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兵团精神代代相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74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兵团精神代代相传
分类号: E24
页数: 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兵团精神代代相传,兵团是一个革命大学校,它用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忠于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新人,不仅推动了兵团事业发展,而且也使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关键词: 新疆 兵团精神 兵团

内容

兵团是一个革命大学校,它用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忠于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新人,不仅推动了兵团事业发展,而且也使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10.5万解放军战士集体转业后,便在万古荒原上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办农场,依靠自己的双手,依靠战士们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不为名、不为利、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的精神,使亘古荒漠出现了一片片新的绿洲,一个个新兴的城镇。“荒漠变绿洲”,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联合国治沙专家因全世界不少地区面临沙化的威胁,曾专程来到准噶尔沙漠深处的一五〇团进行考察。他们在这个团场见到无边无际的沙丘,带着气吞万里席卷一切的气势逼向条田、村庄,而这里的军垦战士们与沙鏖战,数十年如一日,到1988年底共造林4.61万亩,植树1500万株,遏制了黄沙的吞噬,使这里林带成网,渠道纵横,条田平整,粮丰收、畜成群,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位秘鲁的专家说:“沙漠化在许多国家存在,问题很大,至今没有得到解决,看了你们的防沙措施,找到了解决的途径。”许多专家称赞这是一个奇迹。
  在兵团,像一五〇团一样在戈壁深处建场,与沙漠进行奋战,创造人间奇迹的事迹比比皆是。而创造这些奇迹的人正是当年久经战场的老战士。进疆时,他们是小伙子,他们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边疆,献给了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他们的奉献很大,可是不少同志的待遇却很低!但他们一不伸手要官,二不伸手要钱,始终保持人民战士的本色,忠心耿耿地为人民服务。他们才是真正高尚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中,五六十年代进疆的20万名支边青年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这一批青年响应祖国的号召,离开了繁华的上海、武汉、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告别了父母,为了开发建设新疆,保卫祖国边疆,来到了荒凉的戈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条件异常恶劣的情况下劳动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古时候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叫做“木兰从军”,说的是花木兰千里迢迢代父从军12载,成为千古美谈。兵团有许许多多的内地姑娘,她们离开可爱的故乡,繁华的城市,来到遥远而偏僻的边疆屯垦戍边。她们用勤劳的双手,使昔日的沙漠成为“塞外江南”,成为“戈壁滩上的花园”。她们实在也是“最可爱的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生产建设兵团的干部和战士在征服荒漠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兵团特有的精神和风格,这就是:“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屯垦戍边,艰苦创业,开拓奋进。”这个精神,代代相传。60年代,先后有大批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来到兵团,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最艰苦的生产第一线成长起来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边疆,以场(厂)为家。与工农朝夕相处,为发展军垦事业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广大军垦战士的真诚欢迎,是祖国的好儿女,以后又有10万转业官兵也参加了这一伟大事业,数十万志愿来疆屯垦戍边的青壮年来到兵团。在这个革命大熔炉里,这些人从理论和实践中,受着爱祖国、爱边疆、爱劳动、爱人民精神的熏陶。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忠于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垦战士。尽管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但兵团的精神和风格,却一代代地传了下来。因而保证了部队士气高昂,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这正是兵团的优势所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