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浓郁多姿的风土人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904
颗粒名称: 三、浓郁多姿的风土人情
分类号: K892
页数: 8
页码: 043-0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民族众多,风俗奇异,中外游客一踏上新疆的土地,就可以领略到那浓郁而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情。
关键词: 新疆 风土人情

内容

新疆民族众多,风俗奇异,中外游客一踏上新疆的土地,就可以领略到那浓郁而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情。
  1.歌舞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满等民族都能歌善舞,独具特色。远在汉唐时期,西域乐舞就已载入史册。当时列为官制大曲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于阗乐》和风靡朝野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都来自西域,即今新疆一带。
  新疆歌舞中以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最负盛名。它继承了古代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于阗乐的艺术传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驰名中外的维吾尔族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音乐之母”。它是一部维吾尔音乐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中以《赛乃姆》、《刀郎》、《盘子舞》等为代表。当代舞蹈创作中,以《种瓜舞》、《摘葡萄舞》最为著称,这两个舞蹈曾荣获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银牌和金牌。维吾尔族舞蹈艺术,女性姿态优美舒展,男子矫健奔放。
  麦西来甫是融维吾尔族音乐舞蹈艺术于一炉的群众自娱形式。新疆各地的麦西来甫都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内容、形式、规模也有差异。在众多的麦西来甫中,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刀郎麦西来甫”最负盛名。它比较集中地保存了维吾尔族古老的娱乐集会的特点、风格。
  哈萨克族酷爱即兴歌曲,俗谚说“骏马和歌是哈萨克族的翅膀”。特别在高山、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经常骑着马,怀抱东不拉,自弹自编自唱,喧叙情感与故事。歌调多运用诗的旋律,形成音乐与文字的统一。在哈萨克族中,有专门弹唱民歌和民族叙事诗的歌手“阿肯”,每年各地都要举行“阿肯”弹唱会。哈萨克人也喜欢民族舞蹈,舞姿刚健,风格粗犷,表达了马背民族豪爽的性格。
  新疆蒙古族男女老少均能歌善舞,尤以唱赞歌而饮誉。民间艺人演唱的《江格尔传》,能唱几天几夜。民间歌曲以长调(一种散板的牧歌)为主,短调(或称小调)为辅。长调歌曲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各地自有特色,从不互相传唱。短调歌曲节拍固定,曲调流畅,无严格的地方性,各地所唱大致相似。新疆蒙古族人民喜欢的乐器是马头琴,还有四胡、三弦等。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沙吾尔登”、“安代”、“酿酒”舞等。其中“沙吾尔登”在新疆蒙古族中最为流行。
  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的歌舞也很独特。他们用雄鹰的翅骨做成笛子,在手鼓、热瓦甫的伴奏下,吹起鹰笛,引吭高歌,一唱众和,曲调悠扬,令人陶醉。塔吉克族人常以雄鹰自喻,舞姿多模拟雄鹰的动作,回旋飞翔,节奏鲜明,舞姿矫健,同时又轻快活泼,诙谐多智。
  除上所述,新疆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回族、俄罗斯族等民族,无不有其丰富优美的民族歌舞。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宝库,为新疆这个“歌舞之乡”呈献了一朵朵盛开的奇葩。
  2.风味美食
  新疆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佳肴,品种繁多,令人垂涎欲滴。
  馕 是维吾尔族主要的日常食品。是用馕坑烤制的一种圆形的面饼。多以发酵的面为主要原料。辅以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盐、糖等作料。馕的品种很多,因和面及添加剂成分、形状、烤制方法的不同而名称不同。馕富有营养、香酥可口,又极耐贮存,因而也为其他民族所喜爱。城镇都有烤馕、卖馕的小作坊(俗称馕房)。维吾尔族家家都会制作烤馕(俗称“打馕”)。吃馕时常要配以茯茶、奶茶或肉汤。
  薄皮包子、烤包子 是维吾尔族喜爱的食品之一。薄皮包子的面皮要擀得很薄,把切成小丁块的羊肉、洋葱、孜然粉和精盐、胡椒粉等加入少量的水拌匀,制成包子馅。皮与馅包成鸡冠形(稍带花边),入笼用旺火蒸熟。包子色白油亮,皮薄如纸,味极丰腴。烤包子即是将包好的包子放进馕坑里烤熟,至皮色黄亮,取出食之,皮脆肉嫩,香而不腻。
  抓饭 维吾尔语称“朴劳”,是维吾尔族待客、节庆必备的美食。按民族的传统习惯,多在净手后直接用手抓食,故称“抓饭”。新疆其他各民族也都喜欢吃抓饭。其原料为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孜然、油、盐等。吃时盛在浅底大盘中,众人围盘抓而食之,也有分装碗碟,用小勺、筷子进食的。抓饭不仅是营养丰富的“大补”之饭,也是省时省力、饭菜俱全、众口好调的理想食品。所以维吾尔人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者过“乃孜尔”时,多用抓饭来招待宾客。
  烤羊肉串 在新疆,不论是城市喧闹的大街,还是偏僻的集镇小巷,随处可见长条形的烤肉炉,可品尝烤羊肉串的嫩香。它的制作方法很特别:将嫩羊肉切成薄片,穿在铁钎子上,均匀地排放在燃着无烟煤的铁皮烤炉上,边烤边往肉片上撒些精盐、孜然粉和辣椒面。上下翻烤至黄熟,食之肥嫩热辣,肉香四溢。现在,新疆的烤羊肉串已风靡全国许多城市。
  烤全羊 烤全羊是新疆的一大名馔,在新疆的美食佳肴中位列榜首。烤制方法是把一二岁的小肥绵羊,宰杀后清除内脏,先用精盐内外擦抹,再抹上由鸡蛋、面粉、胡椒、孜然调制的酱,然后用一根干净圆木棍从头至尾将羊穿起,放入用碳火烧热的馕坑中,严封炉口,焖烤一两小时,待全羊皮色金黄,即可食用。烤全羊是维吾尔族人民招待贵宾时的上等名菜。宴席上由主人或宾客手持小刀,将全羊切割成小块,分而食之。在乌鲁木齐、南疆等城镇巴扎上,设有现烤现卖的烤全羊摊位,专门剁块售卖。新疆各大宾馆饭店在上烤全羊时,是将羊放在餐桌上,在羊头上系一条红色彩绸,打成花结,羊嘴衔上一捋香菜或芹菜,犹如一只活羊卧伏吃草。
  手抓羊肉 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都非常喜爱的传统肉制品。其做法是将大块新鲜羊肉入锅,以清水煮之,煮至肉将熟时放入少许精盐,或放点胡椒、姜片。羊肉煮熟捞起,盛于大盘中,上面再放些洋葱。吃时用小刀将大块羊肉切成小块小片,以手撮而食之,肉嫩味鲜,吃法古朴。
  奶茶 奶茶是新疆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在新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群众,所用的茶叶、喝茶的用具以及奶茶的制作方法也各有差异。哈萨克族喜欢喝米心茶,蒙古族喜欢喝青砖茶(又称黑砖茶)。而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民族喜欢喝茯砖茶。奶茶做法简便,将茶煮开后,再加入鲜奶,煮至茶乳交融,加盐即成。有时还放入一些酥油,这种奶茶蛋白质丰富,脂香喷鼻,多喝能解渴耐饥。若到草原上牧民家里做客,主人必先敬以奶茶,客人可以慢慢喝之,多少随意。
  马奶子是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最喜爱的饮料,用马奶发酵酿制而成。它味带咸酸,微喷酒香,饮之清凉适口,沁人心肺,帮助消化,健胃益身。多喝能催眠,令人陶然入睡。酿造方法简便:将刚刚挤下来的鲜马奶装进牛皮缝制的皮桶中,再放入陈奶酒曲,经过几天发酵,便可饮用。夏秋间如到新疆牧区旅游,便可一尝马奶子的滋味。
  大盘鸡新疆汉族近年来创制的地方菜。以沙湾大盘鸡最有名。是在原炒辣子鸡块的基础上创新的佳肴。大盘鸡是和面条混合吃的菜,其特点有三:一是整鸡炒一盘,用大盘盛,故得名大盘鸡;二是面条像皮带那样宽,俗称皮带面;三是辣子多,辣味足。此菜一经创制,即风靡全疆各地。做法是放花椒在油里炸一下捞出,放鸡块炒片刻捞出,再放干红尖辣椒过油。复将鸡块放入锅内,与辣椒同炒,这时放酱油、葱、鲜姜、胡椒粉、盐等,将皮带面煮熟后捞起。放入大盘鸡中拌着吃,其味又香又辣。现在用同样的烹饪方法还创新了大盘兔、大盘肚、大盘鱼等菜,其风味也很独特。
  3.民族工艺品
  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状况,形成了其独特的动植物结构与性能。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培育、利用、发展了这种自然资源,创造出许多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手工艺品,以及独具特色并享有盛誉的土特名产。
  地毯 新疆是我国地毯业的发祥地。新疆地毯素以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民族特色鲜明而驰名于世,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新疆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东方式地毯”之称。
  新疆地毯以和田地毯为代表,其图案和配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多层边框,花纹对称,几何图形内填入品类繁多的纹饰(如各种动物及花卉、果实、叶蔓、浪花纹等),结构严整富于韵律,活泼多变富于生活情趣,色彩丰富绚丽,格调清新明快。其原料多采用粗而不黏、坚韧富于弹性、光泽好、强度大的和田羊粗秋白毛。将染色的羊毛线在经线上手工打结,经过编织及后期的化学水洗和热烫光等十数道工艺制成。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主要用于室内装饰,有铺毯、挂毯、坐毯、拜毯、褥毯等种类,是新疆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曾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并在“1991中国旅游商品评比”中荣获“天马银奖”。新疆地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北京人民大会堂、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美国纽约纺织品博物馆等都珍藏有新疆现代及16~19世纪生产的地毯。国际友人赞誉新疆地毯为“中国文化艺术的象征”。
  玉石与玉雕 新疆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玉石产地。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均产玉石,素有“金玉之邦”的美称。新疆玉石品种繁多,有和田出产的白玉、羊脂玉、青玉、墨玉,还有产自且末县阿尔金山的金山玉,产自哈密、玛纳斯等地的天山碧玉、黄玉,产自奇台、克孜勒苏的水晶、茶晶、发晶等。其中尤以和田玉为上品。和田玉以晶莹美丽、温润光洁、坚实缜密而驰名中外,白的洁净似雪、绿的青翠欲滴,黄的光亮纯正,黑的素雅古朴,以白玉最受人喜爱,其中优质品羊脂玉乃是世界上罕见玉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家支持下,和田、且末、玛纳斯等地有选择地大量开采玉矿,供内地及本地加工雕琢工艺品。60年代建于乌鲁木齐的新疆玉雕厂,是生产玉石工艺品的专厂,产品繁多,有各种仿古器皿、人物雕像、鸟兽花果形象及装饰配件等多种形式类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民族情趣和特殊的艺术魅力。许多装饰佩件、陈设小品,诸如鸡心、串珠、项链、戒指和夜光杯等,甚受国内外旅游者的赏识,各种高档玉雕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花帽 维吾尔语称为“朵帕”,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手工艺品。新疆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都有戴花帽的习惯。各民族、各地区的花帽,花纹、样式各具特色,花帽的不同样式可以作为区别这些少数民族的标志之一。以维吾尔族的花帽为例,大多呈四楞形,是将手工绣好的四瓣,以顶为中心缝合起来,套在木制帽框上成形,最后镶上黑绒布边而成为立体小花帽。它可按缝折叠以便于携带和保存。花帽上,一般用黑白两色或彩色的丝线绣上花纹图案。常见的图案有花卉、果实、鸟雀、星月等形状以及几何图案。花帽的种类繁多,从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可以分为:丝线平绣、丝线结绣、钩花刺绣、扎绒刺绣、串珠片绣等等。按图案纹样可分为:单独适合纹样,满地散花纹样、巴旦木花纹样,以及十字对称纹样等。按地区不同,又以喀什的男式巴旦木花帽、和田女式格子架花帽、库车女式串珠镶片鼓顶花帽、吐鲁番色彩浓烈灼艳的花帽、伊犁扁浅圆巧淡雅大方的花帽以及哈密纹样繁茂细致、色彩鲜艳的花帽等为代表。此外,根据对象不同还有儿童帽、青年帽、妇女帽、老人帽及阿訇帽等区别。每逢节日喜庆、歌舞盛会,维吾尔族人都要戴上花帽装饰打扮自己。花帽也是馈赠亲朋的贵重礼品,还是姑娘向小伙子表达爱情的信物之一。近年来许多地区建立了专门生产花帽的作坊和工厂,以满足本地民族群众和国内外旅游者的需要。
  爱得来斯绸 “爱得来斯”即扎染之意。这种丝绸采用我国古代的扎经染色工艺,按图案的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染色而成。染色过程中图案轮廓因受染液的浸润,有自然形成的色晕,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既增加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面,又形成了爱得来斯绸纹样的富有变化的特色。爱得来斯绸有两大片区,一是喀什、莎车,以色彩绚丽鲜艳、图案细腻严谨著称,常用翠绿、宝蓝、杏黄、桃红、金黄等色;二是和田、洛浦,讲究黑白效果,纹样粗犷奔放、色彩简洁明快,常采用黑底白花或白底黑花或红白、蓝白,兼配以小块金黄、宝蓝、翠绿、橘红做点缀,使色彩简洁而富于变化。爱得来斯绸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民族特色和自然地理特点,充分表现出维吾尔人的审美情趣。
  英吉沙小刀 新疆有四大名刀,即英吉沙小刀、伊犁沙木萨克折刀、焉耆陈正套刀和莎车买买提折刀。其中,英吉沙小刀以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著称。既实用又美观,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尤其受维吾尔族群众的欢迎,1987年荣获全国旅游工艺品评比第一名。英吉沙小刀是以其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的。约有300年的生产历史。英吉沙小刀做工精细,以优质钢板锻打成型,锉平磨光后,以传统技术淬火而成。小刀形状有弯、直、箭、鸽等式样,造型美观,刀体平整光亮,刀把雕刻不同式样的花纹、图案,且戳有维、汉文“英吉沙”的标志。刀刃锋利经久耐用,遇硬不崩口,并配有精致的刀鞘。英吉沙小刀有20余种,40多个花色式样。新中国成立后,轻工业部门为促进这种名牌小刀业的发展,投资数十万元,组织近30名艺匠,建成英吉沙小刀厂,既采用现代工艺技术,又保持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在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和民族用品展销会中,都有英吉沙小刀展出。现远销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
  4.民族乐器
  素以“歌舞之乡”著称的新疆有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独特的民族乐器,吹拉弹击样样俱全,这是从古代西域乐器继承和发展而来。这些乐器不仅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也是一种精致的手工艺品。
  热瓦甫 维吾尔族弹拨乐器,木制琴身,半球形音箱,以羊、驴、马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全长约90厘米。通常使用五弦,用拨子弹奏。音色清脆柔和,适宜独奏,也可供伴奏、合奏。琴身还用兽骨镶以民族图案,工艺精巧。
  弹布尔 维吾尔族弹拨乐器。琴身木制,琴柄修长,有140多厘米,是维吾尔族乐器中最长的一种。琴柄上镶嵌着骨质的装饰图案。音箱瓢形,以整块薄木平板贴面,面板上有一对眉状音孔。五弦,用拨子弹奏。音色明净、悦耳。多用于独奏或伴奏。
  都塔尔 维吾尔族弹拨乐器,为普及性民族乐器。琴身造型与弹布尔近似,但只张二根丝弦,用手指弹拨。音量较小,音色圆润。多用于自弹自唱或仅用小手鼓伴奏弹唱。
  东布拉 也称“冬布拉”,哈萨克弹拨乐器。琴身多用桦木或红松木制作。琴腹梨形或铲形,张两根铜丝弦,用右手弹奏,音色铿锵动听。哈萨克人喜欢用这种乐器自弹自唱。在哈萨克牧民居住的草原上,哪里有毡房,哪里就有东布拉的琴声。当地谚语:“骏马和东布拉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
  萨塔尔 维吾尔族拉弦乐器,瓢形木制琴箱,琴杆较长与弹布尔近似,有18根丝弦品位和若干高音品位。用马尾弓子演奏。音色清净优美,为维吾尔族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
  达甫 又称手鼓。维吾尔民间打击乐器。圆形、木框,蒙羊、马、驴或蟒皮。木框内装有许多小铜环或小铁环,演奏时双手交替击鼓发音。是维吾尔民族乐队合奏和伴奏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
  库木孜 柯尔克孜族弹拨乐器,木制音箱,以琴杆为指板,张三弦。一般用于自弹自唱,加之生动诙谐的表演,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那艺 又称鹰笛,是塔吉克族音乐的象征。用鹫鹰翅骨制成,全长约20厘米,管直径1.5厘米,中空,设有簧和哨嘴,竖吹,下半部有三个发音孔,音色清脆悦耳。可与其他乐器组合合奏,也可独奏。鹰笛深受塔吉克人喜爱。在我国为塔吉克族独有。
  5、新疆瓜果
  新疆盛产瓜果,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新疆的瓜果,种植面积大,分布广,品种多,品质好。常见的有葡萄、哈密瓜、西瓜、香梨、杏、桃、无花果、樱桃、石榴、核桃、巴旦杏等,优良品种达数百种。
  6、巴扎
  新疆各族人民特别是维吾尔人具有重商、经商的传统。新疆各地的巴扎,就是他们长期从事商贸活动的场所。
  “巴扎”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它遍布新疆城乡。在南疆维吾尔人聚居的地区,差不多每个乡镇、交通路口都有巴扎。这里平时有若干店铺,供售日杂百货。一到巴扎天(每星期一次,多在星期五或星期日,相邻的几个巴扎,一般在时间上是错开的),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巴扎。小商小贩们抓住时机,在巴扎上占位设摊,扬声叫卖。一些农民也把自己生产的瓜果、粮食、羊只、手工制品等拿到巴扎上兜售。卖小吃、酸奶饮料的穿插其间,一时人如潮涌,热闹非凡。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给古老的巴扎增添了新活力。今日的巴扎已作为繁荣城乡商业活动的重要手段,不断地充实、更新。巴扎,既是当地农牧副产品的集散地,外地外省商品乃至进口商品的销售市场,又是当地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以及展示当地民情风俗、特产风味的广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近年来,到新疆旅游的中外客人多爱到巴扎逛游、购物,体会西域巴扎的风情。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