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十年动乱,兵团解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750
颗粒名称: 第十九章 十年动乱,兵团解体
分类号: E24
页数: 4
页码: 325-32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疆十年动乱,兵团解体,包括了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兵团解体。
关键词: 新疆 兵团 兵团解体

内容

正当兵团的事业蒸蒸日上,健康发展,大踏步前进之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灾难无情地降到了兵团广大干部、战士的头上。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5.16通知”,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8月初,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做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并公布了毛泽东关于《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接着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连续检阅几百万红卫兵。此后,在林彪、江青一伙阴谋家、野心家的煽动下,“文化大革命”像决堤的洪水,席卷中华大地,红卫兵进行全国大串连,横冲直撞,矛头指向各级党组织和党政领导。素称闭塞、偏远的新疆也不可避免。
  兵团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损失惨重。在这次浩劫中,丁盛等人全面否定了兵团17年艰苦创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残酷迫害广大干部群众,制造冤假错案,使兵团的各项事业遭受严重破坏,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最后导致了兵团的解体,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
  第一节 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丁盛等人在兵团大批“唯生产力论”、大批“技术专政”、大批经营管理的“条条框框”,说这是“只问粮棉油,不问敌我友”的刘少奇、张仲瀚的修正主义路线,是复辟资本主义。执行这条路线的就是“走资派”。许多艰苦创业辛勤劳动的老军垦被打倒,使兵团事业伤了元气,生产急剧下降。1966年兵团粮食总产7.2亿公斤,1967年又下降为5.45亿公斤,1968年下降为4.6亿公斤,较1966年下降36.1%。棉花总产1966年为2494万公斤,1968年下降为1693.5万公斤,下降32%。
  在大批修正主义路线中,许多耕作技术规程被斥为“管、卡、压”而被废弛,许多科技人员戴上“反动权威”的帽子被批、被斗。据1972年统计:全兵团农业科技人员6992人,而其中有1046人下放劳动,有1766人被迫改行。不仅科技人员遭受空前浩劫,而且连兵团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的粮食、园艺、土壤农化、植保、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综合机械化等十个研究室也被撤销,价值150万元的科研仪器和设备全部被分光、拆毁。十个农业师的农科所相继被砍掉,基层的植保小组、积肥小组被解散。科学种田不讲了,精耕细作的传统丢掉了。由于种子混杂,耕作粗放,单产下降,1974年和1966年相比,粮食亩产由140公斤下降到85.5公斤,油料由30.1公斤下降到20.25公斤,甜菜亩产由1345公斤下降到689.4公斤。
  兵团9个土壤改良站,被砍掉4个,改行5个。行之有效的治碱改土措施被废弛,地下水位上升,盐渍面积迅速扩大。据玛纳斯河流域的一四八团、一四七团、一二四团、一二七团、一三三团调查,1966年至1973年,因盐渍化而弃耕的土地有8%~31%;中度以上次生盐渍化的土地有9.2%~13.2%。
  兵团从开始垦荒造田,建设农场的时候,就十分注意造林。荒开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大造防沙固沙林,以遏制黄沙侵蚀。大造条田林带,防风护苗;大造道路及房前屋后的林带,以绿化农场。此外还有用材林、薪炭林等。到1966年底,共造林地36.35万亩,桑园17.9万亩,苗圃48900亩,果园10.6万亩。很多农场林带成网,果园飘香。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滥砍滥伐,林带损失18万多亩,许多林带被破坏得残缺不全,桑园被挖掉12.4万亩,连果园也被当成修正主义批判,遭受了严重毁坏,被连根挖掉的果树达8000余亩,说这是挖掉了修正主义的“根子”。
  牲畜年末存栏数1966年为208.57万头,到1969年存栏数为186.84万头,下降10.41%。兵团的工业、交通和建筑安装企业。由于许多有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被“打倒”,不少科技人员被批斗,领导班子和指挥系统瘫痪。加上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设备遭到严重破坏,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火灾事故和质量事故不断发生,损失浪费惊人。生产成本提高,盈利逐年下降。工业企业利润1966年为8359万元,1973年下降到3940万元;交通运输业利润由1966年的2972万元,下降到1973年的1438万元;建筑安装业的利润1966年为780万元,到1973年竟亏损423万元。只有商业利润下降较少,1966年是846万元,1973是837万元。
  以兵团撤销前的1974年和1966年相比,总人口增加了77万人,职工增加12万人,耕地面积却减少了52万亩,粮食总产由7.2亿公斤下降到5.25亿公斤,1966年上缴商品粮2.25亿公斤,1974年粮、油、肉不能自给,吃国家返销粮1695万公斤,1966年经营盈利1.13亿元,1974年亏损1.96亿元,是全国农垦系统的亏损大户,成了国家的包袱。由于兵团财政濒临崩溃的边缘,加上其他因素,最终,导致了兵团的解体。
  第二节 兵团解体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建设兵团广大干部和职工深受其害。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生产急剧下降,财务亏损严重,群众怨声载道。
  1975年1月3日,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党委联合给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改革兵团体制,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中说:当前兵团问题很多,主要是领导上的思想政治路线不够端正,政策不落实,领导班子特别是兵团党委常委内部不团结,经营方向有问题,没有认真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生产上不去,粮食不能自给,亏损越来越多等等。存在这些问题,同兵团的体制问题有很大关系。
  1975年2月18日至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了改变兵团体制的会议,会议产生了两个文件:即《关于加强对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元化领导和调整体制的请示报告》和自治区党委、军区党委《关于调整兵团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的安排》。3月15日,此两个报告中共中央批准。4月2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中发〔1975〕11号文件批转了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党委的报告,决定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解体,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和各师的番号。1975年5月24日,自治区党委决定成立新疆农垦总局,11个地、州也相继成立农垦总局。根据中央文件的规定,自治区农垦总局的职能和任务是:主管全疆国营农场的业务工作。各师的机关并入所在地(州)机关,成立地(州)农垦局,主管地(州)范围内的国营农牧团(场)的工作。
  1975年撤销兵团建制时,兵团所属的主要为农牧业服务的2个汽车团和各师10个汽车营的5000余辆汽车;为农牧团场维修拖拉机的21个修配厂;为农牧业服务和农产品加工的138个工业企业,以及兵团和各师的物资供应部门、商业部门、商场及服务系统;粮食仓库、勘察设计部门、水利工程建设部队及建筑工程第一师、科研部门、大专院校、通讯线路、垦区医院等全部移交给地方。这样一来,十多年来兵团已经形成的一套为农牧业服务的体系便被拆散,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例如:农七师改为奎屯农垦局以后,1978年春季,洪水冲垮奎屯河渠首,需要紧急运料抢修,但汽车都交出去了,因为无力运输,不得已只好调拖拉机去运石料和水泥。拖拉机速度太慢,影响工程的修复,结果造成了严重损失。又因供应渠道被打乱,原农垦系统年用化肥12~15万吨,兵团撤销后,只供应6万多吨。撤销之前,兵团向各师年供应钢材、农具、配件达2500吨;兵团解体之后,这一供应完全断绝,对工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之大,是不难想象的。
  1976年,有18个农垦团场又被下放到县,有的拆散后下放给公社。干部和职工的政治、生活福利待遇也发生了改变,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不仅如此,还撤销了为保卫边疆而建立的400多个值班连队。实践证明: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是错误的。原想改变兵团体制以促进生产发展,扭转亏损局面,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从1975年到1977年生产继续滑坡,亏损剧增。农垦总局所属农牧团场,除原兵团所属农牧团场外,又增加了44个地方国营农场,农场数目增多了,生产水平却下降了。粮食、棉花等主要作物和总产、单产均有下降。以1977年为例,粮食总产6.25亿公斤,较1966年减少1亿公斤;棉花总产1250.15万公斤,比1966年减少1244万公斤。财务亏损剧增,亏损额6.6亿元,每年平均亏损2.2亿元,1976年全疆农场(不包括县管农场)共亏损2.6亿元。金额占全国农场亏损的一半,是全国农场亏损最多的一个省份。
  1975年至1977年是新疆农垦史上亏损最严重的三年。
  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撤销兵团体制不利于农垦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不利于保卫边疆的安全,不利于场、社团结和民族团结,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