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和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9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和畜牧业
分类号: F327.45;F326.3
页数: 10
页码: 147-1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的农业和畜牧业,其中包括了新疆农业的发展状况、新疆的农业结构、新疆农民的收入等。
关键词: 新疆 农业 畜牧业

内容

一、新疆农业的发展状况
  自治区成立50年来,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深入农村改革,充分调动了各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农村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疆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产业结构全面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现代农业模式逐渐形成,新疆农业正步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生产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为主,以粮食生产作为基础产业。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发展重点开始转向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这一时期,以棉花为主导的经济作物异军突起,成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在保证粮食安全、棉花稳定的基础上,南疆农业结构开始向以林果业为主导,围绕畜牧业的战略方向转移;北疆确立了以畜牧业为主导,围绕畜牧业调优种植业的新的发展思路。
  50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电力、交通、通讯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截至2003年底,全区地方共建成391座水库,干、支、斗、农4级渠道24.27万公里,其中防渗渠9万公里,各类渠系建筑物51.56万座,配套机电井3.41万眼,农田灌溉面积351.84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28.97万公顷。建成国家级粮食基地县12个,自治区级粮食基地县24个,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38个,国家级甜菜基地5个。
  农业机械动力装备总量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04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046.47万千瓦,比1960年的12.33万千瓦增长83.9倍;拖拉机拥有量43.35万台,比1955年的327台增长1324.7倍。农机结构向大中型方向发展,农机化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全区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2.5%、82.3%、28.9%。
  2004年,全区农牧渔业总产值750.68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农业产值515.00亿元,增长4.5%;畜牧业产值187.47亿元,增长12.0%;林业产值13.82亿元,增长0.7%;产值4.30亿元,增长8.2%。粮食播种面积137.86万公顷,比上渔业年增长5.5%;棉花播种面积112.76万公顷,增长8.7%,油料播种面积21.55万公顷,下降4.8%,总产量达到44.54万吨,比1955年增长5.5倍;甜菜播种面积5.99万公顷,下降11.0%,总产量344.21万吨,比1955年增长3441倍;蔬菜播种面积18.56万公顷,增长13.3%,总产量919.13万吨。水果面积(含果用瓜)45.82万公顷,增长12.5%,水果总产量264.22万吨,比1955年增长20.4倍;西甜瓜总产量达到186.06万吨;以大棚温室栽培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到35万亩,生产反季节蔬菜108万吨,极大地丰富了淡季蔬菜市场,告别了冬季吃菜“老三样”的历史;工业番茄产量452万吨,加工番茄制品75万吨,占全国番茄制品产量的90%以上,约占世界番茄制品总量的21%,新疆已成为全国加工番茄种植、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特别是2005年,粮棉生产均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876万吨,比2004年增长5.7%,棉花总产量189万吨,增长7.8%。
  二、新疆的农业结构(含林牧渔业)
  农业产值构成中,新疆农业始终以种植业为主,其次为牧业,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较低。1997~2004年的8年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增长了近34%;农业产值增长约85.7%;林业产值增长近53%;牧业产值增长了50.6%;渔业产值增长18%。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1997年的79%下降到2004年的71%;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19%增长为2004年的26%;林业和渔业的总产值有所提高,但所占比重未发生太大变化。
  作物结构、农产品结构、农业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新疆的农业产值在2002年大农业中的比重为69.4%,全国为59.2%。新疆的种植业比重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第四位,属于种植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之一。而林、牧、渔业产值合计新疆为30.7%,全国为40.8%,新疆与全国相差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牧业产值比重,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已达25.6%,而作为5大牧区之一的新疆却只有28%,全国有11个省区畜牧业比重高于新疆,在5大牧区中新疆畜牧业比重最低,这与新疆的牧业大区身份极不相称。在作物种植结构中,粮棉种植比重高达80%,养地作物,饲草、饲料作物比重低。畜种结构中牲畜多以草食家畜为主,占95%以上,耗粮型家畜所占比重小,制约着粮食转化率的提高。农牧产品结构中,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销往内地农产品中,80%以上为资源产品和原料性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在乡村劳动力构成中,农、林、牧、渔所占比重远高于全国。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0.59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515.00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1%;林业产值13.82亿元,占1.8%;牧业产值187.47亿元,占26%;渔业产值4.30亿元,占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0.09亿元,占4.0%。与1985年相比,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7.33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和渔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5.8个和0.31个百分点。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特色、绿色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以棉花为代表的特色经济作物已占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实现了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化。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近几年注重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农牧业良性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畜牧业生产由过去的“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在市场需求引导下,畜产品结构也得到一定调整,猪、禽饲养量加大。与1986年相比,2004年肉类生产结构中牛羊肉比重由76.3%下降到64.8%,猪肉比重由15.7%上升到19.2%,禽兔肉比重由8.0%上升到10.1%。另外,畜禽良种化水平提高,2004年良种及改良种乳牛占乳牛总数的41.7%,比1986提高32.2个百分点。
  畜牧业优势突出。新疆是我国第二大牧区,拥有新疆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和新疆军垦型)、新疆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卡拉库尔羊、新疆褐牛、伊犁马、焉耆马等优良的草食家畜品种。近几年来,新疆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尤其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农区养殖业已占畜牧业的57%以上。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进行了水、草、林配套的大面积草原建设和水、草、林、田、路、牧民定居点配套的畜产品基地建设,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由1997年的19.4%提高到2004年的26%,成为近两年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2004年,牲畜年末存栏5206.37万头(只),比1955年增长2.2倍;肉类总产量128.13万吨,增长18.2倍,其中羊肉产量52.6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牛奶产量133.32万吨,羊毛产量8.91万吨,其中细羊毛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产量的1/3强。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现已形成了以棉毛纺、粮油加工、糖业、酒类、瓜果及番茄、果酱、红花、奶业等为支柱的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加快了由原料输出向商品输出的转变步伐。2004年,新疆农业产业化企业已有762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突破100家,资产在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4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0%,产业化基地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55%。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65个,会员人数达到13万人左右。并涌现出香梨股份、纵横股份、彩棉股份、麦趣尔集团、阿尔曼实业、西域种业等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吸引了顶新集团(康师傅)、娃哈哈集团、农夫山泉、维维集团、草原兴发等众多内地知名企业在新疆投资办厂,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新疆的畜牧业
  自治区成立以来的50年,是新疆畜牧业大发展的50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实行了“草畜双到户”为主的各种牧业生产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随着我国农业新阶段的到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作出了“新疆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以种植业为主向以养殖业为主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大战略决定。
  1.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经过50年的发展,新疆畜牧业基本上具备了由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已稳步向市场经济迈进,畜牧业的生产指标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与1955年相比,2004年牲畜年末存栏由1640万头(只)增加到5206.37万头(只),增长2.2倍;肉类总产量由6.69万吨增加到128.13万吨,增长18.2倍;牛奶产量由4万吨增加到133.32万吨,增长32倍多;羊毛产量由0.7万吨增加到8.91万吨,增长近12倍;禽蛋总产量达24.9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87.47亿元,畜牧业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农牧民畜牧业人均增收102.3元,畜牧业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2.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50年来,新疆畜牧业生产的各项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生产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近年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积极向国家争取畜牧业建设项目和资金,为畜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2000年以来,共实施各类畜牧业重点项目197个,落实资金10.9亿元,涉及草原生态建设、动物保护、良种繁育、信息体系建设、科技培训等多个方面。同时,积极争取外资项目,落实了世行贷款畜牧业综合发展项目、世行贷款雪灾援助项目、日本绿资源公团防止沙漠化项目、中加可持续畜牧业发展项目等,互换资金达5亿多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新疆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畜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
  2000年以来,国家退牧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围栏等重大措施的实施,新疆草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4年,人工种草300万亩,退牧还草2060万亩,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945万亩,实现禁牧、休牧、轮牧还草面积达3225万亩。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根据牧区的实际情况,狠抓了牧区定居建设,逐步改变长期游牧的传统生产方式,促进牧区各项事业发展及牧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变,到2004年,全区已定居牧民达15.43万户,占牧民总户数的78%。这些定居牧户,不仅有住房、棚圈等设施,而且有规模不同的饲草料基地,使相当一部分牲畜在冬春季节实现了舍饲和半舍饲。
  4.畜禽良种繁育工作成效显著
  50年来,在培育、繁育和推广良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继1954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细毛羊品种——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之后,又相继育成了伊犁马、新疆褐牛、新疆羔皮羊、新疆军垦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疆军垦型)、新疆南疆绒山羊、新疆博格达绒山羊、新疆白猪和伊犁白猪等优良畜种,并建立了呼图壁种牛场、巩乃斯种羊场、昭苏种马场、紫泥泉种羊场等国家级重点种畜场。在建立优良种畜繁育基地的同时,各级畜牧部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推广良种、改良原有品种,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伊犁、塔城、博尔塔拉百万细毛羊样板后,相继完成了百万中国美利奴羊推广、百万肉羊推广、百万绒山羊培育推广等项目。近几年全面启动了良种繁育和推广工程,建立了21个品种改良示范县。自治区畜禽繁育改良总站扩建后冻精年生产能力达160万剂;呼图壁种牛场完成高产奶牛生产转型后年产胚胎达11000多枚;乌鲁木齐种牛场、巩乃斯种羊场、南山种羊场分别建立了新疆褐牛、超细型细毛羊核心群。2004年,全区黄牛冷配达90万头,胚胎移植达8000头,均居全国前列。全区牛的良种率达到54%,绵羊良种率达63%,猪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已初见成效。种畜质量标准和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5.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根据自治区产业经济发展规划,近年来加大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2004年,新疆饲料玉米、豆类、青饲玉米、苜蓿种植面积达1100万亩,粮、经、草(料)播种面积之比为25∶51∶24,种植业“三元”结构初步形成;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按照自治区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牛奶、牛羊肉和细羊毛3个优势产业带正在形成,来自优势产业带的牛奶、牛羊肉、细羊毛占全区产量的81.6%、80.0%和76.6%。目前,全区牛的存栏数占9.5%,绵羊、山羊存栏占80%左右;可繁母畜比例达61.3%,畜群结构趋于合理。以鸽子、马鹿、牦牛、马、驴、珍禽为主的特色养殖成为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广大农区城郊奶牛的发展呈强劲之势。
  6.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
  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畜牧龙头企业在全区范围内崛起,带动了畜产品基地建设。以金牛、维维、西域春、麦趣尔、天山、天康、泰昆等企业为代表的十多家奶类、肉类、饲料龙头企业通过几年来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新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和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化进程。在新疆诸多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牛奶加工业发展最为迅速,到2004年底,全区牛奶日加工能力已达3000吨以上,乳品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以上,已形成近10个地方名优品牌。几家大的乳制品企业已把产品打入北京、上海和甘肃等内地市场。
  7.饲料工业飞速发展
  饲料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畜禽饲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疆饲料工业在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全区配合饲料产品年产量达103万吨,商品化猪、禽、鱼生产基本实现了配合饲料喂养,良种奶牛配合饲料入户率达65%。秸秆的青贮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全年青贮突破500万吨,秸秆青贮达250万吨。
  四、新疆农民的收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201元提高到2005年的2475元,增加2274元,增长12.3倍。收入的持续提高,为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农牧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0年的152元,增加到2004年的1690元,增加1538元,增长10倍多;农村市场繁荣,主要农副产品商品率高达60%~90%,农牧民彻底摆脱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及消费模式;贫困户明显减少,富裕户、小康户不断增多,农牧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在达到温饱以后,正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各族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经营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5.5%,较1980年下降15.3个百分点。根据中央的安排,自治区从2000年开始,选择在吉木萨尔县、岳普湖县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区全面试点,农业税确定为4%,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2004年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再降一个百分点,2005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宣布在全区范围内取消农牧业税,进一步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
  五、做强做大四大产业,推动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新疆地域辽阔,具有独特的水土资源优势,可供开发的水土资源潜力很大。同时,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造就了一批具有独特品质优势和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布局及自治区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新疆突出发展4大农业优势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建成国家重要的粮食战略接替区
  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示:新疆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新疆还应该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应该成为全国的粮食战略接替区。自治区耕地后备资源充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进行开发,完全可以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战略接替区。
  成为国家粮食战略接替区具体发展步骤是:第一阶段,从“十五”后期到“十一五”期间。通过结构调整、大面积推广节水措施、收复弃耕地等增加1000万亩粮食面积。总产由800万吨增加到1150万吨以上(2005年粮食总产已达876万吨),届时区内粮食需求850万吨左右,可调出疆商品粮300万吨。第二阶段,从“十二五”起,到“十三五”末,用两个五年计划,通过节水工程、增水工程、调水工程等措施,再扩大耕地2000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在目前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4000万亩,总产达到1600万吨以上,区内需求粮食1000万吨,可调出疆商品粮600万吨。
  2.建成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新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棉花产区,2005年,新疆棉花总产量189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1994年以来,新疆棉花生产在总产、人均占有量、调出量等方面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已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对稳定我国棉花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新疆棉花生产具有自然生产条件好、单产水平高、种植规模大等比较优势。新疆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绿洲灌溉农业,非常适宜种植棉花。新疆棉花素以品种多、品质高、色泽好、纤维长而著称,并创新生产了彩色棉花。单产水平连续多年居全国前茅,平均每亩单产皮棉104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78.3公斤高出32.8%。亩成本纯收益率达到66.2%,比全国的50.6%高出15.6个百分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棉花总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5%左右,而新疆的棉花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8%强,新疆生产的原棉仅有五分之一用于新疆本区作为纺织工业原料,其余部分均进入国内国际棉花市场,直接影响着国内外棉花市场的供求关系。作为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棉花发展前景广阔。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新疆生产的原棉要由目前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发展到占据“半壁河山”。
  3.建成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新疆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畜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有条件成为西部和国家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新疆部分畜产品产量已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新疆羊肉产量占全国羊肉产量的1/7,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居首位。牛奶产量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8%,位居全国第四位。绵羊毛产量占全国绵羊毛产量的1/4,位居全国第一位。羊绒产量占全国羊绒总产量的9%左右,位居全国第四位。牛肉产量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5%左右,居全国第七位。
  在畜牧业发展布局上,重点规划建设3个畜牧业产业带:一是牛奶产业带,包括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重点,培植优质奶源基地,加快乳品加工业发展。二是优质牛、羊肉产业带,包括北疆各地、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喀什、阿克苏地区。突出发展牛、羊肉生产,尽快建成自治区重要的商品肉生产基地。三是细毛羊产业带,包括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苏和巴州等地州,以发展中国美利奴羊为主,增加羊毛产量,提高羊毛品质,提高养羊效益。同时,各地还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积极发展绒山羊、猪、禽及特色畜产品生产。
  4.建成国家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新疆有十分丰富的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借助于自然资源优势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独到的品质优势,许多农产品由于其品质的唯一性在国内外市场独领风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新疆是遐迩闻名的瓜果之乡,栽培瓜果的历史有2000多年,是中国的葡萄、甜瓜、西瓜等的发祥地之一,瓜果品质优良,含糖分高,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新疆是库尔勒香梨的故乡,其含水量高达80%以上,含糖量10%,富含维生素C,且皮薄肉厚,入口消融,有“世界梨后”之称。新疆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全球最适合西红柿生长的地区之一。新疆工业西红柿红色素、谷维素含量高,霉菌少,黏度好,是加工西红柿制品的上等原料。特别是新疆干旱少雨,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有利于发展无公害西红柿产品。2003年,新疆工业西红柿产量36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14%。新疆是中国种植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与产量最大的红花产地,品种资源占国内的50%以上。新疆具有发展油葵生产的明显的气候优势,目前,新疆油葵产量名列全国第三。新疆是国内啤酒大麦的3大生产基地之一和啤酒花主产地,啤酒花产量占全国的80%。新疆是世界6大温带落叶果树优质产区之一,也是杏的起源中心之一和全国杏子的3大产区之一。新疆杏个体大,多为肉仁兼用杏,色泽美观,口感细腻,甜仁,维生素含量高,甜酸适中,风味好,在国内杏资源中独领风骚。近些年来,新疆核桃、石榴、红枣等果品发展速度快,品质也大大提高。
  新疆这些优势特色农产品具有发展快、效益高、在全国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的特点。要使其发展成为国家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就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