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孜尔岩画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818
颗粒名称: 余论
分类号: K879.25
页数: 7
页码: 19-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根据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岩画研究的针对性和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建构人类史前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可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分析岩画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目前正在它的初级阶段”。然而,重新审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早期文明,充分认识原始视觉艺术的人文价值就值得关注。
关键词: 克孜尔岩画 研究

内容

根据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岩画研究的针对性和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建构人类史前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可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分析岩画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目前正在它的初级阶段”(70)。然而,重新审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早期文明,充分认识原始视觉艺术的人文价值就值得关注。由此,岩画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就显现出其它文献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与义务。从这个基本的角度出发,岩画无可置疑地为历史考古、民族宗教以及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原始图像资料。真可谓是“写在石头上的史书”。但是,文字发明应用以后的岩画现象,其史料的性质与功效就会相应减弱,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佛教石窟废弃之后才出现的岩画就失去了那些基础或早期的文化蕴涵。然而,问题还并不是这么轻易或简率。晚期岩画自有其史前岩画不可替代的功用(71)。各地的农业文明的岩画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在证实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与理由。
  自然原型是造型艺术的图式根源,人类的图像从一开始出现就从没有违背这个基本原则。这种造型意识的生理图式的成熟有专家认为大约在旧、新石器交界时期(72),到公元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除了希腊、罗马的科学造型观念的自觉化之外,原始艺术的模仿、抽象与综合心理素质一直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并各自独立地并行发展。岩画的造型规律可以说从未脱离这个先前的范式,它是上述的模仿与抽象相混合的一种精神意向特征的表达和寄托。至于说公元7、8世纪在塔里木盆地的佛教圣地的出现则是游牧文化对农耕文明审美素质的悖反,因为佛教艺术至少是希腊、罗马造型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在龟兹则是人类造型艺术在中世纪早期的一个辉煌结晶。所以,当游牧民族在废弃的佛教文化殿堂内随意刻画时所体会到的愉悦感与那些辉煌的、五彩缤纷的佛教造像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和疑惑。
  不仅仅是克孜尔石窟,龟兹石窟群普遍存在着衰落之后的游牧民族刻画岩画的现象。这的确是一种游牧文化征服农业文明的历史事实。在中世纪宗教艺术的殿堂里随意刻画游牧民族的稚拙图画,比起先前的精美佛教壁画和塑像,无论是艺术的水准还是思想的哲理,可不是一般性地相形见拙。文明确实有时在倒退,就像欧洲的中世纪在很多层面上替代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那样让人沮丧!这种无奈在物质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20世纪依旧在重演。这也许会引起对历史直线进步论观点偏见的警觉?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就是这么让人不可思议!我们从中汲取的文化教训只能是客观地反思历史,更好地呵护人文思想延异的秩序,让人类文明的历史车轮协调前行。

知识出处

克孜尔岩画研究

《克孜尔岩画研究》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从克孜尔石窟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克孜尔岩画的名称问题,岩画的分布、数量与内容,岩画的制作技法、形式与风格等诸方面对克孜尔岩画进行了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克孜尔岩画列为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将该项目列入出版计划,新疆艺术学院也给以积极的支持,这都体现了相关部门对新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