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迅速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7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工业迅速发展
分类号: F403
页数: 4
页码: 315-3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工业迅速发展,全面贯彻为农牧业服务,为大工业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和为出口服务的原则;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因陋就简,勤俭办厂。当年就积极筹建八一制糖厂、八一棉纺织厂、八一造纸厂等现代工业。
关键词: 新疆 工业发展 发展

内容

1958年,根据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要求,兵团根据中央“全党动手,兴办工业”的号召,决定因地制宜地积极兴办工业。其方针是:全面贯彻为农牧业服务,为大工业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和为出口服务的原则;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因陋就简,勤俭办厂。当年就积极筹建八一制糖厂、八一棉纺织厂、八一造纸厂等现代工业。到该年年底,全生产建设兵团已增加各类企业110个其中,现代化工业15个。各企业中机械制造业、建材业、轻工业发展很快,化工工业也,开始起步。整个工业总产值达到13183万元,比上年增长27.28%。
  到了1959年,兵团的新建企业已达到132个,其中现代工业37个,限额以上大型骨干工业开工的有:八一毛纺厂、红山嘴水电站、铁门关水电站、跃进钢铁厂、通用机械厂、合成氨厂、十三户拖拉机制造厂、天然碱加工厂、奎屯卷烟厂;限额以下中型企业28个,全年完成总投资5500万元。1960年工业总投资7846.56万元,除续建工程外,又新建企业39个,年底拥有企业348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建成投产。如石河子的棉纺厂、毛纺厂、制糖厂、造纸厂、红山嘴水电站;奎屯的卷烟厂、针织厂;农六师的煤矿厂、机械厂;乌鲁木齐市的通用机械厂等。当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6113.19万元,比1957年增长2.5倍,利润15552万元。
  兵团的工业,大多是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它们全凭着兵团人因陋就简、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办起来的。如石河子八一糖厂,是借用军垦战士的转业费兴建的,设计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甜菜1000吨,年产砂糖2万吨,酒精1800吨。
  1958年7月动工兴建,1959年12月建成投产,仅17个月时间。批准投资1608万元,实际投资1475万元,节省133万元,是一个多快好省的项目。
  在大炼钢铁运动中,兵团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吃在炉边,睡在炉边,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重重困难,炼出了一定数量的钢铁,但由于盲目性大,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1959年吸取教训,办起了巴仑台跃进钢铁厂,拥有28立方高炉12座,日产生铁100吨,兵团机运处和工一师分别修建了炼钢和轧钢车间,1960年已能生产生铁94482吨,钢11998吨。在此期间,各垦区、各农场也本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场的精神,兴起大办小煤窑、小水泥、小化工、小水电、小糖厂及加工副业。三年中,共兴办场办工业263个,总产值20890.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7.84%。
  在“大跃进”时期,兵团领导者果断地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强大力量向荒漠进军,兴办了工矿业,因而,农业和工业都得到了高速发展,基本上奠定了各垦区的规模和布局,成绩是巨大的,这是主流,是应当肯定的历史功绩。但由于“左”的影响,也产生了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
  风。例如:基本建设战线过长,三年投资高达6.029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只占14.8%,而自筹资金高达5.1374亿元。三年中,兵团综合盈利只有4.7389亿元,将综合盈利总额全部用于基本建设尚且不够。到1961年,这种盲目性还有发展。当年基建投资又高达2亿元。这一年国家只能拨给75万元,其余的仍然要靠自筹,这就进一步加大了赤字,造成财政异常困难,出现了欠发职工工资,拖欠税金和银行贷款等现象。农业生产方面因为面积迅速扩大,所以便出现了广种薄收,产量下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职工生活,在口粮供应上不得不进行“低标准,瓜菜代”。有的单位发生了浮肿病,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对于这些违背经济规律,盲目追求指标,高速度的做法,当时已经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是,在当时那种头脑过热的环境下,这些正确的意见不是没有受到重视,就是作为错误观点来批判。
  1961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指出了党在那几年来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要求做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在王震和王恩茂的帮助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张仲瀚于当年2月份主持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这次会议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坚决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决定实行“农业第一,粮食第一”,工交各业都要为农业让路的方针;并按照农、轻、重的次序调整了兵团各行各业的关系,压缩了基本建设战线投资,纠正了高指标;精简机关,下放干部,撤销了9所学校,对质次价高的39个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当时在农业上贯彻的是“以水定地,因地种植,精耕细作”的方针,并从建立稳产高产田的长远目标着眼,进行了平地、治碱、拉沙改土、渠道防渗、改建条田,实行草田轮作,农牧结合,营造防风林和培植林区,组织机械化全能生产队,建立样板农场,开展大面积丰产运动等。这一系列措施的执行,使主要作物单产得到显著提高,总产也稳步上升。1966年粮食单产达到137.65公斤,比1962年的72公斤提高91.6%;总产也由1962年的3.09亿公斤,增长到1966年的7.2亿公斤,达到233%。由于粮食过关,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棉花面积1966年达到65万亩,比1962年的30万亩增长了一倍,总产达到2494万公斤,比1962年的601万公斤增长319.9%。甜菜、油料产量也大幅度上升,农场畜牧业和加工副业也都有了发展。变化较大的如农六师,在“大跃进”期间,这个师的播种面积由1957年的17.9万亩,猛增到1960年的66.6万亩。由于增长过快,耕作粗放,甚至搞带雪犁地,浅耕播种,不少地因无水灌溉而被迫放弃,粮食总产、单产大幅度下降。1960年亩产粮食仅65斤,总产1350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由1957年的696.5公斤下降到1961年的254.5公斤。粮食不够吃,不得已吃糠、吃菜、吃玉米秆做成的淀粉。不少单位发生了浮肿病,财务紧张,内外债高筑,工资发不下,职工生活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7月,调整了领导班子。他们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基本建设战线,紧缩开支,大力开发地下水,以水定地,提倡精耕细作,号召全体干部和群众,“苦战三年,改变面貌”。在这样的方针下,这个师的经济迅速回升,到1966年,粮食总产达到4525万公斤,变“要粮”为“上缴粮”,变“亏损”为“盈利”。
  兵团的工业、交通运输业经过调整和提高,到1966年年底,拥有企业297个,工业总产值达到55092万元,利润8359万元。全兵团的载重汽车为4139辆,比1962年增加19%,而货运量增长一倍,达465万吨,产值由1962年的6916万元,增长到1.58亿元,利润由1494万元增加到2972万元,增长了近一倍。
  此外,建筑业和商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起,到1966年止,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高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虽然出现过“大跃进”时期的那些错误,但从总体上讲,这个阶段兵团的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也有显著提高。1966年兵团给国家上缴粮食2.25亿公斤,本身的盈利达到1.12亿元。这两个数据代表了发展时期兵团经济的规模,生产建设兵团在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