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廷加强对南疆的屯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6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清廷加强对南疆的屯垦
分类号: K249.3
页数: 4
页码: 204-20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廷加强对南疆的屯垦,包括了大河拐屯区、喀拉赫依屯区、巴尔楚克屯区。
关键词: 咸丰时期 南疆 屯垦

内容

平叛之后,清军对派驻新疆的大臣官员实行考核制度,裁革南疆的陋规,对伯克的侵贪勒派严加禁止;同时整顿边防。清朝统一新疆后,为防止汉人会同维吾尔族人造反,在南疆一直实行民族隔离政策。不准南疆驻军官兵携眷,不准内地汉民及遣犯在南疆屯垦。通过这次平叛,使道光帝深刻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为此,他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下旨:“先将西四城可种之闲地,招民开垦,有愿携眷者听之。..其防兵在戍既久,有自愿携眷安家者,亦听其便。数年之后,可成一半眷兵,一半换防之局,节费自属不少。”这是清廷在南疆屯田政策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屯田的先决条件,道光帝指出:“此时招开民屯,必须无碍于回众(维吾尔群众)生计;将来因屯募兵,必须无碍于边地操防。”①道光帝委派长龄、壁昌、玉龄等人在喀什地区大规模地开展屯田。
  道光时期的喀什屯田,主要在喀什噶尔和巴楚两县境内,另在莎车也有一块专门安置维吾尔族农民的屯田区。
  大河拐屯区
  御史钱仪吉和长龄在道光七年、十一年的奏议中提出:“试垦大河拐屯田。”大河拐一带有“空地一百余里”。准备来春先令原回民试种,如有成效,就陆续添设屯田,用其岁获粮食供军饷。钱仪吉在奏折中称:“南路兴办善后,非增兵不足以壮军威。而官兵既多,难尽取给于回部,自应仿照北路,开设屯田。喀什噶尔之东大河拐一带、傍乌兰乌苏河岸..可否于所调各兵内择其曾在伊犁、乌鲁木齐屯工种地者,酌留数百名,于大河拐一带筑数堡,使之居住。俟交春令,逐渐开垦。”②道光八年春天,清政府派出“五百名回兵及回子(维吾尔族农民)五百名”③,在大河拐屯田生产。当年所种杂粮“已经成熟”。大河拐位于今疏勒县东北伽师县西面,包括今日的羊达曼区、夏甫桃区和英吾斯坦区。纵横六七十平方公里。
  在大河拐试垦成功的鼓励下,道光政府“准招募无业穷回及情愿试垦之人,陆续认垦纳粮④。道光十一年九月(1831年),长龄进一步提出:“欲令守边兵丁实心出力,莫如屯田之法。..此时先将西四域可种之闲地,招民开垦,有愿携眷者听之。其回子地亩,亦不禁其租给民人耕种。”⑤清廷批准执行。按此意见,屯田是为了驻防兵实心出力。政府应将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莎车、和田)的闲地都招民开垦,带家眷志愿承垦的非当地居民(如汉、回)也可批准认垦。甚至维吾尔族农民的私有土地还可出租给民人(包括汉、回等)耕种。这与清政府前期严禁汉人到南疆西四城屯田,是一个很大的转变。长龄还提出,带家属耕种的人,有愿入伍者,“即准其充实名粮”(称之为“眷兵”)。防兵之中,驻防时间久,愿带家属参加屯垦的人“亦听其便”,道光帝均于赞许,认为是“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从此,清政府便在喀拉赫依(今疏勒县城的前身)、巴衣托海、阿奇克亚尔等地区,
  大规模地进行开垦。
  喀拉赫依屯区
  喀拉赫依约在道光八年至十一年(1828~1831年)开垦,屯民为汉、回族。巴依托海处克孜勒河东,有地67200亩。因与“回庄毗连”所以交给当地维吾尔族农民耕种,不准汉、回民人去开垦。河西的阿齐克亚尔,因,距回庄较远,有地16098亩,道光帝准“招民户(即汉、回)承种①。“自应设法迅速招徕”。道光十五年(1835年)喀什噶尔新城周围一带之喀拉赫依“换回地二百二十顷六十二亩零,招集民户五百六十户开佃,上年属升科之岁,该屯民已将道光十四年分应征小麦六百七石零全数交仓”②。据此测算:每户种地40亩。道光十一年开垦,三年升科,十四年起科征粮。每亩征小麦三升,比北路“征细粮八升少五升”。此垦区是汉族户民承垦,据王希隆先生考证,“喀拉赫依认垦的五百零六户应主要是商民”③,这是有道理的。总之,自平定张格尔之乱后,克孜勒河大拐弯处的屯垦迅速发展起来。
  巴尔楚克屯区
  巴尔楚克位于阿克苏和喀什噶尔之间,扼“回疆要道..叶尔羌、喀什噶尔两河横贯东西,两岸多沃壤,可耕植”。清廷在平定浩罕支持下的张格尔叛乱之后,驻兵于此,并举办屯田,由于道光帝的重视,巴尔楚克的屯田迅速发展起来。
  1832年(道光十二年)叶尔羌参赞大臣壁昌与他的副将唐奉率1000名士兵进驻巴尔楚克,壁昌“令唐副将带兵在此扎营,发给银1万两,纠工筑城,开渠引水,招民种地..不数月而成街市。近又搬眷民,生聚已成,所产麦谷,瓜菜,无一不佳”④。巴尔楚克的屯田,主要分布在毛拉巴什、赛克三、沙湖尔等地。即今巴楚县城周围及西南的良种繁育场一带,兵团农三师的51团等也在其境内。
  道光帝谕令:“添兵全在加意操防,屯田亦宜广为开垦,总需实力奉行,多一兵得一兵之力,垦一顷收一顷之粮。”⑤清政府除着力进行军屯外,还注意发展民屯。清廷谕:“巴尔楚克等处,旷土本多,应广招眷民,尽力开垦。”⑥这里所说的眷民,主要是指招募关内的汉族带家眷的农民。由于这一政策的执行,两三年间“认垦之民,源源踵至”。
  巴尔楚克屯田有军屯,有民屯。关于军屯,我们仅知在道光十二年,壁昌和唐奉率士卒千名在此垦荒种地,开渠引水并筑城修路,军队是屯田的创业者,后来驻军增至3000人之多。1838年(道光十八年)金和曾上奏:“巴尔楚克屯田,引用大河拐浑水,曲折有八百里之遥。”⑦这项巨大的引水工程,没有军队参加施工是不可能完成的。从以上看,军队参加了屯田,但耕地面积多大?收获多少?有待进一步考证。据王希隆先生称:“喀什噶尔、巴尔楚克都曾派兵设屯,但这两个屯区以后都招民认垦。”⑧这是可能的,但不会全部“招民认垦”,军队还应有自己的屯田。
  关于民屯,1834年(道光十四年)巴尔楚克已“开田二万四千余亩,共招种地民人三百六十名(户)”①。“每亩征收小麦三升”“已于本年升科纳粮”②,年收赋粮700余石。随后又有屯民子弟200余名陆续参加营伍。
  1835年(道光十五年)清廷又从关内“招来眷民二十八户,已供给牛具、种子,拨地耕种”③。
  由于屯田发展很快,收获颇丰,1838年(道光十八年)10月,道光帝谕:“巴尔楚克兴办屯田,该城土地广沃,历年开垦,卓有成效。”④对屯田进行了称赞。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这里有熟地四万余亩,垦民200多户,人口近千。昔日荒漠之地,经过屯垦开发,一变而为“田畴弥望,城市喧闹”的富庶繁华之乡了。清廷称赞说:“回疆堪以招民之地,莫过于巴尔楚克。”
  1856年(咸丰六年)叶尔羌参赞大臣常清奏称:“巴尔楚克新垦荒地十一顷四十亩有奇。”⑤屯田面积已经很大了。
  为了促进巴尔楚克屯田的迅速扩大,清廷照伊犁、乌鲁木齐废员效力之例,“准该废员等捐资报效,招致眷民..如办及百户,由该大臣等奏请鼓励”⑥。据《回疆开垦事务奏稿》载:“查巴尔楚克前此办理招民..十余年来,惟谈春台一员招至一百户,奏蒙恩旨,赏给六品顶戴释回。”可见在南疆招致眷民兴办屯田之难。
  总之,巴尔楚克垦区在道光咸丰年间是一个大发展时期。土地日辟,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人口剧增,市场繁荣,屯垦范围从乾隆时期的巴尔楚克一地扩大到沙湖尔、毛拉巴什、赛克三等多处。巴尔楚克已成为南疆的一个大型屯垦区了。在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当进攻巴尔楚克时,这里的屯民和军队一起,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写下了誓死保卫祖国的可歌可泣的一页。
  可惜,巴尔楚克屯田的成功经验,一直未能在南疆推广。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