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707
颗粒名称: 二、民屯
分类号: K252
页数: 4
页码: 247-2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甘宁民屯,包括了平川堡屯区、毛目城屯区、双树墩屯区、昌宁湖屯区、等。
关键词: 清代后期 陕甘宁青 民屯

内容

王希隆先生认为:“清代西北屯田是在清廷对准噶尔部用兵过程中兴起的。”因此,“清代西北民屯主要实施于河西和新疆地区”。一句话讲清了西北民屯的特点与平准战争的关系。因为和平定准噶尔部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除新疆外,屯田重点在河西地区。河西地区民屯,兴办于雍正十年(1732),这时准噶尔部正处于全盛时期,不断向清王朝边境的清军和州县发动攻击。清廷决定进行反击,派名将率北、西两路大军进驻出击基地,西路大军三十二个营进驻巴里坤,这样河西就成了西路大军的战略后方,“军需总汇”。
  清廷决定大力加强河西建设,使之成为西路军巩固的后勤供应基地。随即派出名将鄂尔泰赴河西考察、部署。《重修肃州新志》载:“·
  .惟自雍正十年以来,因西方用兵,军需繁重,大学士西林鄂公(尔泰)巡边,考汉唐故事,总以屯田为第一义。于是,总督武进刘公(于义)与协军需侍郎蒋公(洄)在嘉峪关以东屯田,大将军查公(郎阿)与御史孔公(毓璞)在嘉峪关以西屯田,在关西者,今已分授营兵耕种;在关东者,则募百姓充当屯户,现在设官督种,分粮以为驻防军糈之用;以省河东輓运之烦。”②
  这里所说的嘉峪关以东屯田,即分成制民屯,屯田分布于嘉峪关以东的肃、甘、凉三州,共有九个屯区。此外,在嘉峪关以西的安西屯区,也有两个屯区曾兴办成分成制民屯,详情如下:
  九家窑屯区:在肃州南山之麓,离州城150里,有地一二万亩,皆平原沃土。但地高于河十余丈,必须凿山开洞,引水于15里之外,升高20丈,方能灌溉地亩。因“工险而费巨,莫有任其事者”。雍正十年,肃州分巡道童华,受命兴屯,他“鸠集夫匠,凿通大山五座,穿洞千余丈,洞高七尺,阔五尺,开渠五百丈,其悬崖断岸,水不能过者,架槽桥四座。..堤善崩,成而复溃者数”③。历时二年,前后费帑三万两,始垦成地万余亩,招民认种。
  三清湾屯区:在高台县东南15里,雍正十一年开设。其渠道自张掖鸭子渠自屯地,共长90里,内分仁、义、礼、智、信五号,每号二、三、四千亩不等,共有屯地16200余亩。
  柔远堡屯区:在高台县城西南十里,雍正十一年开设。其渠道自抚夷堡西渠起至屯地,共长79余里,内分元、亨、利、正四号,每号一千百十亩不等,共有屯地5100余亩。
  平川堡屯区:在张掖县北八里,雍正三十一年开设。其地原有十废弛旧渠四处,接通疏浚,新开渠道1350丈,溉屯田1169亩。“斯地极饶,每年收成辄过十余分,并几及二十分,而开垦之费,又极为廉俭。”
  毛目城屯区:在镇夷口外160里,双树墩屯区以北80里,为昔人屯耕战守之处。雍正十一年开设。其渠道引黑河之水,有大常丰渠一道,长68.9里;小常丰渠一道,长27.3里;中长丰渠一道,长17.2里。内编列天、地、元、黄等三十号,每号五、六、七百余亩不等,共有屯地18025亩。
  双树墩屯区:在镇夷口外80里,为前代屯田旧址。“旧渠土埂,古迹犹存。”雍正十一年,开渠引黑河水至屯地,渠长16.6里,内分大、有、年三字号,每号屯地520余亩,共有屯地1562.5亩。
  九坝屯区:在高台县西北二十里边墙外,前代屯田旧址。雍正十一年,开挖新渠,疏通旧渠,共长9.6里,灌溉屯田1216亩①。
  昌宁湖屯区:在永昌县西北100里,去宁远堡40里,系当地贡生王建国等自备工本开设。可屯种籽种300余石,以亩下一斗计之,当有屯地3000余亩。
  柳林湖屯区:为河西清代民屯中规模最大者。其地在凉州镇番县城东160里处,即汉代休屠县故地。《尚书》所谓“潴野泽”。这里幅员广大,周围数百里皆可耕地。雍正十一年,开渠引水,“用镇番大河之水,堵筑西河,俾全归柳林..有总渠一道,然后分东、中、西三渠,复开岔渠数十道,各长数十里不等。地亩俱在渠身左右,编列字号,每号约以千亩为率”。东渠编列天、元、调、阳、万、丰、辰等二十八号。中渠编列万、民、乐、业、共、享、升、平等三十七号。西渠编列坐、朝、问、道、周、发、商、汤等三十七号,共有屯地12万余亩,屯户2670户。②
  安西镇口外屯区:屯地分布于安西、柳沟、靖逆、赤金等处。原为当地员弁、客民私垦成熟地。雍正十年被收归官府,兴办募民屯田。十三年又改办兵屯。乾隆四年(1739)改军屯为民屯。“招募民人及兵丁子弟承种,将原派屯兵撤回,差操以实营伍”③,共有屯地26209亩。
  瓜州屯区:屯地分布于瓜州五堡,原为移居瓜州的近万名吐鲁番维吾尔人耕种的熟地。乾隆二十一年,维吾尔人返回故乡吐鲁番,瓜州遗有大量的垦熟地亩。经陕甘总督黄廷桂奏准,招民垦种,分成“纳粮”④。
  在雍正十三年九月,总督刘于义奏准在嘉峪关内添设地方流管,专管屯务。在平准战争这一历史背景下,在河西实行州县制度地区建立的民屯,其组织管理系统有相对的独立性。河西嘉峪关外地区在兴办民屯期间,未设州县,当地的民屯由安西兵备道所属的厅卫文武官员管理。
  光绪三十四年(1908)招募四川人到陕西清化、巴安等地屯田。民屯地亩大多是官府出帑银开成。所需籽种由官府借贷,“先行扣还①。
  秋成后,”
  租制:嘉峪关外安西镇口外和瓜州屯区,秋收扣除籽种等借项外,所余屯粮,“民得六分,官得四分,按数缴纳,经备兵粮”②。嘉峪关内柳林湖等九屯区,秋收后,扣除籽种等借项,“然后将余粮官民各半平分”③。屯民负担是很重的。
  关西地区,汉唐时即为战略要地。明初,占有河西,划嘉峪关而守,设“河西七卫”。成化之后,吐鲁番占据哈密,侵扰关西,七卫残破,不能自保,不得已,人众相继迁往关内。其后,关西沦为蒙古游牧草场,“千里沃壤,鞠为茂草,无复田畴井里之遗”④。
  清初,关西为青海和硕特蒙古阿拉布特等部所占据。康熙五十四年(1715),西路大军进驻巴里坤,清廷于嘉峪关以西开台设站,转输军粮。与此同时,吏部尚书富安宁奉命率军在关西勘垦,获得成功。次年富安宁奏请,招民认垦勘垦地亩,“于边疆大有裨益⑤,”获准实行。五十六年(1717),甘肃巡抚绰奇奉命招募无业贫民,官费送赴关西安置。于“西吉木地方安插民人二百七十户;达里图安插民人五百三十户;锡拉谷尔安插民人一百六十户”⑥。这是清代关西地区的第一次徙民。
  关西第二次徙民是在雍正四年(1726),川陕总督岳钟琪建议加强对关西的建设,“招甘省无业穷民二千四百户开垦屯种”⑦。准奏。加强沙州民屯。屯户来源于甘肃平凉、庆阳、临洮、巩昌、甘州、凉州、西宁、肃州等八处。两次徙民共3300余户,每户以五口计,当在16000人以上。
  除了徙民之外,还有部分余丁和遣犯参加。关西屯户实行卫所管理组织制度。康熙五十六年,第一批徙民到达关西后,清廷设立赤金、靖逆二卫,柳沟一所于当地。
  赤金卫,地名西吉木,明赤金卫故地,西去嘉峪关180里。康熙五十六年建城,驻兵,开设屯田。有屯户270户。次年设卫。雍正五年改守御千户所,乾隆七年复设卫。
  靖逆卫,地名达里图,又名达尔兔。明赤斤卫、苦峪卫故地。西去嘉峪关290里。康熙五十七年筑城设卫。因靖逆大将军富安宁曾统兵驻此,故名靖逆。有屯户530户。
  柳沟所,地名锡拉古尔。明苦峪卫故地。西去嘉峪关310里。康熙五十六年筑城驻兵,开设屯田。有屯户160户,设守御千户所,治所在四道沟。
  二卫一所设置之后,清廷委派理藩院员外郎巴福寿赴关西,与青海和硕特左翼阿拉布坦,车臣属下划分地界。在屯田地亩与蒙古游牧地之间,“立号后界,不令逾越”①。并于柳沟以西的布隆吉尔筑城驻兵,捍御二卫一所屯田,控扼当金山口。自此,改变了和硕特蒙古独占关西的局面。不久,青海和硕特首领罗卜藏丹津不满清廷分封,聚众反清。这次叛乱中,和硕特军队曾劫夺关西台站,围攻布隆吉尔。清参将孙继宗,游击孙超节领兵往迎,遇敌3000余人。正激战之时,副将潘之善引兵继至,并力奋击,杀敌甚众。叛乱平定后,清廷进一步加强了对关西的控制和建设。于布隆吉尔设总兵官,统镇标营兵五千镇守,并于关西再设安西、沙州二卫。
  安西卫,明赤金、沙州卫故地。雍正元年设卫于布隆吉尔。西去峪关500余里。
  沙州卫,明沙州卫故地。雍正元年初,设守御千户所,次年改卫。②有屯户2400户。该卫所在关西极西边,但“富庶情形甲于诸卫”。随着关西人口的不断增加,雍正五年,清廷于布隆吉尔以西的大湾重建安西新城,将安西卫从布隆吉尔移治于新城。同时,升柳沟所为卫,从四道沟移治于布隆吉尔。至此,关西建成赤金、靖逆、柳沟、安西、沙州五卫。
  关西五卫,每卫各设守备、千总一员,管理本卫屯户和屯田事务。
  《嘉庆重修大清统一志》记述:甘州府,原额民丁共5850人。今滋生民丁男妇大小共282496人。屯丁男妇大小531119人。凉州府原额民丁共24335人,今滋生民丁男妇大小共284131人。屯丁男妇大小共1220367人。肃州直隶州,原额民丁共6908人,今滋生民丁男妇大小共319768人。屯丁男妇大小132295人。
  安西直隶州,民丁原额缺载,今滋生民丁男女大小共77873人。
  嘉庆年间甘、凉、肃、安四州府共有2848049人,与原额民丁相比,增长了七八十倍。
  从甘肃甘、凉、肃、安四州府人口统计可以看出:
  一是人口增长迅猛,除人口迁徙与军队改卫丁为屯丁外,社会相对稳定,生产发展,大批商贾通过嘉峪关支流物资,经济繁荣是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二是屯田户的人口在甘、凉、肃、安四州府占的比重大。说明雍正、乾隆年间河西走廊的屯田事业发展很快,取得巨大成绩。
  三是清廷加强河西走廊建设的决定,历史证明是非常正确的。不仅增强了河西四州府的实力,而且为清廷经营西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功莫大焉。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