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演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9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历史演进
分类号: K294.5
页数: 11
页码: 066-07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的历史演进,其中包括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辽宋金时期、元明时期、清朝时期、民国时期等。
关键词: 新疆 历史文化 发展

内容

公元前3世纪,新疆进入了有文字明确记载的历史时期。史前时期的新疆就是一个多种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与东西方文化都有着交流与联系。进入历史时期以后,这一多元文化并存、多民族聚居的特点继续保持下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地处东西方陆路交通要冲的西域(今新疆地区),不仅与西方有了更多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它与我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我国汉朝版图,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中央政权始终进行着对它的管辖和治理。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和丰富了源远流长、灿烂夺目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代,新疆始称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当时西域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指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地区;狭义的西域则指玉门、阳关以西至葱岭的地区,即主要指今新疆广大地区。
  西汉时期,塔里木盆地周围分布着众多民族成分不同的小国,人口多者数万,少者一两千,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由于这些小国约有30~50个,故《汉书》称之为“西域三十六国”或谓“五十”余国。又因它们大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在伊犁河流域、天山、昆仑山山谷及帕米尔高原地区,又有由乌孙、塞人、月氏和羌人建立起的实力大小不同的国家,因它们逐水草以游牧为生,故史书上又常称这些国家为“行国诸国”。汉初,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役属于以漠北为统治中心的由我国北方另一古老民族匈奴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匈奴日逐王置“僮仆都尉”统治西域诸国,剥削和压迫西域各族人民,“僮仆”一词就是奴隶的意思。
  汉初,由于国家甫定,饱经战乱的经济尚未恢复,内部统治也不够稳定,在遭受白登之围的打击后,汉朝对北方强大匈奴奴隶制政权采取和亲政策。汉朝经过60多年的发展,至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时,已成为一个内部稳定、国库充盈、国力强盛的国家。汉朝为彻底消除匈奴的威胁,一方面,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另一方面,武帝于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共抗匈奴,但未果。张骞的出使,虽未达到目的,但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公元前121年,汉朝军队攻取了河西走廊地区,并于其地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隔断了匈奴与祁连山以南羌人的联系,其辖地也与西域直接相连了。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劝说西域大国乌孙与汉结盟。后嫁细君、解优二公主与乌孙昆莫(即王)。乌孙与汉朝的联系,引起了匈奴的不安,汉昭帝末,匈奴连续发兵攻打乌孙。在乌孙的请求下,公元前72年,汉出兵15万,分5路击匈奴,同时派校尉常惠协助乌孙从西面夹击匈奴。是役匈奴大败,势力衰落下去。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1年,汉两次派李广利伐大宛,极大地震动了西域,各国纷纷遣使通好、遣子入侍。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因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不力而率众归附汉朝,次年汉设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策大雅附近),自此,新疆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为了加强和巩固对新疆的统治,西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主要的有:委派官吏、册封地方首领和驻兵屯田等。
  公元25年,东汉建立。西域诸国纷纷遣使,请求东汉政府派遣西域都护。此时的西域,经相互攻伐、兼并,逐渐形成了焉耆、龟兹、莎车、车师、于阗、鄯善等几个大国。
  公元73年,东汉分兵4路出击匈奴,拉开了“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的序幕。在东汉政府与匈奴数十年的争夺西域斗争中,因双方实力的消长,东汉政府曾三次统一西域,又三次被迫从西域撤出,史称“三绝三通”。至公元137年,敦煌太守裴岑攻杀北匈奴呼衍王,最终结束了汉匈长达300多年对西域的争夺,匈奴势力退出新疆历史舞台。
  东汉统一西域后,基本因袭了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统治措施,设官置守、驻兵屯田、册封首领仍然是其主要的统治措施。
  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政府摇摇欲裂。公元220年,曹称帝,建立魏国,中国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2年,鄯善、龟兹、于阗等国遣使向曹魏进贡,西域诸地纷纷表示归附,魏设戊已校尉与西域长史管辖各国。
  公元265年,晋朝建立后,同样设戊已校尉于高昌壁,置西域长史于海头城(罗布泊北)领辖西域诸国。近代在罗布泊周围发现了许多属于魏晋时期的简牍,内容涉及军政、屯田等事务。公元318年,西晋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在诸多的割据政权中,与西域有关的是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等政权。
  西晋末年,张轨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割据河西及以西地区。因内地战乱,不少难民西迁高昌。为适应这一变化,便于管理,公元327年,前凉撤销了戊己校尉府,改为高昌郡。郡下设高昌县、田地县等,县下设乡、里。前凉在高昌地区建立郡、县、乡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第一次把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域,此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东晋后期,柔然兴起于蒙古高原,建立柔然汗国,柔然汗国出兵西域,扶立匈奴余众在乌孙故地建悦般国,西域一度为柔然控制。487年,高车副伏罗部在首领阿伏至罗和穷奇的率领下脱离柔然汗国,西徙天山东部,建高车国。高车与柔然在天山东部一带争战不休。柔然汗国时期,阚氏、张氏、马氏、麴氏等割据势力先后控制高昌等地,并依附于周围强大势力。5世纪初,占据青海的吐谷浑势力曾深入到西域鄯善、且末一带。鲜卑、北魏曾遣万度归讨焉耆、龟兹,设鄯善、焉耆镇,统领西域。5世纪中,嚈哒也曾一度控制疏勒、于阗、龟兹等地。
  二、隋唐时期
  6世纪中叶,突厥兴起,它先灭柔然,统一漠北;后东击契丹,北并契骨,西破嚈哒,建立起“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南自沙漠以北(《辞海》说“南到阿姆河以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五六千里”广阔疆域的突厥汗国。
  公元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从而结束了自十六国、南北朝以来的割据、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隋朝建立后,即实施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政策,对突厥进行分化。60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域处于西突厥汗国的控制之下。609年,隋军进攻吐谷浑,败之,设鄯善、且末二郡。
  公元618年唐代隋立。630年唐灭东突厥汗国,伊吾城主石万年降唐,唐改伊吾为西伊州,以石万年为刺史,在西域建立起郡县统治。640年唐灭麴氏高昌,拉开了统一西域的序幕。唐灭高昌后,设安西都护府于交河,领西、伊二州。648年,唐取得征伐西突厥的重大胜利,焉耆、龟兹、于阗等塔里木盆地诸国归降于唐,唐又设庭州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北护堡子古城)。次年,设瑶池都督府,以西突厥降将阿史那贺鲁为都督,招讨西突厥之未降服者。658年唐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后,西突厥全部归唐。唐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昆陵都护,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督分领其部。这时中亚诸小国为之震动,纷纷归附唐朝,唐朝版图已包括葱岭以西,以阿姆河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为界。
  随着版图的空前扩大,658年唐升安西都护府为安西大都护府,移治龟兹(今库车)。安西大都督府以昆陵、濛池二都护府领辖原西突厥部众;以龟兹、焉耆、疏勒、于阗为4镇镇守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以16个羁縻州府统领葱岭以西地区;以郡县制管理伊、西、庭三州。
  7世纪前期,吐蕃兴起。公元663年吐蕃在攻灭占据今青海及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吐谷浑后,开始与唐争夺西域,龟兹、焉耆、疏勒、于阗4镇曾几度易手。
  公元703年初,唐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以加强对天山北麓的控制。709年又升北庭都护府为北庭大都护府。至此,安西主南,北庭主北,两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的格局初步形成。7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上也称大食),迅速扩张至中亚。751年唐与大食之间爆发了怛逻斯之战,唐在中亚的统治发生了动摇。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驻守西域的唐军奉命入关勤王,吐蕃乘机加紧了与唐在西域的争夺,并于808年取代唐而成为西域的管理者。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在天灾内乱和黠戛斯的打击下灭亡,大批回鹘部众西迁至西域,并建立政权,在几经争夺后,回鹘逐渐代替吐蕃成为西域的统治力量。
  唐朝治理西域期间,大一统的政治形势及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有力地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五代辽宋金时期
  伴随着唐朝和吐蕃势力退出西域,9世纪中后期开始,西域处于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于阗国等3个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
  9世纪60年代,西迁的回鹘于高昌建立政权,史称高昌回鹘王国。高昌回鹘王国与沙州归义军政权(851~1036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联系。10世纪初,契丹建辽朝于漠北,高昌回鹘向辽朝贡不断。宋建立以后,高昌回鹘也频繁遣使通贡。辽朝灭亡前夕,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建立西辽王朝,统辖中亚地区。高昌回鹘王国归附于西辽,西辽派少监镇守其地。
  五代辽宋金时期,自称“大于阗汉天子”的于阗国王统辖“大宝于阗国”,领有若羌至喀什的塔里木盆地南缘各绿洲。于阗国与中原的后晋、北宋及漠北的辽均有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与沙州归义军政权关系尤密。
  喀喇汗王朝,是9世纪中叶由包括回鹘在内的操突厥语诸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地方政权。政权建立后,即开始不断向四周扩张,向东灭亡了于阗国,向西征服了中亚河中的大片领土。至11世纪初,王朝统有东到阿克苏与拜城之间,东南至若羌,北抵巴尔喀什湖,西至阿姆河,南近兴都库什山的广大地区。11世纪中叶,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喀喇汗王朝占有河中地区,东部喀喇汗则统治费尔干纳盆地、七河流域、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西辽建立后,东、西喀喇汗王朝先后沦为西辽的附属国。
  四、元明时期
  13世纪初,蒙古统一漠北。1209年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巴尔术阿尔忒的斤杀死西辽少监,率先归附蒙古,成吉思汗认其为第五子。自1218年起,经数次西征,蒙古控制了包括天山南北、中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地区的广大区域,并分封成吉思汗诸子统领,这就是后来逐渐形成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及伊利汗国。1271年,忽必烈继大汗位,建立元朝,并于1279年灭亡南宋。
  蒙古统一西域后,初在各地设“达鲁花赤”监理各地。1251年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于天山北部,这是内地行省制度第一次在西域的实施。忽必烈继位之后,拥兵自重的西北诸王发动了叛乱。至1306年,西北诸王的叛乱才被元朝平定。在平叛过程中,元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先后设立了“提刑按察司”、“交钞提举司”等民政机构及元帅府、都元帅府等军事管理机构。14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元朝统治的日渐衰落,西域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实际掌握于察合台汗国。
  公元1347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域大部分地区处于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之下。东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和黑的儿火者在位期间,以圣战为名四处征战,并积极推行伊斯兰教,15世纪初,吐鲁番被其占领,伊斯兰教也向东传播到这里。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明代文献称东察合台汗国为别失八里。蒙古的一部瓦剌占据哈密以北至叶尼塞河上游部分地区,分属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统领。明王朝分别封他们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中亚广大地区则在帖木儿帝国的统治之下。
  明初,别失八里政权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通贡关系,其首领接受明朝的册封。1404年,明封哈密蒙古宗王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1406年又置哈密卫于其地,使哈密地区处于明朝的统治之下。对西域其他地区,明朝则与之保持不断的政治、经济联系。
  公元1514年,察合台后裔速檀·赛义德率军自中亚进入塔里木盆地,建政权于叶尔羌(今莎车县),史称叶尔羌汗国,天山以南地区随归其统辖。叶尔羌汗国时,伊斯兰教和卓势力兴起并对汗国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1680年,叶尔羌汗国为准噶尔汗国所灭。
  五、清朝时期
  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公元1644年,兴起于我国东北的满洲军队入关,攻占北京,建立清朝。
  清朝建立前夕,游牧的卫拉特蒙古在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的领导下强盛起来,统治着北从额尔齐斯河、鄂毕河中游,南至天山,西至巴尔喀什湖的广大地区,学术界称之为准噶尔汗国,而天山以南地区则处于叶尔羌汗国的统治之下。
  清朝建立之初,准噶尔蒙古即向清遣使通好。后来噶尔丹为首领时,不断率准噶尔骑兵攻扰已归附于清王朝的喀尔喀蒙古、哈密、青海等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与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争战。174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死后,内部发生争夺汗位的斗争。1754年因争汗位失败,准噶尔部贵族阿睦尔撒纳率众归附清朝,被安置于乌里雅苏台一带游牧。而此时,沙俄也趁准噶尔内乱,不断南下,侵占准噶尔牧地。面对这一形势,1755年清朝发兵5万,一举攻灭准噶尔汗国,占领新疆的天山以北地区。清朝采取了众建以分其势的策略,册封原准噶尔诸王公统领其地。但不久,被清朝封为亲王的阿睦尔撒纳,梦想成为卫拉特各部大汗而起兵叛乱。1756年,清军再次出兵伊犁,并迅速讨平叛乱,重新统一天山以北地区。
  清军首次占领伊犁时,即遣送被准噶尔羁留在伊犁的大小和卓兄弟中的大和卓博罗尼都回南疆招附各部。阿睦尔撒纳叛乱后,留在伊犁的小和卓霍集占参加了叛乱并乘机逃回南疆。1757年,大小和卓在南疆发动叛乱,1758年清军在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后,决定出兵南疆平叛。经数次战役的较量,1759年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天山以南地区统一于清朝。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总领天山南北军政事务。
  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清朝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各异的管理制度。在乌鲁木齐地区设镇迪道,管理巴里坤、奇台、阜康、昌吉、玛纳斯、迪化等地。在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地区,沿用了旧有的伯克制度,但废除了伯克世袭制,厘定了伯克的品级,并对伯克的职守、任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最先归附清朝的哈密、吐鲁番地区实行札萨克制,封其首领为王为公,统领其地。
  为加强新疆的防御力量,清朝派调八旗和绿营军队驻防战略要地和中心城市。长期驻守新疆的八旗、绿营军队超过4万人。清朝还大量修筑城堡,修建军台、驿站,以加强统治。与此同时,为恢复和发展新疆的经济,清朝采取兵屯、民屯、回屯、犯屯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屯田。还在北疆牧区开设牧厂,以恢复畜牧经济。制定章程,以恢复、发展和监管新疆的内外贸易。拨解“协饷”以支持新疆的经济发展。
  大小和卓之乱被平定后,其后裔并不甘心失败,曾数度为乱南疆,其中主要的有1826年的张格尔之乱、1830年的玉素甫之乱、1847年的七和卓之乱、1857年的倭里罕之乱等,清政府都坚决予以平定,维护了新疆政局的稳定。
  乾隆年间,清政府抽调索伦营、锡伯营驻防伊犁河两岸,调满营、蒙古营驻防全疆各地。达斡尔族、锡伯族、满族遂成后来新疆居民的组成部分。
  公元1771年1月,远徙伏加尔河流域游牧的土尔扈特蒙古,为摆脱沙俄的残暴统治,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历尽艰险,返回故土。清政府对此极为重视,调拨物资款项进行接济,并划分牧地,对其妥善安置。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沙皇俄国利用其地缘优势,在吞并了中亚地区后,加紧了对我国新疆的侵略。1851年《中俄伊塔通商章程》签订,沙俄获取了单方面设立领事和在疆贸易免税的特权。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后,沙俄侵吞了我国西北边疆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为抵抗沙俄的侵略,新疆各族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
  公元1864年,在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下,新疆爆发了大规模的各族人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清军退守巴里坤、哈密,清朝在新疆各地的统治机构基本瓦解。但由于封建地主和宗教头目的混入,起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演变为封建割据政权间的争权夺利斗争。1865年,浩罕反动军官阿古柏乘机率军挟和卓后裔侵入南疆,并建立起“哲德沙尔”(意为七城国)侵略政权,占领了除哈密外的南疆地区及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至玛纳斯一线。1871年,沙俄也乘机出兵侵占我国伊犁地区。
  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不断激起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抗。在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后,1875年,清政府决定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指挥清军收复新疆。左宗棠制定了“先北路、后南路、再伊犁”和“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以刘锦棠为先锋出兵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援下,清军仅用一年半时间,就于1878年1月收复了南疆。收复南疆后,收复伊犁也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几经交涉,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次年,伊犁正式回到祖国怀抱。至此,整个新疆又重新回到清王朝的管理之下。
  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为加强对新疆的统治,于1884年设立新疆省,以迪化(今乌鲁木齐)为省会,并以刘锦棠为首任巡抚。新疆建省,是新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新疆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历史必然。建省后,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新疆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我国的西北边疆安全更为巩固。
  新疆建省后,伯克制度被废除,札萨克制封建王公权力被削弱,新疆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道、府、厅、州、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了原有的土地、赋税制度,调整了旧的军队布防和驻军体制。上述措施巩固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末期,迫于国内形势的压力,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被称为“新政”的改良运动。新疆的“新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但收效甚微,已不能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
  六、民国时期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央临时政府改新疆巡抚为都督。
  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新疆爆发了迪化起义和伊犁起义,在新疆当局的镇压和分化瓦解下,起义先后失败。
  进入民国时期后,清朝旧官僚杨增新成为新疆首任军政长官。面对中央政府的混乱政局和疆内外的复杂局势,杨增新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对中央政府“认庙不认神”。在他主新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
  民国初期,伊犁将军被改为镇边使,杨增新又改镇边使为镇守使,后改设伊犁道,使伊犁归于新疆省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1916年杨增新又呈请将塔城参赞改为道尹。1919年呈请中央将阿勒泰归并新疆。这些行政区管理的变化,对边防的管理和边疆地区的稳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杨增新对内实行了整顿吏治、裁汰军队、开渠垦荒、发展经济的政策,以维护新疆内部的社会稳定。对外,持中立政策,后与苏联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妥善处置了因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而流窜到新疆的沙俄白匪和难民,使他们大部分回国,其余加入中国国籍。对由国外传入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思潮,采取措施予以抵制。
  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1928年新疆发生了“七七政变”,杨增新被刺身亡,金树仁成为新的执政者。
  金树仁基本沿用了杨增新的政策,但因其任人唯亲、吏治腐败,最终因处理民族问题不当而使社会矛盾激化。1933年省府迪化发生“四一二政变”,金树仁下台,盛世才被推为新疆省临时督办,掌握了新疆军政大权。
  1933年,甘肃军阀马仲英再次率军入新,并与在伊犁的张培元结成反盛联盟。
  反政府军攻占了焉耆、库尔勒、木垒等地。1933年末1934年初,苏联红军应盛世才请求进入新疆,在苏军的打击下,张培元兵败自杀,马仲英部退往南疆。
  正当各路军阀混战之际,和田地区爆发了金矿矿工暴动,但领导权被宗教上层人物穆罕默德·伊敏、沙比提大毛拉等窃取,他们成立了“和田艾米尔政府”。在攻占喀什后,于1933年11月,建立了民族分裂政权“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34年2月,马仲英属部马福民率军进入喀什,成立刚3个月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土崩瓦解。同年7月,由逃回和田的穆罕默德·伊敏建立的“和田伊斯兰王国”也宣告灭亡。
  盛世才主政新疆期间,制定了“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整肃吏治,整编军队,整顿财政,鼓励恢复和发展生产。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在新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批共产党人被派往新疆工作。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余部400余人进入新疆,并组成“新兵营”。同年,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也在迪化建立。来疆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行政、财政、教育、文化、新闻等方面,为新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困难时期,盛世才也随之在政治上投靠国民党。他炮制了所谓“四一二阴谋暴动案”,将分布在各地的中共人员集中关押在迪化。1943年,盛世才杀害了在新疆工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陈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人。
  盛世才的独裁统治,不断激起阿山地区人民的暴动。1944年,在苏联的支持下,以巩哈(尼勒克)起义为先导,伊犁、塔城、阿山(阿勒泰)爆发了旨在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区革命”。起义军攻占了北疆大部分地区,并在玛纳斯河与国民党军队形成对峙。起义军在南疆的焉耆、阿克苏、蒲犁(塔什库尔干)等地也开展了游击战。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与三区进行了和平谈判。1946年6月,双方签定了《和平条款》,7月新疆省联合政府成立。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党的统治大势已去。8月兰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北战场的胜利,加速了新疆境内各种势力的进一步分化。9月25日、26日,新疆省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分别代表新疆军政当局发布通电,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新疆和平起义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六军进驻新疆,并与起义部队和三区民族军会师,维护了新疆的社会稳定。
  1949年12月17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新疆省人民政府,以包尔汉为主席,省政府委员由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各民族成分组成。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对原七区(原国民党统治区)政府机关进行了改造,对原三区政权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到1952年底,全省区、县、乡各级人民民主政权普遍建立。
  鉴于新疆的特殊情况,1950年在部分农区开展了减租反霸斗争。1952年9月,本着“慎重稳进”的方针在新疆农区分期分批地开展土地改革。
  1953年,新疆开始合作化运动,经过3年多时间,至1956年底,新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1955年,在“分期分批、逐步改造、稳步前进”方针指导下开始对新疆的私营工商业改造,至1955年底,新疆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宣告完成。至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全疆建立起来,新疆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平等、友爱、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建立起来。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新疆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54年底,新疆相继成立了16个区、乡级,6个县级和5个专署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这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8年,新疆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在农业方面,大搞水利会战和开垦造田,大办人民公社;在工业方面,大炼钢铁,大办工业,造成全区工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国民经济内部比例严重失调。
  1966年,新疆与全国一样,开始“文化大革命”。各级党政机构被冲击而陷于半瘫痪状态,正常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国民经济陷于极度困境。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新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1979年5月,新疆农村改革开始,政府允许生产队实行包工到作业组,联产计酬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1980年自治区党委又下发文件,允许农牧区生产队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遂在全疆范围内普遍推行。1980年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内容的城市经济改革也逐步开展。
  新疆的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1981年10月新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新疆天山毛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1981年新疆的外贸出口全部实现自营。1983年重开边境口岸,恢复对苏贸易。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新疆建立起一批对外通商口岸,并与欧美、亚洲等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了生机。
  改革开放以后,新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有了改变。新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00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国家和内地各省市的支持下,以基础建设和生态建设为基本内容的大开发已在新疆结出了丰硕成果。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新疆将展现在全国和世界面前。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