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新疆新疆居民的种族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935
颗粒名称: 一、古代新疆新疆居民的种族特点
分类号: K294.5
页数: 2
页码: 076-0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代新疆居民的种族特点。
关键词: 新疆 居民 种族特点

内容

根据墓葬中出土的人骨资料,经过体质人类学家的测量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新疆居民存在东、西两个大人种支系,既有“深目高鼻”的欧罗巴人种,也有包括汉人在内的蒙古利亚人种,同时还有欧罗巴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的混杂类型。而在欧罗巴人种中,又有几个不同的类型,不同的人种类型在时间和地域上具有一些特色。体质人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以前,西方人种从不同方向向新疆地区的推进比东部蒙古人种由东向西的活动更为活跃,其数量和规模也更大一些,而蒙古利亚人种成分规模更大的向西发展,可能较晚,大概不早于秦汉时代。历史时期的人类学材料也发现不少。研究表明,至迟从汉代开始,新疆南部绿洲的居民已呈现出较为强烈的东西方种族融合的趋向。隋唐以后,由于新疆民族构成日趋复杂化,种族特征亦更加复杂。
  汉文古籍中有对古代新疆居民的人种特点的记载。汉代文献《三胡赋》中对古代新疆莎车人有这样的描述:“莎车之胡,黄目深睛,员耳狭颐。”这说明,今新疆莎车县在汉代居住着“深目高鼻”的人。《周书·异域传下·于阗国》对于阗人有这样的记述:“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多深目高鼻,唯此一国,貌不甚明,颇类华夏。”《新唐书·西域传·疏勒》载:“疏勒一曰佉沙……生子亦夹头取褊,其人文身碧瞳。王姓裴氏,自号‘阿摩支’……突厥以女妻之。”这说明古代新疆南部绿洲诸国多以欧罗巴人种为主,但也存在具有羌人特点的蒙古利亚人种,而且还有欧罗巴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
  根据唐代著名旅行家和佛教大师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他经过西域时,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巴楚也许还包括喀什的居民使用的是一种印欧语系伊兰语族中的中古东伊兰语,即通称的和田塞语,塔里木盆地以北的库车、焉耆地区居民使用的是另一种印欧语,现被称为古代焉耆一龟兹语,这说明从汉至唐的千余年里,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的居民多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人,“深目高鼻”是这一地区古代印欧语系居民人种的显著特点。而在今吐鲁番地区,自魏晋时期就是汉人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
  早在公元5世纪末,操突厥语族语言的高车副伏罗部就已经进入塔里木盆地东部边缘地区。隋唐及其之后,突厥人、回鹘人、葛逻禄人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先后进入塔里木盆地,尤其是回鹘西迁由原来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方式后,与塔里木盆地原住居民接触、通婚和融合,使回鹘语成为塔里木盆地的通用语言,塔里木盆地开始了回鹘化的过程。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经过六七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居民最终完成了回鹘化和伊斯兰化。
  汉文典籍中也有对古代新疆游牧民族种族特点的描述,如:“乌孙於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按照此说,乌孙当属高加索人种。《太平广记》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突厥)其人发黄目绿,赤髭髯。其髭髯俱黑者,汉将李陵及其兵众之胤也。”《新唐书·回鹘传下》中有黠戛斯人特征的记载:“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李陵)苗裔也。”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操突厥语诸族的种族成分是复杂的,混有欧罗巴人种、蒙古利亚人种及其混合的一种特殊类型。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