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代鞋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842
颗粒名称: 新疆古代鞋靴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6
页码: 79-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古代鞋靴的基本情况。鞋子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被泛称为“足衣”。鞋子对推动人类服饰改革、发展,曾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仅注重于实用,同时有着审美装饰的功能。
关键词: 新疆 古代 鞋靴

内容

鞋子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被泛称为“足衣”。鞋子对推动人类服饰改革、发展,曾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仅注重于实用,同时有着审美装饰的功能。人类经历过赤足时期,后来才发明了鞋靴。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也没有发明纺织。《韩非子》“记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实录》中说:“夏商舄履皆以皮为之”。据专家研究,人类最早的鞋履是用兽皮制成的。从新疆考古出土情况看,新疆原始居民穿靴早于穿鞋。靴子是一种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多为皮革制成。罗布泊地区铁板河古墓出土的“楼兰美女”所穿的生兽皮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时代最早的一双皮靴,距今3800余年,皮靴尖部开口,靴面、靴帮、靴底分件缝制,并且把摩擦原理用于靴底当中,是我国鞋靴中的珍贵资料。与上面提到的皮靴相比,小河墓地出土的一具女尸所穿的一双短腰皮靴(图1)保存得十分完整,距今3800左右,高19厘米,底长27厘米,用,牛皮制成,由靴底、靴面前部、靴后三块皮子缝制。棕色毛绳穿过靴口两侧孔,将靴腰束紧。这双皮靴十分重视装饰性,靴面正中条涂红线一道,中央皮上穿5股红毛线,其中3股捆扎羽毛[1]。
  到了距今3000年左右,新疆先民的缝靴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人们开始用熟皮制靴,制靴已程序化。哈密五堡古墓出土的一只3000年前的皮靴(图2),就反应了这一特征。这双保存较好的皮靴,帮、底统用羊皮缝制,靴底用三层牛皮,结实耐磨。考古工作者在鄯善县苏贝希古墓发现的长筒靴子(图3),十分奇特,用兽皮缝制,毛朝外,靴筒口超过膝盖,皮靴内套质地柔软的毛布裤子,裤口系有毛线编织的带子(裤子与中原古代居民穿着的胫衣相似),使裤子与皮靴连为一体,这种奇特的靴子应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缝制的。在寒冷的天气外出时,起到御寒的作用,特别是初春时节冰雪溶化,人们淌水过河时穿着这种长筒皮靴,十分实用;也有可能是在狩猎时,为了保护腿部免遭野兽咬伤而设计的。赵武灵王在引进胡服的同时也引进了靴子。为了作战的需要,他们用骑兵战术代替车战,与鞋履相比,靴子更适合于骑乘。《释名》中曰“古有鞋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中华古今注》曰“靴者盖西胡服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革黄皮”,可见当时的靴子为短靿靴,后改成长靿靴。穿用靴的制度到唐代才有变迁。《陔馀从考·着靴》条曰:“朝会著靴,盖起于唐中叶以后。”这时的靴子,根据尚书令马周的建议,被改为短统,用于百官常服,有时还兼用于朝服,连朝见天子也不例外。
  汉代西域鞋靴制作工艺比前代有了更大的进步,不仅有毡鞋、毡靴、皮鞋和皮靴,还有史籍中记载的“织成履”。1980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楼兰孤台墓葬中发现的一只革靴,形制为半腰形(图4),内衬毛毡,用麻线缝制,整体上看皮靴十分牢固,也比较规整,皮质精良,从中看出随着汉代畜牧业的发展,当时西域皮革的鞣制技术和制靴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关于皮鞋汉文史料记载颇多,《仪礼·士冠礼》曰:“夏用葛..冬皮屦可也。”皮屦就是先秦时期用于御寒的皮鞋。皮鞋也称“鞮”,《说文·革部》中曰“鞮,革履也”。未经鞣制生革制成的皮鞋叫“草鞮”,《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贱骑绳控,革鞮皮荐而已。”用熟皮鞣制的鞋履叫“韦鞮”,杨雄《方言》:“单者谓之鞮。”晋熟璞注:“今韦鞮也。”洛浦县山普拉汉墓出土的皮鞋多是用鞣制较好的熟皮缝制,这里出土的一双儿童皮鞋[2](图5),除鞋底已失以外,其它部分保存得十分完好,皮面毡里,高8厘米,底长17.5厘米,用熟皮和动物的筋络做线缝制,鞋形状十分规整。
  精绝国人穿著的鞋履重视装饰效果,如1995年尼雅1号墓地3号墓出土的一双红底晕间缂花靴的样式十分独特(图6),靴长29厘米,高16.5厘米,形制为短靿,整个靴子用皮、毛褐、绢、毡等多种材料缝制,特别是靴面中央在白底上织并蒂花卉图案[3],起到了锦上添花的装饰效果。靴子构思巧妙,形制新颖独特,是新疆古代鞋靴中的又一精品。1995年考古人员还在尼雅遗址墓葬中,发现了一些保存不是很好的鞋履。如尼雅3号墓出土的一双勾花皮鞋,皮底、皮帮,矮靿,红色毛罽为面,罽面上用丝线勾结几何花纹,看起来显得十分华丽;后跟皮帮外缝贴“承福受右(佑)”文字织锦,鞋靿上口用宽3厘米的绿绢滚边,并用绿色绢带缠扎三道。底长24厘米,高15厘米(图7)。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这是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诗句。丝履为古代男女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鞋子。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东晋时期的一双织成履(图8),就反映了当时较高的制鞋工艺,墓中同出升平11年(公元367年)和升平14年(公元370年)文书,可知它是东晋时期的遗物。履长22.5厘米,宽8厘米。履底、帮、里是用麻绳编织的。鞋面由褐、红、白、黑、蓝、黄、金黄、绿等八种颜色的丝线织成各种花纹和云纹。帮面上还有“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十个隶书汉字。这双织成履流露出中原鞋履的风范,履底、履里、帮面编制得都非常精制,是中国古代鞋履中的瑰宝。
  南北朝时期的靴子实物见于尉犁营盘古墓之中,营盘出土的一双彩绘刺绣靴子(图9),靴底为皮革,靴面是麻布质地,靴内衬柔软的毛织物,使整个靴子显得比较厚实,靴面、靴筒绣有红、青、黑、蓝等色彩的云朵纹样,像这样具有强烈装饰风格的靴子,在我国唐代以前,实不多见,是新疆古代靴履中的珍品。考古工作者还在南北朝时期的阿斯塔那古墓中,发掘出土了用棉布和麻布缝制的裤子、短衣和袜子以及用黄绢缝制的手套,有的保存得不是很完整,但留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考古发现资料来看,唐代西域女子的鞋履可分为高头和平头两种形制。高头履又称翘头履,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的屏风画《仕女图》中的女子,所穿的鞋子就是翘头履,鞋头上翘,并饰有花纹。这种前端上翘的高头履,可以承托曳地长裙,以便行走方便。阿斯塔那唐墓中亦有翘头履出土,如1969年阿斯塔那381号墓出土的一双唐代变体宝相花云头锦鞋(图10),长29.7厘米,宽8.8厘米,高8.3厘米,这双云头锦鞋的
  鞋面、鞋头、鞋里都采用了高级面料,特别是鞋里是用蓝、绿、绯红、绛色、蛋青、白、黄七色织成彩条花鸟流云等纹饰的经锦,其中蓝、绛、绯红、蛋青四色彩条晕间。这是目前唐代彩条中显花的最华贵的晕间彩锦品种。鞋面是华丽的变体宝相花纹,鞋头用一种由大红、粉红、白、墨绿、葱绿、黄、宝蓝、墨紫八色丝线织成的斜纹锦,图案为红底五彩花,以大小花朵组成团花中心,绕以珍禽异兽,卷云行霞,间以瑞草散花,外侧又杂置折枝花和山石远树。鞋头呈高耸的云头状。这双云头锦鞋,充分显示了唐代中期织锦、配色、显花三者结合的显花艺术成就,是唐代衣物中极为罕见的精品之一。
  唐代西域女子的平头鞋有麻鞋、蒲鞋、皮鞋多种质地的鞋履。用麻线编制的鞋子称作麻鞋,又称线鞋,如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双麻鞋(图11),用粗麻绳编织成厚底,由细麻绳编织鞋面。鞋面结构疏朗,中间编织成镂空状,与现代的凉鞋比较相似。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围棋仕女图》中的几位侍女也穿了这种麻鞋,说明麻鞋是唐代西域居民普遍穿着的鞋子。麻鞋并不是西域的传统鞋履,应是从内地输入的。但内地的线鞋,不同于《围棋仕女图》画面地位低下的侍女所穿的麻鞋,而是京城里贵族妇女时尚的奢侈品,如《旧唐书·舆服制》载:“武德来,妇人著履规制亦重。又有线靴。开元来,妇人例著线鞋,取轻妙便于事。侍儿乃著履。”穿麻鞋的形象在唐代绘画作品中有诸多的反映,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的宫女们,全都穿着麻鞋。此外陕西长安唐韦顼墓出土的石刻以及西安唐代李爽墓出土的壁画上都有穿麻鞋的形象。
  考古工作者还在阿斯塔那唐墓中还发现了蒲草编织的蒲鞋,这种鞋子也是由中原传入的,多为百姓暑天所穿。如《梁书·张孝绣传》称:“孝绣性通爽,不好浮华,常冠谷皮中,蹑蒲履。”五代画家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也可以看到当时蒲鞋的具体形象。皮鞋与麻鞋、蒲鞋相比,十分耐穿,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8双皮鞋(图12),鞋底用粗麻线编织,鞋面用皮革,鞋内衬毡,用麻线缝缀,显得结实耐用,应是由当地工匠制作的。
  阿斯塔那唐墓还出土了一双绮鞋,鞋表面包一层黄色的绮织物,鞋头高高翘起。这种鞋子在当时称之为笏头履,形状如同大臣上朝时用的笏板,因而得名。这种鞋产生于南朝梁时。今从江苏常州戚家村及河南邓县南北朝墓出土的画像砖上,即可以看到穿笏头履的人物形象。
  唐代西域靴子实物十分少见,多见于绢画、石窟壁画和草原石人,如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土于吐鲁番古墓的《树下人物图》中的女主人,脚穿的就是一双黑皮靴。西域女子舞蹈时也穿皮靴,唐杜佑《通典·乐志》记载:“高昌乐舞二人,白袄、锦袖、赤皮靴、皮带、红抹额。”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唐代妇女也有穿靴子的习俗,特别为宫廷舞女所青睐,将这种靴子叫“蛮靴”,如舒元舆的《赠李翱》中云:“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降帷。”穿靴子的妇女形象,在唐人的绘画中也有反映,和这种靴子配套,身上都穿着胡服。
  唐代西域男子的靴子,比较常见的是长靿靴,靴的质地以皮革为主。如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的木雕胡人俑、216号墓出土的戴幞头的泥塑胡人俑、共同出土的打马球俑以及《侍马图》中的牧马人都穿着长靿靴。天王踏鬼俑中的武士所穿高筒靴子(图13),靴筒上端两侧有扣眼,系带从扣眼穿出,再束在腰带上。1973年阿斯塔那193号墓还出土了一双纸靴,它是随葬的冥衣,通高9厘米,长筒。靴筒到脚背间用麻线逢连。脚踝处用织物扎束固定,并有装饰作用。这双靴子虽然是纸制的冥衣,但对西州鞋靴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靴子是高昌回鹘男子的主要鞋履,穿长袍时,裤子塞入靴内。有的靴筒上端两侧有扣眼,系带从扣眼穿出,再束在腰带上,将靴统吊起。高昌回鹘女子除了穿皮靴之外,还穿一种厚底、鞋尖上翘的花鞋,这种鞋子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有出土,反映了汉人穿着习俗对高昌回鹘人的影响。高昌人还发明了“套靴”,就是靴外又套一双皮质的鞋子,这种被现在维吾尔族称之为“喀拉西”的靴子,至今在南疆地区广为流传。(图14)

附注

注释: 图1: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的女尸所穿的短腰皮靴,距今380年 图2:哈密五堡古墓出土的3000年前的皮靴 图3:鄯善县苏贝希古墓发现的长筒靴子,距今2500年 图4:1980年楼兰孤台汉代墓葬中发现的革靴,形制为半靿形 图5:洛浦县山普拉汉墓出土的双儿童皮鞋 图6:1995年尼雅1号墓地3号墓出土的汉晋时期的红底晕间缂花靴 图7:1995年尼雅1号墓地3号墓出土的汉晋时期的罽面勾花皮鞋 图8: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东晋时期的织成履 图9:尉犁营盘古墓之中,营盘出土的汉晋时期的一双彩绘刺绣靴 图10:1969年阿斯塔那381号墓出土的唐代变体宝相花云头锦鞋 图11: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麻鞋 图12: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皮鞋 图13: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天王踏鬼俑中的武士所穿高筒靴 图14:和田县布扎克五代墓葬出土古尸脚上穿的红绢地绣花鞋 [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新疆山普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中日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调查报告书》第二卷。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包括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冠冕堂皇新疆古代的帽子、新疆古代居民的发式等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毛织服饰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