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8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分类号: X171.1
页数: 8
页码: 021-0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其中包括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疆、生态环境建设、自然保护区等。
关键词: 新疆 生态环境 保护建设

内容

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疆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由新疆绿洲生态和绿洲经济的区情决定的
  绿洲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不可自我修复性的典型特征。绿洲生态系统是绿洲经济活动的源泉,绿洲经济是一种直接与生态系统相联系的经济,具有典型的生态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意味着绿洲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绿洲生态系统的循环转换以及与这种循环转换相联系的各种条件,如自然资源、交通、通讯等。只有这些条件得到合理的配置,才能促进建立一个向更高生产力层次发展的绿洲经济结构。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绿洲的经济活动只有遵循绿洲的生物群落组合和能量转化的规律,绿洲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绿洲的经济才能顺利发展。超越了绿洲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破坏了系统内部聚居与扩散的物质正常循环,建立在这一特定空间之上的经济活动,将会因为物质基础的崩溃而无法进行下去。
  新疆绿洲生态与绿洲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目标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疆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新疆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过渡阶段,推进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是新疆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实践已经证明,在新疆这样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某些资源并不富足的地区,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疆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途径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具体体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消除贫困,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永续再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有利于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新疆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生态环境建设
  近20年来,在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新疆的环境保护和建设成就斐然。主要表现在: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环境问题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执法氛围。多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相继启动和实施,如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山和阿尔泰山百万亩山林再造工程、防治荒漠化工程、塔里木河干流治理工程、“13211”环保行动计划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为大规模展开生态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累计人工造林面积25.5万公顷,封育恢复荒漠林52万公顷,其中恢复改造胡杨林42万公顷,新增4万公顷,人工绿洲面积扩大。全疆85个县市及131个农牧团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治理盐碱地47万公顷。累计建设人工草地80万公顷,改良草地96万公顷,围栏草地60万公顷,全疆近70%的牧民摆脱了天然畜牧业,实现了定居、半定居。
  当前新疆正处于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以及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无疑会给新疆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发展观由主要强调经济增长转向注重可持续发展,已将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新疆大开发的重点领域,正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面对压力,实施这些重大工程对于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改善新疆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具有现实意义。
  1.山区天然林保护工程
  新疆地表水资源总量的89.7%来源于山区,山区天然林资源,是巨大的绿色水库。新疆山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系国有林及林中空地、疏林地、林缘下限外延150米及火烧迹地、采伐迹地、退耕还林等地段上进行。计划公益林建设总规模为76.49万公顷,工程期为1998~2010年,平均每年人工造林3500公顷、森林抚育4340公顷,人工促进天然更新7000公顷,封山育林4.4万公顷。项目的实施将恢复天然林资源的良好生长,增加水源涵养作用,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
  2.两大沙漠边缘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新疆两大沙漠边缘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项目,以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化治理为重点,目的在于从根本上遏制风沙蔓延的趋势,消除风沙危害,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总规模为393.53万公顷,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防护治理工程建设规模为152.67万公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保护治理工程建设规模为240.86万公顷。在总规模中,营造防风固沙林58.67万公顷,飞播造林3.67万公顷,封沙育林育草179.26万公顷,植被保护151.93万公顷,同时建立配套的种子、苗木繁育基地。
  3.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工程
  近几年,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建设源流,改造上中游,拯救下游”的方针,以源流灌区节水、地下水开发和塔里木河中下游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合理调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为突破,保证干流沿岸及中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用水,有效扼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远期,以源流山区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和干流上游治理为重点,保证源流向干流的输水和干流上游的合理用水;适时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逐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塔河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可控性为突破口,通过源流区节水工程、地下水工程和在上、中游修建堤防工程、分水枢纽工程、引水工程、水库防治工程,使三源流汇合处向塔河干流年平均输水46.5亿立方米,并确保向大西海子以下输水3.5亿立方米,满足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天然植被恢复和更新用水。塔河林业生态工程以引洪封育、恢复荒漠天然林为突破口,以提高胡杨林郁闭度和覆盖率为重点,到2005年,恢复和保护荒漠天然林60.42万公顷,其中胡杨林44.66万公顷,退耕还林1.43万公顷,人工造林1.43万公顷。到2010年,再恢复和保护荒漠林103.78万公顷,其中胡杨林42.5万公顷。草地生态工程以引洪封育天然草地和人工种草为突破口,以保护和恢复荒漠草地,提高草地盖度和改善生长状况为目标,到2005年,改良天然草地5.33万公顷,发展人工草地2.13万公顷,建立经济植物保护区2.06万公顷。
  4.节水灌溉工程
  新疆农业属于典型荒漠生态环境的绿洲灌溉农业,水利是新疆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走以节水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的道路,是实现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解决新疆农业干旱缺水问题,加快新疆水利建设步伐,尽快满足工农业生产对水需求的客观需要。
  新疆节水灌溉项目主要以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积为目的,项目主要在9个地、州(市)、34个县(市)建防渗渠道1274公里,更新和改造机并2296眼,推广田间节水灌溉11万公顷。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增、节水量8.67亿立方米,调整种植结构面积9.38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1.05万公顷,发展经济林3.38万公顷。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地改善灌溉体系和绿洲及绿洲边缘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5.艾比湖区域生态保护与整治工程
  艾比湖区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旨在扩大湖水面积,扼制天然植被衰退,减少风沙浮尘天气,减缓沙漠扩展速度,抑制艾比湖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十五”期间,艾比湖区域综合治理工程以防风绿化、治理艾比湖干涸湖底和发展节水灌溉、稳定湖泊面积为重点,加强荒漠植被保护和恢复、治理沙源,初步扭转艾比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尽早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进一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两方面对水资源需求,使区域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6.生态环境监测网建设项目
  新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被破坏,恢复十分困难。因此,建立一个系统的、监测项目齐全、覆盖全疆而且信息传递及时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新疆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随时掌握生态环境的最新动态,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新疆生态环境监测网的建设,包括环境资源卫星地面信息接收处理站、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中心、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牧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水文环境监测系统及气象监测系统等在内的综合性环境监测网。主要内容为建立80个生态环境监测站、40个无人职守自动观测站。建成区—地—县—监测站信息传输网。生态环境监测网建成后,能掌握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状态并做出变化预测,为政府及决策部门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科学依据。
  7.博斯腾湖水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
  东泵站引水工程:配合西泵站引水工程加大湖水横向环流,加速湖水循环,促进湖水淡化,改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提高孔雀河供水的保证率。
  焉耆盆地水源地工程:通过开采地下水,使焉耆过丰的地下水位降低3米左右,增加入湖淡水,使博斯腾湖水矿化度下降至1.16g/L以下。
  博斯腾湖芦苇湿地恢复工程:重点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主体芦苇的面积,增强其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为其他生物种群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加大对湖区废水治理,并通过水利工程,使入湖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入湖水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农田废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入湖盐污染物消减率达到40%以上。
  8.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
  新疆生物多样性富有独特性,在我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新疆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包括建成8个自然保护区(目前已建成2个),10个野生动物禁猎区,2处湿地保护合理利用示范区;建设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包括野生动物繁育救护中心21个,珍稀动植物培植基地4个,濒危物种种质基因库1座。通过这些工程建设,将建成一个结构比较合理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管理网络,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将发挥重要作用。
  9.鲁木齐市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乌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的治理主要针对煤烟型污染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通过改变燃料结构和利用方式,发展集中供热、热电联供,推广燃气、燃油及其他清洁能源的使用,逐步形成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到2005年,冬季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控制在300微克/标立方米。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完成市南区、市中区和市北区3个集中供热片区的建设工程,使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70%;加快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建设,使日供气达到30万立方米,积极扩大工业、服务业等用气规模,同时不断扩大液化石油气供应量,使城市气化率达到99%。“十五”期间,工业治理结合“一控双达标”工作,实施在线监测,全面稳定达标工程,对锅炉烟尘的治理主要侧重于引进、推广先进炉型和技术,采用新型高效除尘设备;水泥行业要逐步将熟料生产迁出市区,向原料地转移;下大力气治理汽车尾气,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
  三、自然保护区
  新疆共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保护面积20.42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土地面积的12.3%。建成森林公园4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个。
  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同时,全区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投入显著增加,污染物排放基本得到控制,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保持了生态环境整体稳定和局部改善。但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中,来源于工业的污染物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新疆按照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的总体设想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把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使大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相协调。加强对天然林、草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加大退化草地的治理力度,加快湖泊湿地生态综合治理。抓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遏制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扩大的势头,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力度。
  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近几年重点实施六大工程。
  1.抓塔里木河干流中下游治理,通过加强管理,兴修控制工程,整治疏浚河道,保护胡杨林和草地等措施,基本控制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重建“绿色走廊”,保护新疆与内地的战略通道的畅通。
  2.全面开展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化治理,加强对荒漠植被保护,采用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推动生态林、经济林、防护林建设,遏制两大盆地南缘沙漠化的趋势。
  3.积极进行艾比湖区域生态保护整治,严禁毁林开荒,发展节水农业,建设防风林体系,通过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增加生态用水,稳定湖水面积,改善湖区水质,使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4.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对山区天然林的采伐,制止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加大对平原天然林的封育和恢复力度,扼制新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5.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利时机,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积极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绿洲生态环境。
  6.实施乌鲁木齐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变城市能源结构,积极采用清洁能源。推广集中供热,加快治理现有大气污染排放源,从严控制重污染工业的发展。保护饮用水源,防治水资源污染。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