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居住交通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916
颗粒名称: 3.居住交通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2
页码: 054-0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民族的居住交通习俗,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但总的可以分成牧区和农区两大类。农区多住土房、砖瓦房;牧区多住毡房。城镇居民如今很多已住楼房。
关键词: 新疆 民族习俗 居住交通

内容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但总的可以分成牧区和农区两大类。农区多住土房、砖瓦房;牧区多住毡房。城镇居民如今很多已住楼房。
  土房农区的维吾尔、回、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等民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平顶房或起脊房(人字形房屋)。每家住房多自成院落,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如维吾尔农村的住房,多呈庭院式,一家一户有夯土围墙相隔。院落中,住房少则两三间,多则十余间。房子周围设置畜圈、馕坑、菜窖、厕所,种植各种果木、花草,搭起覆满瓜蔓或葡萄藤蔓的凉棚,显得凉爽清净。住房一般都是土木结构的。屋墙用厚大的土块砌筑,或以泥土夯筑。房顶用木头、芦苇秆或树梢覆盖,再抹上草泥护严。房呈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上面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室内砌实心土炕,有壁炉,供冬季取暖之用,也可烧水、烤馕。墙上开壁龛,用于放置日用品。这种土房结构简单,取材方便,造价低廉,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很受农民欢迎。在南疆农村,随处能看到这种大大小小的庭院互相连接,形成一个个分布于绿洲中的自然村落。
  毡房为了适应牧区的游牧生活,便于搬迁、拆装,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土坯石块垒筑的房子或用圆木构筑的房屋。牧区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各民族的毡房,其内部结构、陈设各有不同的讲究,但外部形态则大同小异。毡房内部分居住与置物两大部分,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处放炉子,靠门的左右两侧放马具和炊具。牧民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或毡房,到了冬季则住土房、木房、地窝子和石头房。
  城镇居民旧时多住土房,砖瓦房,如今大多已住进楼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经济逐步发展,也引起各族人民居住方式的改革。现在新疆农村的砖瓦结构、造型新颖而又保持传统建筑优点的新房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牧区也已出现了座座砖瓦房所组成的牧民定居点,传统的毡房也有所更新。城市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的居住条件正在日趋现代化。
  新疆传统的交通工具为马、驴、驼、牛和各种木轮大车。“哈迪克”——“六根棍”马车是解放前乌鲁木齐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这种车的车架由六根圆形木棍组成,颇有弹性。以一匹马或两匹马为动力,车重量轻,时速快,十分灵活,装饰华丽考究,车顶盖有彩色蓬布,不仅富有艺术性,而且还能防雨遮阳,乘坐舒适。过去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常常是几十辆“六根棍”排成长蛇阵,马蹄得得,铃声当当,洋溢着浓郁的西域风情。
  在现代化交通工具十分普及的今天,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其方便灵活,经济实用、适应性强等特点,仍然发挥着作用。这些古朴、原始的交通工具往往能引起外地旅游者的好奇和兴趣,必一试为快。在吐鲁番大街上奔驰着许多吐鲁番“巴士”——“毛驴公共车”,它们铺红挂彩,装饰别致,载客量一般5~6人,时速十几公里,备受中外游客青睐。在喀什、和田、库车、莎车、托克逊等机械交通工具不足的城市,这种装扮漂亮,富有特色的马车、驴车随处可见。在广大的南疆农村仍然有数量很多的毛驴车,在山区和草原,牧民则主要骑马。
  现在时代变了,条件不同了,新疆主要交通干线已有火车、汽车或飞机联结,从城市到偏远乡镇,许多人都有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部分人更有了汽车。现代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已大大改变了丝绸古道落后的交通面貌。然而对于幅员辽阔的新疆来说,在交通方式、交通工具方面,传统与现代化还会并存一段时间。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