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宗教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93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宗教演变
分类号: B929.2
页数: 10
页码: 086-09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的宗教演变,其中包括了新疆本地的原始宗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的传播、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等。
关键词: 新疆 历史文化 宗教演变

内容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在新疆历史上,曾经有着众多的宗教,原始宗教、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先后在新疆传播。新疆历史上这种多宗教并存的格局是由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分布的特点决定的。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第一个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这一阶段除佛教外,还有包括萨满教在内的原始宗教、祆教、道教、摩尼教等。这一格局历时1000多年,直到伊斯兰教传入为止。第二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这一阶段600多年。伊斯兰教通过宗教战争将佛教排挤出南疆地区,全疆形成了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格局。随着伊斯兰教的不断壮大,祆教、景教、摩尼教日渐衰落。第三个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在东察合台汗国的强制推行下,16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了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由于改宗伊斯兰教,原来主要由维吾尔等民族信奉的袄教、摩尼教、景教等逐渐在新疆消失了。佛教、道教仅在汉族人中流行。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人接受了藏传佛教,佛教又在北疆地区兴盛起来。此后,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也相继传入新疆,新疆的宗教格局演变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一、新疆本地的原始宗教
  考古资料显示,原始社会时期新疆居民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和崇拜行为,他们崇拜太阳、月亮、风雨雷电、河流山川等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崇拜动植物,已形成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晚期,多神信仰的萨满教在新疆也产生了。
  在新疆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中,对天、太阳的崇拜占有重要地位,匈奴人、乌孙人、羌人、突厥人十分崇拜天神,有隆重的专门献祭拜天的仪式,他们认为天神是主宰一切的神。太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西域先民们对太阳有着特殊的崇拜。
  罗布泊人把他们的墓葬做成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状,塞人献给太阳的祭品是马,认为只有人间最快的马才能配得上诸神中最快的太阳。匈奴人早晨出门要拜太阳,乌孙人每年都要宰马举行祭太阳的活动,塔什库尔干人自称是太阳的后代,哈萨克人自称是“太阳生的人”,至今对太阳仍十分崇拜。除天神、太阳外,月亮、星星、风雨雷电、山神、水神、火也为古代西域人崇拜。
  动植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从事采集和农耕的居民多崇拜植物,游牧民族崇拜动物。远古的罗布人崇拜小麦和麻黄草,人死后在其胸部放置麻黄枝或小麦,他们认为麻黄具有神奇的作用,所以死后还要用一小包麻黄随葬。对狼的崇拜是西域古代游牧民族的普遍信仰,古代的和田人崇拜老鼠,流传着老鼠神帮助和田人打败匈奴人的神话传说。
  图腾崇拜是动植物崇拜和自然崇拜进一步发展演化的结果,西域古代游牧民族普遍认为自己的部落祖先与某一动物有血缘关系,他们将这些动物作为氏族的标志,乌孙人以狼、猫头鹰等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狼图腾在西域最具有代表性,操突厥语诸部族中广泛流传着关于“狼祖”、“狼生”的传说。
  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人类崇拜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新疆天山、阿尔泰山的岩画中有许多内容表现的是生殖崇拜,罗布泊古墓沟墓葬和小河墓地发现了不少的人体木雕像,这些考古发现是新疆存在生殖崇拜的有力证据。信仰灵魂不灭、崇拜祖先亡灵是西域先民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
  萨满教在新疆古代各民族中十分盛行,匈奴、高车、突厥、回鹘、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等都普遍信仰过萨满教。萨满也就是巫,匈奴的巫地位很高,所用的法术是祝诅咒语。高车萨满巫师多为女性。突厥人“敬鬼神,信巫”,萨满巫师参与国政。有关军政大事,萨满巫师都要预卜凶吉,可汗听从其意见来决定取舍。回鹘人中有专职的巫师,并能“致风雪”。蒙古语族把萨满(或巫师)称为“勃额”(男巫)、“奥德根”(女巫)。维吾尔、哈萨克等族一般称男巫为“喀木”,女巫为“乌答有”。在今天新疆少数民族的宗教习俗中,还可以找到大量萨满教的遗留,如活跃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间的“巴合西”、“达汗”、“皮尔洪”等就是早先的萨满教的巫师。南疆一些地方,谢赫(原意为伊斯兰教长老)或海兰达尔、巴合西主持着原来由萨满司职的求雨、消灾、占卜、祭祖等活动。在哈萨克族中,巴克思(哈萨克语称“巴合西”为“巴克思”)们身上常带着用做占卜的石子,他们神通广大,能预知未来。“巴克思”、“塔萨特克”(一种在干旱季节在河边举行的求雨仪式)和“巴塔”(祝福、祈求之意)都是哈萨克族早先信仰萨满教的遗俗。
  二、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的传播
  1.袄教
  袄教是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产生于古代波斯,创教者名叫琐罗亚斯德(公元前628~前551年),西方称这种宗教为“琐罗亚斯德教”,我国古代史籍称为“袄教”、“拜火教”、“火袄教”、“波斯教”等。袄教在新疆流行了1000多年,10世纪以后逐渐在各地消失,但袄教的一些习俗在新疆某些民族中保留至今。
  “阿胡拉·马兹达”是袄教崇拜的最高神,汉文史籍中称为“天神”、“火神”、“胡天神”、“袄神”,崇拜火是袄教的一个突出特征。中亚的花剌子模是袄教的发源地,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39~前331年)将祆教立为国教,袄教迅速传播。祆教传入新疆的时间是至今尚没有搞清的问题。天山阿拉沟墓葬出土的一件“青铜双兽铜盘”,是袄教在新疆流传的最早明证。阿拉沟墓葬是公元前4~前2世纪塞人的遗存,这件铜盘高32厘米,下部为喇叭形器座,上部为边长30厘米的方盘,盘中并立二兽,似狮形,山土时盘内还残留着一些燃烧过的炭灰。新源、昭苏也发现类似的承兽铜盘,中亚七河地区曾有多件出土。这些铜盘是塞人的袄教祭器,塞人是新疆最早信奉祆教的民族。
  生活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的粟特人,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就接受了琐罗亚斯德教。粟特人是商业民族,以“善商贾”而闻名。从汉代至唐代,不断有粟特商人成群结队沿着丝绸之路来东方经商,他们将袄教传播到了所经之地。新疆丝路沿线的一些地方,如龟兹(今库车)、焉耆、高昌(今吐鲁番)等地有许多粟特人的聚落。粟特人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也把他们信奉的祆教带到了新疆。汉文史籍中对袄教流行焉耆、疏勒、于阗、龟兹、西州等的情况有记述。古代新疆袄教的信息从出土文物中也得到反映,如吐鲁番1955年发现了一组装在一个黑色方盒内的10枚银币,研究者认为它们是使用这些银币的粟特人供奉给祆祠的。焉耆、鄯善、吉木萨尔还发现了4件纳骨瓮,它们的造型与形制与中亚粟特地区所出纳骨瓮类型一致,这证实了粟特及中亚系祆教在新疆的流行。
  突厥人信奉袄教,对此汉文史籍《酉阳杂俎》有记载:“突厥事袄神,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苏涂之,或系之竿上,四时祭之。”近几年,学术界通过对2000年陕西西安发现的北周萨宝安伽墓画像石和Mih。博物馆所藏北魏画像石的研究,使突厥人信仰袄教的问题得到了印证。阿拉伯地理学家霍达特贝(820~912或913年)在他的《道里邦国志》中说,回鹘人“一部分是祆教徒,一部分是摩尼教徒”。回鹘人在佛经中,还借用袄教神祇Xormusta(“阿胡拉·马兹达”的转音)来表示佛教里的“天帝”、“帝释”,即印度神话之天帝“因陀罗”,这表明回鹘人曾受到了袄教的很大影响。
  尽管祆教在古代新疆许多地区和民族中有信仰,但却没有得到各地王室的推崇,而只在民间流传。古代新疆的袄教有地方化的一些特点,袄教与古代新疆各地民间其他崇拜习俗互有融合,有些带有袄教色彩的习俗被保留至今,如拜火习俗和“诺鲁孜节”。“诺鲁孜节”是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许多民族过的重大节日,时间在每年的春分时节。实际上这个节日源于袄教,它是袄教教历规定的年首之节——新年元旦,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塔吉克族的“孜沃尔节”(迎水节)、“特赫孜沃斯特节”(播种节)也与袄教的节日有关。
  2、佛教
  佛教是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前486年)创立的,到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269~前232年在位)时,被奉为国教,并开始大规模地对外传播。因对佛教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佛教分成了大乘、小乘两派。历史上传入新疆地区的佛教,既有大乘佛教,也有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它们都属于北传佛教。佛教是沿着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传入新疆的。佛教通过南路首先传入于阗。根据藏文文献《于阗国授记》,佛教于公元前82年由克什米尔向东越过葱岭进入于阗(今和田)。沿北路传播的佛教最先到了龟兹,有人认为佛教由贵霜经丝绸之路北道传入龟兹国(今库车)的时间早于传入于阗的时间。佛教传入疏勒(今喀什)的时间不确切,但迟至2世纪初,疏勒王室已是佛教信仰者。佛教传入高昌(今吐鲁番)的时间比于阗、龟兹要晚,但不晚于公元3世纪初。4世纪末至5世纪初,东晋高僧法显(约337~422年)西行求法时,新疆南部绿洲之国,除于阗、龟兹、疏勒外,今焉耆、且末、皮山、策勒、莎车、叶城、英吉沙、塔什库尔干和古楼兰国等都已有了佛教。佛教初传新疆时,于阗奉行的是由迦湿弥罗传入的小乘佛教,后来改奉大乘,并成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基地;龟兹最初以小乘为主,大乘、小乘并行,同时也有密宗流传;疏勒最初传入的也是小乘佛教,但也有大乘和密宗流行;高昌最先传入的是小乘佛教,以后便主要奉行大乘;焉耆、古楼兰国以小乘佛教为主,今塔什库尔干和英吉沙等流行小乘。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西域佛教进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于阗、龟兹、阿耆尼(今焉耆)、疏勒、高昌成为当时西域佛教的几大中心。这几个地方由于佛教的来源及各地民风人情的不同,佛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回鹘在高昌建立王国后,在当地人的影响下,随着生活方式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在宗教信仰方面逐步地接受了佛教,最终成为虔诚的信仰者和推广者。10~11世纪,高昌佛教进入全盛时期。公元982年王延德出使高昌,见到这儿有佛寺50多所,佛教节日里,民众聚集在寺院附近用回鹘语表演佛教内容的戏剧,或通过连环画一类的形式,以生动的语言、手势表现和演唱劝人行善的佛本生故事。除高昌外,龟兹回鹘的佛教也极为发达,如今的石窟中还有大量的属于高昌回鹘时期的回鹘佛教壁画、回鹘文题记。北庭是回鹘的又一个佛教文化中心,元代著名佛教僧徒安藏、阿鲁浑萨理等都出自这里。1269年海都之乱爆发后,高昌回鹘所辖地区成了战场,1275年高昌城陷落,高昌回鹘王室迁入甘肃永昌,高昌回鹘佛教受到了沉重打击。1346年,秃黑鲁帖木儿继察合台汗位后,在高昌、别失八里(即北庭)等地强行推行伊斯兰教。但1414年陈诚途经吐鲁番时,还称这里“居人信佛法,多建僧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时,被称为畏兀儿地区(就是回鹘人居住的地方)的佛教最终让位于伊斯兰教。哈密也是高昌回鹘佛教的一个中心,15世纪中期时,明廷为了管理这里的佛教事务还设立了“僧纲司”都纲,并准许哈密王兴建新的佛寺。哈密畏兀儿全民改奉伊斯兰教当在1505年拜牙即继哈密忠顺王之位而号“速檀”之后。
  回鹘佛教深受汉传佛教的影响,以大乘信仰为主,但也有小乘的影响。回鹘佛教带有浓重的藏密色彩,回鹘佛教净土信仰流行,回鹘佛教与摩尼教互有渗透。回鹘人中佛教高僧辈出,他们通晓各民族语言,在宋元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除在上述地区流行外,西辽契丹人尤其是贵族中也有不少佛教徒。契丹人信奉的是中原佛教,他们把佛教重又传回了西域各地。契丹人把佛教带到了所有他们驻扎的地方,在那里建佛寺、塑佛像。
  3、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融合了我国古代对鬼神的崇拜、巫术和神仙方术、谶纬之学以及黄老思想,是一些汉族人信仰的宗教。道教是随着内地信仰道教的汉人进入西域而传播的,传入新疆的时间大约在公元4~5世纪,主要在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流传。吐鲁番出土的随葬衣物疏中,见有道教4大护卫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年代最早者为公元418年,衣物疏中还见有道教常用的符咒用语“律令”、“急急如律令”等。魏晋时期,中原内乱波及河西地区,河西地区的不少汉人迁入高昌,这里遂成为汉人在西域的活动中心。唐朝统一新疆后,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教在新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辽、蒙元时期,特别是到了清代随着更多的汉人迁入,道教在新疆迅速复兴,近代新疆道教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道教的宫观,数量之多仅次于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道教在新疆的传播过程中,吸收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从而形成了新疆道教的特点。
  4、摩尼教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约216~277年)所创立的一种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以善恶二元论的宗教思想体系为基础,同时又吸收了许多基督教、佛教的教义思想。摩尼教曾在波斯盛极一时,后受到迫害,教徒流徙四方。其中向东的一支传入河中粟特人居住的地区,一部分粟特人信仰了该教,粟特地区成了摩尼教的第二故乡。随着粟特人的活动,摩尼教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新疆和内地。摩尼教传入新疆的时间一般认为在6~7世纪之间。回鹘西迁之前,摩尼教的传播范围还仅限于粟特人活动的区域。和田丹丹乌里克遗址、穆扎塔格遗址、巴楚的图木舒克、焉耆都曾发现了与摩尼教有关的粟特语文书。公元763年,摩尼教传入漠北回人中。回鹘汗国第三代君主牟羽可汗(759~780年在位)将其定为国教。摩尼教在回鹘人中的传播,揭开了摩尼教历史新的一页,进入了其兴盛辉煌时期。9世纪中叶,西迁的回鹘将摩尼教带入新疆,在高昌回鹘王国的初期,摩尼教仍然是其主要的信仰。今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大量高昌回鹘时期的摩尼教文献,其中有作为摩尼教根本经典的《娑布罗乾》片段。吐鲁番的摩尼教文献多用回鹘文抄写,文献中有唆里迷摩尼寺、交河摩尼寺、高昌摩尼寺等寺名。文献还反映出高昌摩尼教的封建等级制度和高昌回鹘王国的摩尼教寺院经济。高昌回鹘时期的摩尼教遗迹多见于高昌故城和柏孜克里克石窟。高昌故城可汗堡南面有一处摩尼教寺院遗址,它是按摩尼教法规依“经图堂”、“备讲堂”等名目营造的。在“备讲堂”的大厅中有一幅大的摩尼为圣徒说法的壁画。柏孜克里克38号窟为摩尼教壁画窟,这个窟后来被改建成佛教窟,但原来摩尼教壁画仍保存着。在西迁回鹘的另一支建立的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上层中,也有摩尼教信徒。961年于阗国以摩尼教徒为使节向北宋王朝朝贡,此事《宋史》中有记述:“李圣天遣使贡圭一,……本国摩尼师贡”,这说明于阗地区有摩尼教流传,而且摩尼僧的地位还不低。到西辽、蒙元时期,在畏兀儿(回鹘)地区摩尼教还有流传。14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大力扩张,摩尼教渐渐尘封于历史之中。
  5、景教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的称谓,创称人是聂思脱里(约公元380~451年)。6世纪景教已传播到中亚地区。景教是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内地的,传入内地的时间为635年。景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应比这更早。目前学术界认为景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大致是在5~6世纪时。将景教教义及其文化习俗引入新疆的是粟特人。在吐鲁番出土的叙利亚文、粟特文、中世纪波斯文和回鹘文的景教文献中,一些文献被认为可能是6世纪中期的字体。景教最初在新疆的流传,主要局限于粟特人的活动范围,信奉者多为旅居这里的粟特人、叙利亚人、波斯人和少数当地人。受唐武宗时期“会昌灭法”的影响,内地一部分景教徒改宗了其他信仰,一些则被迫流入边远地区,其中就有来到西域的。8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中亚,景教在这里的生存越来越困难,景教徒被迫向东发展。由于景教在中亚和我国内地的传播活动受阻,新疆宽松的宗教环境为那些不愿改宗的景教徒们提供了一块可以栖身的“乐土”。景教徒们来到后,新疆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世界景教的一个中心。回鹘人接受景教,有确切资料可寻的,当为公元840年回鹘西迁西域以后。经过晚唐、五代、两宋的发展,至元朝时,回鹘中已有为数众多的景教徒。在高昌故城发现了一所景教寺院遗址,在一面墙壁上残存一幅壁画,上绘“圣枝节”,图中几个具有回鹘人面部特征的景教信徒手持棕枝,虔城地站在一旁,迎接基督进入耶鲁撒冷。从这里出土的回鹘文、粟特文及叙利亚文的景教经典残卷来看,景教在这里十分流行,不仅经典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而且其教义礼仪也已相当深入人心。在出土的遗物中,还有若干教士和叙利亚教会的通信,这些为晚唐、五代时期的遗物。在高昌出土的景教文献中,较著名的是回鹘文《圣乔治殉难记》、《巫师的崇拜》和叙利亚文、粟特文的景教祈祷书片断。
  西辽至蒙元时期(公元1124~1368年),由于实行宽松的宗教政策,景教的传播范围更为广阔,当时喀什噶尔是景教25个行政区的第19教区。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行经途中,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轮台、伊犁、吐鲁番、哈密等地,看到有景教堂或景教教徒。这一时期有许多畏兀儿人接受了景教,以致当时在西域的一些西方旅行家认为畏兀儿人是聂斯脱里派的基督徒。畏兀儿人中还涌现了一些著名的景教人物,如为蒙古人创制文字的塔塔统阿,担任过景教“巡察总监”的著名旅行家拉班·扫马和曾任景教“东方教会大总管”的旅行家马可斯。蒙元时阿力麻里也是一个景教的中心,这里建有景教大教堂,有自己的主教,那个窃取西辽王位的乃蛮部王子屈出律就是一个景教徒。景教在中国西北操突厥语和蒙古语的游牧部落如克烈、乃蛮、汪古、篾儿惕等部中也有信徒,马可·波罗称克烈部酋长王罕为“长老约翰”。据考古发现,在伊犁地区、七河以及其他游牧人活动的地方,有大量画有十字的元代景教徒墓石和刻石出土,这说明景教在游牧民中间有一个兴盛时期。
  三、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
  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重要标志。萨图克·布格拉汗是喀喇汗王朝的一名王室成员,他在萨曼王朝的纳斯尔王子的影响下接受了伊斯兰教。纳斯尔王子在萨曼王朝的王位争夺中失败,来到了喀什噶尔,喀喇汗王奥古尔恰克任命他为阿图什地区的行政长官,他施展“牛皮巧计”在阿图什建立了新疆第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
  在萨图克·布格拉汗皈依伊斯兰教之前,喀喇汗王朝统治上层主要信奉摩尼教或佛教。境内的回鹘人受浓厚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一些人由摩尼教改宗了佛教。喀喇汗朝第一位可汗毗伽阙·卡迪尔汗的次子奥古尔恰克就是位佛教信仰者。萨图克·布格拉汗在纳斯尔和中亚穆斯林的帮助下于公元915年登上汗位,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倡导伊斯兰教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
  萨图克·布格拉汗去世后,其子穆萨继续推行伊斯兰教,公元960年,20万帐游牧民接受伊斯兰教,也就是这一年,他宣布伊斯兰教为喀喇汗朝的国教。962年,喀喇汗朝与信仰佛教的于阗李氏王朝之间爆发了长达数十年的宗教战争,虽然于阗得到了归义军沙州政权、佛教邻国吐蕃和高昌回鹘王国的支持,但最终于阗被喀喇汗朝击败,喀喇汗朝占领了于阗,当地居民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于阗国灭亡后,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朝就发动了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的“对战”。喀喇汗王朝的大汗阿赫马德·托干汗亲自组织和指挥了对高昌回鹘的战争,战争非常激烈和残酷,但由于喀喇汗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所以一直到西辽、蒙古统治时代,伊斯兰教统治的地区只维持在阿克苏至且末、若羌一线,往东未能越过库车。
  公元1347年察合台后王秃黑鲁·帖木儿登上了汗位,1353年他在额西丁和卓的劝导下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新疆地区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在额西丁和卓家族的支持、配合下,在全汗国境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迫使天山以北的许多蒙古人信仰了伊斯兰教,在他的支持下,伊斯兰教推进至库车、沙雅、焉耆。秃黑鲁·帖木尔儿汗的后裔都把伊斯兰教作为维护统治和进行扩张的工具,他之后的蒙古诸汗都热衷于推广伊斯兰教。东察合台汗国黑的儿火者统治时期(1383~1399年),曾对吐鲁番地区发动战争,最后以武力夺取了该地,强迫当地居民接受伊斯兰教。吐鲁番地区是新疆最晚接受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聚居区之一。从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喀什噶尔,到15世纪吐鲁番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经过了500多年的时间,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两个主要聚居区的传播基本结束。哈密在14世纪时已有伊斯兰教传播,伊斯兰教势力控制吐鲁番后,哈密成为伊斯兰教统治者与明朝政府争夺的焦点。哈密是明朝与中亚、西亚贸易交通的咽喉之地,为了加强对这里的管辖,明初在这里册封了哈密忠顺王,建立了哈密卫,设立了“僧纲司”,并由政府派出专使协助忠顺王理政。在哈密伊斯兰教上层人物的暗中支持下,伊斯兰教势力最终占领了哈密。至此,伊斯兰教自传入以来,经过6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取代了佛教,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
  清朝时期,随着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的迁入,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已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7个民族。
  四、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在新疆的传播
  1.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它是7世纪自印度传入的密教、内地大乘教与西藏早期的本教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将藏传佛教传入新疆的是吐蕃人。8世纪中叶以后,吐蕃频频活跃于西域政治舞台上,他们攻打并占领了包括安西四镇在内的西域诸多地方,他们的活动使藏传佛教对新疆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他们统治昆仑山北麓地区的120年时间里,藏传佛教深入到了于阗、米兰等地。争夺西域的战争使吐蕃人与回鹘人密切接触,回鹘人接受了藏传佛教。在吐鲁番发现的回鹘文佛教文献中,有许多密教经典是根据藏文翻译的。在高昌回鹘佛教壁画中,藏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连寺庙里佛僧穿着的袈裟颜色都与藏传佛教僧人的相同,元时藏传佛教已成为回鹘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永乐六年(1408年)吐鲁番僧人清来还被永乐皇帝授予了一个藏传佛教性质的封号—灌顶慈慧圆智普通国师,这说明藏传佛教喇嘛在吐鲁番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当时吐鲁番一定有数量不少的喇嘛僧侣。16世纪以后,吐鲁番地区的佛教(包括藏传佛教)被伊斯兰教所取代,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却又在天山以北的卫拉特人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卫拉特蒙古最早于元朝时期与藏传佛教就有接触,但直到公元1614~1616年间,卫拉特蒙古才正式信奉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以后卫拉特人与藏传佛教的中心西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卫拉特四部盟主和硕特部就是在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请求下,以护法的理由迁入青藏地区的。准噶尔部势力强大起来以后,在达赖喇嘛的支持下,建立了与清朝为敌的准噶尔政权。准噶尔汗国时期,藏传佛教在西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土尔扈特与卫拉特其他各部蒙古人同时崇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西迁伏尔加河流域以后,并未改变其信仰,喇嘛教对土尔扈特部东归起了重要作用。清代迁入新疆的锡伯、达斡尔等民族也接受了藏传佛教,使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势力和影响进一步扩大,成为仅次于伊斯兰教的第二大宗教。
  2、天主教
  天主教是在元代传入新疆的,伊犁地区是当时天主教的重点传播之地。这里交通方便,东来西往的天主教教士多经过这里。阿力麻里设有天主教的教会,这儿还建造了一座十分华丽的大教堂,天主教在这里受到统治者的宠遇。但窝阔台后王阿里苏丹执政期间,残酷地迫害天主教教士。秃黑鲁·帖木儿于公元1347年继承汗后,在新疆境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随着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天主教退出了新疆。近代以后,西方传教士再入新疆传教,但收效甚微。
  3、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新疆晚于天主教,公元1892年,瑞典传教士来到喀什进行传教,到1921年时,在南疆地区形成了喀什、叶城、疏勒、英吉沙4个传教中心。盛世才时,下令取缔一切教会,许多传教士被迫离开新疆。
  4、东正教
  18世纪后期,一些不堪沙皇压迫的俄罗斯人迁入新疆,他们把东正教带入了新疆。在沙俄取得了在新疆的传教权后,俄国传教士进入新疆传教,在俄罗斯人聚居的地方建立了教堂,东正教只在新疆的俄罗斯人中传播。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