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兴水利,举办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7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大兴水利,举办屯田
分类号: S27
页数: 9
页码: 273-28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市大兴水利,举办屯田,包括了号召“全省总动员,努力春耕”、组织军队屯田、创办农场,示范农民等。
关键词: 盛世才 大兴水利 举办屯田

内容

1943年“四一二政变”前,因战乱,农民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到处“残垣断壁,尸骸狼藉”,耕地荒芜70%~75%,牲畜死亡300万头以上,所余不足400万头。财政的唯一来源就是发行省票,原四两省票一元,猛涨到2000两省票才值一元。当时生产力低下,大部分是“无垄”式的农业,“把种子抛在地下,用牛羊践踏一遍,然后凭它自生自长,农民多半是用古老式的木犁来耕地”①。
  盛世才面对当时的现实,经过专家们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新疆经济建设的方针:“农业和牧业是新疆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第一要开发水利;第二要使用农业拖拉机,逐渐走向农业机械化的道路;第三要改良籽种和使用肥料;第四要改善耕作方法和预防虫害;第五要开辟荒田和提倡选林;第六要禁止高利贷。”②
  一、号召“全省总动员,努力春耕”
  为了渡过困难,恢复生产,1934年初发动政府机关人员、各团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组成春耕宣传队,下乡动员农民修整渠道开垦荒地,搞好春耕播种。要求县政工作以督促扩大春耕,招抚安插难民为首要任务。战后农民进行生产有困难,政府“实施农村救济”。1934年度政府贷籽种约4万石,耕牛1400头,耕马2000匹,发放补助费48万元。1935年到1939年连续贷款贷种贷耕畜,六年共计贷款3259000元,籽种223000石,耕牛2600头,耕马4600匹。③和田地区因马虎山盘踞时间长,受害甚大,政府豁免1937年田赋,1938年无代价发给农民棉籽和蚕籽。由于采取了“农村救济政策,”生产恢复很快,1936年耕地增加216500亩,1937年增加421600亩,1938年增加602801亩,1939年增加715855亩。粮食总产由1933年的4634000石,到1939年增加到6591323石,六年增长50%以上。
  二、组织军队屯田
  1934年冬,盛世才将新疆2.5万人的军队,裁减1.3万人,其中部分军官到政府部门任职,绝大部分官兵进行屯田生产。
  省政府于1943年冬组织屯垦委员会,其任务是:领导现役和退伍军人参加屯垦,组织屯垦军民发展农业生产,筹办屯垦所需要的物资和工具,帮助购买和使用农业机器,改良农牧业生产技术。盛世才督办和李溶省主席先后任命中将盛雨田、王勇为屯垦委员会的委员长,少将郭锡候、袁辅三和吴义成、张希良等为副委员长。委员会下设有总务部、设计部和调查部。1935年3月,新疆屯垦委员会颁布《现役军人种地办法》。规定:(1)新疆各部队现役军人,从1935年起,都应自行种田、种菜和割草,以省公家经费,增加部队给养。(2)各部队应挑选一部分官兵,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起,按时轮流换班耕种。(3)各部队如因二十四年筹办耕作已晚,到民国二十五年,各部队必须按照十分之三的人数,到指定耕种地区,从事农作,不得间断。(4)每50人编一组,各组使用种子、牛马、农具和补助费银,由本会会同财政厅协办。(5)每10人定为一股,设股长1人;五股一组,设组长1人,组长由能干官长担任。官兵薪饷照旧发给。(6)秋收以后,应把所领籽种归还公家,其中牛马农具由各队保存,作为公物,若有遗失或损坏,责令赔偿。用久废弃不在此例。(7)各组应有收成账一本,秋收以后,各组长可以从总收入中提取25%,分赏各股士兵,再提5%,作各组长、股长奖金,其中工作组长应得5%中的三成。(8)各带队官长(旅、团、营、连长)和经营人员,对于提倡农垦确有成绩的人,应从总收入中提取5%,以作鼓励。在屯垦委员会统一指挥下,新疆驻军在各地按照规定参加了屯田生产。
  同年3月,新疆屯垦委员会还颁布了《预备编余军民屯垦办法》。规定:(1)安置这部分官兵应充分供给生产资料。如愿开矿,可送阿山开金矿;如愿筑路、开渠,公家也应给相应的代价;如愿从事农垦,由本会分给土地,从事种植。(2)编余官兵,由公家拨给各人土地60亩。按20人编一组,设正副组长各一人,组长由原有长官担任,率兵到指定地点屯垦。屯垦三年后,官属土地拨给官兵,作为私有财产。(3)屯垦所需籽种、牛马、犁铧、车辆、农具等辅助银,由本会会同财政厅协办。公家发给带队官15万元垫款。如果各队官兵不能勤劳耕作,秋后收回所领土地和交拨各种款项,并给以相应的处罚。各队各组所领籽种,本年秋收后从所收获粮食中扣还。若遇荒灾,可以延长到第二年秋后。农具、牛马购置款,分三年偿还。
  (4)各队官兵给养,照旧章每天发给大小米或面粉一斤半,至新粮收获后的9月底停发。如遇荒年,可再发一年,到第二年9月底。此后停发,不再延长。(5)政府酌量发给薪饷。(6)免费发给旧军服装。(7)要求各区、县长协助,乡民支持。各屯垦官兵不能扰乱地方,刁难乡民。
  1935年,省城的编余退伍官兵500人,进驻南山水溪沟一带屯田。由刘世凯任大队长,下设五个分队,第一分队97人,当年收获小麦113石。第二分队87人,当年收获小麦203石。第三分队90人,当年收获小麦135.13石。第四分队60人,当年收获170石。第五分队91人,成绩最好,收获小麦273.9石,且农具无损坏,牛马膘肥体壮,队员潜逃最少,分队长崔振统记大功一次。而一分队收成不好,分队长被撤换,南山屯田官兵当年收获小麦共895石。
  第二屯垦大队到迪化北郊青圪垯湖一带进行屯田,共有退伍官兵3005人,其中有中校1人,少校1人,尉官841人,士兵2162人。1935年春,他们从乾德县借稻种30石,保安局借5石,主要种植水稻,后来,他们全部归还给迪化县粮仓。①后来局势紧张,有的官兵被抽赴前线去了。
  在组织军队屯田的同时,还组织了官警屯田生产。
  1943年4月,新疆警务处官警合作社在迪化创办农场一处,耕种土地十戽,并增设缝纫部,吸收官警眷属参加工作,农场及缝纫部所得进益,均用以补助官警及其眷属之生活。
  1944年,警务处与警校共种地八戽,每区局种地四戽,各县局二戽,各分所及派出所种地一戽。种植谷物和蔬菜,全疆警察机关共种地365戽。②
  1934年冬,伊犁警备司令兼屯垦使邱宗浚组织白俄军参加屯垦生产。
  1937年4月,屯垦委员会还组织省城公务员参加屯垦。以古城为第一区,绥来为第二区。在屯地设有公务员屯垦区公所,在各区设有正副区长1人,由该区耕作的公务员推选。除发原有薪金外,每月津贴80元作为正副区长办公费。
  三、创办农场,示范农民
  为了提高农业耕作技术,盛世才首次在新疆创办农场。
  晋庸农场:在迪化北部的青圪垯湖区域,到1942年已耕种土地4000公顷(即6万亩),要求当年生产谷物(主要是稻谷)2000石,压种冬麦1000公顷(1.5万亩)。该场从1938年开始,已有现代化农具。农场是引用红雁池水库的水进行灌溉,生产有保证。是新疆的重点农场。该场场长曾参加1941年11月22日召开的关于确定1942年农牧业中心工作会议,故该场以盛世才的字晋庸命名。
  反帝军农场:这是一个军垦农场,位于迪化南水溪沟一带。引用乌鲁木齐河水灌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1938年已开始使用现代农机具,1942年种地1000公顷(1.5万亩),要求当年生产粮食(主要是小麦)3000石,压种冬麦500公顷(7500亩)。
  阜康农场:位于阜康县六营湖一带。土地肥沃,引用天池水灌溉,1942年已耕种土地5000公顷(7.5万亩),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
  吐鲁番农场:耕地面积4000公顷(即6万亩)。
  吐鲁番是宜粮、宜棉,亦宜葡萄的地方,既引地面水灌溉,亦用坎儿井引用地下水灌溉。
  阿山农场:1942年耕地3000公顷(即4.5万亩)。阿尔泰地区无霜期短,宜于小麦生长,从1938年开始已使用现代化农机具。
  独山子农场:位于乌苏县境,引用奎屯河水灌溉,1942年种地500公顷(7500亩),要求当年生产小麦1000石。
  伊宁农场:1942年已耕种400公顷(即6000亩)。伊犁河谷气候温和,雨量为全疆之冠,是宜农宜牧的好地方。1942年计划生产小麦2000石,棉花30吨,蓖麻籽50吨。①
  此处还在塔城、特克斯、库尔勒、焉耆等地创办农牧场。
  从1936年起,新疆政府开始从苏联购买现代农业机械,主要是农场和农试场使用,以提高耕作效率,向农民示范,也为农民代购一部分。1936年购进农机具2500多架,1938年增加到20891架,到1942年底,共购进农机具15.5万架,同时引进各种农业仪器7种,药品9种,总共用款743500元。
  这些农业机械共有48种,主要有拖拉机、单体犁、双体犁、之字耙、圆片耙、播种机、中耕机、除草机、收割机、选种机、播棉机、打粮机、粉碎机、玉米脱粒机、喷药器、铡草机、马扒等。一台拖拉机工作,可代替240个劳力。这是新疆现代化耕作的开始。要求1942年全疆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
  除积极创办农牧场外,还在昌吉办了农试场。在吐鲁番创办棉作物试验场和模范养蚕室。在伊犁、塔城和吐鲁番建立果树园艺苗圃。
  为使全区逐渐良种化,1942年确定,由吐鲁番、喀什两地供应全疆1943年棉花良种。由和田、吐鲁番供应全疆蚕籽。伊犁、塔城、迪化供应全疆1943年乌克兰冬麦良种。
  第一个三年计划期间,在全疆建立气象测候所10处,农业技术指导站27处,在第二个三年计划(1940~1942年)期间,又增加农技站17处。②
  四、招募关内农民进疆,举办民屯
  金树仁时期,新疆大乱,由于战乱和民族互相残杀,人口锐减,劳力奇缺。城市雇一工人,“其工价之高,超过机关首领薪俸金额,还找不到工人”③,农村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为了迅速恢复生产,除动员新疆农民兴水利,开荒种地,恢复生产外,还从关内大量招募农民进疆,兴办民屯。
  1942年春,农林部长沈鸿烈到迪化与盛世才商定招募河南农民入疆。利用从苏联运进大批军援物资的回程车,由西北公路局负责运输。从西安运出92车,共4064人,平凉运出2车共73人。到哈密73车共3118人,其余运至乌鲁木齐。
  据《现代西北》七卷二期1944年8月15日报告数字,这次进疆农民分配给迪化县2000人,孚远县500人,木垒河300人,七角井50人,乾德600人,绥来县450人,昌吉县400人,阜康县1100人,奇台县1200人,呼图壁400人,合计7000人。
  1944年统计,招募进疆之垦民共38批,1091户,4666人。其中男2673人,女
  1993人。12~17岁827人。河南来的3869人,山东350人。安置难民407户,988人,其中甘肃610人,河北123人。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行政年鉴载:“尚有垦民共10110人,儿童500人。共拨可耕熟地3.2万亩有奇。垦民住房三年共完成1100间,其移运费用自开垦开始至三十三年(1944年)九月止,计共支付法币58107154元,至安垦贷款以及房屋建修贷粮等项尚未计算在内。”①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为了招募农民进疆,发展民屯,政府进行了巨大的组织工作。从运输进疆,沿途接待,发放衣物,供给粮食,到了垦区后,划拨土地,修建房屋,生产贷款、贷粮,一一妥善安排,十分重视发展民屯。
  1943年,政府又招募6300人进疆,由政府拨给木材,建筑房舍,拨给土地,贷给种子、农具、耕畜。为了鼓励生产,三年之内,不征粮赋。②1943年,由战时救济协会所属洛阳、济源、平陆、西安等四地的教养院征选难童474名(途中遇匪死亡2名)运往新疆,安置在哈密和吐鲁番两地。③1942年,国民政府提倡开发大西北,颁布《赴新工作人员登记办法》和《待迁办法》。青年响应者甚众,仅重庆一地登记者即达5000余人。④
  五、兴修水利
  新疆是灌溉农业,降水量极少。没有水利,就没有绿洲,没有农业。盛世才主政新疆期间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动员全疆军民,一方面对旧渠进行疏浚,同时积极修水渠,筑水库,挖坎儿井,成效显著。据青海正闻社于1939年12月报道,第一个三年计划结束,1939年已成渠道干渠944条,可灌农田10758526亩,较1933年的460万亩,增加615万亩,第二个三年计划完成,1943年共有渠道1477条,渠长32720.5公里,可灌溉农田14943726亩,较1939年增加灌溉面积418.5万亩。到1944年9月,全疆共有渠道1578条,渠长36099.5公里,灌溉面积16800912亩,较上年新增灌溉面积186万亩。与1933年相比,十年共增加1200万亩,每年以120万亩的幅度增长。其恢复之快,增长速度之高,是大兴水利的结果。各地区兴修的水利工程,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1)迪化区:1939年有灌溉面积813245亩,到1944年共有渠道193条,灌溉面积达到1556345亩,增长74.3万亩。五年增长90%以上。
  迪化县:红雁池水库工程,引用乌鲁木齐河水,水库原有周长3公里,蓄水量为1500万立方米,政府于1939年开始测量,1941年开始加修,由苏联工程师设计,水库完成后,蓄水量达1900万立方公尺,可灌溉农田4.5万亩。引水渠1941年9月开工,渠长6公里,挖土石方7.5万立方公尺,流量3.5立方米/秒。放水渠及晋庸渠于1932年动工,渠长26公里,灌溉迪化北郊晋庸农场及附近农民土地,渠道流量4立方米/秒,挖土石方3.5万立方公尺。水库出水隧道长160公尺,木制水洞90公尺,砖和水泥砌成70公尺,高1.25公尺,宽1.2公尺,铁制闸门,以钢丝绳连系坝顶之绞车,由绞车司其启闭。工程费用,新疆币115万元。
  第二个三年计划期间,在南郊柴窝堡及达坂城,修水渠7公里,可灌溉地7500亩。
  在迪化西河坝修筑河堤,长1900公尺,保证了乌鲁木齐河下游农田的安全与发展。
  阜康县:天池水库,天池又名瑶池,位于阜康县正南之天山博格达山峰之间。南北长2公里多,东西宽1公里许,面积约3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50米,蓄水1.5亿立方米。1942年,政府请苏联工程师勘测设计,于东缺口筑坝建闸,年放水量700~1200万立方公尺,闸门由生铁铸成,绞车启闭,工程费用100万元,可增灌农田2万亩。1943年5月竣工放水,经阜康渠道,六营湖渠道灌溉阜康农田及六营湖农场耕地。
  呼图壁:1939年修建了梧桐窝子渠道,引用呼图壁河水,灌溉农田。
  绥来:1940年开工修建清水河子渠,于1941年完工,引用清水河子水,灌农田7500亩,工程费用2.5万元,由农民集资修建。
  吐鲁番县:1938年修建大河沿渠道,灌地4000余亩。
  2)伊犁区:1939年有灌溉面积62507亩,经过大兴水利工程,到1944年9月,共有渠道216条,长3917公里,可灌农田2007388亩,增灌面积高达190万亩。成效异常显著。
  大裕农渠:1938年开工,流量32立方米/秒,灌溉农田32万亩,其中伊宁县29万亩,绥定3.2万亩,渠道土方由农民挖掘,工程费用18万元,由政府拨款修建,1940年完工。组建裕农渠保养委员会,管理渠道用水及养护事宜。
  小裕农渠:水源为喀什河水,灌溉面积126400亩,工程费用新币50万元,由政府拨款,1940年开工,1942年完工。巩哈县:该县铁木里克地方,有荒地8万亩,1943年动员该县人民开渠17.5公里,至1944年完工。
  昭苏县:农民艾孜木江自费于阿克苏河下游挖一条支渠,长15公里,灌地5000余亩。
  河南县:察布查尔大渠,多年淤塞,水量甚少,1944年发动农民整修,3月开工,5月1日完工。
  伊犁区还整修了博尔博逊等11条渠道,长289公里,灌地632185亩。
  3)塔城区:1939年有干渠32条,支渠44条,灌溉面积仅55212亩。经过五年兴修水利,有渠道140条,渠长3673.5公里,灌溉面积增至224338亩,增加169126亩,增长三倍多。
  沙湾县:1944年7月,成立沙湾县水利工程处,张立沛任处长,扩建该县新盛渠,干渠长34公里,引玛纳斯河水灌溉,可灌农田8万亩。后因民族军西进,工程暂停,1946年继续施工,完工后,灌溉面积增至15万亩。
  乌苏县:1949年动工修建独山子水渠,引用奎屯河水,可灌地1.5万亩,灌溉奎屯农场及农民土地,工程费用5万元,由政府拨款修建。
  第二个三年计划期间,还修建了谢家渠,引用四棵树河水灌溉,渠长6.8公里。
  额敏县:1944年将引自额敏河水的哈萨克渠加宽并修建龙口,增灌农田1万亩。在额敏河上开凿新渠,增灌农田3万亩。裕民县:该县牛县长于1944年7月,发动农民在且克尔及建于寺一带挖泉眼,修建小型沟渠3760尺,宽1丈,深5尺,引水灌溉,7月29日竣工。
  4)阿山区:1944年全区有渠道86条,长3673.5公里,灌溉面积110323亩。
  承化县:1942年开工,修建阿苇滩渠,引开拉普河水,灌地12350亩。
  巴里巴盖渠:灌地1050亩。
  沙尔哈斯渠:灌地1000亩。
  红墩渠:灌地1100亩。
  木拐图渠:灌地400亩。
  克凌河渠:灌地1356亩。
  可克苏渠:灌地5500亩。
  塔尔郎渠:灌地150亩。
  盐地渠:灌地600亩。
  开木齐渠:灌地12650亩。
  合计,共可灌地31306亩。
  布尔津县:修渠三条,灌地6750亩。
  修建冲户河东渠:灌地6500亩。
  冲户河西渠:灌地2050亩。
  树窝子渠:灌地200亩。
  吉木乃县:修渠引水,共增加灌地22025亩。
  于县城附近修渠四道:灌地4600亩。
  克克沁等渠:灌地11400亩。二道水渠:
  灌地100亩。乌拉斯台渠:灌地3800亩。
  尚有其他各渠:灌地1825亩。
  哈巴河县:修渠增加灌溉面积共24100亩。
  于县城附近修三道渠:灌地17800亩。
  铁列子渠:灌地1000亩。
  其他各渠:灌地5000亩。
  福海县:修渠引水共增灌面积5800亩。
  上龙口渠:灌地3750亩。
  中龙口渠:灌地300亩。
  其他各渠:灌地1800亩。
  富蕴县:修渠引水,增灌农田共5750亩。
  于县城附近修渠:灌地4250亩。
  哈拉春柯渠:灌地1200亩。
  二台渠:灌地200亩。
  青河县:修建渠道,共增灌农田4521亩。
  于县城附近修渠:灌地1200亩。
  察汗河渠:灌地3321亩。
  于县城附近修渠:灌地3000亩。
  5)哈密区:1939年灌溉面积为60385亩。大兴水利5年,到1944年有水渠46条,长666公里,灌溉面积达174806亩,增灌114421亩。
  哈密县:修建石城子渠,引用石城子河水,引水量3立方米,灌溉面积3万亩。政府拨款修建,农民亦筹集一部分,工程费用3万元,于1941年5月竣工。
  哈密县地下水丰富,打井抽水灌溉,可增灌农田13.4万亩。开凿五道沟引水渠,增加灌地11.4万亩。
  6)焉耆区:1944年共有渠道101条,长度3244公里,灌地面积679744亩。
  焉耆县:1942年2月开工修建吐尔曼渠,次年竣工,可灌地7.5万亩。民款修建,工程费用4万元,水源引自吐尔曼坡河。
  乌拉斯台工程:渠长30余公里,宽深均在1~3米,可灌田4.5万亩,1940年动工修建。据1944年调查,全县有水渠27条,渠长1215公里,引水10立方米/,灌溉面积103607亩。
  和靖县:有渠7条,渠长129公里,引水2立方米/秒,灌地19050亩。
  和硕县:到1944年共有渠3条,渠长95公里,引水1立方米/秒,灌地11155亩。
  库尔勒县:有主要水渠14条,渠长386公里,总引水量18立方米/秒,水源大半来自孔雀河,可灌农田149426亩。计有:
  大墩子渠:灌农田11500亩。
  都日必里渠:灌地17200亩。
  克藏其渠:灌地7800亩。
  沙衣里克渠:灌地2500亩。
  波斯塘渠:灌地3500亩。
  英奇克托海渠:灌地500亩。
  布托立奇渠:灌地60430亩。
  其郎巴克渠:灌地4240亩。
  铁克其渠:灌地5000亩。
  哈拉苏渠:灌地2840亩。
  水磨渠:灌地4913亩。
  恰其渠:灌地475亩。
  尉犁渠:灌地528亩。
  以上水渠均引孔雀河水。
  库尔楚渠:灌地2000亩,水源为山水。
  尉犁县:新平水渠,长124公里,引水1.5立方米/秒,灌地14706亩,源于库尔
  勒河。
  阿哈苏南渠:渠长34公里,引水0.15立方米/秒,灌地1745亩,水源于孔雀河。
  穷克尔河:水源于渭干河,灌地983亩。特卡渠:引塔里木河水,灌地1667亩。
  库孜渠:引塔里木河水,灌地674亩。英可渠:引塔里木河水,灌地555亩。
  库荒渠有2条:一条渠长10公里,引水0.3立方米/秒,灌地3286亩。
  另一条长13公里,引水0.7立方米,灌地7986亩。
  铁卡拉渭渠:灌地6460亩。
  以上8条渠总长227公里,引水3.68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8062亩。
  7)阿克苏区:1939年有干渠138条,灌溉面积2961747亩。到1944年,共有渠277条,灌溉面积3989622亩,五年增加灌溉面积1027875亩,平均每年增加20万亩。
  阿克苏县:1939年开始修建由柯柯巴什村之多浪渠引水,经多思纺村通往沙雅小路共124里长,渠宽6尺,深6尺,此渠对阿克苏人民生活影响很大。
  加宽扬基寒功渠道,长62公里,增灌农田1.6万亩,1944年竣工。
  温宿县1944年加宽扬基斯坦渠道,修复蒙古渠道,增灌农田1.6万亩。
  阿瓦提县:1944年整修渠道,增灌农田1.6万亩。
  沙雅县:1939年修卡牙河支渠,并修建龙口,增灌农田1万亩。发动农民49人
  参加,于1943年5月完工。
  8)喀什区:1944年共有渠道136条,长3125.5公里,灌溉面积2250431亩。
  巴楚县:1941年3月开工修筑红海蓄水库,库容2000万立方米,1942年4月完工,工程费用80万元新币,受益面积33万亩,可增灌地6万亩。1944年修建了引水渠,增灌农田16000亩。
  巴楚、伽师两县,利用叶尔羌河水源,开凿引水道,增灌农田8万亩。
  麦盖提县:修建晋庸渠,引自莎车河水。1940年3月开工,1941年10月完工,灌溉面积10.5万亩。工程费用35万元,公款、民款合修。
  第二个三年计划期间,修建了引用玉河水的大渠,渠宽14米,深1.7米,灌溉农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事件

阿克苏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