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艰苦创业的三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74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艰苦创业的三年
分类号: K27
页数: 8
页码: 302-30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市艰苦创业的三年,包括了玛纳斯河流域棉花丰收、寒冬拉石修水渠、节衣缩食办工业。
关键词: 新中国 艰苦创业 建立

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的194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还是一支生产军,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
  1950年1月21日,王震将军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新疆部队19.3万人,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服卫戍勤务者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要求当年开荒种地60万亩。于是,这支久经征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曾经参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英雄部队,征尘未拂,汗渍未除,就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王震将军的命令,分别开进了亘古荒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生产运动。当时,二军战士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六军和二十二兵团战士向准噶尔大戈壁进军;五军在伊犁河谷屯田。他们一手持枪、一手拿坎土曼,在亘古荒原上,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因为是茫茫的荒原,民房极少,帐篷不够,所以战士们就在冰天雪地上挖一个坑,上面搭上柴草,覆上泥土,以避风寒。另外由于军费紧张,连队几个月没有经费,有的部队有50天以上用盐水和辣椒面下饭;因为没有碾子和石磨,有些单位只好煮麦粒和玉米充饥。战士们凭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在饥饿寒冷和恶劣的条件下,努力克服困难解决农具奇缺的问题。例如:各军、师都搜集报废的汽车和破铜烂铁,抽调会打铁的战士,自己锻造坎土曼和其他农具。自己制作扁担、筐子,用芨芨草搓绳子。开荒时干部、战士一齐上阵,并肩战斗。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亲自开荒种棉花。政治部主任左齐,战争时期失去了右臂,无法劳动,但他经常深入部队,鼓动战士发扬南泥湾的精神,艰苦创业。六师师长张仲瀚背上粪筐拾粪。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的行动,鼓舞了战士的劳动热情。沉睡千年的处女地上,第一次荡漾着人民战士愉快嘹亮的劳动歌声:“八人拉犁气死牛,芨芨搓绳不发愁。不怕苦,不畏难,戈壁滩上盖花园。”新的明天在召唤着建设者。六军战士王生荣,干什么活都是“一顶俩”。挖水渠时,地还冻得坚硬,他每天挖渠50米,成为六军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特等模范、五师十四团班长何泽第,每天开荒2亩多,还组织全班互相帮助,创造了全班每人平均开荒1.2亩的纪录。战士们编了快板歌唱他们的班长:“何泽第,火车头。你在前面猛加油,我们紧紧跟着走。”
  新疆军区宣传部部长、诗人马寒冰创作的歌词《戈壁滩上盖花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部队艰苦创业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劳动的歌声漫山遍野,
  劳动的热情高又高,
  生产劳动猛烈地展开;
  困难把咱们吓不倒。
  没有工具自己造,
  没有土地咱们开荒。
  没有房屋搭起帐篷,
  没有菜蔬打野羊。
  修水渠,打田坎,
  三天三夜不合眼。
  自由的种子撒下去,
  幸福的泉水流不完。
  劳动的双手能够翻天地,
  戈壁滩上盖花园。
  好瓜好果大家尝,
  好米好粮快入仓。
  人民向我们欢呼,
  祖国给我们勋章。
  这是无比的奖赏,
  这是不朽的荣光。
  大生产的第一年已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军区共开垦农田83万多亩,超额完成40%的计划。收获粮食3427万公斤,棉花37.5万公斤,油料186公斤,瓜菜2254.5万公斤,造林1065亩,年终牲畜存栏18万头。生产的粮食足够自给7个月,油料蔬菜全部自给。六军五十一团一连粮食可自给三年,二军十八团粮食可自给一年半。二军十八团班长宋献银全年开地85.3亩,收获粮食可自给11年。维吾尔族群众竖起大拇指说:“胡达(伊斯兰教义中的上帝)跑到解放军地里去了。”
  1951年全军区播种面积89万亩,收获粮食4450多万公斤,比上年增长了37%。共收皮棉55万多公斤,比上年增长了62%。
  1952年全军区生产又有更大的发展,播种面积扩大到162万亩,比1950年增加近1倍。其中民族部队第五军播种35万亩。十八团的战士,为了突击春播,每天劳动11小时,星期天也不休息。这一年驻疆部队共收获粮食9500多万公斤,比1950年增加6000万公斤;棉花总产334.5万公斤,比1950年增加300万公斤,增长9倍;油料总产近500万公斤,达到全部主、副食自给。巩乃斯河畔的十五师骑兵团四连,粮食可自给13年,开都河北岸的二十七师八十一团马得如小组10亩冬小麦丰产田,亩产达688.85公斤。另外,驻疆部队还有牛3万头,羊55万只,猪3.5万头,禽5.2万余只,保证了部队的肉食供应。
  玛纳斯河流域棉花丰收
  1953年春节期间,王震将军专程到石河子与陶峙岳、张仲瀚、陶晋初、刘振世、罗汝正及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研究玛纳斯河流域棉花丰产问题,商量并签订了棉花生产合同。合同规定:王震负责组织领导,陶峙岳、陶晋初负责物资保障,迪托夫负责技术指导,刘、罗二师长负责保证技术措施的贯彻执行。要求在2万亩棉花田上,亩产籽棉达到200公斤,迪托夫制定了丰产措施,要求深翻土地、密植,每亩保苗7000~10000株,以沟灌代漫灌,使用颗粒肥料和化肥,及时进行中耕、追肥、整枝、打顶等一套新技术。认真地进行技术培训、典型示范,要求干部和党员带头贯彻新技术。陶峙岳、张仲瀚、迪托夫专家经常深入垦区进行检查督促。经过广大军垦战士的辛勤劳动,2万亩棉花总产402万公斤,亩产达到籽棉201公斤。玛纳斯河流域2万亩棉花丰收,不仅在北疆是空前的,冲破了“植棉禁区”,即使在全国也是先进的。实践雄辩地证明,解放军不仅会打仗,在生产战线上也是一面旗帜。
  寒冬拉石修水渠
  进行农业生产,必须水利先行。王震同志和军、师领导同志都十分注意兴建军民两利的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中,迪化驻军十七师为了解决垦荒的引水问题,决定整修和平渠。修渠没有水泥,就用片石砌渠。其所需7000立方米片石,要从30多公里外的三甬碑运到工地。没有汽车,没有马车,怎么办?师首长决定用人拉。这一号召,得到了指战员们的支持。1950年春节刚过,老红军程悦长师长、袁学凯政委即率领全师指战员,每人拉着一个爬犁,利用冰冻路滑,拉运片石。旋即从三甬碑到安宁渠,有5800图71军垦第一犁名人民解放军战士拉着爬犁,形成了一条长龙,浩浩荡荡,滚滚向前。王震司令员,六军军长罗元发、政委张贤约也都亲自拉着爬犁参加了运片石的劳动,此举轰动了迪化全城。历经苦难的新疆各族人民,何时见过这样的军队?何曾见过这样奇特的场面?于是市民们倾城而出,夹道欢迎这支劳动大军。地方上机关、学校里的大批干部、教职员工、学生和市民群众也拉着爬犁,赶着马车、六根棍车、牛车参加到劳动行列中来。这次“拉石头”劳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后给新疆各族人民的见面礼。它向各族人民宣布:解放军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军队。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积极参加劳动的行动,给社会以深刻影响,形成了“劳动光荣”的大好风气,鄙视和厌恶劳动的人销声匿迹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据统计,1949年年底莎车有“二流子”4.6万人,但一年之内,其中的3.2万人参加了劳动生产,这便是风气转变的一个有力例证。
  二军在南疆的水利建设成绩同样是显著的。他们先后兴建了焉耆解放一渠、二渠、库尔勒十八团渠。总干渠长达60公里。另外,还完成第一期工程灌溉能力即达22万亩的阿克苏胜利渠、前进渠。六军兴建了长达30公里、全部用石头代水泥砌成的哈密红星一渠、二渠,还修筑了猛进水库、八一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第五军十四师和六军五十团整修了伊犁湟渠;十五师十三团和骑兵团修建了卡普克东西干渠,二十二兵团整修了玛纳斯河军民两利渠和筹建了车排子、大海子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大多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施工的,生活极其艰难。没有施工机械,工具简陋,全靠人力用十字镐、铁锨开挖,用抬把、挑筐运土。我们的战士吃了大苦,征服了一个个的困难,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三年水利工程建设,增加灌溉面积200多万亩,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节衣缩食办工业部队除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同时还节衣缩食,兴建了新疆第一批现代化工业。
  解放前,新疆的工业异常落后,一斤铁、一斤钢,都生产不出来。铸锅的生铁和打马掌用的熟铁,甚至圆钉、火柴,都得从区外运进。吃的糖也是苏联的方块糖。乌鲁木齐只有一家容量380千瓦的电灯公司,灯光昏暗,事故频繁,并且经常停电。轻工业除了寥寥可数的几个手工业作坊和民间手工业外,现代工业基本上是空白的。因而这里的工业品奇缺,价格昂贵。一块砖茶可换回一只绵羊;一盒火柴可值一公斤羊毛。为了改变工业落后面貌,驻疆人民解放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国家支付的一部分军费作为建设资金投入。就这还差的很多,于是,王震将军动员全体指战员节衣缩食,积累资金,以支援新疆建设。
  王震的号召,干部战士热烈响应:一年两套单军装,节约一套;两件衬衣,节约一件;一年一套棉军装,变为两年一套;鞋子、袜子、帽子,甚至连衬衣领子上的翻领也去掉了;口袋由四个变成两个。粮食、菜金、杂支、办公费等都拿出一部分来支援新疆的建设。累计每人每年节约91.2元投入新疆的现代化工业建设。有的部队提出:“宁愿自己吃点苦,也要节省资金支援新疆的工业建设。”据统计:到1951年底参加集资的指战员占90%以上,用指战员集资的金额占两年工业建设投资的80%以上。1951年先后开工的项目有: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后改为十月拖拉机厂)、新疆机器厂、八一面粉厂、木工厂等工矿企业。同时为了部队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工程的需要,在各师团驻地还兴办了小型发电、轧花、碾米、磨面、榨油、修造、皮革、被服、锯木、砖瓦、陶瓷、印刷等厂坊共76个。筹建八一钢铁厂是从上海买来轧钢机、从天津买来炼铁设备,其他设备从苏联进口。当时新疆没有铁路,许多笨重的设备是用汽车从关内、从苏联运进新疆的。从1951年9月开始筹建,在指战员日夜奋战下,到1952年5月就投产了。这批工厂,为新疆的现代化工业奠定了基础。省工业厅厅长卡尤木拜克著文称赞说:“三年来,在现代工业建设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是由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特别是驻疆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努力的结果。是他们自觉地忍受与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节约了大量资金投入工业建设,是他们以劳动的双手帮助各族人民建立起成批的现代工业,为我们开辟了繁荣、幸福生活的远大前途。”
  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将军目睹了解放军战士的忘我劳动,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听了王震司令员关于新疆军区部队生产建设的规划,激动不已,于是在1952年1月的军区生产代表会议上赋诗曰:
  瞻望远景,无限美丽:田连阡陌,渠道纵横,屋宇星罗,绿树成荫,这就是我们的农庄。
  青青草原,一望无垠。风吹草低,牛羊成群,这就是我们的牧场。
  巍峨大厦,轧轧机声,烟囱林立,货堆如云,这就是我们的工厂。
  通衢四达,载驱载驰,关山万里,纵其所之,这就是我们的交通。
  陶峙岳将军对未来充满信心,广大指战员对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也充满信心。军垦战士们忘我劳动,排除万难,用双手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万事开头难。”艰苦创业的三年,困难确实很多,生活确实很苦,但取得的成绩确实很大,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是很高很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减轻各族人民负担和促进新疆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各族人民的真诚拥护,他们以实际行动在新疆站稳了脚跟,为军垦事业奠定了基础。
  1952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中说:“我王震部入疆,尚且首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现在他们已站稳脚跟,取得少数民族的热烈拥护。”抚今追昔,各族人民是不会忘记解放军艰苦创业的功绩的。
  1952年2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整编命令。命令说:“..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部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为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将所属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国防部队整编为一个二级军区、两个三级军区、十个军分区、一个国防师。二军四师编为国防四师(其中一个团由十七师组建)。
  生产部队包括二、六军大部,五军一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另外,军区成立了生产管理部,原六军军长程悦长任部长。生产部队的军政工作和后勤供应,分别由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负责,生产任务由军区生产管理部管理。生产部队各师的领导人及驻地如下:
  一兵团二军五师编为农一师,驻阿克苏。师长任晨,政委贺劲南;
  一兵团二军六师编为农二师,驻焉耆。师长刘克明,政委阳焕生;
  五军十四师编为农三师,驻伊犁。师长尼基金,政委伊敏诺夫;
  五军十五师编为农四师,驻新源境内。师长冯祖武,政委胡天勋;
  一兵团六军十六师编为农五师,驻哈密。师长任书田,政委陈晓岚;
  一兵团六军十七师编为农六师,驻昌吉五家渠。师长郑云彪,政委苟成富;
  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五师编为农七师,驻炮台。师长刘振世,代政委史骥;
  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编为农八师,驻石河子。师长罗汝正,政委鱼正东;
  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七师编为农九师,驻焉耆。师长傅志华;
  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编为农十师,驻绥来县小李庄。师长林海清;
  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编为工一师,驻石河子。师长王季龙。
  此外还有军区建筑工程处和运输处。整编后,生产部队共15万余人。
  后来,为了支援地方建设,除将一部分土地赠给群众外,并把部队节衣缩食兴办起来的一批骨干工业包括人员和设备,全部无偿地移交地方。总计有: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现十月拖拉机制造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乌拉泊水电站、肠衣厂、陶瓷厂、被服厂、毛巾厂、水磨沟发电厂、肥皂
  厂、水泥厂等。这些厂矿后来都成为新疆现代化工业的骨干。乌鲁木齐红雁池水库也移交地方,将600辆汽车连同驾驶员管理人员移交给地方国营运输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并把市镇中军人合作社干部战士2000人,商品2000万元,移交给地方商业部门。这次支援地方干部战士共达10797人。解放军战士用双手开垦的土地、建设的工厂,无私支援给地方,证明他们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军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