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乌鲁木齐屯垦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677
颗粒名称: 二、乌鲁木齐屯垦区
分类号: K249.3
页数: 7
页码: 178-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乌鲁木齐屯垦区,包括了军屯、民屯、犯屯、等多个地方参加屯田生产。
关键词: 乾嘉时期 乌鲁木齐 屯垦区

内容

主要包括乌鲁木齐都统所管辖的迪化、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晶河、阜康和吉木萨尔。这一带原是厄鲁特部的牧地,是准噶尔部活动的场所。
  军屯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军事重镇,扼南北疆的要冲,是从中原到西域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平叛大军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至乌鲁木齐后,随即在乌鲁木齐、辟展、托克逊、哈喇沙尔、迪化、昌吉、玛纳斯分布绿营屯兵三四千名。1758年乾隆“用雅尔哈善、永贵等言,于辟展、鲁克察克、吐鲁番、乌鲁木齐、托克逊、哈喇沙尔规度官垦。是时馈馕犹亟,诫巴里坤至伊犁,循序增屯。..置新旧屯兵万七千,出帑三百万,备籽种诸用。而特纳格、昌吉、罗克伦均益兵广屯”⑥。
  谕令陕甘总督黄廷桂:“于绿营旗兵内,多选善于耕种之人,发往乌鲁木齐,明春即令试种地亩。量力授田,愈多愈善。”①黄积极办理,据统计,到该年10月,清政府派往乌鲁木齐等地的绿营屯田兵达一万数千人。仅“特纳格尔、昌吉、罗克伦三地,已达五千名”。1759年“在乌鲁木齐五堡地方兴堡的八百名绿营兵,获得丰收”②。
  清政府在统一新疆过程中,开始在乌鲁木齐建筑城垣和屯田营堡。乾隆二十五年,营屯规模进一步扩大,又先后建成迪化、巩宁二城。同时兴建惠徕、屡丰、宣仁、怀义、乐全、宝昌等营屯屯堡,平战结合。在乌鲁木齐都统所辖的境内,均建筑了大量的城堡和屯田堡垒,各屯区内陆续出现了集市和城镇。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七月,乾隆帝诏谕:“现在派往乌鲁木齐等地屯田兵丁,已至一万数千,所耕地亩亦必广阔..如有情愿携带家口者,即往准其带往。伊等既有家口,则分地垦种,各安其业。”③
  是年,乌鲁木齐军屯丰收,获小麦6100多石。11月,陕甘总督黄廷桂奏准:把乌鲁木齐屯兵增至13400人,增拨籽种2400石,农具7000副,并动员商民造车3800辆,以扩大屯田生产。
  1762年,乌鲁木齐已有营屯五处。该年秋,“乌鲁木齐屯田兵四千名,挈眷前来者,一千八百有奇”④。
  军屯开始,屯田绿营兵由陕甘诸提镇轮流派往乌鲁木齐,屯田期满,屯兵返回原派提镇。陕甘诸提镇距乌鲁木齐,近者千里,远者数千里,屯兵往返,耗资甚巨。同时,“初到时俱不能熟悉耕种,迨指教方熟,又届换班之期”。特别是乌鲁木齐一带,由于多次兵燹和瘟疫大流行,千里沃野,有地无人。为了开发边疆和屯田实边的需要,清廷提倡和鼓励屯兵搬眷到屯。约在1768年,兵屯全部改为携眷屯兵⑤。携眷兵在建制上已完全脱离了原派出的提镇系统,正式纳入乌鲁木齐驻军的建制。乌鲁木齐驻军中,绿营兵丁分为两部:一部为驻防军,一部为屯田兵。绿营的基本组织是营,屯田兵也以营为基本单位。营下设屯,屯是兵农合一的基层生产单位,每屯士兵百名左右。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乌鲁木齐地区有中营七屯、左营六屯、右营八屯、吉木萨尔五屯、玛纳斯四屯、库尔喀喇乌苏二屯、精河二屯,屯区人数共5700人。一兵所获粮食,多者逾18石,少者亦十三四石以上。
  乌鲁木齐垦区34屯,5700名屯兵,按每人种地20亩计,共垦田11.4万亩。到乾隆末年,虽然几经裁撤,仍有62118亩,到嘉庆中期为59467亩①。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乌鲁木齐屯垦区共有屯田士兵6013人。其分布情况如下:
  乌鲁木齐中营屯区。
  乾隆二十三年兴屯,据《乌鲁木齐政略》记载:四十二年设屯兵1066名,屯田2.2万余亩,以参将督领。其中:辑怀城133名,土墩子133名,怀义堡133名,屡丰堡133名,宣仁堡133名,惠徕堡133名,阜康城88名,头道湾头工90名,头道湾二工90名。
  乌鲁木齐左营屯区(在今昌吉市一带)。
  乾隆二十三年兴屯。二十五年(1760年)有屯兵500名,屯田10300亩。其中,宝昌堡屯田2200亩,乐全堡屯田2200亩,皆在头屯河东。二工屯田3200亩,三工屯田3200亩,皆在三屯河东。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兵屯地扩大到65348亩②。四十二年置屯兵1066名,屯田22000余亩,以游击督领。其中:头工148名,二工148名,三工148名,四工148名,甘标头屯90名,二屯90名,宝昌堡147名,乐全堡147名③。
  乌鲁木齐右营屯区。
  乾隆二十三年兴屯,四十二年(1777年)设屯兵1066名,屯田2.2万余亩,以都司督领。其中:头工153名,二工153名,三工153名,四工153名,五工152名,六工152名,土古里克差屯150名④。
  济木萨屯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兴屯,开始有屯地2万亩。四十二年设屯兵875人,种地约1.5万亩,由参将督领。分为吉木萨、双岔河、柳树河、三台、特纳格等五屯,每屯155名至230名不等。
  玛纳斯屯区。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屯田1700亩,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加到4000亩。四十二年(1777年)发展为2.8万余亩,设屯兵1400名。分为左右二营。左营有禾丰工、稼茂工、广裕工、瑞成工、亨有工、源兴工、松盛工七屯。右营有丰盈头工、恒裕工、庆稔工、广润工、大有工、千仓工、万储工七屯。每屯均有屯兵100名,以游击都司督领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屯田面积增加到93595亩②。
  库尔喀喇乌苏屯区。
  乾隆二十七年屯田5400亩,设有屯兵270名。三十年裁减,有屯地3636亩,屯兵180名,以都司督领。
  晶河屯区。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有屯兵270名,屯田4050亩。三十年以后裁减,屯地3360亩,有屯兵168名,以都司督领。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月,乌鲁木齐总兵移驻巴里坤,巴里坤提督驻迪化,改称乌鲁木齐提督,负责管辖乌鲁木齐、喀喇巴尔噶逊、阜康、奇台、巴里坤、昌吉、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和晶河等地绿营官兵的驻防和屯田事务。是年乌鲁木齐军屯获得丰收,2900名屯田士兵,收粮5.7万多石,人均收粮19石。以亩产一石计,当时军屯面积达5.7万余亩,乾隆六十年(1795年)乌鲁木齐提督所属各营,共有屯军3190人,屯田62118亩。
  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乌鲁木齐绿营兵新开芦草沟和头屯河两处屯田。
  乾隆年间,贬到新疆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昀,目睹当年的屯田盛况写下了著名的诗句:“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三十四屯如绣错,何愁转粟上青天。”以往塞外万古荒漠,当时已变为千里翠绿了。
  民屯
  乾隆帝弘历在大力发展军屯的同时,积极倡导举办民屯。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谕旨:“今日户口日增,而各省田土不过如此..正宜思所以流通,以养无籍贫民。..西陲平定,疆宇式廓,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在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者日渐加增。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养生民,甚为有益。”又说:“今乌鲁木齐、辟展各处,知屯政方兴,客民已源源前往贸易,茆檐土锉,各城聚落。将来阡陌日增,树艺日广,则甘肃等处无业贫民,前赴营生耕作,汗菜辟而就食多,于国家牧民本图,大有裨益。”“朕规划此事,更有深意。”③8月,谕令陕甘总督杨应琚将甘肃无业贫民移往乌鲁木齐屯垦,“酌量官为料理前往”。该年“乌鲁木齐设同知,命在乌鲁木齐屯田”。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杨应琚在“甘州、肃州、安西等处招得贫民426户,1500余名口,于次年送赴乌鲁木齐认垦④。以后,由政府陆续招募关内农民,特别是甘肃一带的贫苦农民进疆屯田。从乾隆二十七年到四十五年,应募赴北路屯田的农民络绎不绝,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的统计,列表见310页:“二十六至三十一年,在乌鲁木齐招民承种户屯田103088亩。”①
  公元1762后,从关内来屯户426户,分别派往迪化和宁边(昌吉)屯田。1755年民屯亩数达62370亩。②
  1764年有102户在阜康屯田。
  1772年从关内来400户,分往吉木萨尔进行屯田。
  1765年,呼图壁兴办民屯。到1802年(嘉庆七年)屯民1318户,屯田51477亩。
  1777年从关内募民428户在玛纳斯进行屯田。
  1778年在头屯、芦草沟、塔西河举办屯田。库尔喀喇乌苏和精河也先后举办民屯,到嘉庆年间,安阜城(在精河新城西)城关一带就有民屯1260亩。精河的八家户、大河沿、永集湖及博乐的大、小营盘均是屯田地区。
  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开始,清政府在甘肃各州县,招募流民、佃农等“穷民”,用官费运至乌鲁木齐屯田。关内人民,特别是陕、甘一带的贫苦农民,在清政府的鼓励下,争先恐后来疆。据《乌鲁木齐纪略》的资料:“从乾隆二十七年到四十四年到乌鲁木齐的屯户达12487户,分赴迪化、宁边、头屯、芦草沟、呼图壁、玛纳斯、塔西河、阜康、济木萨等地屯田。”乾隆四十四年(1776年),由兰州、凉州、甘州等处转移玛纳斯种地户民1255户,现在的凉州户乡,就是凉州来新屯田的后裔。另一批由镇番等县送往乌鲁木齐迪化以西种地户民1936户。芳草湖农场原名镇番户,就是镇番县来边疆屯田的后裔。还有不少在新疆的商民也承种土地。如乌鲁木齐的商民陈善魁等170户,认地屯田,“所搬父兄子弟共八百余口”。人口日增,屯田面积不断扩大,乌鲁木齐通往南疆的重要交通要冲喀喇巴尔噶逊(今达坂城),也是民屯集中地,乾隆五十七年种地7384亩。据史书资料,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乌鲁木齐都统所辖各地屯田共280253亩。呈现了“荒野日辟,户口日昌”的景象。到嘉庆十三年(1808年),耕地猛增到681013亩,短短的33年时间,耕地成倍地增长。仅以迪化、绥来、昌吉、阜康四县为例:迪化1775年耕地42210亩,到1808年为181866亩;昌吉1775年耕地62376亩,到1808年为165567亩;绥来1775年耕地7320亩,到1808年为93595亩;阜康1775年耕地39940亩,到1808年为63678亩。成倍甚至十倍地增长③。
  清政府在新疆设军台(即兵站)167个,每个军台驻满洲、察哈尔绿营兵15名,还有营塘63座,驿站39个,在全疆星罗棋布,凡有条件生产的地方都进行屯田。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陕甘总督勒保奏称:五十四年巴里坤、乌鲁木齐所属各地认垦人数为110537口④。嘉庆八年(1803年)增为15万余口⑤。再加上晶河、库尔喀喇乌苏、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北路认垦人数约为15.5万余人。嘉庆末年,约在20万左右①。
  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巴里坤所属各地民屯面积为1014879亩②。
  犯屯
  清代最早提出向新疆发遣罪犯进行屯田的是御史刘宗魏。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军平定准部叛乱,正向大小和卓盘踞的南疆进军,新疆统一已成定局。在新疆东部的军屯连年丰收而新疆劳力又极度缺乏的形势下,二十三年刘宗魏奏请:“嗣后盗贼、抢夺、挖坟及应拟军流人犯,不分有无妻室,概发巴里坤,于新辟夷疆,并安西回目扎萨克公额敏和卓部落迁空沙地等处,指一屯垦地亩,另行圈卡,令其耕种。共前已配到各处军流等犯,除年久安静有业者照常安插外,无业少壮,曾有过犯者,一并改发种地,交驻防将军管辖,应如所请,并将此外情罪重大军流各犯一体办理。”③此议获准后,二十三、二十四年因新疆战争未结束,各省只是少量的遣犯送往新疆。乾隆二十五年,平叛战争结束,新疆统一,兵屯连年丰收,开始成批将“桀骜难驯、屡惩屡犯”,“渐染甚易、驯化又难”者发遣。二十三年乌鲁木齐定为发遣地。二十六年,甘肃巡抚明德奏称:“巴里坤、哈密、安西三处,遣犯甚多,难以安顿,奏请酌发辟展、乌鲁木齐屯所。”④12月清政府决定把内地大批罪犯送往乌鲁木齐。“乌鲁木齐除本屯外,原有昌吉、罗克伦二屯,且明年于乌鲁木齐以西等处又设三屯,地宽兵多,易于防范。”⑤三十二年因乌鲁木齐遣犯过多,经陕甘总督议定:“每遣犯四名,以三名发伊犁,一名发乌鲁木齐。”⑥经过调整,当地五堡、昌吉、罗克伦等处兵屯中承种分地的遣犯尚有1747名,玛纳斯有200余名。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后的四年中,昌吉五堡等地每年参加屯田的遣犯均在千人以上。据⑦记己载:1766年为1219人,1767年为1646人,1768年为1747人,1769年为1387人,1770年为1240人。
  库尔喀喇乌苏,乾隆三十一年安置遣犯。三十三年(1768年)当地兵屯中有承种分地遣犯100余名。晶河,乾隆三十一年开始安置遣犯,三十二年当地兵屯中有承种分地遣犯百余名。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乌鲁木齐都统尚安奏称:流放乌鲁木齐的各种遣犯共3200多人,参加屯田生产⑧。
  遣犯的反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秋之夜,驻昌吉的管屯官员借酒“醉逼流妇使讴”①,激怒犯人杀死通判赫尔喜、把总马继国,夺取武器库,占据昌吉城。次日,200余人乘马进攻乌鲁木齐,被清军镇压下去。此事证明屯官对遣犯的压迫是很残酷的,遣犯们早已积怨在心,“逼流妇讴”仅是个导火线而已。其次,可以看出,昌吉遣犯屯田,是相对集中的,只派为数不多的人进行管理。
  由于大兴军、民以及犯人屯田,人口剧增,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使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乌鲁木齐一带荒凉景象,变成了诗人笔下的“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的繁荣景象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