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史前文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9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史前文明
分类号: K294.5
页数: 4
页码: 063-06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的史前文明,其中包括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
关键词: 新疆 历史文化 史前文明

内容

一、石器时代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史前文明处于萌芽和初发阶段,这一阶段以劳动工具的制作材料和水平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近代考古学者根据石器制造技术的进步情况,把石器时代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3个历史发展阶段。新疆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发现的较少,仅有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吉日尕勒、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台地等5个地点,发现的石制品都为地面采集。
  新疆的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已普遍地使用。哈密市的七角井和三道岭、鄯善县的迪坎尔和英都尔库什、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塔克尔巴斯陶和七城子,这几处细石器遗存被认为较有可能属于新疆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8000年,这时是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到了这一时代的后期,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在新疆,旧石器时代以后至金属工具使用前的这段时期内,普遍见到的不是磨制石器与彩陶器共存的考古遗存,而是一种使用细石叶细石器从事狩猎—采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考古遗存,学界更多地使用“细石器时代”指称这一史前的时期。新疆细石器时代的时间为距今1万年至4000年。新疆出土细石器的地方有40多处,遍及天山南北。新疆细石器时代遗迹不仅分布地域广阔,而且工艺特色明显,新疆的细石器绝大部分属于细石叶细石器系统,这明显受到我国华北地区细石器生产工艺的影响。而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数量不多的几何形细石器则是受到了西邻几何形细石器工艺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发现了数量不少的新疆地区所独有的桂叶形尖状器。延续时间长也是新疆细石器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新疆细石器时代从第四纪全新世初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金属工具进入社会经济生产领域,并逐渐居于主体地位时为止。新疆最具代表性的细石器时代遗址为哈密地区的七角井遗址,它位于兰新公路的北侧,周围地区有许多覆盖着柽柳树的固定沙丘,但在1万年前,这里的生态环境却不是这样。那时在七角井的东部有一条宽阔的河,七角井地区榆树、杨树丛生,还有大片大片耐旱的红柳。野羊、狐、兔出没于草丛中,这儿是一个狩猎的好地方。七角井附近还有分布很广的质地比较细密的硅质岩石块、燧石、石英,为细石器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那时的人们选取这些原料,根据一定的程序修打石核、压剥细石叶、加工石箭头、石刀。他们利用石器工具制作木器、骨器,还把动物的牙、角、管骨切割钻孔,再用动物的筋串起来,做成项链、腰饰、手镯等装饰品。在七角井遗址内,还发现了多处保留至今的烧火灰烬、炭粒。这说明当时的七角井猎人已经了解了火的特点,已有使用火的能力,但他们还不知道使用和烧制陶器。到了细石器时代晚期,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居民已经掌握了制陶技术。他们在选取的泥土中搀入一定比例的粗沙,用手捏塑出盆、钵、罐等器型,然后用火烧制。烧出的陶器外表灰褐,间杂红褐色。一些陶器还打印、刻画了篦纹、划纹。尽管这些陶器制作粗糙、烧制工艺原始,但它们却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这时已经有了简单的农业生产。
  二、青铜时代
  公元前2000年,新疆各地逐渐进入了青铜时代。新疆青铜时代的绝对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这一时期新疆各地呈现不同的青铜文化特点。新疆境内青铜文化遗存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状况密切相关。同一地理环境存在的文化遗存之间有较多的一致性,不同环境的青铜文化各有其特色,但与邻近地区存在一定的关系。这说明,地理环境对新疆青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哈密地区焉不拉克墓地为距今3300~3000年的遗存,焉不拉克文化是哈密地区已知的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文化主要受到其东面的甘肃四坝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存有一些中亚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因素。
  阿勒泰地区克尔木齐墓地M16反映的青铜文化是阿勒泰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克尔木齐墓地主要为石棺墓,即用石板围成石棺。克尔木齐文化与卡拉苏克文化相似,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200至前700年。
  伊犁河流域墓葬多次出土大型铜釜和战斧类大型武器,这表明伊犁河流域的青铜制作工艺水平高度发达,较重要的发现有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一批铜器、巩留县出土的一批铜兵器。其中铜斧、镰的形制及纹饰与南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时代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中的同类器相似。
  以上资料说明,在青铜时代新疆就已呈现出多种文化同时并存的发展格局。在基本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在同为青铜时代的技术阶段,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新疆在绿洲地区发展了较进步的农业文化,在山地或高原地带,则主要发展了原始的游牧文化。多样的环境条件是新疆多种文化同时并存的基本原因。这奠定了新疆地区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多民族文化长期共存的深层结构的基石。
  新疆各地青铜文化的形成具有多源性和复杂性。东疆地区青铜文化的来源主要与其东面的甘青地区较早阶段的青铜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北疆地区的青铜文化遗存,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和南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文化关系密切。伊犁河流域的青铜文化与中亚七河地区和伊塞克湖地区的青铜文化同源。帕米尔及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青铜文化,是以楚斯特文化为代表的中亚费尔干纳及南塔吉克斯坦的青铜文化不断东进的结果。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新疆多种文化、多种发展模式、多源性文化结构系统并存的格局,这一进程经历了千余年,完成于公元前1000年下半叶。
  三、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世界上最早制造铁器的是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时间在公元前1400年。新疆地区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开始有铁,那时铁的数量少、个体小,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时,铁的使用已较为普遍。位于阿尔金山脚下、且末河畔的扎滚鲁克墓地、天山南麓和静县的察吾乎沟口墓地、吐鲁番地区鄯善苏贝希墓地、伊犁河流域察布查尔县索敦布拉克墓地和帕米尔高原东麓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墓地,是新疆各地铁器时代文化遗存的代表。
  在早期铁器时代,新疆人类的活动已经非常普遍,从北边的阿尔泰山麓到南边的昆仑山麓,从西边的伊犁河谷和帕米尔高原到东边的哈密绿洲,到处都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与我国中原地区比较,彩陶的存在是新疆早期铁器时代的一个特点。当时新疆的经济形态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早在青铜时代,东疆地区和南疆地区就已主要经营农业。到了早期铁器时代,这个传统继续保持和发展。在属于焉不拉克文化的五堡水库墓葬和察吾乎沟口文化的群巴克墓葬里,发现有小麦粒、麦穗、麦草、小米饼和青稞粒,同时还见到收割工具铁镰刀,有大量的马、牛、羊骨和皮革、毛织物以及与畜牧业经济有关的小铜刀、小铁刀、小磨石、小石锥、铜马衔等。这说明畜牧业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或许已形成了半农半牧的混合经济形态。在北疆地区的大部分遗址或墓葬中,见到的多是马、牛、羊骨和与畜牧经济有关的小工具,很少或不见农业的踪迹。这说明北疆地区的经济形态主要是畜牧业。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南北疆经济的这种分布特点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距今3000年前,北疆宜于畜牧业而南疆适合农业的经济格局已开始形成了。
  史前新疆与东西方有着密切的的联系。1934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瑞典考古学者贝格曼在位于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的小河五号墓地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经过分析鉴定,这些小珠子所用的材料是海菊类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海域。距今4000年前,罗布淖尔小河墓地的主人使用了距离3000公里之遥的祖国东部海域的海贝,彼此之间存在的交通联系必然相当早。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发掘了妇好墓,妇好是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丁的妻子。在这个墓里出土了700多件玉器,经过科学鉴定其中一些玉器的玉料是新疆玉,有3件小型玉雕使用的是新疆和田的羊脂玉。这表明,新疆和田的玉石在殷商王国时期就已经远销到了中原。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天山阿拉沟的一座时间下限为公元前3世纪的大型墓冢里,发现了来自中原的菱纹罗、凤鸟纹刺绣、漆器。能够在这么偏僻的山区里发现属于战国时代的丝织品和漆器,这说明当时输入新疆地区的中原物品一定相当多。中原地区的人们对新疆的地理环境、山脉、河流、湖泊、沙漠以及物产、民俗等,早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都说明,早在史前时期,新疆就与祖国内地存在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为以后的汉王朝统一西域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新疆丰富的考古文化遗存证明,新疆从来就不是一块孤立、封闭的土地,新疆与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西亚早期波斯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及希腊文明的联系,很早就开始了。新疆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