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844
颗粒名称: 披巾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88-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古代服饰披巾的基本情况。披巾也叫披帛、帔子,是绕于肩上起装饰作用的一种衣饰。《释名·释衣》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
关键词: 新疆 古代 披巾

内容

披巾也叫披帛、帔子,是绕于肩上起装饰作用的一种衣饰。《释名·释衣》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披巾何时出现的,现在难以考证,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中原平民百姓经常戴这种头饰,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云:“秦有披帛,以丝帛为之,汉即以罗”。虽然披巾在中国古籍中有一定的记载,但出土实物十分少见。新疆的考古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西域居民的帔巾一般用毛布制作,且末扎滚鲁克出土的2800年前的毛布制作的帔巾饰流苏(图1)。扎滚鲁克4号墓出土的一件帔巾保存较好,长147厘米,穗长20厘米,上面还手绘有涡旋纹,很有地方特色。扎滚鲁克3号墓出土的一件帔巾,在红、白色底上绘有骆驼等野生动物形象,清晰精美。
  汉代西域居民的另一种头饰就是头巾,无论男女都戴这种头饰。《礼记·祭文》中曾述及到黔首。秦国规定罪人用黑布包头,所以秦国的奴隶、犯人称之为“黔首”。唐代学者孔颍达解释:“黔谓黑也,以黑头巾覆头,故之为黔首。”秦国变法中有一条法令叫“使黔首自实田”,就是解放奴隶,使之变成自耕农的措施。汉代平民百姓把包头叫“峭头”,又叫“络头”,汉乐府《陌上桑》中曰:“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可见当时有在帩头上再戴帽子的习俗。到了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头戴巾帻的风气大行其道,据记载当时的名人袁绍、孔融、郑玄等人都爱戴幅巾。三国时诸葛亮头戴纶巾,指挥三军,成为美谈,苏东坡在他的《念奴娇》中描绘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从以上文献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对于巾帻记载很多,但考古实物十分少见。1995年尼雅1号墓地1号墓出土的一件方巾,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这件方巾边长80厘米,一角还缝缀有红绢带。西域头戴巾帻的形象见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十六国时期的几件北凉泥俑,泥俑的装束为西域传统的裤褶装,头裹幅巾,用整幅巾往额后包发,将巾紧束,余幅自然垂后。
  1995年尼雅1号墓地3号墓出土的一件红蓝色菱格纹丝巾(图2),是件不可多得的丝编织佳品,长175厘米,宽37厘米,图案为蓝色、红底蓝纹和蓝底红纹三种菱形排列,丝巾正反两面图案同为菱形,但颜色互换,丝巾的两端缀有流苏,出土时系于女尸头部,但从形制上看很像是一件围巾。披帛这种衣饰秦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但在考古发现中从未见到汉晋时期的披帛实物,这件红蓝色菱格纹丝巾在新疆汉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中国周围的各民族服装中,波斯及波斯附近的一些国家也使用披帛。《旧唐书·波斯传》记载:“波斯,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披帛。”在欧洲、美国、伊朗等国的博物馆收藏的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图案中,也有披着帔子的波斯女子形象,可见披帛这种衣饰在晋唐时期的西亚也十分流行。我们从克孜尔等处的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飞天及供养人戴披帛的形象。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绯罗帔子”“绿绫帔子”“紫小绫帔子”“白小绫领巾”“绯罗领巾”的记载,由此可知西域女子用的披帛质地和颜色多种多样,这里所说的“领巾”可能是一种三角形的披巾。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女舞俑(图3),肩帔的披帛呈长方形,面料是橙黄色鱼子形的散点花纹绞缬罗,既轻盈又华丽。

附注

注释: 图1:且末扎滚鲁克出土的2800年前的毛布制作的帔巾(摹绘图) 图2:1995年尼雅1号墓地3号墓出土的汉晋时期的红蓝色菱格纹丝巾 图3: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唐代女舞俑,肩帔的披帛呈长方形,面料是橙黄色鱼子形的散点花纹绞缬罗,既轻盈又华丽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包括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冠冕堂皇新疆古代的帽子、新疆古代居民的发式等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毛织服饰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