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理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8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理概况
分类号: K928.6
页数: 12
页码: 003-0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的地理概况,其中包括了新疆行政区划、地势地貌、气候条件、冰川、河流、湖泊等。
关键词: 新疆 地理概况

内容

一、新疆行政区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位于中国西北部,东经73°30~96°30′,北纬34°10~49°30′之间,东西最长处2000公里,南北最宽处1650公里,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东南接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为邻。
  1.行政区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7个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2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4个自治区辖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和五家渠市;16个地州辖市、62个县、6个自治县、11个市辖区、858个乡镇。自治区首府为乌鲁木齐市。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54年,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是国家计划单列单位,受中央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现有14个师(垦区)、178个农业企业,其中农牧团场174个,有工业企业890个、建筑企业251个、运输企业36个、商业企业336个,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
  3.周边国界
  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府,总摄西域军政事务,护卫诸国,其统辖范围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费尔干纳盆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从那时起,经过历代演变,到清代形成了中国近代西北疆域的界线。
  16世纪到17世纪沙俄向东方扩张,和中国发生了边界问题。1755年~1759年清王朝出兵平定大、小和卓和准噶尔叛乱后,经过实地调查与测绘,编绘了《西域图志》和《大清舆图》,边界自额尔齐斯河之铿格尔图喇经喀尔满岭(原苏联卡尔宾山)转向西南经爱古斯河(雅尔古斯河)到巴尔喀什湖往西至吹河(楚河)向西南至塔拉斯河转向东南过哈拉布拉岭至纳林河、噶布兰山岭、苏提布拉克山岭、古里察与鄂什之间至阿赖岭,往南至喷赤河上游。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边境地区进行侵略扩张。1860年10月沙俄乘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除割去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还为侵吞中国西北领土埋下“伏笔”。1864年沙俄用军事入侵和外交恫吓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占了我国自沙宾达巴哈至帕米尔一线以西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又鲸吞了我国霍尔果斯河以西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沙俄在强占我伊犁地区的同时,与英国秘密勾结,瓜分中国的帕米尔地区,用武力又强占了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对此,中国历届政府一直不予承认。俄国十月革命后,原苏联政府曾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止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但未能付诸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次同原苏联政府就边界进行谈判。原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联合代表团继续进行谈判。
  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8个国家毗邻,依次为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共和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共和国。接壤边界总长约5649公里,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边界线总长的1/4,是中国陆地边界最长的省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蒙古国接壤的边界 中蒙边界新疆段自中俄蒙三国交界点奎屯山4104高地起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甘肃省交界处的哈尔欣巴润乌蒙敖包止,现共树177个界标(196棵界桩),181附标(195棵附桩)。全长约1416公里,占中蒙边界总长4673公里的30.30%。
  1982~1984年,中蒙两国共同对边界全线组织了第一次联合检查,签订了联检议定书并绘制了边界附图。198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经两国政府批准生效,这是我国与邻国缔结的第一个边界制度条约。
  经两国政府批准,在中蒙边界西段1989年开放了阿勒泰地区的塔克什肯,1992年开放了哈密地区的老爷庙、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乌拉斯台和阿勒泰地区的红山嘴4个陆路口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罗斯联邦接壤的边界 中俄边界新疆段称为中俄边界西段,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东起中俄蒙三国交界点,西至中俄哈三国交界点,全长54公里。1994年9月两国签订了《中俄西段国界协定》,1998年进行了实地勘界工作,共树立界桩两棵,中俄双方各树立一棵。边界议定书已经两国政府批准,新的边界线已正式生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哈边界位于新疆西部,北起中哈俄三国交界点,南至中哈吉三国交界点——汗腾格里峰,全长1738公里。1993年4月26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哈国界协定》,1997年9月24日和1998年7月4日分别签订了两个补充协定,全面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哈两国于1997~1999年进行了实地勘界工作,共设立界标559个,树立界桩688棵。中方树立界桩342棵,哈方树立界桩346棵。边界议定书有待中哈政府批准。
  经中哈政府批准,中哈两国开设了7个口岸。目前已正式开通的有吉木乃、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4个口岸,都拉塔口岸已开通边民互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吉边界北起中吉哈三国交界点——汗腾格里峰,南至中吉塔三国交界点,全长约1100公里。1996年7月4日签订了《中吉国界协定》,1999年8月26日又签订了《中吉国界补充协定》,全面解决了边界问题。经两国政府批准,中吉两国开设了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2个口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塔边界全长约450公里。1999年8月13日两国就部分地段签订了国界协定,2004年开通了喀拉苏口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阿边界自中、巴、阿三国交界点的5587高地起至克克拉去考勒峰止,全长92公里。1963~1965年中阿两国政府签订了边界条约,进行了勘界树桩,在4个山口上树立了5棵界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巴边界北自中巴阿三国交界点5587高地起至喀喇昆仑山口,全长599公里。1963年中巴两国政府签订了边界协定。随即进行了勘界树桩,并于1986年两国进行了第一次边界联合检查,先后在15个分界点上共树立了33棵界(附)桩。
  经两国政府批准,开放了红其拉甫陆路口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印度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印边界新疆段长约200公里。由于历史原因,边界尚未正式划定,目前以传统习惯线进行实际控制。
  二、新疆的地势、地貌
  1.昆仑神话西域新疆
  “西域”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包括现今新疆以及中亚、西亚、波斯等历史上的中国人所知道的西方地区。狭义的西域则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及其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为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或地方政权所管辖治理的地方。从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到19世纪中叶,我国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对自己的西部版图,一直沿用着“西域”这一名称。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许多先秦古籍,如《尚书》、《竹书纪年》、《禹贡》、《庄子》、《管子》、《逸周书》、《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等对古西域的流沙、大荒、火山、泑泽、西海、昆仑等已有记载。其中,昆仑神话在中原广为流传,昆仑山一直被古人尊为“神山”、“圣地”。
  可能会有游客要问,既然新疆自古以来被称做西域,那么“新疆”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原来与清朝政府对全国的统一有关。明末清初,占据天山以北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势力强盛,控制了南疆,并不断进攻青海、哈密、蒙古高原,清王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反复、艰苦的征讨,至乾隆时期终于平定准部。乾隆为了夸耀他的战功,突出自己,把从前属于清朝后来发生叛乱,经他在位时平定的地区一律命名为“新疆”。如,当时被命名为“新疆”的有四川大小金川(金沙江地区)、云南乌蒙山地区、贵州东南的古州和西南的安顺、镇宁等地。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后,1759年乾隆将西域改为“西域新疆”。1821年11月17日,道光皇帝把一部介绍新疆的著作钦定为《新疆识略》。此后“新疆”之名逐渐专指西域新疆。1884年11月17日,在清军驱逐了入侵的阿古柏匪军之后,清政府决定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
  2.金山宝盆
  新疆地貌可分为山地和盆地两大基本类型,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55.7%,盆地占44.3%。地貌轮廓特征鲜明,高峻绵延的山脉与平坦宽广的盆地相间排列,形成“三山夹两盆”的态势。由北向南排布着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天山山脉横亘中部,以天山山脊线为界,将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山脊线以北的叫北疆,山脊线以南的则为南疆。有趣的是:新疆地貌轮廓恰似一个“疆”字。试看,构成北部天然屏障的阿尔泰山,东西横亘全疆中部的天山,虎踞南部的喀喇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就像三“横”,构成了“疆”字的北顶、中腰和南底。被三大山系夹在中间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犹如“疆”字三横中间的两个“田”字,安卧于三山怀抱之中。“疆”字左偏旁的“弓”和“土”,则形象地表明了新疆西部那漫长边境线上曲折蜿蜒的丛山和山口。三山两盆中有许多特殊的自然景观。
  三山两盆孕育出新疆的历史文化,塑造了新疆人的性格。新疆人爱它,赞美它,称赞这块土地是“金山宝盆”。
  三条山脉蜿蜒起伏,峰峦叠嶂,仪态万千,构成无数壮观奇景。旅游胜地浑然天成,以它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3.秀美的绿洲
  新疆三大山系以及帕米尔高原的降水和冰川融水,汇成大大小小的河,流向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在河水流经之地,便形成了片片绿洲。新疆的绿洲,是散布在戈壁、大漠中的绿色田园,它们依水而生,依水而存。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新疆各族人民在这里创造出独特的绿洲灌溉农业,养育着天山南北千千万万各族儿女。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的绿洲逐渐扩大,新的人造绿洲(新垦区)不断出现。至今,盆地边缘许多新老绿洲已连成一片。如果你从乌鲁木齐沿312国道西行到奎屯,汽车完全奔驰在绿色原野之中。当春季来临之时,在生产建设兵团开辟的石河子和奎屯垦区,那一排排整齐、青翠的护田林带中,处处是桃李芬芳,燕雀争鸣,拖拉机的轰响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农垦战士们在田间为边疆大地增色添彩。谁能想到在40多年前,这里还是芦苇丛生的荒原!而石河子北部以盛产棉花出名的莫索湾垦区,当年竟还是野驴成群、狐狼出没的梭梭林和红柳沙地呢!新疆大大小小的绿洲不少于1000多个,总面积将近7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面积的4%。每片绿洲几乎都构成一条沿河道延伸、通向大漠的绿色走廊。如果河流构成一个水系,就可形成大片的绿洲;即使是一口泉水、一弯小溪,也会产生出一片恬静秀美的田园。因此,在新疆的1000多个绿洲中,大的可以养育上百万人口,小的只有几十亩田地,十来户人家。其间果木垂阴,鸡鸣犬吠,自成村落。从高空俯瞰,这些绿洲呈点、块状地散布于浩茫无垠的戈壁沙漠边缘,好似大海上的一处处岛屿,显得分外恬静、分外秀美!
  新疆绿洲分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天然绿洲指的是傍山依水自然生成的绿洲;人工绿洲多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在亘古荒原上开垦出的田园。在新疆现有的333.33万公顷耕地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垦的耕地就有106.66万公顷,占1/3以上。
  新疆的天然绿洲或沿塔里木、准噶尔盆地边缘,或位于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伊犁山间盆地之中,都处在各条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上。绿洲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垦荒造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可以说,新疆的农业发展史也是一部绿洲垦殖史,其中包括当地各族人民自发的垦殖与历代戍边将士的屯垦。
  公元前2世纪左右,我国史书就对新疆的农业有了记载。《汉书·西域传》中说:“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这表明,当时的西域已经有了绿洲农业。历代屯垦,给这里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但是两千多年的垦殖史,据曾问吾的《中国经营西域史》记载,直到清末民初,全疆已垦之地仅“1300余万亩”,“耕种方法仍沿古代之原始生产方法,而未能改进,其法至为简陋”。
  新疆绿洲农业的飞跃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间。这50多年,地方与兵团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拓展了绿洲,创造了绿洲的秀美和富饶。
  50多年来,绿洲内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施机械化耕作。今天的绿洲,连片条田如锦似缎,千里林带绿阴如盖,万顷果园蜂飞蝶舞;防渗渠道水清见底,喷灌造雨晴日有虹,机械收割金粒如瀑,沥青小路四通八达……
  在天然绿洲扩大与发展的同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新疆绿洲的扩大、耕地的增加、现代农业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兵团自1954年成立后,东依北塔山,西到帕米尔,南临昆仑山,北至阿勒泰,用汗水浇灌出阡陌农田,用双手捧出粮棉果蔬。他们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对天山南北的绿洲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新疆土地资源丰富,是一块未经充分开发的宝地。根据新疆资源考察的材料,全疆大约还有1000多万公顷荒地可供建设新的绿洲。今后,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必将有更多更美的新绿洲出现在天山南北。
  4.沙漠、戈壁
  新疆的沙漠、戈壁总面积达7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戈壁总面积的55.6%。其中,沙漠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29.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沙漠面积和沙漠、戈壁面积的58.9%和51.4%。
  在我国,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10大沙漠中,新疆就占了3个: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面积为33.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3%,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7大沙漠之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面积为4.8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东部,由罗布泊东南向东延伸至甘肃省敦煌市西部,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各大沙漠中居第九位。除上述3大沙漠外,在伊犁谷地霍城县城西南延伸到中哈边境有塔克尔莫乎沙漠;在焉耆盆地博斯腾湖的南岸和东岸,分别有阿克别勒库姆沙漠和玛尔塔孜宁沙漠;在昆仑山则有世界上最高的沙漠——库木库里沙漠(高程为海拔3900~4700米)。此外,在艾比湖洼地、布伦托海湖盆、额尔齐斯河岸以及一些绿洲中,也零星分布有许多小沙漠。
  新疆的戈壁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其中在天山和库鲁克塔格广阔的山前平原,为洪积或洪积一冲积戈壁,又称为砾质荒漠;哈密以南的噶顺戈壁则为剥蚀戈壁,又称为石质荒漠。
  新疆的沙漠为典型的内陆温带沙漠。东西横亘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使南北疆的沙漠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征。在南疆,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代表,年降水量多在50毫米以下,沙漠中心还不足10毫米,是欧亚大陆的干旱中心。这里受西北和东北风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频繁而剧烈。其南缘风沙年均在100天以上,以致沙漠不断南移。从沙漠中残存的汉唐古城遗址推断,1000多年来,沙漠南移了数十到上百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沙丘高大,形态复杂,流动沙丘占85%以上。它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为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这里还有各种特殊形态的沙丘,如金字塔沙丘、穹状沙丘、鱼鳞状沙丘等。在库姆塔格沙漠北部,还分布有我国惟一的一片羽毛状沙垅。从空中俯视,长达数十公里的列列沙埂两侧,又有密布的条条小沙埂,形状宛如巨大的鸟羽,散落在这“飞鸟不敢来”的大沙漠中。在北疆,则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代表。这里由于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缺口,为盆地带来较为湿润的气流,因而年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较多的降水,特别是冬季的积雪,在沙丘上形成较厚的悬湿沙层,为各种沙漠植物提供了维持生命的水分。在这里生存的植物多达300种以上。多种的植物,形成了这里特殊的沙漠景观。尤其在早春时节,各种短营养期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为短命植物和类短命植物),都赶在盛夏到来之前,匆匆地扎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惜光阴、争生存,追逐着沙漠中短促的春天。这些植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薪柴和饲草,而且防止了沙丘的移动,使北疆的沙漠大部分成为固定或半固定型,流动沙丘所占比例较小。
  新疆的沙漠浩茫无垠,但并非贫瘠的一无所有,其中也有丰富的土地、生物和矿藏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沙漠、戈壁地区开拓了许多新的绿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和深入沙漠的河道两岸,先后建立了100多个现代化大型国营农场。荒无人迹的戈壁荒滩上,出现了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塔什店等新型城镇。
  两大盆地的沙漠、戈壁下都有丰富的油气储藏,油气总资源量约为300亿吨以上。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彩南油田,就位于两大盆地的戈壁、沙漠之中。此外,这些地方还有铀、金、铜、铁、硫磺、石膏、硭硝、盐、煤等多种矿藏。
  新疆的沙漠、戈壁中,还是多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动物怡然自得的乐园。以罗布泊周围地区为例,据科学考察队调查,即使不计昆虫在内,现有动物就达120多种,其中包括野生双峰驼、马鹿、普氏野马、鼠类、鹅喉羚、大天鹅、黑鹳、玉带海雕等国家保护动物。这里还是世界珍稀动物野生双峰驼的分布中心之一。
  在新疆的沙漠、戈壁中,也有许多奇异的自然景观,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明遗迹。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幻景,神奇莫测的响沙,乌尔禾的魔鬼城,罗布泊洼地的雅丹地貌群,幻如魔境的沙漠日出和晚霞,莫不使人兴叹赞绝。沙漠中的古城遗址,更是考古学家向往之地。仅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和沙漠周围,已发现的古城遗址就达40余处。
  浩瀚的沙漠,剧烈的风沙,当然给人类带来许多危害。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人们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梭梭、胡杨、甘草、罗布麻、芦苇等野生植物,被大量樵采,使沙漠化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加剧了。大自然的惩罚,引起了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在许多受到风沙严重危害的地区,已开展了对沙漠的改造、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有“火州”、“风库”之称的吐鲁番盆地腹心的风蚀、流沙地上,经科技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努力,已建成了一片广达534公顷的生气勃勃的新绿洲。这一科技成果,正开始在南北疆其他沙漠地区大面积推广。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疆沙漠的面貌将会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沙漠的危害,将会逐渐被削弱;沙漠的财富,将会逐渐被开发;沙漠的魅力,将日益被人们了解和认识。
  三、新疆的气候条件
  1.新疆气候的特点
  唐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说的是新疆之冷;“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岑参),说的又是新疆之热。前者写天山之北,后者写天山之中的吐鲁番。此外,尚有许多古代诗文描写的新疆的奇寒酷暑、雪厚冰坚、风沙弥天等气候景象,看来都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古人见闻均不免于偏狭,文墨复多夸张,因此,这类描绘常常使人对新疆望而却步。其实新疆气候是丰富多样的。
  新疆深处内陆,远离海洋,高山环列,使得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进入,形成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新疆气候具有多种特点,明显的如晴天多,日照强,少雨,干燥,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风沙较多等。
  新疆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干”。因为干,空气湿度低,云雨少,经常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因为干,太阳供给地面的热量,几乎全部用来加热大地和空气,而地面土壤又很干燥,无法蒸发降温,所以夏季白天温度偏高,到了夜晚,由于戈壁缺少保持热量的能力,地面散热的速度特别快,温度迅速下降,形成昼夜温差特别大。因为干,地面植被相对稀疏,一起风就沙尘飞扬,尤其是戈壁滩上时时有风沙弥漫。新疆这种干燥气候,还突出表现为降水偏少。北疆大部分平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大约为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一半弱。南疆平原区降水量更少,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塔里木盆地内部尚不及20毫米。在吐鲁番盆地,平均每年只有11天下雨,年降水量只有12.6毫米,一般情况,每次下雨充其量仅能把地表淋湿。至于沙漠腹地,有的年份甚至终年滴雨不下。
  但是,新疆也有降水较多的地方,主要是天山山区和阿尔泰山区。这里冬春多雪,夏秋多雨,空气相对湿润,地面植被丰富。天山山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与华北平原相差无几。其中巩乃斯林区附近约达800毫米,几乎与淮河流域的年降水量相等。这些山区不仅降水丰沛,而且每年降水比较稳定,这给山间盆地和山前平原绿洲的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了较充沛的来源。
  新疆气候的第二个特点是冬冷夏热。冬季,由于西伯利亚空气十分寒冷,这种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高空大气环流引导下,就会向南爆发,于是,强冷的西北风像潮水滚滚而来,所到之处气温急骤下降,这就是直接影响新疆气候的寒潮(俗称寒流)。每年冬季,新疆总有几次大幅度降温的寒潮出现。而遭到一般冷空气侵袭的时间就更多了。正因为如此,新疆各地尤其是北疆,冬季温度普遍偏低。例如,拿纬度相近的乌鲁木齐和法国的马赛比较,马赛1月份平均气温为6℃~7℃,草木仍青,清水畅流;而乌鲁木齐,气温却降至﹣15℃左右,遍地银装素裹,滴水成冰,一派北国冬景。乌鲁木齐最冷时达﹣20℃以上,历史上曾出现过﹣41.5℃的极端最低气温。再往北,到了阿勒泰,冬季就更漫长,也更加寒冷。1960年2月21日,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就出现过﹣51.5℃的低温,创全国最低气温纪录。这项记录一直保持了9年之久,直到1969年2月13日,才为黑龙江省漠河镇的﹣52.3℃的低温所刷新。
  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其最热程度,南疆又高于北疆。最突出的是吐鲁番,那里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40℃,极端最高气温曾为49.6℃,居全国之冠。如果把最高气温大于35℃的日子定为炎热日,那么吐鲁番一年之中的炎热日平均有100天之多,也是名列全国第一。显然,吐鲁番夏季气温比起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南京还要高出一筹。但前者是干热,白天热,早晚凉;而后者是湿热闷热,昼夜温差小。所以暑天身居火焰山下,反而比在长江边好过一些。至于北疆各地,夏天都比较凉爽。所以,此时是新疆旅游避暑的黄金时节。
  新疆气候的又一特点是气温日较差大(每昼夜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一般是白昼气温升高快,夜里气温降幅大。许多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20℃~25℃之间。在具有干旱沙漠气候特征的吐鲁番,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4.8℃,最大气温日较差曾达50℃。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的若羌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6.2℃,最大气温日较差达27.8℃。一天之内好像经历了四季变化,白天只穿背心仍然挥汗,夜里盖上棉被方能安眠。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的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所以新疆的甜瓜、西瓜、葡萄、杏、桃、梨等都特别甜美好吃。
  日照丰富也是新疆气候的一大特色。新疆全年日照时间在2550~3500小时之间,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前列。日照丰富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棉花等喜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良好的作用。
  新疆不仅日照充足,而且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也较大,在全国仅次于西藏而名列第二。据测算,整个新疆大地全年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比1980年全世界发电机总容量还多100倍。但是新疆各地情况不一,总的说来,新疆年日照总辐射量从东南向西北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少。年总辐射量最大的地方是哈密,最小的地方是北疆的乌苏、精河、克拉玛依一带,这与当地风沙的多少有关。在塔里木盆地西南角的和田一带,由于浮尘的时间长,太阳总辐射量也相对减少。
  新疆由于山口、隘道众多,在冷空气入侵时容易出现大风,这是新疆气候的又一个特点。各地起大风的时间多在春季。铁路沿线的阿拉山口、吐鲁番西北部的“三十里风区”、哈密十三间房一带的“百里风区”等地,全年八级以上大风日数超过100天,曾经出现过飓风阻塞火车运行的事故。克拉玛依的全年大风日数也有75天之多。这么多的大风对交通运输、生产、生活都有妨碍。风多风大有其害,也有其利,如果把风能利用起来转换成热能、电能,就会造福于人类。风能的优点是取之不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新疆是多风地区,风次多,延续时间长,年风能理论蕴藏量为3万亿千瓦小时左右。风季一般为3~6月及8~9月,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和东北风,风力一般5~9级,最大10~12级。新疆利用风能资源已起步,现拥有亚洲最大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场,未来开发潜力很大。
  新疆的气候资源是得天独厚的,光能、太阳能、风能利用的前景,无疑是广阔而美丽的。
  四、新疆的冰川、河流、湖泊
  新疆冰川资源丰富,有大小冰川约1.86万条,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面积的42%;冰川储量2.58万亿立方米,有“固体水库”之称。
  新疆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山泉270多处,2001年地表水总径流量9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692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可采量为204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渭干河、克孜河、玛纳斯河、盖孜河、孔雀河、特克斯河、乌伦古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等,除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其余河流均是内陆河。塔里木河全长2179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
  新疆湖泊众多,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139个,水域面积5504.5平方公里,主要有博斯腾湖、乌伦古湖、赛里木湖、艾比湖、天池、喀纳斯湖。其中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8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新疆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355.45万千瓦,大约相当于西北其他四省区的总和,仅次于西藏、四川、云南,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853.51万千瓦。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