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761
颗粒名称: 北路
分类号: K27
页数: 16
页码: 3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区分布北路,包括了哈密垦区(农十三师)、昌吉垦区(农六师)、乌鲁木齐垦区(农十二师)、奎屯垦区(农七师)等。
关键词: 新疆生产 北路 屯垦区

内容

一、哈密垦区(农十三师)
  哈密垦区位于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南北宽270公里,东西长297公里。东与甘肃酒泉地区接壤,西到巴里坤县的甘家地,北起中蒙边界,南抵兰新铁路的盐泉车站。全局总面积2231千公顷,2007年耕地面积20.45千公顷。人口77707人,其中少数民族16216人,农牧团场人均纯收入5291.09元。兰新铁路从东向西横贯垦区,公路畅通,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哈密和巴里坤是西域咽喉,军事重镇。自汉代起就是屯田基地。历代相沿,唐代和清代都在此大兴屯田,并以此为基地,逐步向西发展,经营和统一西域。1949年六军十六师进驻哈密后,即在此屯垦戍。1953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后体制几经变更,1963年农五师师部西迁博乐,哈密垦区仍属农五师建制。以后隶属关系几次变动。1982年兵团体制恢复后,成立哈密农场管理局。2000年中央批准哈密农场管理局为兵团农业十三师,下辖11个农牧团场,工矿企业有年产万吨硫化碱的红星化工厂,年产各种塑料制品1000吨以上的红星钙塑厂及红星水泥厂等76个,交通运输建设企业10个。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121175万元(现行价格),其中,工业产值70792万元。
  垦区属大陆性气候。全年积温4053℃极端高温35℃极端低温﹣27.9℃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060,~3470小时,无,霜期130~190天,,平均162天,年降水量为62~180毫米。农牧场水流主要依靠天山融雪水,全垦区河水年径流量2.1657亿立方米,河水利用量1.055亿立方米。至1986年累计打井714眼,年提水1.03亿立方米。种植业以粮食为主,同时种植瓜菜、油料和其他经济作物。2007年粮食总产20539吨,棉花28442吨,果园面积7475千公顷,水果总产93366吨。牲畜年末头数为31.29万头(只)。兵团体制恢复后,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保证粮食逐年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哈密瓜、西瓜、葡萄和棉花的生产。
  矿产资源以煤、盐、芒硝、大理石为主,还有硫铁矿、金矿、石灰石、白云石、锰、石英等。兵
  地融合发展,农十三师走得最早,搞得最好。按照哈密地区与农十三师商定的“经济互融、经验互学、干部互挂、文明共建”精神,团结一心,“区域共同发展,共建和谐哈密”的方针,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积极进行融合共建,统一编制了土地和资源利用计划,合理配制优势资源,双方市场向对方开放,不断拓宽融合共建的领域和空间,定期召开区域融合发展联席会议,确定和落实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重要议题和困难,促进了哈密区域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生产兵团发展、融合经济,取得了宝贵经验。
  2007年,农十三师经济效益指数为530.4%,居兵团各师之首。农十三师坚持科学发展,围绕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师直属工业企业和团场工业捷报频传,在2007年团场新办工业企业27家,2008年上半年又办了33家,都是通过招商引资办起来的,参股的八个团场,2007年工业分红超过千万元的有两家,2008年可达到5家。红山农场是个边境贫困团场,现有附属工矿企业和参股企业12家,2007年红山农场分红912万元,2008年预计可达1100万元,该师领导认为,让外来民营企业家控股后,等于把民营企业的人才成为我们的人才,把民营企业的市场变成了我们的市场,同时旧厂房、旧机器等闲置资产被引进的企业盘活了。农十三师的工业正在朝气蓬勃地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融合经济的推动下,农十三师正在阔步前进。
  伊吾县的淖毛湖农场1950年春,战斗英雄胡青山率部在此驻防,被数倍于我军的惯匪围攻,胡部坚守40天。此后十六师即派部在此屯田戍边。
  二、昌吉垦区(农六师)
  昌吉垦区位于古尔班通古特大漠南缘,在天山北麓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师部驻五家渠。总面积168.30千公顷,耕地面积128.91千公顷。人口301244人,其中少数民族36120人,辖农牧团场20个,工业企业520个,交通运输建筑企业26个。汉代已开始在此屯田,到唐、元、清代此处均是重点屯田地区。
  农六师的前身是鄂、豫、皖、苏区红军。抗日战争时编为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后调陕甘宁边区与十六团、二十五团一起编为新四旅。解放战争时期,整编为六军十七师。1952年集体转业,与军区后勤部八一农场、六军军直猛进农场编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982年兵团体制恢复后,地方国营芳草湖农场、新湖农场、军户农场、共青团农场、奇台农场、红旗农场、六营湖农场、土墩子农场划归农六师建制。
  昌吉垦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从南向北分别有山地、黄土丘陵、山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间杂零星沼泽、风成沙漠地貌等。山地主要是北塔山和天山山地,大部分地带不宜耕种。山前冲积平原是指奇台至玛纳斯县境沙漠以南、山地以北的山前平原。土地辽阔,地势平坦,横贯全师东、中、西三大农区。土壤自南而北由薄变厚,农田土壤质地为沙质或壤质。中部平原属冲积、洪积平原。土壤多为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平原西边和北边有大片盐碱地。西部平原为河系冲积平原,土壤多为荒漠灰钙土和少量盐化荒漠灰钙土,北部沙漠属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大部为蜂窝状新月形细粉沙丘,是部分团场的冬牧场。
  此垦区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4℃~6.6℃,无霜期155~170天,极端最高气温40.7℃~44.8℃,极端最低气温﹣36.6℃~﹣42.2℃,年降水量120~170毫米,年蒸发量1800~23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743.4~3236.9小时。灾害性气候主要有干旱、霜冻、干热风和冰雹等。
  垦区内河川径流量为30.6亿立方米,与各县群众共用。主要引自玛纳斯河、呼图壁河、三屯河、乌鲁木齐河、三宫河、开垦河等12条河。兴修的水库有猛进水库、八一水库、大海子水库、鸭溪沟、西沙河、芨芨庙、下兴湖等15个水库。地下水补给量为5.5亿立方米,总开采地下水量为3.2亿立方米,占兵团开发地下水总量的45.7%。井灌面积52万亩,占全师总播种面积的24.7%。该师竖井排灌,为降低地下图88农六师水库水位,进行脱盐、治碱、改土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挖灌排渠1131公里,无森林资源,农区造林12.01万亩。果园2.605千顷,水果总产22853吨,葡萄22317吨。矿产资源有煤、滑石粉、芒硝、石英砂。2007年生产总值471040万元(当年价),工业总产值为202591万元,产粮食221701吨,产棉花145367吨。牲畜年末数为837100头(只),鱼总产2426吨。
  农六师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全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即找准农六师、五家渠市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进程,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农六师、五家渠市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煤化工产业链建设顺利推进,团场工业重新起步,五家渠市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凝聚作用不断增强,职工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仅2008年上半年,该师即实现生产总值17.4亿元,同比增长21.3%;五家渠市实现生产总值9.9亿元,同比增长22.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556万元,同比增长50%。
  农六师提出:要把农六师、五家渠市建成天山北坡经济带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隆起点,使之成为乌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有分量的一角,努力打造成为展示兵团良好形象的又一窗口。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酱用番茄、啤酒花、酿造葡萄、土豆、玉米、畜产品六大基地建设,强化农业产业化的资源优势和基础。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以煤化工产业链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重化工、能源、食品加工、塑料制品、机械装备制造和纺织“六大支柱产业”。大黄山鸿基焦化工程正按计划进行。2008年12月,2号焦炉将竣工。鸿基焦化一期年产80万吨焦炭将如期实现,成为新疆最大的独立焦炭厂。
  三、乌鲁木齐垦区(农十二师)
  该垦区位于乌鲁木齐市的西郊和南郊。西与昌吉市接壤,以头屯河中心线为界,东与柴窝堡和小盐湖相望,南部伸入和静、托克逊两县境内,北临乌鲁木齐县安宁区和市种苗场。土地总面积381.43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3.61万亩,山区牧场274.78万亩,造林1.91万亩。境内公路、铁路交错,交通便利,经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局机关设在乌鲁木齐市北郊。管区的总人口69033人。其中少数民族19130人。唐代、元代及清代曾在此进行过屯田。
  乌鲁木齐垦区的前身是自治区农垦厅西郊农场管理处,成立于1964年4月,下辖4个地方国营农场。1975年与农六师一〇四团场、养禽场合并,成立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直至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恢复。下辖7个国营农牧场,工业企业189个,交通运输建筑企业7个,2007年生产总值90723万元(当年价),其中工业产值29875万元。
  垦区地处天山脚下,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4.7℃~6.1℃。极端高温42℃,极端低温﹣38℃,年均日照2762~2881小时。无霜期147~163天,年均降水量177.4~500毫米。山区多,农区少。平均年蒸发量1780~2221毫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春、秋季常有干旱、倒春寒气候,夏季则干热风多,冬季多风。
  垦区水资源主要靠乌鲁木齐河、头屯河引水灌溉,年引水量1.3亿立方米,占灌区总水量的82%。另拦蓄泉水2141万立方米,到1986年底累计打井173眼,年提水量1200万立方米。已建的水库5座,库容3500万立方米,防渗渠道589.5公里。
  垦区内矿产资源有煤、耐火土、高岭土、石灰石、红砂、建筑砂石、大理石等。
  垦区面向乌鲁木齐市,建立了三大副食品基地,用以满足各族人民需要。它们主要是:
  牛奶基地。建立在南戈壁的西山奶牛场。该场引进了优良品种西德黑白花费里森,荷斯坦奶牛,体形高大,产奶量高,质优,经过精心培育繁殖,现已达230头。每头日产奶25.7公斤,乳脂率平均高达4.3%。还陆续兴建了五一农场奶牛场2个、104团奶牛场2个、头屯河农场奶牛场2个,并改建、扩建三坪奶牛场。8个规模400头的奶牛场分布市郊,总头数3078头,较1988年增加2010头,2007年产奶7723吨。
  禽蛋基地。养禽场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人口1823人。该场引进法国“伊沙黄”蛋鸡和“明星”肉鸡。由于干部工人的刻苦钻研,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成活率达到95%。法国专家评价已接近法国的饲养水平。该场改散养为笼养。
  渔业基地。截至1989年垦区水库水面已达1.6万亩,库库养鱼,并在北郊的五一农场北部修建第一期工程渔塘200亩,已蓄水投放鱼苗。全垦区2007年鱼总产1040吨。
  垦区各农场大量发展蔬菜,推行塑料大棚,四季供菜。
  全垦区1988年向市场提供肉类1602吨,牛奶6202吨,禽蛋2846吨,蔬菜12021吨,瓜果2900吨。2万多名职工,图90番茄外运加工每人每年为乌鲁木齐市奉献牛奶278.6公斤,蛋133.5公斤,肉类71公斤,蔬菜543公斤。
  农十二师根据位于乌鲁木齐市郊区的地缘优势,决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面向乌鲁木齐市。2008年上半年可拿出肉类5217吨、牛奶8597吨供应乌鲁木齐市民,并确定每年拿出1300万元扶持奶牛养殖,并有大量瓜果、禽蛋等供给乌鲁木齐市场。
  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2007年与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组建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农十二师分区”。统一享受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计划近期开发15平方公里园区,目前园区现代制造业园、新型能源业园、临港物流园、绿色加工业园、城市综合功能区“四园一区”的格局初步显现。新疆天山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增资合作项目正式入驻,重庆万州蓝希络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屠宰、肉品深加工项目正式投产,新赛股份公司、华商物流集团等一批特色支柱企业的扩建项目正在实施。2008年上半年,园区实现招商引资5亿元,年内拟批准并安排在合作区用地的项目25个,如协商成功,投资金额将达数10亿元。
  2007年初,农十二师将原来属于4个团场的5座小煤矿实行优势化整合,组建了新疆昌平矿业公司。由于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2007年这个师煤矿总产达34万吨,实现增加值3791.76万元,实现利润1145.42万元,分别比整合前增长24.29%、43.12%、40.59%。
  四、工程建设第一师
  2007年,工程建设第一师有人口41638人。对外称为“兵团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下辖20个团(对外称建筑安装公司)。还有机械厂、运输公司、商业处、物资处、设,计室、科研所..等县、团企事业单位共17个。现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承担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建设施工能力的联合企业,师部驻乌鲁木齐市。2007年全师社会总产值120380万元(当年价)。
  有全民、集体大小工业企业26个,从业人员3.49万人。列入国家考核的23种主要产品有水泥、红砖、混凝土构件,乳化沥青、工程机械、钢门窗以及服装、皮靴等。2007年总产值433722万元(现行价)。
  为了保证职工生活需要,这些企业共种地4.15万亩。1988年生产粮食91.8万公斤、棉花7220担、油料74.8万公斤,甜菜12530吨。年末牲畜存栏7002头,肉类总产54吨、羊毛30吨,还生产了大批瓜菜水果。
  兵团在成立之初,就十分注意水利工程建设和民用建筑工程建设。先后成立了工程建设第一师,主要承担乌鲁木齐市和兵团的建筑安装任务。工程第二师主要承担兵团的重点水利工程和水电工程以及自治区北疆的道路工程和国防工程。工程第三师主要承担南疆的重点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国防工程。兵团的建筑工程部队踏遍了天山南北的山山水水。各农业师均成立了工程团(支队),到1966年全兵团建筑工程职工达11.6万余人。先后参加了建设大批现代化工厂和水利工程、水电工程、公路工程、国防工程及院校的建筑工程,如: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六道湾煤矿、十月汽车修配厂(现十月拖拉机厂)、新疆水泥厂、乌拉泊水电站、独山子油矿建设、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红雁池发电厂、新疆制药厂、铁门关水电站、石河子红山嘴电站、八一毛纺织厂、八一糖厂、铁路局配件厂..等等。还参加了新疆医学院、八一农学院、新疆大学、新疆工学院、兵团农学院、自治区党校、军区医院、八一子女学校、军区八一俱乐部以及乌什塔拉基地福利区的建筑工程。为发展自治区的交通事业,兵团工程部队先后参加了南疆铁路、北疆铁路建设。翻越昆仑山修筑了青藏公路,两进天山修筑了乌—库公路(乌鲁木齐至库车)和〇五〇三工程。在塔克拉玛干大漠深处修筑了库一若公路(库车至若羌)、喀—若公路(喀什至若羌),在准噶尔戈壁上修筑了独—克公路(独山子至克拉玛依)、乌—克公路(乌尔禾至克拉玛依)以及在乌孙山上修筑了伊—昭公路(伊犁至昭苏),总长达1万余公里。并和各师工程部队一起,承担了兵团的大型水利工程。如:农一师的上游水库、胜利水库;农二师的大西海子水库、卡拉水库、爱米尔水库;农三师的小海子水库、永安坝水库;农六师的猛进水库、八一水库、大海子水库;农七师的柳沟水库、奎屯水库;农八师的夹河子水库、蘑菇湖水库、大泉沟水库;农九师的乌拉斯台等共96座水库。还修筑了各级渠道4.7万余条,长达63700公里,打井6000余眼。兴建了戈壁新城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北屯、五五新镇等新兴城镇。兵团的工程建筑队伍为开发建设新疆,为军垦事业的发展,立下了功勋。
  兵团解体后,工程第一师交给了自治区(现区建筑工程局)。工二师、工三师也相继解体。1974年国家批准修建南疆铁路,兵团党委组建了铁路工程纵队(师级),下辖5个支队。同年8月改为铁路工程指挥部,1979年更名为自治区铁路工程局。兵团体制恢复后,1983年改为兵团建筑工程第一师。该师继承和发扬了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不怕苦,不畏难,年年月月在流动,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从戈壁到雪山,从老风口到冰达坂,风尘仆仆,任劳任怨,以对祖国的忠诚,用自己的双手树立了工程兵的丰碑。
  中国第一道冰碛垄隧道——扎亥萨拉隧道;中国西部最大的曲线铁路桥——哈尔嘎哈特大桥,新疆最高的冷却塔——玛纳斯电厂冷却塔,大型电站的短、平、快工程——西大桥水电站,新疆第一座热电厂——石河子热电厂,这些工程都是在设备简陋,条件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
  现在全兵团工程建筑安装企业共有275个(含工一师各企业)。其中国有企业143个。2007年末职工人数12.49万人。
  五、石河子垦区(农八师)
  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麓中段玛纳斯河流域,准噶尔盆地南缘。地跨沙湾县、玛纳斯县和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4个县、市。2007年耕地面积179.43千公顷。水库15座,蓄水能力54445万立方米。人口597068人,其中汉族597068人,少数民族31484人,唐代清海军曾在此屯田。
  农八师前身为新疆和平起义部队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二十六师。1955年与农十师合并。1975年,兵团体制撤销,成立石河子地区,农八师及农七师下野地垦区7个团场划归石河子地区。1979年撤销石河子地区成立农工商联合企业。1982年恢复农八师,师部设在石河子市,下辖19个农牧团场。有工矿企业432个,交通建筑运输企业96个。2007年生产总值1020180万元(当年价)。其中,工业产值302798万元。粮食总产52597吨,棉花总产297762吨,是兵团的粮棉及甜菜生产基地。牲畜年末头数为39.80万头(只)。
  石河子市是由兵团石河子管理处、农八师及水利工程处等单位在戈壁荒滩上共同开发建起来的一座军垦新城。1976年1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石河子市。工业、商业、教育发达,街道整洁,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居新疆各城市之首,被誉为戈壁上的明珠。垦区内有山坡、平原和沙漠。农场耕地多在海拔300~500米的洪积平原上,地势平坦。自东而西分布着玛纳斯河、宁家河、金沟河、巴音沟河,总径流量19.45亿立方米,与沙湾、玛纳斯两县群众共用。其中,玛纳斯河流量占64%,是农业灌区的主要水源。垦区内有泉29个,分布于洪积扇、冲积扇下缘。泉水溢出量,50年代约为5.26亿立方米,现约3.9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约6~7亿立方米。
  此垦区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雨量稀少。年平均气温在6℃~6.6℃之间,极端高温43.1℃,极端低温﹣42℃。无霜期160~170天。年降水量110~200毫米,年蒸发量1500~19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750~2840小时。灾害性气候有旱灾、冻灾、冰雹、风灾等。
  该师经济以农工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为特色。以种粮、棉、甜菜为主,油料、瓜果、蔬菜次之。乌伊公路和北疆铁路横贯境内,交通便利。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的石河子市。1992年设立,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兵团党委“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开发的先导区,高新技术的密集区和利用外资的高增长区”的要求,紧紧抓住自治区党委“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兵团党委“做大做强石河子垦区”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优势,借国内外知名企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发展优势,突出特色,外向带动,资源转换,产业聚集的发展之路。
  到1999年底,石河子开发区有注册企业263家,注册资金3.7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8亿元,税收3365万元。
  2000年4月,国务批准了石河子开发区升格,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审时度势,制定了“招商先行,服务为本,欲取先予,跨越发展”的思路,使开发区发展速度加快。先后有台湾顶新集团康师傅方便面食品、旺旺集团方便面食品、浙江娃哈哈饮料、江苏华芳纺织、北京燕京啤酒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石河子开发区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棉纺织、绿色食品、现代农业装备和化工产业基地。在推进农八师乃至兵团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生产总值:2007年为35.54亿元,比2000年增加32.52亿元,年均递增50.7%。
  财政收入:2007年为3.15亿元,比2000年增加2.5亿元,年增递增30%。
  税收:2007年达到5亿元,比2000年的0.42亿元,增长4.58亿元,年均递增51.8%。
  固定资产投资:2001~2007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39亿元,年均递增21.4%。
  石河子开发区正在昂首阔步前进。
  六、奎屯垦区(农七师)
  该垦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塔城地区乌苏县境内。东接石河子,西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毗邻。2007年末人口218793人,其中,少数民族7327人。耕地面积97.66千公顷。下辖10个农牧团场,2个水利工程处,280个工交建企业,以及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学试验站、教师进修学校、车排子医院、勘测设计队、驻乌鲁木齐办事处等单位。铁路、公路贯通垦区,交通十分便利。
  农七师的前身是新疆和平起义后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步兵二十五师。1950年3月进驻垦区,1954年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至1966年发展到3个管理处、3个总场。共23个农牧团场,18个师直属工矿企业单位,兴建了一座奎屯新城。耕地面积126.77万亩,林木面积16万多亩,果园3.17万亩,总人口22万余人。1962年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精博总场划归农五师,1969年位于塔城的第三管理处9个农牧团场划归农九师,1975年下野地区域的第一管理处6个团场又划归石河子地区。奎屯设市,直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农七师体制多变,现仅为原规模的1/3左右。2007年生产总值353612万元(当年价),其中,工业总产值199072万元。粮食总产61150吨,棉花总产127030吨,其中,80%供出口,是兵团的棉花基地。牲畜28.04万头(只)。
  垦区为山前冲积洪积湖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坡度在1%~5%之间。除个别老沟谷地外,大部分地势平坦,适于农业生产。气候属于中亚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为40.2℃最低气温为﹣42.3℃无霜期160~18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700~3000小时,年降,水量200毫米。垦区,水利资源有奎屯河、古尔图河、四棵树河,年径流量12.6亿立方米,与乌苏县群众共用。有泉水1.04亿立方米,已打井470眼(1985年数),年抽水1780万立方米。有水库6座,总库容量2.25亿立方米,具有比较完善的灌溉系统。
  成立天北新区。奎屯市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自治区天山北坡经济带西端,南与独山子一路之隔,西与乌苏市隔河相望,是312、217国道交汇处,欧亚大陆桥横穿境内,与独山子、乌苏合称“金三角”。
  2001年6月,农七师、奎屯市、独山子三家提议联手共建开发区的构想,三家携手共建、共管、共商、共享。2002年7月,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批准在奎屯市北部农七师师部驻地成立天北新区。规划面积为61平方千米,现有人口5.8万。驻区纳税单位515个,行政单位54个,将天北新区定位为商贸、旅游、休闲的综合生态城区。税收中地方收入部分实行分成制,按照奎屯市六成,农七师四成进行分配。
  天北新区2002~2007年成立五年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兵地融合发展的机遇,以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围绕发展这一要务,累计完成生产总值31.9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11.2亿元,房地产开发面积50万平方米,新区面积焕然一新,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
  农七师以种植棉花为主,一枝独秀,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师党委提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战略。要求各团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特色,形成一团一品、一团一特的格局,并力争在全师实现百万亩土地自动化滴灌。
  七、博乐垦区(农五师)
  该垦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这里在唐代盛期就是“丝绸之路”的名镇。据《新唐书》记载:黑水向西“又经黄草泊、大漠、小碛、石漆河,逾车岭至弓月城..”黑水河即今之乌苏。石漆河就是今天的精河。清代精河和博乐都是屯田的地方。农五师的师部在博乐市,是兵团的边境师之一,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该师的前身一部分是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抗日战争时期编为一一五师的教导旅,后调陕甘宁边区与陕北红军一部编为教导旅,后编为六军十六师。1953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1954年兵团组建后隶属兵团管辖。1957年撤销农五师建制改为红星农场总场,下属三个分场、两个牧场。1959年2月恢复农五师建制。1960年在博州开发新垦区,建立了红星十一场、十二场、十三场、十四场、十五场、十六场。1963年11月师部由哈密西迁博州。原农七师精博总场沙山子农场、托托分场、运输处幸福农场、精河农场、商业处的红旗农场、工二师艾比湖农场都划归农五师建制。1988年末全师总人口为69155人,其中汉族60714人,维吾尔族2726人,哈萨克族2550人,回族1826人,蒙古族1103人,其他民族236人。职工29563人。拥有土地面积464.30万亩,耕地面积47.14万亩,林地20.72万亩,草场265万亩,水域6.13万亩。所属农牧团场11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6个。1983年以来,该师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先进技术,生产发展较快。1988年社会总产值2334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349万元(当年价)。粮食总产56545吨,上缴36338吨,棉花总产9432吨,上缴国家9115吨,出口5011吨,1988年全师12.5万亩陆地棉亩产皮棉,居全兵团之首。年末牲畜存栏182619头(只)。垦区由艾比湖盆地和博尔塔拉河谷地两大地貌单元组成。北、西、南三面群山环绕,西高东低。平原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冬冷夏热,年较差最大值达44℃。光照充足,秋季降温快,降水稀少。年均气温8.3℃~3.6℃,极端高温42.2℃,极端低温﹣36.4℃,年降水量为90.9~291.3毫米,精河平原不足100毫米,博尔塔拉河中下游年平均降水在70~190毫米。年蒸发量1555.7~3421.3毫米。风力平均大于8级的有165天(阿拉山口)~99天(塔斯海)。年日照2710~2900小时,无霜期154~194天。
  农五师缺少资源优势,既无作为工业发展基础能源的煤炭,也没有重要的矿产资源,工业发展项目选择余地少。在此情况下,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农五师在实践中探索出:“走出家门办工业,寻求合作图发2008年9月,农五师与霍城县签订了大型煤化工项目协议。在2010年前投资30亿元,完成年产100万吨煤矿矿井建设。
  农五师针对本师实际情况,确定“增能源,强油脂,兴纺织,拓建材,育矿化,精农产品加工”的方针,首先解决电力严重短缺问题。2007年,师电力公司与国家电网公司新疆北疆电网实现了联网。该师还积极开发阿拉山口风能源,兴建20万千瓦大型风电厂,今年已启动与国家电力总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4.95万千瓦风电厂一期工程。农五师与南岗建材集团共同投资2亿元,兴建博乐南岗建材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项目,目前已生产水泥5万吨,出口哈萨克斯坦4万吨。与此同时,农五师做大做强做优油脂产业,年生产销售的20万吨油脂产品,占新疆市场总量的40%以上。该师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辐射疆内外,集科研、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油脂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农五师以种植棉花为主,由于品质优良,大部分出口。同时该师的枸杞,可与宁夏产枸杞相媲美。
  八、伊犁垦区(农四师)
  伊犁是祖国的西陲要塞,西邻哈萨克斯坦,为古乌孙国之地。公元前110~105年,汉武帝就以细君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猎骄靡为王后,汉与乌孙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并开始在此屯田。以后唐、清均是重点屯田地区。清代统率新疆的伊犁将军府就设在惠远城。三区革命时,首府在伊宁市。1949年后,伊犁区党委和五军军部(原民族军)驻伊宁市。农四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十四师(即前民族军所属各团)、十五师(1952年3月由原二军五师十三团、六军骑兵团、军区通讯团组成)于1953年7月改编而成的。六军十七师五十团后改为农六师五零农场,于1965年划属农四师。
  伊犁气候温和,水土资源丰富,是亦农亦牧的好地方。从1950年春季开始,驻伊犁的解放军就开始了大生产运动,屯垦戍边。以后生产迅速发展,到1988年年底农四师共有人口230103人,其中,汉族188207人,维吾尔族10600人,哈萨克族20808人,回族6787人,蒙古族2205人,少数民族共41893人。农作物播种面积101.89千公顷。下辖农牧团场23个,工矿企业465个,建筑企业、运输企业共19个,师部驻伊宁市。2007年生产总值319391万元(当年价),其中工业产值193742万元。境内北、东、南三面环山,开口向西。伊犁河及其三大支流特克斯河、喀什河、巩乃斯河蜿蜒其间。形成伊犁河谷地、喀什河谷地、巩乃斯河谷地、特克斯河谷地和昭苏盆地。既有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又有较温和湿润的气候特色。年平均气温2.9℃~9.2℃。日照时数2400~3000小时,无霜期87~162天。降水量西部平原200毫米左右,南部昭苏盆地400~5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春夏两季,约占全年60%~70%。蒸发量西部为1800毫米,昭苏为1250毫米左右。伊犁垦区是兵团的粮食基地和油料基地。2007年粮食总产350459吨,商品率73%以上。产油料45073吨,商品率高达80%。薰衣草油产量和质量,为全国之冠。各类牲畜年末存栏99.38万头(只)。该垦区生产的“伊犁大曲”白酒,被誉为“塞外茅台”,驰名全疆。
  伊犁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展经营领域,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使公司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由一个传统的白酒生产销售企业,发展成为以“伊力”牌系列白酒生产营销为主业,涵盖科研、食品加工、野果综合开发、生物工程、印务、房地产、天然气供应、宾馆、旅游服务等产品和产业相配套的多元化公司制企业。
  自1999年“伊力特”上市到2007年底,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9.8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1.09亿元,利润7.875亿元,累计实现税金8.668亿元。
  2002年,“伊力”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3、2004、2005、2006年“伊力”被授予中国白酒工业百强企业和中国白酒十家经济效益企业。
  2007年8月,“伊力”牌以6亿元的身价再次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
  2007年公司完成工业增加值4.33亿元,同比增长20.78%;实现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18.9%;上缴税金1.5亿元,同比增长7.14%;职均年收入26000元,增长10%。
  农四师在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特别重视节能减排。该师伊犁南岗建材集团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将工业废渣及尾矿资源进行再利用。2007年消耗制糖滤泥、煤矸石尾矿共约69万吨,比上年多利用近一倍;集团回收4000吨粉尘和炉渣作为水泥混合料。伊犁双新焦化厂利用炼焦产生的煤气,建成煤气发电站,每年可节约锅炉用煤5000吨,发电240万千瓦时,一年完成该企业“十一五”节能目标的52.5%。该师绿华糖业有限公司2008年投资200万元实施的50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改项目已接近收尾。项目完成后,燃煤的热利用率将提高20%以上,企业一个榨期可节煤5000吨左右。南岗建材集团窑头窑尾废气余热发电项目、焦化生产综合利用配套等一批节能减排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农四师对节能减排抓得实在、抓得具体,确有实效,走在了兵团前列。
  九、塔城垦区(农九师)
  塔城垦区位于准噶尔戈壁西部,塔尔巴哈台山下的塔城地区境内,与哈萨克斯坦毗邻,是边境师之一,师部驻额敏县。该师是1969年由农七师三管处与工二师十二团、十三团、工三区和红山农场组成的。下辖农牧团场11个,独立工矿企业7个,运输公司2个,建安公司2个,商业、供销企业9个。农作物播种面积76.39千公顷,草场325万亩。2007年人口71648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8%。生产总值98450万元(当年价),其中,工业产值44482万元。粮食总产115743吨,商品率63%。油菜10659吨。牲畜总头数为554200头(只),肉总产13941吨。有的团场生产条件很差,是因为戍边任务需要而建场的。
  垦区属大陆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温度3.6℃~6.1℃,额敏地区平均5.8℃,极端低温﹣42.6℃。全年日照为2457~2981小时。无霜期118~135天,最短88天,农区年降水量322毫米,其中4~10月降水为223毫米,占总水量的69.5%。垦区有22条河沟。年径流量3.2亿立方米,丰水年为常年的1.35倍。垦区适于小麦、油料作物生长和发展畜牧业,是兵团的重点粮油基地和畜牧基地。兵团体制恢复后,该师修建了乌拉斯台和乌什水库,积极引进灌溉新技术,1988年喷灌已发展到11.5万亩(其中自压喷灌9.5万亩)。大大改善了灌溉条件,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为兵团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8年,农九师各团场已向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出口各类蔬菜2500吨,这是农九师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落实产品订单收购政策的成果。按照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要求,该师建立了一六三团、一六五团、一六八团、一七〇团、团结农场5个出口蔬菜种植基地,在农药、化肥、植物调节剂使用中,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确保了蔬菜品质。通过塔城永利进出口公司,这5个蔬菜基地共签订了9300吨蔬菜合同,订单面积达2.5万亩,可带动8000户职工增收。2008年,农九师承包户一座0.5亩地的大棚一茬西红柿收入要比往年增加3000元以上。
  十、阿勒泰垦区(农十师)
  阿勒泰垦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北缘,阿尔泰山以南的阿勒泰地区,与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交界,是兵团北部边境师。师部驻阿勒泰市的北屯镇。农十师是1959年初经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批准在原二十八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地面积61.37千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47.25千公顷。总人口76634人,其中少数民族2112人。该师下辖农牧团场22个,工矿企业107个,交、建企业120个。
  垦区属亚寒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4.1℃~4.4最高气温41.9℃最低气温﹣51.1℃无霜期平均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87~188,.6毫米。海拔300,~700米。该垦区土,壤大部属戈壁沙壤,土层薄,有机物少,易碱化。有的农场条件极差,主要是为了屯垦戍边而建立的。主要种植粮食、油料。牧业、渔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很快。2007年社会总产值为104064万元(当年价),其中,工业50959万元。产粮21854吨,为阿勒泰地区粮食自给作出了贡献。油料总产36150吨。大小牲畜113100头,鱼类总产2086吨。
  2008年农十师各类作物面积73万亩。入夏以来,垦区遭到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流经该师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基本干涸,55.78万亩农作物受旱。
  为了确保作物丰收,农十师紧急动员,上下一心,采取措施,进行抗旱。首先拿出5588万元新增加压滴灌面积15.74万亩,使全师节水浇灌面积达到37.74万亩。该师一八四团的12万亩棉花已经100%实现加压滴灌。农十师还投资1835万元实施渠道防渗、坑塘堵水、围栏水等一批应急抗旱工程,缓解了浇灌用水短缺的矛盾。
  农十师一八六团与哈萨克斯坦仅一河之隔,近年,该团所有耕地全部实行喷灌或滴灌。团场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形成了以团场城镇为中心,以吉木乃口岸为依托,认真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团场工业,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哈萨克斯坦建起了砖厂、建材厂和蔬菜水果批发市场。预计2008年的工业总产值将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