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向万古荒原大进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7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向万古荒原大进军
分类号: F329.45
页数: 5
页码: 311-3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向万古荒原大进军,包括了开发塔里木、向准噶尔大漠进军、准噶尔西部和西北边缘的开发。
关键词: 新疆 万古荒原 大进军

内容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四面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年降水量极少,具有典型的干旱气候特征。新疆的农业是灌溉农业,靠高山融雪水进行灌溉,绿洲多分布在河流两侧,盆地边缘,这些地带早已聚集着历代在此耕耘的各族人民。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后,广大战士与各级干部即遵照毛泽东主席“不与民争利”、“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的教导,以坚强的意志,排除万难,向杳无人烟的荒漠进军,变戈壁为新的绿洲,造福边疆各族人民。
  兵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进行了前期工作,对天山南北的荒原进行了勘察设计,拟定了开发方案,做好了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的准备。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兵团作出开荒300万亩的号召,立即得到广大干部战士的响应,各师对兴修水利、开荒造田作了部署。一个气势磅礴向戈壁大进军的高潮,在天山南北兴起。经过三年艰苦奋战,实际开荒造田858万亩,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场外独立引水渠58条,引水能力359立方米/秒,建成水库14座,增加库容6.5亿立方米,使兵团的耕地面积猛增到1000万亩以上,基本上奠定了兵团事业的规模和战略格局。
  (一)开发塔里木
  塔里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南北宽约500公里,东西长1000多公里,中有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风起时黄沙滚滚,晴天时浩瀚无垠,人称“死亡之海”。塔里木河西起阿克苏与叶尔羌河的交汇点,沿盆地北缘,东抵罗布泊,全长1000多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内陆河,河床频繁改道,素称“无缰之马”。这里有大片万古荒原可开发,有充足的水源可以利用,但由于荒原中心干旱酷热,狂沙暴频频出现,盐碱重,人又称“恐怖之地”加上交通不便,历代农民无力开垦。
  20世纪50年代,生产建设兵团在塔,里木河两岸摆开了战场,兵分两路向塔里木大进军。
  农业生产建设第一师负责塔里木河上游的开发,这支部队的前身是著名的三五九旅,曾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了开发塔里木,自治区和兵团联合组成的一支勘察队,在1957年深入塔河上游实地全面踏勘,取得了水土资料。塔里木河上、中游稍加改良就可利用的荒地有600万亩。塔河水源除上游地方群众利用一部分外,尚有40多亿立方米水可供利用。这个地区,光照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棉花,特别是长绒棉等经济作物。
  1957年国庆前夕,师长林海清向农垦部部长王震汇报了开发塔里木的方案后,王震十分高兴,大力支持。10月下旬,兵团决定从各师抽调2万余人,支援开发塔里木,从此便拉开了开发塔里木的序幕。经过1958年一年苦战,在塔里木被开垦的处女地上,新建了胜利十场、十一场、十二场、十三场、十四场、十五场、十九场、野麻农场等8个国营农场,开荒造田45万亩。在塔河北岸的阿拉尔地区,盖起了楼房,新建了拖拉机修配厂、加工厂、农业红专大学(塔里木农垦大学前身)、医院、商店、书店、邮电局、银行、招待所等,塔里木深处第一个城市初现雏形。
  1958年秋,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将军视察塔里木时,看到塔里木翻天覆地的变化,即兴赋诗一首:
  塔河岸边有高楼,
  今日登临一览收。
  面目全非曾几日,
  无边漠野尽田畴。
  1959年塔里木垦区又垦荒44618亩,新成立了三个农场。1960年,修建了上游水库,保证了枯水期的灌溉。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农一师在塔里木河上游两岸共垦荒667907亩,建成大型农场10个。修建渠道3条,长156.5公里。成功地开发了神秘的亘古荒漠塔里木。
  开发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是农二师。在尉犁县东南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鲁克库姆沙漠之间,有可垦荒地约300万亩。1956年,农二师开垦了塔里木河下游的门户即塔里木一场。1957年又新建塔里木二场,此时,兵团和农二师组成联合勘测队,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了全面勘测,摸清了这个地区的水土资源。1958年在塔里木河下游全面布点,提出“苦战三年,改变面貌”,由副师长谢高忠率领万人大军进入塔里木。当时条件极为艰苦,荒原上没有房屋,住的都是地窝子,没有蔬菜用盐水下饭,不论酷热的盛夏,还是严寒的冬季,指战员们每天苦战十几
  个小时。经过三年苦战,共垦荒60万亩,建成农场7个。修建铁干里干渠、卡拉干渠、普米干渠等水渠173公里,建成建筑物631座,建成大西海子水库一、二库,爱沙米尔一库,水库的库容达1.56亿立方米,保证了灌溉用水。
  三年中,农一师和农二师在塔里木盆地北沿共开荒造田120万亩,建成大型国营农场17个。在塔里木河上、下游形成了两个新垦区,亘古荒原上出现了两个
  新的绿洲。
  (二)向准噶尔大漠进军
  准噶尔盆地面积约30多万平方公里,北有阿尔泰山,西有萨吾尔、塔尔巴哈台、阿拉山,东面有北塔山,南有天山。盆地中部是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部署在这个盆地边缘的生产建设部队,在兵团党委统一领导下,分路向准噶尔戈壁大进军。
  (三)开发莫索湾
  莫索湾位于准噶尔盆地中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属玛纳斯河中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土、光热资源丰富,适于农牧业发展。早在清代同治年间,玛纳斯、呼图壁县附近的汉族人民就为反抗阿古柏和“清真王”妥得璘的民族仇杀而逃避至此。他们组织民团,筑城自卫,一边战斗,一边生产,建设了西营、野马、东湖、马桥等城镇。50年代,这些城镇的断壁残垣,被泥沙淤塞的渠道和荒芜的田埂还清晰可见。根据王震将军的设想和兵团的部署,1956年在详细的土壤调查和地形勘测的基础上,拟定了开发莫索湾的方案。农八师于次年冬派出4500人的水利建设大军,进驻莫索湾,抢修了26公里长的总干渠和南干渠,一、二支干渠,解决了70万亩土地的输水灌溉问题。到1960年,仅3年的时间,共修干、支、斗、农渠1012公里,桥涵等建筑物3120座,大型水库1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灌溉网。与此同时,开荒造田,农场规划也同时展开,早在1957年11月,农八师派肖凤瑞同志率领先遣组进驻莫索湾,随即抽调大批干部战士组成垦荒大军。当时最大的困难是缺水、无菜、没有房子住,道路也不通。水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只能保证吃饭和喝水。洗脸水一盆要洗三四次,然图76小麦丰收后才用来洗脚,洗脚也要洗上三四次后才倒掉;新鲜蔬菜是吃不上的,只能吃咸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开垦了36万亩土地,种植了18万亩作物。新开垦的莫索湾二场,当年收获粮食200万公斤,棉花25万公斤,上缴利润2.9万元,实现当年生产当年有利上缴。经过三年努力,农八师在莫索湾共开荒造田90万亩,播种80万亩,造林3.3万亩,种植果树4400余亩。三年为国家生产粮食5347万公斤,皮棉262.95万公斤,上缴利润305.12万元。还建成了年修理400台拖拉机的修配厂,200张床位的职工医院,11所中、小学校,房屋面积2万多平方米,使茫茫荒原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绿洲。莫索湾的迅速开发,受到了王震、王恩茂等同志的赞扬。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将军视察莫索湾时,曾赋诗称赞:
  红旗插遍莫索湾,
  大地茫茫一手翻。
  唤起千年沉睡梦,
  永葆青春在人间。
  此外,农八师在安集海原二十二团的基础上,扩建了安集海一场、四场、五场和七场;农七师在下野地垦区原十九团农场、二十一团农场、小拐农场、下野地三场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下野地一场、四场、五场和沙门子农场;在车排子垦区原二十团农场、车排子二场的基础上,新建了车排子四场、五场、五五农场和共青团农场。
  (四)准噶尔西部和西北边缘的开发
  驻在祖国西陲伊犁的农四师,在三年大发展中,开垦了昭苏和察布查尔两个垦区,建立了察布查尔一场、二场、三场、红旗一场和清水河农场,增垦面积40万亩。
  精河、博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过去由于交通闭塞,是待开发地区。自治区和博尔塔拉自治州,希望兵团去建场,1958年至1960年,农七师派干部职工去开垦,建立了精、博总场、沙山子农场、托托分场。在兵团统一部署下,1960年农五师组织垦荒队伍在此开荒布点,于当年建立了红星十一场、十二场、十三场、十四场、十五场、十六场;工二师建立了艾比湖农场;兵团运输处建立了幸福农场;兵团商业处建立了红旗农场。精、博地区共垦荒地40万亩。
  塔城垦区位于盆地的西北部,农七师三管处和工二师在此开垦十几万亩,为以后农九师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盆地北缘的阿勒泰垦区,在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之间,以原来的二十八团为基地,三年中新建了二十九团农场、三十三团农场、三十五团农场和福海渔场,共开荒造田25万亩。
  五家渠垦区位于盆地的东南,农六师在原十六团农场、八一农场、猛进农场的基础上,在昌吉、呼图壁建立了马桥农场、枣园农场、天山十九和二十场。在奇台农场的基础上,扩大新建了天山一场、二场、共青团农场和下兴湖农场。
  其他垦区也扩大和新建了一些农场。
  从1958年到1960年,全兵团共新建农场90个,牧场8个,在万古荒原上的13个农场群,就是13个新的绿洲,一齐出现在天山南北。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