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疆的地势、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862
颗粒名称: 二、新疆的地势、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5
页码: 007-0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的地势、地貌,其中包括了金山宝盆、绿洲、沙漠、戈壁等。
关键词: 新疆 地势 地貌

内容

1.昆仑神话西域新疆
  “西域”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包括现今新疆以及中亚、西亚、波斯等历史上的中国人所知道的西方地区。狭义的西域则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及其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为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或地方政权所管辖治理的地方。从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到19世纪中叶,我国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对自己的西部版图,一直沿用着“西域”这一名称。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许多先秦古籍,如《尚书》、《竹书纪年》、《禹贡》、《庄子》、《管子》、《逸周书》、《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等对古西域的流沙、大荒、火山、泑泽、西海、昆仑等已有记载。其中,昆仑神话在中原广为流传,昆仑山一直被古人尊为“神山”、“圣地”。
  可能会有游客要问,既然新疆自古以来被称做西域,那么“新疆”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原来与清朝政府对全国的统一有关。明末清初,占据天山以北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势力强盛,控制了南疆,并不断进攻青海、哈密、蒙古高原,清王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反复、艰苦的征讨,至乾隆时期终于平定准部。乾隆为了夸耀他的战功,突出自己,把从前属于清朝后来发生叛乱,经他在位时平定的地区一律命名为“新疆”。如,当时被命名为“新疆”的有四川大小金川(金沙江地区)、云南乌蒙山地区、贵州东南的古州和西南的安顺、镇宁等地。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后,1759年乾隆将西域改为“西域新疆”。1821年11月17日,道光皇帝把一部介绍新疆的著作钦定为《新疆识略》。此后“新疆”之名逐渐专指西域新疆。1884年11月17日,在清军驱逐了入侵的阿古柏匪军之后,清政府决定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
  2.金山宝盆
  新疆地貌可分为山地和盆地两大基本类型,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55.7%,盆地占44.3%。地貌轮廓特征鲜明,高峻绵延的山脉与平坦宽广的盆地相间排列,形成“三山夹两盆”的态势。由北向南排布着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天山山脉横亘中部,以天山山脊线为界,将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山脊线以北的叫北疆,山脊线以南的则为南疆。有趣的是:新疆地貌轮廓恰似一个“疆”字。试看,构成北部天然屏障的阿尔泰山,东西横亘全疆中部的天山,虎踞南部的喀喇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就像三“横”,构成了“疆”字的北顶、中腰和南底。被三大山系夹在中间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犹如“疆”字三横中间的两个“田”字,安卧于三山怀抱之中。“疆”字左偏旁的“弓”和“土”,则形象地表明了新疆西部那漫长边境线上曲折蜿蜒的丛山和山口。三山两盆中有许多特殊的自然景观。
  三山两盆孕育出新疆的历史文化,塑造了新疆人的性格。新疆人爱它,赞美它,称赞这块土地是“金山宝盆”。
  三条山脉蜿蜒起伏,峰峦叠嶂,仪态万千,构成无数壮观奇景。旅游胜地浑然天成,以它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3.秀美的绿洲
  新疆三大山系以及帕米尔高原的降水和冰川融水,汇成大大小小的河,流向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在河水流经之地,便形成了片片绿洲。新疆的绿洲,是散布在戈壁、大漠中的绿色田园,它们依水而生,依水而存。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新疆各族人民在这里创造出独特的绿洲灌溉农业,养育着天山南北千千万万各族儿女。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的绿洲逐渐扩大,新的人造绿洲(新垦区)不断出现。至今,盆地边缘许多新老绿洲已连成一片。如果你从乌鲁木齐沿312国道西行到奎屯,汽车完全奔驰在绿色原野之中。当春季来临之时,在生产建设兵团开辟的石河子和奎屯垦区,那一排排整齐、青翠的护田林带中,处处是桃李芬芳,燕雀争鸣,拖拉机的轰响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农垦战士们在田间为边疆大地增色添彩。谁能想到在40多年前,这里还是芦苇丛生的荒原!而石河子北部以盛产棉花出名的莫索湾垦区,当年竟还是野驴成群、狐狼出没的梭梭林和红柳沙地呢!新疆大大小小的绿洲不少于1000多个,总面积将近7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面积的4%。每片绿洲几乎都构成一条沿河道延伸、通向大漠的绿色走廊。如果河流构成一个水系,就可形成大片的绿洲;即使是一口泉水、一弯小溪,也会产生出一片恬静秀美的田园。因此,在新疆的1000多个绿洲中,大的可以养育上百万人口,小的只有几十亩田地,十来户人家。其间果木垂阴,鸡鸣犬吠,自成村落。从高空俯瞰,这些绿洲呈点、块状地散布于浩茫无垠的戈壁沙漠边缘,好似大海上的一处处岛屿,显得分外恬静、分外秀美!
  新疆绿洲分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天然绿洲指的是傍山依水自然生成的绿洲;人工绿洲多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在亘古荒原上开垦出的田园。在新疆现有的333.33万公顷耕地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垦的耕地就有106.66万公顷,占1/3以上。
  新疆的天然绿洲或沿塔里木、准噶尔盆地边缘,或位于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伊犁山间盆地之中,都处在各条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上。绿洲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垦荒造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可以说,新疆的农业发展史也是一部绿洲垦殖史,其中包括当地各族人民自发的垦殖与历代戍边将士的屯垦。
  公元前2世纪左右,我国史书就对新疆的农业有了记载。《汉书·西域传》中说:“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这表明,当时的西域已经有了绿洲农业。历代屯垦,给这里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但是两千多年的垦殖史,据曾问吾的《中国经营西域史》记载,直到清末民初,全疆已垦之地仅“1300余万亩”,“耕种方法仍沿古代之原始生产方法,而未能改进,其法至为简陋”。
  新疆绿洲农业的飞跃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间。这50多年,地方与兵团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拓展了绿洲,创造了绿洲的秀美和富饶。
  50多年来,绿洲内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施机械化耕作。今天的绿洲,连片条田如锦似缎,千里林带绿阴如盖,万顷果园蜂飞蝶舞;防渗渠道水清见底,喷灌造雨晴日有虹,机械收割金粒如瀑,沥青小路四通八达……
  在天然绿洲扩大与发展的同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新疆绿洲的扩大、耕地的增加、现代农业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兵团自1954年成立后,东依北塔山,西到帕米尔,南临昆仑山,北至阿勒泰,用汗水浇灌出阡陌农田,用双手捧出粮棉果蔬。他们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对天山南北的绿洲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新疆土地资源丰富,是一块未经充分开发的宝地。根据新疆资源考察的材料,全疆大约还有1000多万公顷荒地可供建设新的绿洲。今后,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必将有更多更美的新绿洲出现在天山南北。
  4.沙漠、戈壁
  新疆的沙漠、戈壁总面积达7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戈壁总面积的55.6%。其中,沙漠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29.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沙漠面积和沙漠、戈壁面积的58.9%和51.4%。
  在我国,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10大沙漠中,新疆就占了3个: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面积为33.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3%,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7大沙漠之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面积为4.8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东部,由罗布泊东南向东延伸至甘肃省敦煌市西部,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各大沙漠中居第九位。除上述3大沙漠外,在伊犁谷地霍城县城西南延伸到中哈边境有塔克尔莫乎沙漠;在焉耆盆地博斯腾湖的南岸和东岸,分别有阿克别勒库姆沙漠和玛尔塔孜宁沙漠;在昆仑山则有世界上最高的沙漠——库木库里沙漠(高程为海拔3900~4700米)。此外,在艾比湖洼地、布伦托海湖盆、额尔齐斯河岸以及一些绿洲中,也零星分布有许多小沙漠。
  新疆的戈壁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其中在天山和库鲁克塔格广阔的山前平原,为洪积或洪积一冲积戈壁,又称为砾质荒漠;哈密以南的噶顺戈壁则为剥蚀戈壁,又称为石质荒漠。
  新疆的沙漠为典型的内陆温带沙漠。东西横亘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使南北疆的沙漠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征。在南疆,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代表,年降水量多在50毫米以下,沙漠中心还不足10毫米,是欧亚大陆的干旱中心。这里受西北和东北风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频繁而剧烈。其南缘风沙年均在100天以上,以致沙漠不断南移。从沙漠中残存的汉唐古城遗址推断,1000多年来,沙漠南移了数十到上百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沙丘高大,形态复杂,流动沙丘占85%以上。它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为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这里还有各种特殊形态的沙丘,如金字塔沙丘、穹状沙丘、鱼鳞状沙丘等。在库姆塔格沙漠北部,还分布有我国惟一的一片羽毛状沙垅。从空中俯视,长达数十公里的列列沙埂两侧,又有密布的条条小沙埂,形状宛如巨大的鸟羽,散落在这“飞鸟不敢来”的大沙漠中。在北疆,则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代表。这里由于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缺口,为盆地带来较为湿润的气流,因而年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较多的降水,特别是冬季的积雪,在沙丘上形成较厚的悬湿沙层,为各种沙漠植物提供了维持生命的水分。在这里生存的植物多达300种以上。多种的植物,形成了这里特殊的沙漠景观。尤其在早春时节,各种短营养期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为短命植物和类短命植物),都赶在盛夏到来之前,匆匆地扎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惜光阴、争生存,追逐着沙漠中短促的春天。这些植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薪柴和饲草,而且防止了沙丘的移动,使北疆的沙漠大部分成为固定或半固定型,流动沙丘所占比例较小。
  新疆的沙漠浩茫无垠,但并非贫瘠的一无所有,其中也有丰富的土地、生物和矿藏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沙漠、戈壁地区开拓了许多新的绿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和深入沙漠的河道两岸,先后建立了100多个现代化大型国营农场。荒无人迹的戈壁荒滩上,出现了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塔什店等新型城镇。
  两大盆地的沙漠、戈壁下都有丰富的油气储藏,油气总资源量约为300亿吨以上。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彩南油田,就位于两大盆地的戈壁、沙漠之中。此外,这些地方还有铀、金、铜、铁、硫磺、石膏、硭硝、盐、煤等多种矿藏。
  新疆的沙漠、戈壁中,还是多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动物怡然自得的乐园。以罗布泊周围地区为例,据科学考察队调查,即使不计昆虫在内,现有动物就达120多种,其中包括野生双峰驼、马鹿、普氏野马、鼠类、鹅喉羚、大天鹅、黑鹳、玉带海雕等国家保护动物。这里还是世界珍稀动物野生双峰驼的分布中心之一。
  在新疆的沙漠、戈壁中,也有许多奇异的自然景观,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明遗迹。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幻景,神奇莫测的响沙,乌尔禾的魔鬼城,罗布泊洼地的雅丹地貌群,幻如魔境的沙漠日出和晚霞,莫不使人兴叹赞绝。沙漠中的古城遗址,更是考古学家向往之地。仅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和沙漠周围,已发现的古城遗址就达40余处。
  浩瀚的沙漠,剧烈的风沙,当然给人类带来许多危害。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人们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梭梭、胡杨、甘草、罗布麻、芦苇等野生植物,被大量樵采,使沙漠化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加剧了。大自然的惩罚,引起了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在许多受到风沙严重危害的地区,已开展了对沙漠的改造、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有“火州”、“风库”之称的吐鲁番盆地腹心的风蚀、流沙地上,经科技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努力,已建成了一片广达534公顷的生气勃勃的新绿洲。这一科技成果,正开始在南北疆其他沙漠地区大面积推广。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疆沙漠的面貌将会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沙漠的危害,将会逐渐被削弱;沙漠的财富,将会逐渐被开发;沙漠的魅力,将日益被人们了解和认识。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