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疆城市化发展战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04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新疆城市化发展战略
分类号: F127.45
页数: 7
页码: 192-1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新疆城市化发展前景等。
关键词: 新疆 城市化 发展战略

内容

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地区间的竞争实质是城市间的竞争,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新疆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大开发期间国家在新疆建设的铁路、公路、机场、管道、邮电通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都需要通过城市来为整个区域服务。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城市提供企业聚集的条件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发展科技教育需要发挥城市科技、人才的优势。扩大改革开放需要城市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城市化发展,对保持新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新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城市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50~1957年:城市化较快增长阶段。这8年,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农牧业稳定发展,农垦事业、现代工矿企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也都发展较快。在加强以乌鲁木齐市为重点的城镇建设的同时,石河子新城、克拉玛依(含独山子)等矿区开始建设。各地、州所在地的城镇人口明显增加,新疆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到1957年,全疆城镇人口已达94.07万人,比1949年增加41.14万人,年平均净增5.14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6.86%。
  1958~1965年:城市化大起大落的波状起伏阶段。在这8年中,先是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基本建设膨胀,城镇人口非正常的急剧增加,导致全区城镇人口由1958年的114.37万人,上升到1960年的180.0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8.66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58年的19.64%,猛升到1960年的26.23%。1961年以后,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大力压缩城市人口,至1965年,城镇化水平下降到16.95%。
  1966~19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城市化徘徊阶段。经过3年国民经济调整,各项建设步入正常不久,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使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破坏。这个时期,城镇非农业人口增长仅相当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城镇化基本上徘徊在1965年的水平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城镇化水平由1975年的19.04%,发展到1985年的26.36%,再提高到2000年的33%左右。在此期间,新疆的城市化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绿化和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2003年,新疆城市化率为34.4%,其中,北疆为49.1%,东疆为38.3%,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南疆为24.3%,低于全疆平均10.1个百分点,低于东疆14.0个百分点,只有北疆的一半,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1/3。
  目前,新疆的城市化发展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
  2003年,新疆人均GDP居全国第十二位,西部第一位。但由于长期以来导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政策和制度障碍未能得到纠正,经济增长未能有效地拉动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自1990年以来,新疆城市化率仅提高了2.5个百分点,由199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变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从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新疆的城市化水平由1990年位居全国第十位下降到2000年的第十七位。
  2.首位度高,城市体系发育处于低级阶段
  2003年,乌鲁木齐市GDP占全疆GDP的比重达到21.8%,非农业人口142.94万人,比第二大城市石河子市的非农业人口(36.37万人)高出106.57万人,城市首位度高达3.93。新疆城市发展不均衡,大中城市缺乏,尤其是缺少非农业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发展缓慢,小城市数量也明显不足,城市体系发育处于初级阶段。
  3.城市规模小,密度低,辐射带动能力弱
  在新疆的19个城市中,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只有1个,20~50万人的有8个,20万人以下的有10个,其中不足10万人的有8个。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平均规模只有23.18万人,除乌鲁木齐市以外的其余18个城市平均规模只有16.56万人,10个小城市平均规模不足10万人,最小的阿图什市只有5.90万人。
  新疆城市规模偏小,不利于增长极的培育和能量的积累,大部分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较弱,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不仅如此,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新疆城市密度小,每9万平方公里才有1个城市,而且空间分布非常分散。加上城市经济的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以及地理因素、交通条件、经济联系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多数中小城市既缺少与上一级城市的联系,又难以带动周围小城镇。各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呈分散化的自我发展格局,彼此之间缺乏互动效应,使得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不强。城市规模小,发展滞后,联系松散,缺乏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了新疆经济的实力和后劲。
  4.城市之间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
  新疆城市职能绝大多数专业化不突出,以行政职能为主,高度专业化的城市只有克拉玛依,交通运输专业化在哈密、奎屯、库尔勒3个城市有较明显的体现。在城市的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互相攀比、重复建设等问题,极大地浪费了各种资源,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益。同时普遍存在第三产业不发达、资源综合利用差、产业配套发展不力等问题。没有形成较高联带系数的产业链和系列化生产,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在区域上具有集中性。就二三产业来看,80%以上的工业企业分布在天山北坡经济带。而第三产业分布更为集中,仅乌鲁木齐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就占全疆第三产业的39.5%。工业上呈现以资源粗加工为主的重型结构,表现出区域工业的低加工度和对农牧业的重大依赖。
  5.城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2003年,在19个城市中,克拉玛依、库尔勒、乌鲁木齐和阜康4个城市人均GDP超过城市平均水平(15913元),分别达到50967元、33082元、19899元和16390元,其中克拉玛依市和库尔勒市人均GDP分别是全区平均水平的5.3倍和3.4倍,是城市平均水平的3.2倍和2.1倍。但尚有8个城市人均GDP水平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最低的阿图什市仅为2834元,为全区水平的29.3%,为城市平均水平的17.8%,不足前两位的1/10,仅为克拉玛依的1/20。
  二、新疆城市化发展前景
  在新疆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在“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是一项事关新疆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
  1.新疆城市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新疆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抓住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历史机遇,遵循客观规律,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和绿洲承载能力相适应,走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城乡协调发展、符合新疆区情的城市化的新路子。要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以市场化改革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优先发展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县城和中心建制镇为基础,有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和城镇,完善、优化城镇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增强城市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扩散。着眼未来,促进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市化不仅是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和向外辐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城市化的实质,就是要使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城市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是依靠市场化改革和新型工业化的推动。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城市化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加快新疆城市化发展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大城市,建立一批高经济势能的中心城市。在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可以迅速带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新疆城市化发展,也要以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大城市为中心,以石河子、库尔勒、阿克苏、哈密、喀什、伊宁、昌吉、吐鲁番、博乐、塔城、阿勒泰、和田、阿图什等地州市所在地的城市为主体,力争到2020年使城市总数达到50个左右,争取每个地州平均有3个城市,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体系,构成新疆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奠定新疆经济腾飞的基础。
  在城镇密集区构筑区域经济带。随着新疆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天山北坡地区、乌鲁木齐和昌吉地区、库尔勒地区、喀什地区等已呈现城镇密集区态势,成为推动新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城镇密集区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重点开发、率先发展,可使其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形成新疆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支撑点。城镇密集区要优先发展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区,率先推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财税制度、企业经营机制、人才使用和引进机制及投融资体制等的改革创新,打破原有体制下的条块、部门、地域分割,大力发展区域融合经济。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吸引力,特别是要吸引区外人才和资本。统一规划城镇密集区内城际大交通,合理布局机场、高速公路、公共交通、信息网络、环保设施、清洁能源供应系统等。优化城镇密集区内城镇布局,完善功能分工,增强经济联系。重视环境和生态建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城镇密集区内的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要增强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服务业。城镇密集区的小城镇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以及与密集区内中心城市配套的关联性产业。
  加快发展小城镇。在城市之间和城市周围有重点地发展一批中心城镇,依托直接连接农村和用地成本低的优势,吸引或布局一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扩大农产品的加工规模,吸引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定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发挥其“承城接乡”的重要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小城镇建设中,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强化小城镇的承载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
  小城镇发展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相邻大中城市的发展相结合,形成合理分工与配套的小城镇体系。从现在到2010年间,小城镇发展的重点是非农业人口低于15万人的市、县的城管镇(区)和示范镇,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沿边,有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提高质量、繁荣经济、集聚人口、壮大规模。使5个左右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100个左右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万人以上、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特色鲜明,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小城镇。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坚实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发展动力。目前,新疆工业化水平低,是制约新疆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工业化水平的高低。
  要加快新疆工业化步伐,当务之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为手段,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源和资产重组与整合,培育优势产业、强势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开发和延伸产业链;并不断加强企业的科学经营与管理。要以优势农业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以石油天然气及优势矿产资源为基础,以石油、石化和现有矿产资源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石油、石化及其下游产业和矿产资源加工业;面向国际、国内特别是周边国家市场,联合发达地区力量,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根据区内外市场的实际与需要,积极发展电力工业,争取西电东送;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符合地域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有市场前景的机电工业。要以中心城市、城市群为依托,培育几个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群和工业基地,要重点建设好石油石化、重化工、绿色食品加工、轻纺、有新疆特色的高新技术等5大产业基地;走工业化促进产业群(带)、产业群带动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路子。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新疆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在水、电、气、热供应方面:抓紧做好全疆城市供水水源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水资源,增加供水能力,提高供水质量;电力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并重;抓紧做好城镇天然气利用规划,加快城镇供气设施建设,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方面:形成以大城市为枢纽、中小城市为节点、干支衔接、畅通便捷,铁路、公路、航空、管道配套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城市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抓好城市信息网络和应用工程建设,加快建立一个连接国际、国内、覆盖全疆主要城市的信息网络。在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方面: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污系统,积极改善大气环境,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和美化,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在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建设方面:对重要设施、新建改建重点工程、公共建筑及居民住宅,要严格按照抗震标准设计建设,建立完善的城市急救和应急系统。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