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缤纷多彩的民族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913
颗粒名称: 二、缤纷多彩的民族习俗
分类号: K892.345
页数: 9
页码: 052-0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新疆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婚丧、节日、礼节、文化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 新疆 民族习俗

内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新疆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婚丧、节日、礼节、文化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1.服饰习俗
  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种类繁多。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吾尔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戴绣工精致的四楞小花帽。哈萨克族的帽子也很有特色,帽顶绣花,帽沿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图案,圆斗形绣花帽“塔合亚”,是姑娘们最喜欢戴的帽子,并在帽顶插一撮猫头鹰羽毛。姑娘出嫁时,则戴一种绣花并用珠宝做装饰的尖顶高帽。柯尔克孜族男女则喜戴各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平顶花帽,帽子上喜披一块彩色头巾。塔吉克族妇女喜戴刺绣精美、带耳围的绣花棉帽,这种帽子不仅美观,而且还能御寒。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沿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戴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少数民族妇女还喜欢戴各色头巾,冬季戴毛织头巾,夏季戴各种纱巾。
  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色彩艳丽的连衣裙,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多褶,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端多皱裥。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男子多喜穿过膝、无领、无袋的“袷袢”(外衣)。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蒙古族、达斡尔族喜穿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冬季男子多穿羊皮大衣、皮裤,衣服宽大结实,不仅便于骑马活动,夜间还能当被子盖,头戴皮帽,以防寒挡风。大多数民族的男女都喜穿长统皮靴。
  少数民族妇女无论老幼都留有发辫,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过去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多小辫。佩戴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是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的共同爱好,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哈萨克族妇女爱用各种银元、银制品或各色珠扣作衣服上的装饰。柯尔克孜族妇女喜在辫梢系结许多银链和银币、钥匙等物,再用珠链系在一起。盛装的塔吉克族妇女,帽檐上缀一排小银链,戴大耳环,颈绕数道珠项链,胸前佩戴一排圆形大银饰,手戴贵金属制作的手镯或戒指。新娘在辫梢饰丝穗,已婚少妇缀白纽扣或银元等。男子喜欢束腰带或皮带,佩带小刀。
  这些传统的民族衣着打扮,在喜庆、节日中表现尤为突出。形式多样,色彩缤纷的衣冠装饰,令初来新疆的旅游者目不暇接,留下难忘的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的服装式样都有不少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穿中山装,现在则喜穿西装,尤其是青年男女,无论哪个民族,都喜追逐时髦,着时装。尽管如此,传统的民族服饰仍富有魅力和生命力,与不断更新的时装并行不悖。
  2.饮食习俗
  新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由于历史上新疆少数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因此都喜食肉类、奶制品,而食菜较少。
  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是禁猪的少数民族。为了给不吃猪肉的少数民族提供饮食上的方便,新疆城镇、交通要道以及有禁猪民族职工的单位,都设有清真食堂。这些少数民族还禁食驴、狗、骡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动物血、自死动物的肉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牲畜。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要食物,喜食牛、羊肉,饮茯茶、砖茶,尤喜喝奶茶。善于用肉类制作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馕、抓饭、拉面、烤包子、烤羊肉、薄皮包子等是维吾尔族最具特色的风味食品,现在亦成为新疆最具特色的风味食品。维吾尔族还有喜食瓜果的习惯,“以瓜果代饭菜”成为维吾尔族饮食习惯的一大特色。回族擅长面食制作,喜食蔬菜。粉汤、凉面、包子、揪片子、酿皮子等是回族特色小吃。
  以畜牧业为主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饮食以奶制品与肉食为主,善于用肉、奶制作各种食品。能将牛奶、羊奶加工成奶皮子、奶油、奶酪、奶疙瘩、奶豆腐、酸奶子、酥油、奶酒等八、九种奶制品,或香或甜或酥或酸,营养丰富。一般夏秋两季主要饮食为鲜奶、酸奶、奶皮、奶油和面食;冬春两季主要是肉、干酪、奶、酥油和面食。
  手抓羊肉、纳仁(煮羊肉和以面条)、熏肉、马肠、酥油、马奶子、奶酒等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饮食。马奶子是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最喜爱的饮料。哈萨克族的熏肉和马肠,油而不腻,极富营养。少数民族的其他风味食品还有油塔子、面肺子(羊肺灌面)、米肺子(羊肺灌米)等。
  塔塔尔、俄罗斯、维吾尔等民族妇女非常擅长制作各种糕点。她们制作的油馓子、各类“比切尼”(饼干),“巴哈力”、奶油蛋糕等,味道香甜,是逢年过节必备的节日食品。
  茶在少数民族的饮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无论你走到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家庭或餐馆,热情的主人首先会为你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回等民族喜欢喝清茶或奶茶,几乎餐餐不离,并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
  3.居住交通习俗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但总的可以分成牧区和农区两大类。农区多住土房、砖瓦房;牧区多住毡房。城镇居民如今很多已住楼房。
  土房农区的维吾尔、回、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等民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平顶房或起脊房(人字形房屋)。每家住房多自成院落,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如维吾尔农村的住房,多呈庭院式,一家一户有夯土围墙相隔。院落中,住房少则两三间,多则十余间。房子周围设置畜圈、馕坑、菜窖、厕所,种植各种果木、花草,搭起覆满瓜蔓或葡萄藤蔓的凉棚,显得凉爽清净。住房一般都是土木结构的。屋墙用厚大的土块砌筑,或以泥土夯筑。房顶用木头、芦苇秆或树梢覆盖,再抹上草泥护严。房呈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上面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室内砌实心土炕,有壁炉,供冬季取暖之用,也可烧水、烤馕。墙上开壁龛,用于放置日用品。这种土房结构简单,取材方便,造价低廉,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很受农民欢迎。在南疆农村,随处能看到这种大大小小的庭院互相连接,形成一个个分布于绿洲中的自然村落。
  毡房为了适应牧区的游牧生活,便于搬迁、拆装,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土坯石块垒筑的房子或用圆木构筑的房屋。牧区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各民族的毡房,其内部结构、陈设各有不同的讲究,但外部形态则大同小异。毡房内部分居住与置物两大部分,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处放炉子,靠门的左右两侧放马具和炊具。牧民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或毡房,到了冬季则住土房、木房、地窝子和石头房。
  城镇居民旧时多住土房,砖瓦房,如今大多已住进楼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经济逐步发展,也引起各族人民居住方式的改革。现在新疆农村的砖瓦结构、造型新颖而又保持传统建筑优点的新房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牧区也已出现了座座砖瓦房所组成的牧民定居点,传统的毡房也有所更新。城市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的居住条件正在日趋现代化。
  新疆传统的交通工具为马、驴、驼、牛和各种木轮大车。“哈迪克”——“六根棍”马车是解放前乌鲁木齐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这种车的车架由六根圆形木棍组成,颇有弹性。以一匹马或两匹马为动力,车重量轻,时速快,十分灵活,装饰华丽考究,车顶盖有彩色蓬布,不仅富有艺术性,而且还能防雨遮阳,乘坐舒适。过去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常常是几十辆“六根棍”排成长蛇阵,马蹄得得,铃声当当,洋溢着浓郁的西域风情。
  在现代化交通工具十分普及的今天,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其方便灵活,经济实用、适应性强等特点,仍然发挥着作用。这些古朴、原始的交通工具往往能引起外地旅游者的好奇和兴趣,必一试为快。在吐鲁番大街上奔驰着许多吐鲁番“巴士”——“毛驴公共车”,它们铺红挂彩,装饰别致,载客量一般5~6人,时速十几公里,备受中外游客青睐。在喀什、和田、库车、莎车、托克逊等机械交通工具不足的城市,这种装扮漂亮,富有特色的马车、驴车随处可见。在广大的南疆农村仍然有数量很多的毛驴车,在山区和草原,牧民则主要骑马。
  现在时代变了,条件不同了,新疆主要交通干线已有火车、汽车或飞机联结,从城市到偏远乡镇,许多人都有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部分人更有了汽车。现代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已大大改变了丝绸古道落后的交通面貌。然而对于幅员辽阔的新疆来说,在交通方式、交通工具方面,传统与现代化还会并存一段时间。
  4.婚丧习俗
  婚姻新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婚姻习俗。这里仅择几个民族的传统婚嫁礼仪略为介绍。
  维吾尔族的婚礼隆重、热烈。领取结婚证后,选择一个好日子举行婚礼,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歌舞庆贺,热闹非凡。结婚这天,新郎由亲友陪伴着到女家迎亲。一路上弹琴打鼓,兴高采烈地来到女家举行“尼卡”(证婚)仪式,这种仪式由阿訇或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待新郎新娘肯定回答后,便把用盐水浸泡过的馕分给他们吃,意为“同甘共苦,永结良缘”。随后,由善于即兴咏唱的亲友代表女方家唱告别歌,勉励新娘做个好媳妇,新郎做个好丈夫。新娘告别家长之后,便蒙上盖头上彩车,在迎亲队伍的簇拥下,和新郎一起来到婆家。一路上吹吹打打,新郎还要不断向祝贺的路人施礼道谢。来到新郎家后,要举行“揭盖头”仪式。亲友们围着新娘,唱起喜歌。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新郎或者男方的一位客人将新娘的盖头轻轻揭下。之后客人入席吃喜宴。晚上举行麦西来甫,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婚后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陪同下,分别去向岳父母、公婆行礼问安。婚后一周内,双方家里彼此宴请亲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维吾尔族婚礼增添了不少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哈萨克族的婚俗习惯是同一个部落不能通婚,如欲通婚必须超过七辈,联姻的人家必须相隔7条河。哈萨克族的婚礼朴素而热闹,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同的是:不用毛拉主持婚礼,而是由伴郎、伴娘和大家一起唱歌,通宵达旦。婚礼当天,草原上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之后举行叼羊、赛马、摔跤、姑娘追等活动。晚上举行歌舞晚会,阿肯们弹着东布拉,唱着欢乐的歌,为新人祝福。
  高原民族塔吉克族的婚俗饶有风趣。婚礼历时3天,热闹隆重。第一天,新郎新娘要在自己家中打扮和准备。新郎要头戴缠绕红白两色布条的帽子,新娘要戴系有红白两色绸条的戒指。第二天,新郎骑高头大马,在亲朋簇拥下,去女方家迎亲。携带迎亲厚礼——一头肥羊,新郎要当众喝光新娘代表敬献的两碗放了奶油的牛奶。新郎饮毕下马,新娘奶奶要向新郎肩上撒些面粉以示祝福。新郎新娘交换缠有红白布条的戒指。晚上,阿訇为新婚夫妇证婚,令他们共饮一碗盐水,各吃一块羊肉。洞房花烛之夜,新郎在新娘家度过。第三天早晨新郎新娘同骑一匹马回到男方家。一路上,男女青年奏乐歌唱,十分热闹。马到门前,儿媳妇要在马背上喝完婆婆端上的两碗加了酥油的奶茶才能下马。然后踏着红毡,步入新房,表示新生活的开始。这天,宾客要欢歌对舞直至日落西山。
  俄罗斯族婚姻比较开放自由,与汉、维、哈、蒙等民族都通婚,其中与汉族通婚较多。婚礼特别隆重,新郎新娘去东正教堂,由神甫主婚、祝福,宣布“天主新配合的人不能分开”,唱诗班高唱赞美歌。仪式完毕,设席宴客。宴后举行舞会,新人先领舞,而后宾客亲友起舞,3天后,新郎送新娘回娘家。新娘父母端出面包和盐水,女儿、女婿各吃喝一些,这象征“生活”。然后端出酒,小两口各喝一杯,象征“美满和甜蜜”。
  丧葬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其丧葬仪式一般都遵从伊斯兰教的教规,实行土葬,盛行快葬,一般早亡晚埋,晚亡午葬。遗体一般在家中停放一天,最多不超过3天,由近亲守灵,等子女亲友前来吊唁与遗体告别。葬前为死者净身,并用白布裹尸,一般男的缠3层,女的缠5层。而后放入“激那孜”(清真寺专门用于抬运尸体的公用木架)中,由亲友抬进清真寺进行殡礼,阿訇念经并致悼词。礼毕,立即抬往麻扎(墓地),葬入墓穴。送葬时仅男子去,妇女不能去墓地。人死后,死者亲属服孝表示哀悼,男子头戴帽子,腰束白腰带,女子头戴白纱巾,穿白裙子。服丧期间(一般为40天),死者亲属不能参加娱乐、不能穿色彩鲜艳的服装。死者亡后的第3天,第7天,40天及一周年,都要进行“乃孜尔”(祭事),做大锅的抓饭招待亲友,并请阿訇念古兰经,这是对死者进行缅怀和悼念的主要活动。每逢死者的纪念日和古尔邦节、肉孜节,亲属都要去墓地为死者念经祷告,并为死者的坟墓培土,以示悼念。
  蒙古族传统的丧葬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形式。入殓前请喇嘛念经。死者亲属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设灵堂。野葬即天葬,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直到掉下来为止,然后把尸体置于荒野,让狼或野鹰吃掉,以此让死者的“灵魂升天”。如果7天后,死者尸体还在,便认为不吉祥,于是继续请喇嘛念经,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祷消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野葬已逐渐销声匿迹,土葬已成为主要形式。在城市则普遍实行火葬。
  锡伯族每家都有固定的坟地,实行棺木土葬。父母死亡立即烧香烧纸,全家举丧。过去在大门口、门槛上树一根长竿,竿上挂许多白纸穗,有的门上贴白纸,作为报丧标记。邻居亲友携纸箔吊唁。入殓后,择日出殡埋葬。死后7天、百天,家属都要上坟祭奠。每逢过年过节尤其是清明节,都进行扫墓,子女在服孝期间不能参加娱乐活动。现在,丧葬仪式大大简化,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大大减少。
  5.节日庆典
  新疆每年除了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之外,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其中有些节日同宗教信仰有密切联系。遇到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政府给有关民族的公职人员放假,民族群众用各种形式欢庆节日。
  肉孜节 又称开斋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盛大节日之一。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每年9月称为“斋月”。在这个月里,成年的穆斯林都要封斋(斋戒),他们只能在日落之后至日出之前进食,白天禁止吃喝,直到斋期结束才“开斋”,恢复正常的白天进食习惯。开斋日也就是肉孜节。节日期间,家家庭院整理一新,摆设着丰富食品,人人身穿节日盛装,相互“拜年”酬宾,到处可见歌舞游乐的场面。节日清晨,男性穆斯林都要到清真寺做礼拜。肉孜节来源于伊斯兰教,但现在已演化为民族节日。为了生产和生活的方便,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在斋月期间不封斋,而把肉孜节作为传统节日来庆贺。
  古尔邦节 又叫宰牲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意为“宰牲”。它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统演变而来的。古尔邦节的时间为肉孜节后70天,即回历的12月10日。节日清晨,穆斯林们要沐浴更衣,去清真寺做礼拜,然后回家来杀羊烹肉。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食物,走亲访友,相互祝贺。城乡到处可闻欢快悦耳的鼓乐之声,男女老少参加各种形式的歌舞、游戏等庆祝活动,其热闹程度胜过肉孜节。
  西迁节 又称“四·一八”节,是新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人民西迁纪念日。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朝从东北各地抽调锡伯族官兵千余名,连同眷属共3000多人,前往新疆永久驻防。这一天是他们离开盛京(沈阳)踏上征途的日子,因此,新疆的锡伯族人都要进行庆祝活动,欢聚一起,歌舞、射箭和相互祝贺,重温本民族卫国戍边艰苦创业的光荣历史。
  那达慕大会 是蒙古族人民的节日盛会,每年6~8月进行。“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娱乐”、“游戏”。届时,各地牧民身着盛装,纷纷骑马、乘车从四面八方聚集草原参加盛会。那达慕大会已有700年的历史,开始只是进行射箭、赛马、摔跤等活动,现在还增加了文艺演出、物资交流、贸易等内容。大型那达慕大会有数万人参加。每年7月中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塞里木湖畔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巴音布鲁克草原,都要进行3天到一周的那达慕大会,成为该州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盛会。
  灯节 又称“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伊斯兰教历每年的8月15日过此节,节期两天。节日头天晚上,全家人围坐一圈,家长先做祈祷,而后呼唤每个人的名字,被叫者必须应声回答,然后将蜡烛一起点燃,以示吉庆。接着全家做祈祷,祈求真主庇佑全家平安,牲畜兴旺。然后共进节日晚餐。入夜,家家要在房顶上燃一支特制的酥油火把,叫“点天灯”,意思是召唤吉祥。家家屋顶上火光熊熊,耀人眼目,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第二天晚上,家长带领全家大小到家族的墓地祭扫,并在墓地上共进晚餐。
  另外,新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还有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吾尔、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诺吾鲁孜节,满族的颁金节,塔塔尔族的撒班节,俄罗斯族的复活节等。蒙古、锡伯、达斡尔等民族还同汉族一样过春节。
  6.礼节
  新疆的少数民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他们待人接物,迎宾待客,都有传统的规矩。亲友见面,一般都要相互行礼问候。维吾尔族人在见面时,先将右手放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斜,握手问好,互道“萨拉木”(问候语)。妇女相见,互相拥抱,脸贴脸,甚是亲热。哈萨克族人的见面礼数和维吾尔族人相近。但在哈萨克牧民中,亲友见面要先问牲畜平安,然后才问候家人平安。
  新疆各民族素以热情好客见称,客人临门,无论认识与否,都要出门相迎,热情款待,拿出最好的食物给客人吃。如客人留宿,则拿出最好的被褥给客人用,客人走时,总是把客人送至大门外。对尊贵的客人和远道而来的亲戚,则宰羊或马驹,做手抓肉招待客人。用茶点时主人会频频为客人斟茶,并端起桌布上摆着的食品请客人品尝。进餐时,哈萨克族要先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用刀割一块腮帮肉给席中的长者,再割一只羊耳给在坐的最幼者,然后为自己割一块肉,最后把羊头还给主人,接着大家才开始共享美食。
  少数民族待客和做客都十分讲究礼节。如在炕席落坐,须跪坐或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朝天。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手后切忌乱甩手上的余水。喝茶时如已喝够,可用手捂一下碗口或杯口示意,否则,主人还会接二连三地给你斟茶。吃馕或油饼、馓子时,要先掰成小块吃,切勿拿整个啃吃。进餐时,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不要把手上的食物再放回去。餐毕,如主人做“都瓦”(一种宗教仪式。先伸出双手,用手心抚摸一下面颊),客人可跟着做,也可以不做,但不要站起或东张西望。待主人收起餐布、食具,客人方可离席。无论吃饭或交谈,最忌讳吐痰、擤鼻涕、挖耳朵、放屁等,否则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
  在牧区,如骑马到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毡房去,切勿在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着报丧或有其他不好的消息。一般应绕到毡房后面下马。蒙古族还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应将马鞭挂在鞍上,或者把马鞭隐蔽起来。不要随便踢打牲畜,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追打猎犬和看门狗。牧区少数民族群众还忌讳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和牲畜,他们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和牲畜带来不吉。
  7.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众多,异彩纷呈。最常见的有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射箭、高空走绳等。
  赛马 常年生活在山区、草原的新疆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民族,都喜爱赛马运动。尤其是世代生长在天山、阿尔泰山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更是酷爱赛马,竞赛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盛大节日里,常举行群众性的赛马大会。参加比赛的骑手们把各自的马打扮得漂漂亮亮,比赛开始,只见男女少年骑手扬鞭催马,获胜的马匹受到赞赏,给马首披红挂彩,骑手更是备受嘉奖,观赛者欢呼喝彩。现在赛马已增添了许多新项目:障碍赛马、越野赛马、马球、马上射击以及马车驾驭赛等,十分惊险精彩。
  叼羊 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群众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等族牧民群众更擅长这种独特的马上运动。比赛开始时,主持叼羊比赛的人,把割掉头的一只山羊放在赛场中心,参赛者骑上骏马,听一声令下,便一哄而上,争抢羊只。抢到羊的人飞快奔跑,其他骑手则拼力追逐,往往是“猎物”一再易手,人马搅成一团,惊险“镜头”频频出现,观众欢呼的声浪此落彼起。抢到羊并骑马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姑娘追 它是哈萨克族青年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活动,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一般在夏秋季节繁花争艳的草原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开始时青年男女骑马向指定地点并辔慢行,去时小伙子可以任意向姑娘逗趣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不能生气。返回时小伙子须在前策马奔驰,姑娘则在后紧追不放,挥鞭追打,引得观众阵阵哄笑。如果姑娘本来就对小伙子中意,则自然就会鞭下留情,只听头顶鞭响,却不见鞭梢落身。这种游戏怡情逸趣,场面热烈,妙趣横生。
  摔跤 是新疆少数民族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民间节日、喜庆的助兴节目。参赛者都是男性,体力相当者结对角逐。摔跤形式多种多样,有抓腰带摔跤、抓腿带摔跤、抱腰缠腿摔跤、马背摔跤,还有捆住双腿只凭上肢摔跤等等。都以摔倒对方为胜。现在各民族还采用了国际式、中国式等摔跤比赛规则,更加丰富了群众性摔跤运动。
  射箭 新疆蒙古、锡伯、哈萨克等民族都有骑马射箭的历史传统。特别是素有“射箭之乡”称号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人民,更是普遍喜爱射箭。以此作为本民族体育运动的主要项目。锡伯族的射箭有着悠久的历史,锡伯族男儿以能当一名神箭手而引为光荣。从前锡伯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要举行射箭考试和比赛。现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射箭队员,在国内外的许多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夺得多枚金牌和银牌,为祖国和家乡争得了荣誉。
  高空走绳 维吾尔语称“达瓦孜”。它是维吾尔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高空走绳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在南疆喀什、莎车一带尤为盛行。一般是选一开阔广场,在广场中央竖一木杆,高约30米,从杆顶斜拉一根粗大的数十米长的绳索,下端在地面牢牢固定。表演者手持横杆,不系保险带,在唢呐,羯鼓声中踩绳而上,边走边表演侧身走绳,蒙眼走绳,倒立走绳,飞身跃绳等绝技,一直踩绳而到达杆顶。那险象环生的表演,令观众惊叹不已。南疆的达瓦孜世家,代代传艺,绝技不衰,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国内许多表演中,达瓦孜征服了所有观众,深受各族人民喜爱。1997年6月22日,达瓦孜第六代传人、新疆杂技团演员阿迪力·吾守尔用13分48秒时间走过了架设在长江三峡长达640.75米的钢索,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2000年10月6日,阿迪力·吾守尔以52分13秒跨越了架设在衡山主峰祝融峰至芙蓉峰之间1399.6米的钢索,再次创下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被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空中勇士”称号。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