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疆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8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新疆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分类号: X171.1
页数: 7
页码: 015-02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其中包括了新疆开发历史的简要回顾、影响新疆生态环境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工绿洲的拓展及其天然绿洲的保护等。
关键词: 新疆 开发 生态环境

内容

一、新疆开发历史的简要回顾
  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全疆各地多有分布,表明当时人们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频繁迁徙。而且这些遗址中的一些文物与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同类遗址文物有相似性。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新疆与这些地区已存在一定的联系。另从疏附、阿克苏发现的以磨制较大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来看,反映出当地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新疆城镇兴起的历史最早是西汉时期西域城郭诸国。当时南疆已进入农业社会,在水资源丰富的河流下游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形成人类活动密集的绿洲地带。“西域三十六国”主要是依托绿洲形成的。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兴盛,西汉政府在当时的龟兹国乌垒城设置最高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与南疆不同的是,北疆为广阔草原地带,以牧业为主,因“逐水草而居”,城镇很少。随着唐朝在北疆设置北庭都护府,并在东疆地区实行了郡县制,北疆和东疆城镇逐渐增加,经济得到发展。随着清政府在北疆伊犁地区设置新疆军政最高机构——伊犁将军府,伊犁九城和塔城成为清朝新疆商业较发达的区域,迪化(今乌鲁木齐)、古城(今奇台)、巴里坤等地随着屯田移民,人口增多,经济得到发展。清朝后期的新疆屯田,特别是民国前后大规模的民屯以及解放后各种形式的屯垦移民,由于移民绝大多数安置在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一带,因此这一区域经济实力迅速发展壮大,以首府乌鲁木齐尤其突出,并带动了其周围区域的发展。
  历史上南疆以农为主,北疆以牧为主。
  天山北麓一带经济开发与发展较快。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抓紧粮食生产,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一步确立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强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在大规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的基础上,各地根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调整了农业结构和布局,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地域优势得以发挥,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伊犁河谷平原、天山北麓等地的商品粮基地,结束了南粮北调的局面。南疆地区在粮食自给、小区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植棉优势,开辟了新兴甜菜产区,加快了瓜果、农区畜牧业、蚕桑业的发展;北疆地区在巩固粮食、油料生产和草原畜牧业优势的同时,建成了北疆优质陆地棉区和全疆最大的糖料基地、优质甜瓜外销基地,城郊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亦获得较快发展;东疆地区建成了棉花、葡萄、甜瓜等特种作物基地,地域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在加强北疆山区森林的管护和合理采伐的同时,大力发展平原农田防护林、经济林,保护荒漠胡杨林、灌木林。
  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工业生产几乎都在天山北麓经济带的乌鲁木齐至克拉玛依一线。1955年这一地带的工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4.47亿元,占同年全疆工业总产值的78.8%,以粮食、棉花为主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各片绿洲,而畜牧业则集中分布在西北疆草原牧区。
  从自治区成立至1978年的23年间,新疆工业布局总的格局变化不大,仍集中于北疆地区,特别是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一线。1978年该地带工业产值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73.5%,其中重工业产值占全疆的83%,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等地;轻工业产值占全疆的62%,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等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提出了“依托天北,扶南促北,强化重点,有序展开”的区域战略布局方针,通过合理分配投资,逐步改善了生产力布局。“七五”以来,随着新疆“一白一黑”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自治区在继续重点发展天山北麓工业的同时,加快了其他区域的工业建设,使全疆工业布局初步得到调整。在搞好准噶尔油田挖潜、扩建的同时,加快了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此外,还新建了泽普石油化工厂,初步改变了成品油、化肥由北南调的局面。煤炭工业在继续扩大乌鲁木齐、哈密等地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在伊犁和南疆地区建设了一批中小型煤矿,初步扭转了北煤南运的局面。电力建设按照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布局方针,在全疆各地建成了一批大中小型电厂及其相关电网。原材料工业以天山北麓为依托,逐步向外拓展。初步形成了以乌鲁木齐、独山子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吐鲁番、哈密盐化工基地,乌鲁木齐橡胶加工和钢铁工业基地,阿勒泰、伊犁黄金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乌鲁木齐、库尔勒建材工业基地,巴音郭楞、哈密等非金属工业基地。各地都还发展了具有资源特色的轻纺工业、食品加工业。
  二、影响新疆生态环境的主要自然因素
  1.新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降水量少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总的地貌轮廓是“三山夹两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距太平洋4300公里,西距大西洋6900公里,北距北冰洋3400公里,南距印度洋2500公里。新疆北面为阿尔泰山山脉,由西至东南走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南面为昆仑山脉,从西向东有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天山山脉一般海拔3000~5000米之间。三大山脉夹持着两大盆地:北疆的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之间,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据自治区气象部门的资料统计,新疆年均降水2429亿立方米,占大气层水汽量的17.6%。南疆平原地区年均降水量为40~60厘米,北疆平原地区年均降水量为150~250厘米,因此,南疆属于典型干旱区,北疆属于干旱、半干旱区。
  2.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缺水干旱
  新疆河流绝大部分是内陆河,河流水源多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新疆大小河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884亿立方米。其中年径流量大于10亿立方米的河流有18条,占河流总数的3%,年径流量为534亿立方米,占新疆总年径流量的60.4%,其余多为分散的小河,水量少,流程短。新疆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72亿立方米,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其补给量为39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52亿立方米。新疆的湖泊多为内陆湖和咸水湖,只有河流中游的中继湖(如博斯腾湖、喀纳斯湖、天池等)一般为淡水湖,可用于灌溉。新疆冰川储水量25883亿立方米,夏季气温上升,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水量,冰川是“固体水库”,每年消融量为170亿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21%左右。
  近50年来新疆河流来水总量比较稳定,在820~900亿立方米范围。但降水量和地表水总量分布极不均匀,若沿策勒—焉耆—奇台划一线,将新疆分为面积相当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其西北部降水量约为全疆的80%,地表水资源量占全疆地表水总量的93%,东南部降水量仅占全疆降水量的20%,地表水资源量的7%。新疆各季来水量差别也很大,夏季(6~9月)来水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70%,春季(3~5月)只占10%~20%。所以,4~6月份若水量不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东南部特别干旱,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生态环境影响极大。
  3.荒芜土地面积大
  新疆国土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因缺水干旱,耕地和园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8%,林地占1.68%,牧草地占28.91%,加上城镇居民及工矿用地,水域和可开发用地等实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0.59%。沙漠、戈壁、裸露地、重盐碱地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59.41%。草场虽然较多(4800万公顷),但99.5%是天然草场,0.5%是人工和改良草场,草场总面积中一半是荒漠草场,草原生态环境很脆弱。
  新疆耕地中95%靠灌溉,只有5%是旱地。新疆大小绿洲有1000多个,现有绿洲面积虽然达到7.07万平方公里,但只占土地总面积的4.2%。
  以上自然因素决定了新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因此,在利用自然资源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要慎重对待,充分考虑本地条件。
  三、人工绿洲的拓展及其天然绿洲的保护
  在西部大开发中,新疆开发建设机遇难得,前景广阔。新疆是我国国土大区,资源大区,开发潜力巨大。绿洲是荒漠中有可靠外来水源供给(非天然降水)、草木繁茂或生产发达、人口聚集繁衍的生态地理景观。按其功能和人类干预的程度可划分为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两大类。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进一步开发的根据地。21世纪,伴随西部大开发,新疆绿洲的拓展前景如何呢?这是个关系到全局的大问题。
  1.绿洲扩展——干旱区开发的主要标志
  西部开发,最重要的是水土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开发,科技与人才的开发。在新疆,历代的开发总是以水土开发为主要内容。在近半个世纪里,新疆开发更以人工绿洲扩展为标志,成为历史上绿洲规模发展最快、增长最大的时期。据推算,1949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大约为2.05万平方公里,而目前人工绿洲面积约为6.2万平方公里,是1949年3倍,平均每年增加人工绿洲达862平方公里。然而人类在开垦荒漠草场或在戈壁荒滩上营建人工绿洲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付出牺牲天然绿洲的代价。
  2.未来新疆人工绿洲拓展的基本思路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大举开发,人工绿洲的开拓和扩展是不可避免的。但开发的理念和模式应该创新。
  未来30~50年,将是新疆开发建设机遇更多、前景更好的时期。新的开发建设要以现有的人工绿洲为依托,未来人工绿洲的扩展一定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以增加人口承载力和大幅度提高绿洲综合经济实力及显著改善人工绿洲的生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确立高起点的绿洲开发模式,坚持“以内涵深度开发带动外延广度开发”的方针。今后扩展人工绿洲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针是:注重质量,高标开发;确定重点,适度拓展;巩固已有,深挖潜力;新建示范,重在优化。
  3.重视和保护天然绿洲
  在大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天然绿洲的保护,因为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互相有割不断的联系。有关新疆天然绿洲的消减趋势尽管一时拿不出可靠数据,但可以断定,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开发强度的提高,人工绿洲面积的不断扩张难免要挤占和取代一部分天然绿洲。有限的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利用势必会减少天然绿洲的水源供给,局部天然绿洲的萎缩与消亡,如同以往干旱区湖泊的退缩一样,实在是难以避免和遏制的。
  中亚地区,从巴尔喀什湖到咸海;新疆平原地区湖泊(多为吞吐调节制湖或河流尾闾),从罗布泊到玛纳斯湖,从艾丁湖到台特玛湖,这些中亚内陆湖泊都经历着同样的命运;逐渐萎缩,甚至消亡。20世纪50年代,新疆综合考察结果,湖泊总面积为8800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调查的新疆湖泊面积为5505平方公里,减少37.5%,减少的绝大部分是平原湖泊。这表明平原湖泊在几十年里减少了1/3。如果考虑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已建成的48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新增水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大部分也在平原地区),这等于新增了人工绿洲中的“库塘水域绿洲”。扣除这一转化因素,湖泊绿洲也退缩了15%,平均每年缩减30平方公里,可以说整个天然绿洲减少的幅度不会低于这个数。干旱区湖泊环境变化的这种命运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既要承认既定的事实,又绝不能任其退化下去。天然绿洲是人工绿洲的天然防线和屏障,天然绿洲一定要保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度”。而且哪些可以容许其消亡,哪些必须严加保存保护,当代人和未来开拓者一定要用战略眼光作出科学的筹划和理智的选择。
  四、绿洲生态保护与荒漠化防治
  新疆平原区降水稀少,荒漠面积约占平原区面积的87%。发源于山区的河流,孕育出植被繁茂的平原绿洲,平原绿洲的“根”深扎在山区。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山系,山地面积86.6万平方公里,高山冰面积2.6万平方公里,贮水2.8万亿立方米,冰雪融水占河流径流量的30%~60%。山区年降水量约占全疆降水总量2429亿立方米的84.3%。如果没有高大山区在发挥“湿岛”作用,新疆的自然环境就会像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
  从生态学角度讲,新疆的绿洲或绿洲群是依赖外源性水源而存在的生态系统。由于面积相对狭小的绿洲被面积广大的荒漠分割、包围,易受沙漠、盐碱、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在干旱区,荒漠和绿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共生共存的格局。绿洲作为干旱区人类生存的基地,得到长期精心经营,其内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然而,在人口增长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下,人类不断扩大绿洲规模,蚕食荒漠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次生荒漠化发展。人类活动不仅改变了绿洲内部的生态结构,而且破坏了绿洲与荒漠的生态平衡,部分地区呈现出绿洲与荒漠极端对立的局面,形成悬殊的生态位差。近50年,新疆绿洲有较大扩展(现有绿洲约7万平方公里),对自然的索取甚于保护,新疆次生盐渍化面积占现有耕地的1/3,水体面积减少近1/2。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山地水源涵养功能弱化以及环境灾害频发危及绿洲安全,已成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协调新疆绿洲农业稳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1.遵循干旱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生态规划,加快编制全区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并列入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计划,确定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优先地位,在国家支持下,组织力量全面实施。
  2.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加强天山与阿尔泰山水源涵养林保育、塔里木河“绿色走廊”保育、博斯腾湖与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保育、天山北麓绿洲经济带生态安全保障和三大油气田的生态环境建设。
  3.绿洲内农业稳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调整耕地使用结构,合理调减粮食等种植业用地,增加饲料、饲草用地比例和草地、防护林网的面积,一般应逐步形成两方面各占50%左右的格局。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水资源的农业使用效率和土地的经济产出率。限制高耗水作物种植,发展精细农业和特色农业。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与发展有效益的生态环境产业相结合,发展优质高产的林果业和草业,建立畜牧业基地,加强农牧结合,提高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
  4.建立生态示范区。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经济区域。开展以县域为单位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业生态、乡镇工业、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恢复、防止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类型,精心实施,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五、新疆人居绿洲生态环境趋向良性
  新疆环保局的统计显示,近5年来,虽然新疆大地整体荒漠化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但新疆人居绿洲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良性转化。这是他们在搞新疆生态环境宏观规划时所得出的结论。
  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因为近年降雨量的增加,更由于西部大开发后新疆人生态意识的增强和人工绿化的种种努力——荒山绿化、人工种树、退耕还林,新疆南北疆所有人居地区的绿地都在扩大,所有绿洲系统的农林牧区都增加了绿色和扩大了绿意。
  截至目前,新疆已有11个地州、80个县市实现了林网化,45个县市实现平原绿化,93%的农区做到了林网的有限保护。
  据统计,全疆绿洲森林系统的森林覆盖率,已由12%上升到14.5%。走过乌鲁木齐、石河子、伊犁、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一片片新的绿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说,先前的时代,新疆人曾破坏过环境,那么,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新疆人在建设环境,美化生态。
  绿洲生态系统的良性转化,对气候改善、居住环境改善、人们心态的改善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