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省河西走廊垦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779
颗粒名称: 一、甘肃省河西走廊垦区
分类号: K27
页数: 2
页码: 359-3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甘肃省河西走廊垦区,甘肃省委就作出决定:加速开发河西走廊,在该地区建立新疆生产兵团式的国营农场、重水利、重基础设施的方针,很快改变了河西走廊小农场的面貌。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等。
关键词: 甘肃省 河西走廊 垦区

内容

早在1963年年底,甘肃省委就作出决定:加速开发河西走廊,在该地区建立新疆生产兵团式的国营农场。邀请农垦部副部长、兵团副政委张仲瀚进行指导,踏勘河西走廊地区。经西北局批准,按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师的建制序列成立农业建设十一师,省政府将1953年建立的国营机械化农场及以后相继建立的国营敦煌棉花农场、安西农场、张掖农场、八一农场等22个地方国营农场、2个牧场,划交农建十一师管辖。任命省委副书记李龙九兼第一政委,来自新疆生产兵团的老八路李正肃、张兴汉分别任师长和政委,并调178名干部到农十一师。同时支援种子和粮食500多万斤及部分农机具。“兵团模式”在这里显出优势:原来零散耕地改建成适合机耕的大条田;挖渠排碱、竖井排灌等先进方法,用来开发盐碱地;兵团重科技、重水利、重基础设施的方针,很快改变了河西走廊小农场的面貌。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也带到了农建十一师。“文革”前,该师已建成8个团场、2个牧场、1个工程团,文教、卫生、商业、工副业已配套,现代化农场已初具雏形。并筹建了黄羊镇糖厂、嘉峪关水泥厂、嘉峪关氮肥厂、祁连山制药厂等师属独立工矿企业。农建十一师集中开发了酒泉以西各场。有复员转业军人5500余人,支边青年2.8万余人;全师总人口4.4万余人,其中职工3.38万余人。
  1969年划归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领导,集中开发了张掖以东各场。到1975年重归甘肃省人民政府管辖。1984年拥有国营农场20个,有土地591万亩,其中耕地59.5万亩,草原265.5万亩。河西走廊扼中西交通咽喉,曾是汉唐屯田重地。这里海拔高,日照长,降雨少,属沙漠性大陆气候。但这里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河流可供灌溉,且土地资源充足,适于农牧业生产发展。主要作物有小麦、啤酒花、大麦、玉米、大豆、蚕豆、黑瓜子、棉花、甜菜、红花、西瓜、白兰瓜、黄河蜜瓜、向日葵、黄花菜等。白兰瓜、黑瓜子在国际市场受到欢迎。畜牧业有养牛、羊、猪、鹿、禽等。
  有工矿企业88个,商业网点151个。祁连山、河西走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垦系统建立了一批工矿企业,生产30多种产品,主要有:石棉、硫磺,石英砂,锰矿石、钨砂、原煤、芒硝、硅铁以及小水泥、化肥、药品、饮料、食品等。其中钨矿砂品位高,质量好,远销国外。
  1984年工农业生产总值877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占52%。到2005年共有农场16个、工矿企业63个、商业企业27个。人口96646人,其中职工29970人。耕地面积42846公顷(642960亩)。
  工农业总产值7203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4665万元,占生产总值34.2%;第二产业40965万元,占生产总值56.9%;第三产业6403万元,占生产总值8.9%。
  农场和工商企业,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武威三个地区。农垦战线上的干部和职工为河西走廊的开发建设、繁荣昌盛以及保护古“丝绸之路”的畅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