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753
颗粒名称: 第二十章 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分类号: F324.1
页数: 8
页码: 329-33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疆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包括了中央加强对农垦事业的领导、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依托科技,振兴兵团等。
关键词: 新疆 生产建设 兵团建制

内容

第一节 中央加强对农垦事业的领导
  1977年年底,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王震同志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把团场下放到县管理进行了批评。[中发〔1978〕20号文件]明确规定:“中央确定由省、地管的农场,一律不得再往下放。已经放下去的,要按中央规定收回。农场的管理体制要相对稳定,不能轻易变动。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动,要报国务院批准。”并决定,“将黑龙江、新疆、广东、云南四省区的垦区,改为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和省区双重领导,以省区为主”的体制。这四个垦区的“基建投资和国家统配、部管物资,以及化肥、农药、油料列入国家计划,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直接供应”。这样就把断了线的供应渠道重新恢复起来,保障了国营农场的正常生产。
  为了加强对农垦事业的领导,1978年7月,自治区党委决定,农垦总局成立党委(以前是核心小组,后为党组),任命自治区党委常委祁果兼任党委书记,自治区副主席谢高忠兼任总局局长。农垦总局党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首先调整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稳定粮食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棉花播种面积,1978年播棉62.51万亩,到1981年达到131.42万亩,增长一倍以上。单产也由1977年的27公斤提高到1981年的41.8公斤。总产由1977年的25.29万担,增加到1981年的105万担。
  棉花产量大幅度增长,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以1980年为例,这一年工业总产值为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轻工业增长25.4%。其次是实行财务包干,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从1979年开始,实行利润(或亏损)一年一定,超收留用,超支不补的财务包干办法。同时,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改进了计划管理制度,并给企业因地种植的灵活性和一定程度的自主权。1980年还实行“以工补亏”的办法,针对当年多余30万劳力的情况,拿出部分补亏资金,组织劳力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
  其三,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责任制。从1978年开始,实行“三定一奖”,到1980年普遍推广。在生产连队有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大组综合承包,联产计酬(罚)制度;单项承包,联产计酬(罚)制度;全连统包,定额计工,以工计奖(罚)制度;包产班组,综合承包,联产计奖(罚)责任制;作业工资与定包奖相结合的责任制;瓜菜包产到户;季节性计件工资等。在畜牧业实行包群到户,包群到组。其他工种也都分别实行责任制。这些制度,使广大职工从思想上和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其四,拨乱反正,落实政策,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1978年年底,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原兵团三级干部会议。祁果同志作了《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加快原生产建设兵团揭批查和“双打”斗争的步伐,为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而奋斗》的报告。会议把十年文化大革命颠倒了的是非一一纠正了过来。会议充分肯定兵团17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肯定了广大军垦战士为开发建设新疆,保卫边疆而献身,在亘古荒漠上艰苦创业17年是造福后代,造福边疆各族人民的创举,是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攻击兵团是“全面执行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义正词严的批驳。会议对原兵团专案办公室立案和直接插手的冤假错案,一律公开平反。
  由于坚决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生产走出了低谷,有了较大的回升和发展。粮食总产,1981年为9.23亿公斤,较1977年增长48%;棉花总产达到105.8万担,较1977年增长3倍;工农业总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1978年为12.6032亿元,1981年达到117.5682亿元,增长39.4%,平均每年递增11.7%。
  第二节 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1980年,由于帝国主义和反华势力的支持,民族分裂分子在新疆支持、策动的动乱和暴乱,引起了广大干部和职工的不满与不安,人心涣散。民族关系顿时紧张起来,并迅速波及全疆。
  新疆局势动荡,引起了党中央的关注。对新疆作了关于增强民族团结,稳定新疆局势的指示,并决定指派王震同志以政治局委员、军委常委的身份,照管新疆工作。王震同志数次来疆,1981年2月,在自治区厅、局级以上干部会议讲话中强调:“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以及新疆的各民族,都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应有贡献。新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要团结起来,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同时指出:“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军区的后备军,是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生产建设兵团搞了农业、畜牧业、工业、商业,还有交通运输业,它办的完全对。”“解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完全错误的。”
  1981年6月20日,王震同志给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写信,建议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月1日,邓小平同志作了如下批示:“请王震同志牵头,约集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兵团的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报告,并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8月,邓小平同志偕王震、王任重一行来新疆视察工作时,对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问题听取了自治区党、政、军负责同志及各方面的意见后指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实有必要,组织形式和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国家农委党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经慎重研究,向中央写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即[中发〔1980〕45号文件]。决定指出:“生产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求兵团要“实行企业管理,积极推行经济责任制,整顿和发展各项生产事业,办好社会主义大农业,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大力兴修水利和水力发电,大力植树造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继续搞好农业机械化,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民兵武装值班连队的军事建设,搞好边防”。希望兵团“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作出新的贡献”。中共关于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受到广大农垦战士的热烈欢迎,获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生产建设兵团是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工作,公、检、法及其他政府工作,都由自治区领导。生产业务工作,包括年度计划、长期规划、生产、财务、物资供应、劳动工资等,作为农垦部企业,受农垦部领导。同时列入自治区的国民经济计划,成为自治区经济规划的一部分。干部工作归生产建设兵团统一管理,并按中央干部管理的权限审批;军事工作归乌鲁木齐军区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农垦部(后改为农牧渔业部)的双重领导。
  农垦总局和各地农垦局为1981年12月中旬,农垦部副部长赵凡同志率领中央工作组到达新疆,他们和自治区会商决定:兵团财政拨款纳入中央财政预算进行管理,以基础,组成兵团和师的机关。军事工作要在新疆军区统一领导下,加强建设。
  生产建设兵团保持人民解放军的组织形式,实行兵团、师、团(场)三级管理,恢复组建十个农业师和三个农场管理局,兵团和师设司令部、政治部、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中央批准兵团成立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局(处)。
  重新组建后中央任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干部:
  第一政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谷景生兼;
  司令员:陈实;
  第一副司令员:谢高忠;
  副司令员:曾继富、林海清、夏尔西别克·司的克、毛迺舜、王寿臣、李廷智;
  政治委员:阳焕生;
  副政治委员:刘一村、吐尔逊阿塔吾拉、贺劲南、史骥、刘炳正;
  参谋长:曾继富(兼);
  政治部主任:赵干卿。
  1982年6月1日,由自治区党委主持,隆重召开了庆祝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会。参加大会的有自治区党、政、军负责同志,自治区各机关,兵团各师代表1000余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王震也出席了大会。王震同志强调生产建设兵团是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支产业大军,又是一支有组织、有训练的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要求军垦战士要继续发扬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的光荣传统,坚决贯彻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方针。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同志回顾了兵团的历史:“1954年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毛主席的命令,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0多年来,兵团发扬了南泥湾精神,屯垦戍边,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成绩。”“1981年粮食总产9.23亿公斤,占自治区粮食总产23.81%;棉花105万担,占自治区棉花总产46.25%;油料100万担,占自治区油料总产23.26%;甜菜总产24.8万吨,占自治区甜菜总数72.62%。”“截至1981年,兵团共向国家上缴粮食24亿公斤,上缴棉花741万担,上缴油料188万担,上缴肉食37815吨。‘文革’前上缴工业利润10.4亿元,兵团从成立到1981年底,共上缴税金12.5亿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发展过程中,曾取得过巨大胜利,但也曾经历过曲折的道路,遭受过严重破坏。”“党中央认真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出了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他希望兵团的同志奋发图强,使兵团的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努力搞好同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努力搞好同地方的关系。努力办好社会主义大农业,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联合经营。要加强民兵武装值班连队的建设,保卫祖国边防。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由此,解体近七年的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正式恢复起来,新疆的军垦事业,重又揭开了新的篇章。
  兵团党委迅速组建兵团及师领导机构;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加强党的领导和精神文明建设;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和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此外,重点做了四件事。
  一、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即《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各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在全国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2月,农牧渔业部在湛江召开会议,研究农垦系统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改革的步伐。会议产生了《加快改革步伐,开创农垦工作新局面》等文件,明确规定:“国营农场要求实行大包干的,都应积极支持。”所谓“大包干”就是完成国家的,缴足企业的,剩余都是自己的。
  兵团党委决定:坚决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在农牧团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很高,1984年就兴办了6万多个家庭联产承包户。这一改革,对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生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出现职工负盈不负亏等问题。兵团党委经过调查研究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深化兵团农牧团场改革的意见》及三个附件,即“1+3”。使农业职工从普通劳动者转变为有一定经营自主权的主人。大力推行“两费自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职工负盈不负亏的问题。这次改革的第二年,农牧团场经济,增速达18.3%。2005年,兵团党委下发了“1+3”补充文件,制定了以“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农场集中采供,产品订单收购”为主要内容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这次改革的重大成果是解决了兵团的特殊体制,先进的大农业生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接轨。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20世纪80年代,贯彻《企业法》以扩大自主权。90年代推行现代化企业制度,股份制及企业租赁经营、联合、兼并,组建企业集团等改革措施。党的十六大以后,兵团党委决定:企业开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推进。一是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体系。二是形成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发展格局。2007年有责任公司616家,股份有限公司19家(其中上市公司13家),三资企业35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11家)。三是通过资产重组和并购,形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兵团级30家。四是公司制改革完成80%以上。五是企业社会分离基本完成。1983年湛江会议后,兵团非公有经济从无到有,得到发展。1997年兵团党委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把发展私有经济摆到重要位置,给予优惠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06年底,其产值占兵团总值28.3%,外贸进出口占总值49%。
  经过改革,兵团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场)+农户”“龙头企业(市场)+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到200,7年底,通过合同(订单)形式参与经营的农户已达80%以上。
  二、依托科技,振兴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分重视科技兴农。从1999年起,兵团率先在国内实施以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及田间作物生长与环境动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六大精准农业技术。
  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考察后认为:兵团精准农业技术总体居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疆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新疆农业以及一切事业的关键问题。
  滴灌的优越性,早已为世界所公认,但推而不广,原因是成本太高,即便是美国、以色列这样的农业发达国家,这项技术也只是用于园艺、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天业集团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攻关,经过多年努力,自主开发出性能可靠、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高效实用塑料节水器材——次性可收回滴灌带,这种滴灌带每米价格0.2元,仅是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五分之一。使用这种滴灌带每亩地的滴灌设备平均投放只有350元。与常规的耕作模式相比,应用膜下滴灌技术,一个棉农的管理面积可由25~30亩提高到80~120亩。经石河子垦区试验,膜下滴灌平均亩用水量,节水50%,作物增长30%。现在生产建设兵团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节水灌溉基地。高新节水灌溉面积已由2000年的25万亩,猛增到2007年的830万亩。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步迈进。农一师三团农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用手机就可遥控灌溉棉田;日夜工作的农田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控水、盐指标,监测土壤信息、棉花苗情、棉叶冠层营养状况以及田间水势分布,通过微机平衡决策施肥,专家推荐系统进行分析评估,就可随时对棉田“对症下药”。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评价说:三团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是解决农业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好办法。
  兵团是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2007年,播种棉花919.59万亩(613.06千公顷),总产棉花125万吨,占全国六分之一。自2003年以来,连续5年,棉花单产居全国首位。
  兵团科技工作者在棉花、小麦、瓜果的良种培育,成功培育“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农业航空水稻播种试验,飞机播种牧草,以及工业、建筑业的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从1954年到2004年兵团共取得科技进步奖1132项次,其中,有1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0多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关于计划单列
  1995年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最近十几年来,新疆地区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制造了260多起恐怖事件,造成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各族无辜群众、基层干部和宗教人士等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这三股势力在中国境内外从事恐怖活动,不仅对中国造成危害,也对新疆地区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他们鼓吹“圣战”,训练骨干,建立“根据地”,组织敢死队,筹集武器,通过爆炸、投毒等手段,针对学校、基层干部和汉族群众以及中国政府部门和武装力量进行袭击,制造恐怖事件。为了保障边疆稳定,中央决定加强兵团的工作,并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种既屯垦又戍边的特殊组织形式,符合我国国情和新疆实际,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难以替代的。把兵团屯垦戍边的工作放到边疆的历史长河中,放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放到新疆稳定和发展的大局中加以观察,其深远意义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加强兵团的工作,特别是支持兵团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发展壮大,是中央从治国安邦的长远角度考虑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央为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加快新疆建设开发步伐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随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行业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实行单列。兵团可向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请示、报告工作,联系有关业务。各部门召开有关会议,通知兵团参加,有关文件发给兵团;赋予兵团外贸出口权;兵团享有国家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样的优惠政策;兵团上缴地方的林业特产税、教育附加费,全部返还兵团。
  中央对生产兵团实行计划单列,大大促进了兵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兵团的发展壮大,是有深远意义的。
  兵团是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为了在新形势下加快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壮大,党中央、国务院1997年决定:积极创造条件,参照石河子市的管理方式,在兵团农一师所在的阿拉尔、农三师的图木舒克、农六师的五家渠、农十师的北屯设立自治区直辖县级市。2004年1月19日由国务院批准的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正式挂牌。这三个市在管理上参照石河子师市合一的方式,由生产建设兵团管理。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对兵团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促进边疆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加快城镇建设,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四、加强武装建设,保卫祖国边疆
  兵团恢复之后,立即重新组建各级武装工作部门。师以上的武装干部由现役干部中选派,业务直接受军区领导。兵团的特点是劳武结合,寓兵于民。平时生产建设,一旦有事,持枪击敌。各武装工作部门刚刚成立,就迅速组建了民兵10余万人,农忙生产,农闲训练,军事技术提高很快。1988年,新疆军区组织预备役部队、基干民兵军事表演比赛,兵团41人参加五个项目比赛,取得了三个团队总分第一名、两个单项团体总分第二名,有4人名列第一,2人名列第二。在参加兰州军区举办的西北五省民兵大比武中,36人受奖,其中3人获得第一名。受到了新疆军区的记功和嘉奖。
  生产建设兵团是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哪里有“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兵团人就战斗在哪里。1990年4月5日,在阿克陶县巴仁乡发生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策划的武装暴乱。惨杀干部官兵8人,打伤39人,抢夺武警官兵枪支16支,子弹664发,砸毁大小汽车7辆。农三师接到平叛指挥部命令后的5个小时内,调集了一个民兵团,在协助武警平暴中,农三师民兵抓获暴徒14名,嫌疑分子15名,缴获了一批武器,受到军委和解放军三总部的表彰,参战的6个民兵集体、94名个人立功受奖。
  1997年2月5日,伊宁市发生严重的“2.5”打砸抢骚乱事件。农四师民兵应急营奉命出动武装民兵500人,平暴制乱,因行动迅速,处置果断,受到解放军三总部通报表彰,并荣立集体三等功。
  鉴于境内外“三股势力”猖狂的破坏活动,1997年党中央决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兵团内武装力量的领导,由新疆军区一位副司令兼任兵团副司令,从转业军人中选调一批优秀的干部,加强兵团的师和团场一级领导力量。1998年,根据解放军四总部通知,兵团军事部由正师级调整为副军级,所属15个师局人武部由正团级调整为副师级,以加强兵团民兵的建设,提高军事素质,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祖国统一。
  兵团的53个边境农场中,有38个农场处在边防第一线,守卫着祖国的领土。在保卫边境斗争中,兵团有数千名民兵参加了军民联防,和边防部队一起进行巡逻。仅农九师一个师1988年参加边防执勤和巡逻的民兵达1万多人次,有效地稳定了边境地区,防止了涉外事件的发生。
  民兵在生产建设中是骨干、是突击队。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1984年9月伊犁边境地区森林起火,农四师立即组织600多名民兵由副师长率领,与解放军及当地群众一起,经过十余天的搏斗,终于将火扑灭。1996年,有16596名民兵参加抢险救灾915次。1999年,农二、三、六、七、八师人武部先后组织民兵22000人次,和部队、武警战士一起投入抗洪斗争中,抢救遇险群众2500多人次。
  兵团150多名民兵常年担负兰新铁路、北疆南疆铁路9个点的护路任务,维护着5个车站、2座铁路桥、66公里铁路线的安全,并经常参与铁路公安部门打击偷盗运输物资的行为。以保障大动脉的畅通。
  进入21世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7年的生产总值441亿元,比2000年的176.41亿元增长149.99%。比1980年10.19亿元增长4227.8%(生产总值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兵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272元,比2000年增长140.6%,比1980年增长188.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521元,农牧工家庭纯收入为6193元。
  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生产建设兵团视察时,要求兵团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增强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生产建设兵团百万军垦战士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上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而奋斗。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