著名的佛国。11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盛行,这里又成为接受伊斯兰文化的地区。
  和田自古以来就以“稼穑殷盛,花果繁茂”著称,以产美玉、丝绸、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和“瓜果之乡”,是一片富饶的宝地。
  主要旅游景观:
  尼雅遗址 位于民丰(古称“尼雅”)县境以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距民丰县城150公里。因初发现时,地处于该县尼雅庄境内,故名。据考证,是汉晋时代的精绝国故址。它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约22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发现有佛塔、寺庙、城墙、宅院、房屋、涝坝、羊圈、果园、篱笆等50多处古代遗址。在墓葬区清理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夫妇合葬墓,成为新疆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出土的文书、木简等是研究西域历史的珍贵文字资料,出土的纺织品则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很高的手工艺水平。近年中日学者联合对尼雅遗址进行考察发掘,成果丰硕。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等文物,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反响。
  热瓦克佛寺 遗址位于洛浦县城西北方向50公里的库拉一坎斯曼沙漠中。“热瓦克”,维吾尔语,意为“楼阁”。因寺中佛塔耸立,故名。该寺是我国现存十分罕见的印度风格的寺院建筑,对于研究中印佛教文化很有意义。
  桑株岩画 位于皮山县桑株巴扎西南乌拉其的桑株河谷中。距桑株巴扎26公里。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桑株岩画是新疆较著名的岩画之一。岩画刻于河谷东岸一块高约6米、宽约4米的火成岩上,左边画面是一幅狩猎图,画面中有7个人、一条猎犬、一匹马、3只北山羊,画面之间有呼应关系,是经过构思后一次完成的,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画面中还有古维吾尔文或阿拉伯文字母和一些符号。右边画面因漫漶和今人增刻覆盖,已无法看清原有的图形。岩画是用硬器敲击而成,线条朴拙,风格古朴。
  约特千遗址 位于和田市西11公里处的巴格其乡艾拉曼村境内。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古代于阗地区重要聚落遗址。从现代遗址的分布看,遗址无任何古建筑痕迹,城池轮廓不详。历代出土文物均来自于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层,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在遗址的东北角有一处裸露于地表的文化层,陶片密集分布。历代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残片、古钱、玻璃片、珠子、金质铸像、画押、玉块、骨头等文物。陶俑多为人物、动物等。陶器碎片大多有刻画、压印和附加的纹饰及浮雕,题材为几何图案、植物图案、人物和动物等,波斯、希腊风格极浓。古钱种类繁多。历代出土金箔和金器甚多,均被当地人熔铸销毁。该址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遗址,在西方影响很大,出土文物融合东西方风格,是研究东西文化融合的理想之地。
  500年核桃“树王” 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喀拉瓦其村内,距和田市区15公里。经考证,该树已有560多年历史,当属元代的果树,堪称老寿星。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核桃王仍以其高大伟岸,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雄姿,展现于游人面前,给游客一种深邃悠远、欢畅淋漓的美感。该树独占一亩天地,树高16.7米,树冠直径20.6米,主干周长6.6米,冠幅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0.7米,树型大致呈“Y”字型,整个大树主干5人合围而有余。由于年代久远,主树干中间已空,形成一个上下连通的“仙人洞”,洞底可容纳4人站立。入口直径0.74米,出口直径0.55米,可容游人从洞口进入,顺着主干从树丫上端出口处爬出。树干皮色粗糙而深沉,恢宏而古老,像画家笔下凝重苍劲的色彩,形状奇特,气势雄伟。核桃王如此古老,却叶肥果盛,年产核桃20000余颗,所产核桃以个大皮薄,果仁饱满而著称,具有健身益肾,滋肝润肺,润肠健脾,延年益寿之功效。
  无花果王 位于和田县拉依喀乡政府后果园内,距和田市区22公里。无花果王历尽沧桑至今近300年,树冠像一丛巨大而别致的绿色蘑菇,占地面积达0.1公顷,周围的新枝根连根,相互撕扭,盘根错节,爬地而生,向四周蔓延,如蛟龙起舞,银蛇出洞。无花果王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年结果2万多个,从6~10月都能吃上新鲜果子,果大鲜嫩,色泽鲜黄,味道甜润爽口,令人回味无穷。像这样历史久远而又异常硕大,生机蓬勃的灌木不仅在新疆乃至全国也属罕见。
  喀拉墩古城遗址 位于于田县城以北240公里处的克里雅河下游处的沙漠中,距离和田市440公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堡呈长方形,边长60米,现存的土城墙高8米。是当时于阗国境内“小城数十”中的城堡之一。这里曾出土过陶片、毡子残片、汉代古钱币等文物,都属于汉代—南北朝时期。
  买利克阿瓦提古城 位于和田市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为一南北狭长低地。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始建年代在约1500~1600年前,遗址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2公里。遗址内有古建筑群、古墓葬地。古城大部分被风沙吹蚀掩埋。城墙遗迹已无存,仅留有许多大小高低不等的土墩。出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图案墙饰、壁画残片、陶器、金叶子和大量钱币。
  安迪尔古城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民丰县安迪尔农场东南约27公里的沙漠腹地,在安迪尔河下游东南。安迪尔古城遗址由佛塔和寺院组成,始建于汉代,于公元11世纪逐渐被废弃。安迪尔古城是丝绸之路南道一处汉唐时期重要遗存。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在此盗掘大量吐蕃文、婆罗迷文和汉文文书及一批精美文物。古城遗址现有环形城址(居址),佛寺,佛塔,墓地等。自唐代中后期随着安迪尔河流量减小,古城逐渐被废弃。
  三、西线旅游(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王母之乡——昌吉
  昌吉回族自治州位于天山山脉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部。东邻哈密地区,西接石河子市,南隔天山与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望,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总面积9.39万平方公里。昌吉州是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最近的地区,从东、西、北三面环抱乌鲁木齐市。
  昌吉是丝路北道的必经之地。当年从吐鲁番到吉木萨尔有一条翻越天山的孔道,成为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路线。举世闻名的康家石门子岩画,提示了这里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汉代,这里是卑陆等13国地及乌孙国东境,唐代设庭州(今吉木萨尔北庭故城),宋元时期,北庭又称别失八里,清初是准噶尔游牧地,1954年“昌吉回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昌吉回族自治州”,一直沿用至今。
  昌吉回族自治州现辖3市5县(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吉木萨尔县、奇台县、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2004年末总人口156.44万人。
  昌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较多,尤以昌吉市和米泉市回族人口聚居最为集中。到昌吉旅游观光,不仅可以领略大自然创造的奇情异景,感受历史长河的深厚积淀,而且可以一睹塞外回族之乡的民俗风情。
  主要旅游景观:
  天池 天池位于阜康市天山博格达峰北坡,湖面海拔1940米,为高山冰碛湖。湖面约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40米,最深处105米,湖容约1亿立方米。湖水碧澄,四周群山环抱,云杉密布,绿草满坡,秀丽景色可与瑞士雪山媲美。天池古称瑶池,今名来自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题写的《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天镜”、“神池”之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些关于天池的神话传说,特别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穆天子传》中关于周穆王西巡,在天池受到西王母宴请、即席赋诗酬唱的记载,引发了人们把天池附会为西王母瑶池的想像,因而天池又有瑶池、神池等美称。神话传说有西王母在此梳洗的故事。天池一带旅游景点很多,现主要有石门一线、龙潭碧月、定海神针、顶天三石、南山望雪、西山观松、悬泉飞瀑、海峰晨曦等八景。天池作为一个景色奇特、风韵多姿的自然景区已成为游览胜地。1982年国务院将天池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北庭故城 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12公里的北庭乡境内,又称破城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庭在西汉初即属车师后王廷,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后,于此地设金满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置庭州,长安二年在庭州设立北庭大都护府,自此北庭城渐具规模,一直是天山北路政治、军事、交通和文化中心,与西州、于阗并称西域三大丝都。明代中叶毁于战火。故城呈方形,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分内外两重。城墙全部用版筑土夯建成,外城墙厚达7-10米,这种形式在新疆地区较少采用。现城墙大部已毁,仅北墙一带还较为完整,但内外二重城墙尚可辨别,外城之北还有羊马城。
  北庭西大寺 位于吉木萨尔县境内,东南距县城12公里,东距北庭故城遗址约600米,是目前新疆北部发现的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高昌回鹘时期北庭佛教寺院遗址。寺院约建于9~10世纪,毁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前后。佛寺坐北朝南,由山门、正殿、配殿、僧房、库房、庭院等组成,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0.5米,东西宽48.8米,建筑面积近3500平方米,建筑物的基址均为黄土夯筑,墙壁均为土坯垒砌。寺内现仍有佛教壁画多幅,可以见到回鹘王供养人像等,有回鹘文题记。北庭西大寺规模宏大,是著名的佛教文化胜迹,是研究回鹘佛教、建筑以及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博格达“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位于阜康市。这里属于高山草甸、山地森林、荒漠地带。1990年被定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博格达山北坡山地垂直地带及自然景观。本地区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海拔3900米以上为冰雪带,3900-3100米为高山垫状植被,3100-2600米为高山蒿荒原,2600-1700米为云杉林带,1700-1500米为狐茅、针茅草原,1500-1100米为低山荒漠草原,1100米以下由蒿草荒漠逐步过渡为芨芨草草甸、半灌木荒漠及白梭梭荒漠。保护区自然景观独特,不仅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更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康家石门子岩画 位于呼图壁县城西南约83公里的雀尔沟镇雀尔沟村第二村民组辖区内。康家石门子是岩画所在地的俗称,此地属天山山区,岩画就凿刻于康家石门子西北侧一峭拔岩壁上,海拔1500多米。岩画画面东西长约14米,上下高9米,面积达120多平方米,布满了大小不等、身姿各异的人物形象二三百个,大者超过真人,小者仅有0.2米。人像有男有女,或站或卧,或衣或裸,形象逼真。整幅画以生殖崇拜为重要特征,反映了原始人类祈求生殖、繁衍人口的生殖崇拜。除人物主体岩画外,还有各种动物图案。
  奇台荒漠、半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 位于奇台县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保护区面积123.3平方公里,保护对象为荒漠草原及其生态系统。这里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温带半灌木、半乔木荒漠植物地带,生存的植物达300余种,尤其是早春季节,各种短营养期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都赶在盛夏到来之前,匆匆扎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对防止沙丘移动、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彩湾 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准噶尔盆地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古老的陆台,作为地质史上的一个古老湖盆区,在地层的升降变化过程中,沉积了各种色彩鲜艳的湖相岩层,特别是在盆地东部,这种地质特点更为突出,形成色彩斑斓的地貌,因而被称为“五彩湾”。五彩湾的中心是距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00多公里、距幸福路北端火烧山石油基地30公里沙丘河上游的“五彩城”。在方圆三四公里的范围内,层次分明的彩色山峦叠转回环。这些由深红、赭红、黄、绿、青灰、灰黑、灰白等色彩的泥沙、页岩构成的低丘群,在风化和流水冲刷下,形成造型各异的天然雕塑,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五彩城附近遍布晶莹的玛瑙石,被称做“玛瑙滩”。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动物自然保护区 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部,地跨奇台、富蕴、吉木萨尔等县。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野马、蒙古野驴、盘羊、鹅喉羚等有蹄类野生动物。这里是我国唯一的蒙古野驴分布区,而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野马,更是极为珍贵。野马原产于蒙古和我国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也是野马的故乡。公元1876年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阿尔金山捕到野马,在世界引起轰动,因此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野马也被称为“普氏野马”。此后,德国、英国等国的探险队大肆捕杀,加之生态环境被破坏,到20世纪中叶野马的踪迹基本消失。1982年新疆吉木萨尔县在老台乡西地村附近的准噶尔盆地南缘成立了新疆野马饲养繁殖中心。中心围栏面积4500平方公里。从英国、德国引进了16匹准噶尔野马的后代,并成功地进行了繁殖,目前马驹成活率居世界之首,野马回归大自然的工程也已实施。
  准噶尔盆地东部硅化木森林 东准噶尔盆地的硅化木森林分布区以奇台县将军戈壁为中心,东至中蒙边境的淖毛湖和哈密南湖,西至乌鲁木齐—米泉。最为集中的地段在将军戈壁一带的帐篷沟、石树沟、老鹰沟、恐龙沟。这些地区的硅化木,由于上覆地层受流水等外力的剥蚀,大多裸露地表。吉木萨尔石树沟位于县城北部火烧山西北15公里,在广大的范围内散布着品种繁多的硅化木,桃、李、枣等树清晰可辨,纹理明晰,色泽艳丽。奇台县老鹰沟的硅化木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至少有1000多株巨树,最高的树干达30多米,直径达2米。这样大面积的硅化木在世界上也属罕见,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准噶尔盆地的上古地理、气候、植被具有重要意义。
  2.戈壁明珠——石河子市
  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面积460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64.29万人。
  历史上,石河子是玛纳斯县的一个荒僻小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还是芦苇丛生的荒滩,零星居住着几十户农家,因村边有一条碎石遍布的干河床,得名石河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二十二兵团进入石河子一带垦殖,开始建设石河子新城。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石河子的行政归属虽几经变动,但基本结构没有大的改变。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与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领导班子分设,工作部门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
  石河子同周围的18个国营农场和一个牧场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了石河子垦区,总面积7529平方公里。
  石河子虽不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但在国内外却颇具盛名,以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和独具一格的风貌,吸引着中外游人。它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00多个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是全国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荣获国家首届人居环境奖。这座大漠边缘的军垦新城,绿化率高达40%。石河子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高科技农业风光,形成了独具军垦特色的石河子市旅游区形象特征。
  主要旅游景观:
  北湖 位于石河子市北20公里。这是一座拦蓄玛纳斯河以西潜水、泉水及玛纳斯河部分洪水的平原水库,1985年,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建成旅游区。北湖拥有11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碧波荡漾,游艇穿梭。湖中天鹅、大雁等水鸟有几十种,鱼类、虾类、蚌类也相当丰富。
  游憩广场 位于石河子市委大楼对面。建成于1984年7月,是石河子市市民义务劳动的成果。游憩广场有沥青路面1.7万多平方米,正中是一个由106个喷头组成、面积539平方米的喷泉水池。泉面呈六瓣花形,喷泉高达20米,喷出各种形状的大小水帘。广场南侧,高高地矗立着王震将军气宇轩昂的铜像,依稀可见当年王震将军走马踏勘、憧憬新城的风采。广场东西两侧有两组群雕,东侧是边塞新乐章群雕,西侧是军垦第一犁群雕,和王震将军铜像呈品字型呼应,共同构成军垦新城的独特城雕。两侧以远,还有绿风和清泉的雕像,寄托着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围绕着这些雕像,错落交织着大大小小30多个树坛和花坛;树坛的绿,浓淡相宜;花坛的花,彩色纷呈,使人留连忘返。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纪念馆 位于石河子北郊3公里,石河子总场蓊郁苍翠的林带之中。纪念碑在南,纪念馆在北。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来石河子垦区视察工作,在这片林带里接见了上海支边青年。1977年7月1日,兴建了纪念碑;1994年8月,纪念馆落成。纪念碑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高度12.8米,瞻仰平台面积225平方米。碑身为方柱形,面向西,上书“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12个金字。1993年动工兴建、扩建和修缮的周恩来总理纪念馆、纪念厅、纪念碑形成了一片气势不凡的建筑群。纪念馆前厅矗立着周恩来半身铜像,馆内陈列着周总理接见上海支边青年和周总理生平事迹的珍贵历史照片。
  军垦博物馆 位于石河子市城区街心花园正南,是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领导住址上改建的,筹建于1988年,1995年正式开馆,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馆名。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军垦博物馆。博物馆占地约460平方米,展品分3部分,6个展室。第一部分主题为“古代石河子”,陈列着红山电厂附近发现的三趾马化石,150团场采集的石刀、石祖、石箭头等各种石器,石河子总场发现的陶器、青铜器等文物,其中有一件石箭头在新疆属首次发现。第二部分主题为“辉煌的历史”,陈列的100余件军垦战士当年使用的各种农具、穿着的各种衣物和使用的各种生活用品,向参观者展示着军垦人艰辛的垦荒史和创业史,倾诉着石河子是如何从一个戈壁荒原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园林城市的过程。第三部分主题为“足迹在延伸”,陈列着各个时期军垦战士劳动、生活的照片,以及中央和自治区领导人来石河子参观、视察的照片。博物馆征集了数以千计的珍贵的军垦文物,还收藏了一批屯垦历史文物,有32件被国家文物局确认为一级文物,其中29件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3件为历史文物。展示了石河子从古至今的发展足迹,特别是近40多年军垦儿女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军垦事业的一个窗口,也是一个军垦文化的教育基地。
  3.银灰色草原——博尔塔拉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处新疆西北部,其北方和西方以阿拉套山和别珍套山山脊与哈萨克斯坦为界,东北部与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托里县相接,南部与伊犁地区的尼勒克县、伊宁县、霍城县相邻。全州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5.20万人。
  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银灰色的草原”。汉代,这里为乌孙之地,唐朝在博尔塔拉设双河都督府。清末设博尔塔拉巡检。1920年设博乐县,隶属伊犁道。1954年将伊犁专区的博乐、精河、温泉3县划出,建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85年博乐撤县建市,为州治所在。
  博尔塔拉,自古就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活动区域,而历代的屯垦又促进了这里农业的发展。这里曾被古人称为“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兰新铁路在这里通向哈萨克斯坦,沟通了第二亚欧大陆桥,境内阿拉山口为铁路、公路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人们形象地把这里称为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
  主要旅游景观:
  布格达尔温泉 位于温泉县县城的北部,海拔1290米。这里既是该县最大的一处温泉,也是新疆著名的疗养胜地。温泉由多股泉水组成,水温40℃~50℃,最高可达83℃,能煮熟鸡蛋,泉水含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风湿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均有一定疗效。
  怪石沟 位于博乐市东北约48公里,是阿拉套山脚下的一个山谷,景区长约20公里、宽约6公里,是中国西部巨大怪石群库之一。这里自然景观奇特,一块块裸露的岩石,经风蚀后,从不同角度观看,千姿百态,不一而足。附近还有许多古代遗址,如墓葬、岩画、卡伦等,可供游人怀古凭吊。
  赛里木湖 位于博乐市西南部的科古琴山顶盆地中,距市区93.6公里,俗称“三台海子”。是新疆境内最大的高山湖泊。湖东西长29.5公里,南北宽23.4公里,周长86.5公里,面积约458平方公里,湖底最深92米,湖面海拔2072米。赛里木湖是近期造山运动的产物,湖水特别晶莹、清澈。湖东北隅有两座小池,俗称海耳。东南有3个湖岛,近南岸的为最大,春夏秋三季,山顶白雪皑皑,山腰古松参天,湖岸地势平坦,绿草如茵,野花争芳吐艳,景色宜人,是天山以北风景最美、规模最大的优良夏牧场。从古至今,许多中外名人来此游览观赏。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兼有科学研究和旅游价值,已辟为旅游区。每年的七八月份蒙古族群众都要在这里举行“那达慕”大会,除传统的摔跤、叼羊、赛马、姑娘追、阿肯弹唱、民族歌舞外,还要进行物资、信息交流活动。
  艾比湖 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湖泊。博尔塔拉河、精河、奎屯河汇集了四面八方的溪流注入湖中,使艾比湖长久地保持着沉静深邃的生机。夏天,蓝色的波涛荡漾不息,岸边茂密的芦苇丛绿意正浓,湖面上戏游的水鸟婉转啼鸣。到了秋季,碧水长天,芦花飞放,朝日起,夕阳下,湖面流彩溢霞。景色更为绮丽迷人。
  突厥石人墓 在温泉县的阿尔夏提草原,乌拉斯台草原和米尔其克草原上,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突厥石人墓,墓葬时间在公元6~7世纪之间。史料记载,突厥人死后一般要停尸帐前,由亲属及子孙杀羊马祭祀,然后择日将死者生前骑马及日用品与遗体一同焚烧,再捡拾骸骨立石雕而葬。石雕刻的是死者形容。石人前依据死者杀敌数目,放置石块。史料所记与现实基本相符。
  哈日图热格风景区 位于博乐市西北40公里处的阿拉套山南坡的原始森林峡谷中。“哈日图热格”意为“黑雕出没的地方”。景区从峡谷向北,碗蜒曲折纵深15公里。溯四季湍流不息的哈日图热格河而上,奇峰秀丽,曲径通幽,云杉翠绿,白桦葱郁,泉水潺潺,松涛回荡,云雾缭绕,鸟语花香,苍鹰起舞,满目苍翠,毡房炊烟袅袅,牧童嬉戏对歌,风景如诗如画,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2004年,哈日图热格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4.塞外江南——伊犁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原辖伊犁、塔城、阿勒泰3个地区,2001年伊犁地区建制撤销,以伊犁州直辖原伊犁地区所属地域,这里以对伊犁州的介绍来代替伊犁地区,而不涉及塔城、阿勒泰。
  伊犁州直辖行政区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北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北与塔城地区的乌苏市相连,东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毗邻,南和阿克苏地区的拜城、温宿县联结,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边境线长达437公里,边境设有国家一类口岸3个:霍尔果斯、都拉塔、木扎尔特。
  先秦时期,伊犁河谷为塞人活动地。汉代为乌孙国境。隋唐之际,这里主要成为突厥各部族活动的地区。唐朝统一西域后,在西突厥故地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先后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元朝时伊犁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明末清初,伊犁为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活动的中心地带。18世纪中叶,清王朝平定准噶尔之乱,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置伊犁等处将军。伊犁将军是天山南北的最高军事长官。自公元1761~1777年,清政府相继在伊犁河谷修建了塔勒奇、惠远、宁远、广仁、瞻德、熙春、拱宸、绥定、惠宁9座城池,史称伊犁九城。其中惠远城为伊犁将军府驻地,也是当时天山南北以及中亚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1884年,新疆建省,新疆的政治中心从此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1954年11月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并辖伊犁地区,2001年伊犁地区撤销。
  伊犁州现直辖2市8县,即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霍城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2004年末州直总人口255.65万人。
  伊犁地处东西陆路交通要冲,古代是丝路北线的重要孔道,近代为中国西部对外贸易的窗口,今天更发挥着重要作用。伊犁也是典型的多民族多种文化的荟萃区,新疆许多民族的历史都与伊犁草原息息相关。伊犁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又赢得“苹果之乡”的盛誉。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伊犁旅游业的坚实基础。
  主要旅游景观:
  伊犁河风光 伊犁河古称亦列水、伊丽水。古时,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突厥人等生活于此河流域,唐代西征大军和蒙古成吉思汗的铁骑曾凭着木头木筏泅渡滔滔河水。伊犁河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在我国境内流域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其水量居新疆众河之首,径流量约占全疆河流径流量的确1/5,大约有3/4的水量流出国境。伊犁河上游有3大支流: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伊犁河向西注入巴尔喀什湖。在我国境内全长约400多公里。伊犁河的中、下游水流平缓,在我国境内雅马渡至国境段可通航汽轮。在伊宁附近河床宽达1公里以上,河滩漫布,水流分叉,多沙洲岛屿,风景秀丽,是人们夏日避暑休息的好去处。1959年,伊宁市城南处河道修建了一座大桥,1975年重建,桥型是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沿河开辟了千余亩河滨公园,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佳胜景点。
  唐布拉克草原 唐布拉克,哈萨克语意为“大印章”,因其沟东有几块似印章的巨石而得名。唐布拉克草原位于尼勒克县东南105公里处。草原上,山峰南北对峙,喀什河东西流贯。春夏之际,茂林盈谷,山花遍野,点点毡房,袅袅炊烟,声声马嘶,引人入胜。唐布拉克的许多沟谷之中,都有天然温泉,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实属罕见。
  那拉提草原 那拉提草原主要位于新源县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那拉提草原上溪涧交错,碧草如茵,羊肥马壮,牧歌抑扬。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游牧民聚居的好牧场。因为其地多鹿,而有“鹿苑”的美誉,同时,还有“空中草原”的美名。每年盛夏,新源县的草原盛会多在这里举行。
  阿力麻里古城遗址 位于霍城县克干山南麓,东距伊宁市约70公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阿力麻里是突厥语“苹果”之意。阿力麻里故城是伊犁著名的古城之一,其范围很大,北依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扎,西至卡纳威。阿力麻里是西辽时期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部的中心。蒙元时代,又成为察合台汗国的中心,当时是相当繁华的城市,被誉为“中亚乐园”。14世纪初,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东察合台汗国蒙兀儿斯坦的中心仍为阿力麻里。大约16世纪中叶以后,阿力麻里才逐渐荒废。现在的阿力麻里城遗址,除尚存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扎外,大部分均已辟为农田,古建筑皆无存。古城遗址曾出土许多文物。
  巩乃斯草原 主要位于新源县境内的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地带,总面积达7333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533平方公里,为新疆著名的草原之一,具有多种迷人的景观。巩乃斯草原由于地貌多样,降水变化幅度大,所以草场类型也是多样。按其植被类型来说,有高寒草场、山地草甸草场、草甸草原草场、荒漠化草原草场、低湿地草甸草场、沼泽草场、山地草原草场等7大类,适宜于大畜群放牧,亦为科研工作者所关注。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平缓的河谷,星罗棋布的毡房,把大草原装扮得分外娇媚妖娆。每逢春夏时节,野花烂漫,芬芳袭人,蜂蝶狂舞,云霞织锦,游人无不流连忘返。其东部那拉提北缘由森林、草原、河流、山峡交织而成的自然景观区以及阔克乔克山北麓的野果林区和恰合普瀑布,更是呈现了大自然造化之神奇。
  果子沟 旧称塔勒奇沟,位于霍城县境内的天山西北支脉,为一条东北连赛里木湖、西南接伊犁河谷的纵向峡谷,全长28公里。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为我国通往中亚、欧洲的一条重要孔道,现为乌伊公路必经之路。果子沟以其沟谷河滩、山坡长满野生苹果、山杏、核桃而得名。沟内山清水秀,林深景幽,溪水湍急,树木繁盛。它以独特旖旎的风光和凉爽的气候吸引着游客,为一理想的观景避暑胜地。
  霍尔果斯口岸 位于伊犁州霍城县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处。19世纪下半叶以来,霍尔果斯口岸一直是我国西部的重要门户,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同哈萨克斯坦进出口货物和出入境人员的重要关口。1983年以来,这里已建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边境小镇,中哈双方口岸之间有旅游班车相通,1992年11月开始对第三国人员、运输工具及货物开放。在这里可以见到中哈界碑、边防哨所,这里有边贸购物中心,可以购买到各种风格迥异的独联体国家日用工业品和工艺品。
  特克斯镇八卦街 是特克斯县人民政府驻地。远近闻名的八卦镇,在特克斯河北岸。是1937年时按《周易》八卦图形规划兴建的。建成后,县治由阔布迁驻此地。1965年设特克斯镇。城区以街心花园为中心,8条主街以相等间距呈辐射状。每350米有环行路与主街相连。现有4条环行路,32条街。面积4平方公里。
  秃黑鲁帖木尔汗麻扎 位于霍城县境,亦称“大麻扎”,为伊犁地区4大麻扎之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麻扎依傍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占地1.65万平方米。“麻扎”,维吾尔语意为重要人士的坟墓。它是一座具有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古代砖木结构建筑。此陵建于14世纪,距今已600余年,是新疆现存的唯一一座元代建筑。
  伊犁将军府旧址 位于伊犁州霍城县惠远乡,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犁将军府是清代“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的府衙,公元1763年,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在伊犁河北岸择地修筑城池,以作为伊犁将军的衙署、领队大臣衙署、绿营总兵公署、理事同知和抚民同知衙署等大小72个衙门。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惠远城逐渐被伊犁河水冲刷坍塌。1882年收复伊犁后,清政府在距原惠远城西北7公里处修建了新城,伊犁将军府也在惠远新城重建。1884年新疆建省,省会驻迪化(乌鲁木齐),伊犁将军变为只管边防和军务的官员,并继续存在直至清末。1935年,伊犁屯垦使由惠远迁往伊宁驻扎,惠远自此便逐渐衰落。现在,伊犁将军府旧址的府门、石狮、厅堂、金库、厢房以及花园中的凉亭仍存,依稀可见当年盛况。
  林则徐纪念馆 位于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鸦片战争后不久,以禁毒和抗英而声誉卓著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被贬伊犁,虽身处逆境,仍忠诚报国。在两年时间里,他致力勘垦,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受到伊犁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为纪念他的功绩,弘扬他的精神,在这里修建了这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在展厅内陈列展出的照片、实物等有2000多件。
  岩画 在巩乃斯河北岸,从巩乃斯种羊场到伊犁铁矿绵延近百公里,几乎每条山沟都有古岩画发现,是一条罕见的岩画走廊,其中以则克台北山发现的岩画岩文为最大,高约十几米,宽约7米,在平滑的石面上刻有近千个牛、驼、马、羊和各种野兽的形象,猎人狩猎的战斗场面和猎后的欢乐场面,形象古朴传神,内容丰富多彩,画面人物生殖器暴露,可以窥见当时生殖和性崇拜。这些岩画大部分为凿刻,还有的涂色,有的以山石的自然色为本色,涂色的岩画中虽经常年累月的日照,风雨侵蚀,但光泽依旧鲜艳如初,在这一大型岩画的左下角还有一行竖写的岩文,由十多个不同的字符所组成。这些字符的意义至今没有定论。近年来,不少考古人员认为是突厥文,有的则认为是古藏文,为宗教箴言,即:阿弥陀佛,祈求吉祥之意。
  昭苏圣佑庙 位于昭苏县城西北2公里处,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4大庙宇之一。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佑庙建筑宏伟壮观,气氛庄严肃穆,是这一带蒙古族牧民礼佛祈祷的场所。始建于公元1889年,现存建筑8座,面积2000平方米,寺庙占地数百亩之多。寺庙座北朝南,前殿,大雄宝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布局对称。传说蒙古族厄鲁特营组建之后曾多次迁建寺院,经过几番周折后,选址到昭苏洪那海沟口。并从迢迢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请来80名能工巧匠,于1889年动工,历时4年,耗银10万两,才修筑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喇嘛庙。
  格登山纪功碑 自治区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位于昭苏县境内的格登山碑,全名《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碑文乃乾隆皇帝亲自撰写,是树立在格登山上的一方巨型石碑。格登山碑高为2.95米,宽0.83米,厚0.27米。碑额镌刻盘龙,正面刻“皇清”,背面刻:“万古”2字,碑座为日出东海浮雕图案。石碑的正面用满、汉文,背面用蒙、藏文共4种文字镌刻,全文竖排,以汉文计共210余字。主要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战绩。清政府为纪念格登山之役的巨大胜利,公元1755年乾隆皇帝命令:“来春于伊犁格登山石纪功”,并亲自撰写了碑文。格登碑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经过风雪侵蚀,碑文斑驳,但整个碑身仍完整无损。光绪年间时修过一次碑亭。新中国成立后,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国家拨款,再次整修,碑身被嵌入圆弧形的碑亭中。1985年,又建铁围栏卫护碑亭。
  靖远寺 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城西部6公里处孙扎齐牛录内,建于公元1892年,是清代伊犁8大喇嘛庙中较有影响寺院之一。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整个寺院对称成比例布局的殿阁、楼台错落有致,古朴自然,各尽其妙,整个寺院组成了一组雄伟壮观、和谐统一的古建筑群。它是一座中原文化融合于祖国西北边疆的缩影,充分体现了锡伯人民的建筑艺术,而且是锡伯族与各兄弟民族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实物见证。
  核桃沟 核桃沟位于巩留县县城东面13公里处,是自治区野生核桃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因生长有大片世界罕见、我国独有的野生核桃林而得名。核桃沟由主沟、中沟、东沟、西沟组成,野生核桃分布面积达44.67公顷,10000余株,其中很多树的树龄在百年以上。最大的19号树躯干粗113.5厘米,高16米,树龄达200年以上。核桃沟不仅是一座中生性植物的博物馆,还是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的著名景区。
  库尔德宁风景区 位于巩留县东部山区,距县城86公里。是南北走向的山间阔谷,长约14公里宽处达1公里,谷底平均海拔1500米。独特之处是,通常的山沟多顺山势而下,唯独这条阔谷却与雪山平行,库尔德宁即是横沟之意。库尔德宁是著名风景区和旅游避暑胜地。是天山森林最繁茂的地方,拥有单位蓄材量世界罕见的云杉森林资源。早在1984年这里就被辟为自治区雪岭云杉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又被确定为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完整的原始森林类型及植被是整个天山森林生态系统最为典型的代表。这里云杉类型齐全,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堪称是欧亚大陆腹地野生生物物种“天然基因库”。保护区内有1000余种高等植物、146种陆栖脊椎动物和196种昆虫,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30余种。
  昭苏小洪纳海草原石人 在昭苏县城东南约5公里的草原中。系隋唐时突厥游牧民族的墓前石人。高230厘米,头部宽35厘米,身宽50厘米,面东而立,双手抱置胸前,右手似执有碗、盏这类东西,头发多辫,分披在身后,腰下衣褶间刻有古代民族文字,刻工古拙。新疆的墓前石人很多,但身上刻有文字者,仅此一处,故非常珍贵。
  射箭之乡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素有“射箭之乡”美誉,1996年被国家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射箭和摔跤是锡伯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几十年来向国家和自治区输送了大批的射箭运动员和其他体育人才。县上设有专业射箭队,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外朋友到此参观射箭、摔跤表演。弓箭在锡伯人的生活中占有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古代从事渔猎,还是编入清“八旗”从戎,都要靠好的箭法。当时入伍要做到“一马三箭”,即打马飞跑,在百米内要连续射击三箭;才能驰骋疆场。时至今日,锡伯族仍然承传着射箭的习俗。
  三区革命烈士陵园 坐落在伊宁市人民公园内,1959年修建,占地面积为1万平方米,分陵墓区和陈列馆两部分,安葬着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等人的遗骨。在陵墓区前面,竖立着一座高13米的纪念碑,碑上用汉、维吾尔、哈萨克3种文字镌刻着毛泽东的题词:“为民族解放及人民民主事业服务而牺牲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木同志、伊斯哈克别克·木奴诺夫同志、阿不都克力木·阿巴索夫同志、达列里汗·苏古尔巴也夫同志、罗志同志的精神永垂不朽!”陵园里面和四周布满苍松翠柏和各种花卉,使陵园显得庄严肃穆。
  四、北线旅游(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塔城—阿勒泰)
  1.石油城——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是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加依尔山东麓,平均海拔922米,全市面积950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25.39万人。克拉玛依,维吾尔语的意思是“黑油”,因为市区附近有一座天然沥青山丘——黑油山,故而得名。
  克拉玛依地区原是一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都不飞”的戈壁荒漠,但这里却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与当时的苏联合作,开始在这里探寻油气。1955年,中苏石油公司移交我国,国家独立组织了大规模探查,当年就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同年6月,一支由8个民族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来到这里,经过100多天的顽强奋战,于当年10月29日钻完了一号井,并获得了工业性油气流。从此国家开始了对克拉玛依油田的大规模勘探开发。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克拉玛依市,下辖4区(克拉玛依、乌尔禾、白碱滩、独山子)。
  主要旅游景观:
  乌尔禾魔鬼城 “魔鬼城”是对地貌学上乌尔禾一带风蚀地貌的俗称。乌尔禾魔鬼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宽均在5公里以上,面积数十平方公里。远眺魔鬼城,宛若中世纪的一座古城堡。大小堡群林立,高矮参差错落。魔鬼城是由赭红与灰绿相间的白垩纪水平沙、泥岩,遭流水侵蚀与风力施磨、雕塑后形成的各类风蚀地貌形态的组合,有平顶、块丘、石墙、石笋、石兽、石鸟、石堡、石亭、石蘑菇等各种形态,地表还排列着无数彩色玛瑙砾石,景象十分壮观。乌尔禾魔鬼城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沥青矿脉和石油,著名的准噶尔翼龙化石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黑油山 黑油山位于克拉玛依东北部,距市中心2公里多,是油田重要油苗露头的地方。因原油长年外溢结成一群沥青丘,最大的一个高13米,面积0.2平方公里,油质为珍贵低凝油,这个天然石油沥青丘且得名黑油山。由于地壳变动,地下石油受地层压力影响,沿石裂隙不断向地表渗出,石油中轻质部分挥发,剩下稠液同沙土凝结堆成此黑油山。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玛依市1982年10月1日在黑油山树立了近3米高的石雕纪念碑和一尊维吾尔老人骑着毛驴弹奏热瓦甫塑像。现在的黑油山是各族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纪念地和游览胜地。
  克一号井 克一号井位于克拉玛依飞机场南面。1955年6月16日独山子1219青年钻井队来到黑油山,在现在的飞机场前面定出一号井位。同年7月6日开钻,10月29日完钻,喷出工业性油流,是克拉玛依油田发现的标志,现仍在生产。因它是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井,故定名为“克一号井”,并于1982年10月在此立碑纪念。
  九龙潭 克拉玛依河的源头所在,“引额济克”工程的水口。地处克拉玛依河穿城风景带之首——东郊瀑布景区内。该景区主要由高约8米的人工瀑布、瀑布下的巨潭和周围大面积的绿化林带草坪构成。瀑布水源来自风克干渠湍急的水流从中间的一条巨龙口中喷出,利用水的喷涌速度和自然重力形成宽约10米的巨大的瀑布,瀑布的两边分列的8条龙嘴也同时喷出水柱,构成一副巨大的水廊。为衬托栩栩如生的九条龙,在横截干渠的大坝上还颇具匠心地修建了一组仿古建筑物,总建筑面积约达600平方米。有分列两边的两座八角厅、位于正中的一座门楼和连接凉亭与门楼的长廊,在巨潭两侧也有长廊约100米。自景点建成以来,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前来游览、拍照,已经成为滨河第一景。
  泥火山 位于独山子北部的一个山峰上,主要有两个喷出口,两者相距约100余米,较大的一个喷口直径约60厘米,高出地面1米余。喷口内是黏稠的泥浆,泥浆呈灰绿色,略带油气味,不停的向外翻泥泡,汇集的泥浆沿西南侧的开口外溢。涌出的泥流在地表形成锥型丘,底部直径在10米以上,表面是干裂的泥浆块。独山子泥火山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较高的观赏价值,距独山子城区近,交通便利,与油城第一口井、第一口锅等景点相对组合,又是俯视独山子城区的观景点,来独山子的国内外游客经常前来观看。
  2.红花之乡——塔城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东北与阿勒泰地区相邻,东部以玛纳斯河为界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及石河子市相连,南部以依连哈比尔尕山和婆罗科努山为界,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地区为邻,西南毗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480多公里。塔城地区总面积10.457平方公里。
  古代塔城地区为游牧部落的活动地。汉代隶属于西域都护府,唐代先后隶属于安西都护府下设的昆陵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代,塔城地区属窝阔台汗国属地。清统一新疆后,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公元1766年移驻今塔城市筑城,乾隆帝赐名“绥靖”。辛亥革命后,1916年,裁撤参赞大臣,设塔城道。1929年改塔城道为塔城行政区,后改为专区。塔城的现代建制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塔城地区,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
  塔城地区现辖2市5县: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沙湾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2004年末总人口96.63万人。
  塔城市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边境贸易重镇,位于塔城地区的巴克图口岸,是中国西北距俄罗斯最近的陆路口岸。这里地势平坦,水丰草茂,无高山大河阻碍,因而曾是许多过往商队及出境人员的首选之地。1990年,百年商埠塔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城市,在东联西出、边境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旅游景观:
  甘家湖梭梭林保护区 位于塔城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之间的准噶尔盆地西部。在约9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长着梭梭、沙枣、红柳、胡杨、芦苇,蔚为壮观。该保护区主要保护梭梭及其生态和保护区内众多的野生动物。梭梭是著名的抗风固沙植物,具有典型的沙生和超旱生特性,耐旱、耐寒、耐碱、耐热、耐贫瘠,生长较慢,树龄长,其寿命可达五六十年甚至百年。
  野生巴旦杏自然保护区 位于裕民县境内巴尔鲁克山中,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1980年定为新疆的首批自然保护区。该野生巴旦杏林区生长集中。巴旦杏是干旱亚热带、暖温带半荒漠树种,适应性强并耐盐碱,为珍贵的、古老的栽培树种。巴旦杏在医药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石刻突厥石人像 系公元6世纪遗物,在内加依尔山中,高1.20米,宽38厘米,厚27厘米。用整块青石凿刻而成,石人头发后梳,长脸,唇上有两撇八字胡须,右手持杯,左手持刀放于胸前,形态十分威武。
  热水泉子 位于沙湾县城以南,海拔1844米。经通往天山的山区公路,行驶183公里即至。热水泉子三面雪峰环绕,唯北面金沟河水潺潺流淌。泉水流经硫磺矿形成热水,水质富碱性,含钙、镁、钾、氯及锂、硼等10余种矿物成分。
  鹿角湾 因盛产鹿角而得名,地属沙湾县博尔通古牧场,位于沙湾县城以南65公里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的低谷丘陵地区,海拔1500~1700米。此地冬季平均气温零下14℃,夏季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600毫米以上。主要植物有云杉、雪莲、杨树、柳树及牧草,野生动物有鹿、雪鸡、野羊、雪豹。为具有牧区自然风光的避暑旅游胜地。
  松树沟 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城东北40公里处,海拔1800米左右。这里山高水深,松林茂密,风光奇特,别具风情,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常在松树沟下的查干库勒乡举办江格尔演唱会和蒙古式摔跤比赛。
  九莲泉 在乌苏县城以北的八十四户乡,位于一片低洼沼泽地上。九莲泉的9眼泉所涌之水连成一片水泽,约40亩。九眼泉排列不规则,近似于莲花状,泉水深十余米,冬温夏凉,终年长流不断,汩汩向南汇入农田干渠,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宝贵水源。民间传说,九莲泉是观音菩萨大发慈悲,从莲花座上摘了9片莲叶,洒将下来,点化而成的。
  3.金山银水——阿勒泰
  阿勒泰地区位于祖国的最西北,新疆的最北部。东及东北部与蒙古国相邻,北部、西部分别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国界线长约1145公里。西南部接乌伦古特沙漠,东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交界。东西宽402公里,南北长464公里,面积为11.7万平方公里。
  阿勒泰这一名称来源于本地区的跨国名山——阿尔泰山。阿尔泰山,史书称之为“金微山”、“金山”。阿尔泰在突厥语和蒙古语里都是“金子”的意思,因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阿勒泰地区水草丰茂,自古就是各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秦末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各游牧部族受其辖治。隋唐时期以阿尔泰山为界,本地区成为东西突厥的交界处。公元646年唐朝灭薛延陀国设燕然都护府治理该地。此后各朝都对其实施管辖。清朝于1730年前后设立科布多参赞大臣,1732年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府。清朝前期、中期,阿勒泰地区都是蒙古各部的封地,由乌里雅苏台将军节制,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民国初年,设阿尔泰办事长官,归中央政府直属。1919年6月改设阿山道,阿勒泰正式划归新疆管理。后来改为行政区。1954年改为阿勒泰专区,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79年称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阿勒泰地区现辖1市6县,即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2004年末总人口62.30万人。
  阿尔泰山是联系蒙古高原和中亚以及亚欧的纽带,它是北方诸多民族发祥、交汇、发展的中心区域之一。作为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为历史学、民族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作为典型的游牧地区,又提供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景观: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 位于布尔津县城以北155公里至中俄、中蒙边界的高山林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综合体保护区,也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神秘美丽的湖”。整个保护区以风景秀丽的哈纳斯湖为中心,从山下到山顶,落差大,垂直景观明显,可以饱览阿尔泰山7个自然景观带的真貌。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动、植物区系的分布区,有“高寒地带野生动物大观园”的美称。在哈纳斯这块宝地上,群山叠翠,百花争艳,遥望冰川皑皑,近观湖水青青,身在其境,如入画中,令人灵感频来,诗兴如潮。这里不仅是从温带草原到极地苔原冰雪地带综合考察研究的宝贵基地,而且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区域。
  阿尔泰山岩画 分布在阿尔泰山南麓阿勒泰地区各县市境内,东起青河县,西至哈巴河县和吉木乃县。在绵延1000余公里的一些山地崖壁和低矮山丘岩石上,目前已发现的岩画有40余处,总数在千幅以上,被誉为丰富多彩的露天艺术馆。岩画内容极为丰富,有羊、马、牛、骆驼、鹿、大象、猪、狼、鸟类等动物图形,也有狩猎、放牧、舞蹈、宗教、车辆、动物咬斗、征战等图案,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岩画的题材、构图和表现手法,均充分显示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阿勒泰蝴蝶沟 位于福海县北部的库别力克布拉克山沟里。蝴蝶沟以盛产蝴蝶而得名。沟呈南北走向,长60多公里,海拔1400米左右。山沟的四周,群山环绕,原始生态古朴。山沟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野花遍野,泉水淙淙。每年6~9月期间,这里成了彩蝶的海洋。蝴蝶沟的蝴蝶有上百个品种,个个体大色艳,翩翩动人,尤其以凤蝶为蝶中之珍。这里已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景观保护区。
  阿勒泰市桦林公园 坐落在阿勒泰市区北面克兰河河洲之上,占地面积52.5万平方米。桦林公园以园内遍生疣皮桦树而得名。除桦树外,还有杨、榆、松树以及多种灌木。桦林公园共由7个江心小岛组成,各岛之间有石桥连通,仿佛是镶嵌在克兰河上的一串明珠。园内绿荫掩映,鸟语花香,环境典雅幽静。
  布伦托海 又名乌伦古湖,以其为乌伦古河之尾闾而得名。布伦托海位于福海县城的西部、南部和西北部,湖水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5米,是北疆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仅次于博斯腾湖的新疆第二大渔业基地,故有“准噶尔明珠”之美誉。近年来,在湖边修建了部分旅游设施。
  布尔根河狸保护区 位于青河县境内布尔根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的河狸分布区,也是我国唯一的河狸保护区。河狸又名海狸,属啮齿目河狸科,善于游泳,是珍贵的毛皮兽。尤其是所产的狸香,是世界4大动物香料和制香剂之一,价格胜过黄金。1980年以前,由于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和大量的滥捕滥杀,新疆河狸几近绝灭。1980年建立保护区以后,河狸逐步增加。
  额尔齐斯河 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南麓,向北流出国境,经西伯利亚注入北冰洋,是我国唯一的北冰洋系河流,景观独特。它在我国境内干流长约600公里,若按水量计算,可列为新疆的第二大河。
  白沙湖 位于哈巴河县境内,直线距离县城60公里,西北距中哈边境约2.5公里,有公路相通。其水域面积为0.5平方公里,是一个被沙丘环绕的沙漠小湖。白沙湖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600米,形似豌豆荚,东面凹进,西面鼓起。白沙湖是沙漠中独生的一池深水,水源及成因颇受科学研究者关注。白沙湖的景致构成独特,其湖心、湖岸、湖周生长的反差极大的气候生态环境下的多种植被、半干旱灌木丛植被,也让人不解,引人寻思。
  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 青河三道海子塞人石堆墓及其他同类墓葬和遗存,很有可能是模仿或建立在不同飞行物落点和类似麦田圈图案或原址上的。原始先民认为这些图形是通灵通天的,把逝者埋在这样的图形中,不仅可以将灵魂带上天堂,亦能抵御某种侵犯,由此而对这些图形产生崇拜和信仰。
  白哈巴河村 白哈巴村位于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距哈巴河县城直线距离77公里,西距哈萨克斯坦边境8.5公里。白哈巴村分为图瓦人居住区、哈萨克人居住区和边防连住所3部分。村子坐落于一条沟谷之中,独特尖顶木头房子,白桦树、绿杨点缀其间;两条清澈的小河蜿蜒环村流过,夕阳牧归时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白哈巴村成为中外游客在喀纳斯湖旅游的一个重要驿站,被誉为西北第一村。
  切木尔切克乡石人、古墓群 切木尔切克墓葬周围地势平坦,地表为荒漠戈壁。墓葬分布面积大,延续时间较长。共分为两种葬法:一为单棺葬,墓前有一个面东而立的石雕人像;另一种是双棺葬,墓场一周有石墙围护,石墙多为一米左右的稍事加工的石条,这些石条垂直埋入土中,土下往往埋着六七十厘米,而地上仅露出三四十厘米。石墙一圈长宽十数米不等,在正中左右对称地埋葬着两个石棺。这些石人都是就地取材凿雕而成,有半身像,有整身像,大都不足一米高。大致可分为4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塞人文化,而多数是唐代突厥人活动的遗迹。切木尔切克墓葬是阿勒泰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2001年“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葬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窟彩绘岩画 新疆已在6个县市发现了洞窟彩绘岩画,有3处在阿尔泰山的富蕴县唐巴勒塔斯,阿勒泰市的阿克塔斯、夹西哈拉海,哈巴河县的杜阿特、松哈尔沟。这些洞窟岩画都系彩绘,以赭红色为主,杂以少量的白色和黑色,并突出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和早期狩猎社会的特点,这是非常珍贵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形象实录,在全国其它省区尚未发现。据岩画内容及彩绘特点看,应该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艺术品,至少有一万年。
  喀纳斯图瓦村 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是从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湖旅游的必经之地,海拔1390米。喀纳斯图瓦村居民是自称蒙古族的图瓦人,图瓦亦称“土瓦”或“德瓦”、“库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喀纳斯图瓦村与喀纳斯湖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旅游区独具魅力的人文、民族风情。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