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6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
分类号: K249
页数: 2
页码: 165-166
摘要: 本节记述了乾隆嘉庆时期平定准噶尔叛乱,右副将军兆惠率1500兵驻防伊犁河,闻变,率部抗击,战于鄂垒,战于库图齐,战于达勒奇,前后杀贼数千,在敌重兵攻击下,从伊犁千里转战到乌鲁木齐,历经艰险,历时68年的平准战争以清廷的胜利而告终。
关键词: 乾隆时期 准噶尔 叛乱

内容

1755年(乾隆二十年)2月,两路出师平准部。北部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副之,出乌里雅苏台;西路以永常为定西将军,萨拉尔为副,出巴里坤。两路各率军2.5万名,马7万匹,携带两个月粮饷,相约会师于博罗塔拉河。
  两副将均擎其旧旗先进,大军所至,群众“携酮酩,献牛羊”,络绎于道。清军长驱千里,无有敢抵抗者。沿途也纷纷内附。4月底,会师于博罗塔拉,5月2日抵达伊犁。弘历接奏报,在《西师抵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诗中自注:“据副将军阿睦尔撒纳等奏称:大兵至伊犁,部众持羊酒迎犒者,络绎载道,妇孺欢呼,如出水火。自出师以来,无血刃遗镞之劳,敉边扫穴,实古所未有。”
  达瓦齐未备,闻讯,大惊。率兵万人退至伊犁西南180里的格登山进行抵抗。清军士气倍增,争渡伊犁河,速进军。将接敌,夜遣原准部将军阿玉锡率20余骑去侦察,阿玉锡乘敌无备,突捣其营,横冲直撞,挚旗大呼,犹如千军万马,敌大惧,溃不成军。清军仅20余人,降其众7000余人。达瓦齐仅率百余骑越冰岭投乌什城,为城主霍集斯所执。为纪念这次胜利,弘历亲撰四言碑文诗,令在格登山树起《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此碑今天仍在。准部初步平定,清廷撤军。命班第率士卒500人留在伊犁善后戍边。
  初,厄鲁特四部,各自独立,不相统属。自噶尔丹兴起,统四部,与中原抗衡者数世。至是,乾隆欲以杜尔伯特、和硕特之旧,以辉特补土尔扈特,以绰罗斯代准噶尔,仍为四厄鲁特。分封阿睦尔撒纳等四降者为汗,“众建而分其力”,以实现统一。避免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再形成割据一方,与中央抗衡的局面。唯阿睦尔撒纳野心勃勃,欲为四部总台吉,以专制西域。在伊犁,隐隐“以总汗自处,擅诛杀掳掠,擅调兵,不服赐以翎顶,不用副将军印,自用浑台吉菊形篆印。移檄各部落讳言其降,言统领满、汉兵平此地。并阴使哈萨克、布鲁特流言:‘非己总四部,边不得安’。”①与其党人日夜聚谋,诡秘莫测。班第将此情密奏,乾隆令班第除之。但大军已撤,未敢动手,只是催阿入觐。阿睦尔撒纳行至乌伦古河,乘机逃回,四处煽动。伊犁诸喇嘛、宰桑,纷纷响应。班第和鄂容安率兵士奋力抵抗,奈寡不敌众,退走200余里至乌兰库图勒(今尼勒克西)被贼围攻,力战不敌,班第并鄂容安,俱疆场自刎,所部或战死或被俘。时永常驻乌鲁木齐,闻变甚惧,退军至巴里坤,移军粮于哈密,敌愈加猖獗。
  1755年9月,乾隆封噶尔藏为绰罗斯汗、沙克都为和硕特汗、巴雅尔为辉特汗、车棱为杜尔伯特汗。公元1756年1月,清军两路兵三四万,并力进剿,长驱直入抵特克斯河,2月进入伊犁。阿睦尔撒纳仓皇逃至哈萨克。因清廷所遣主帅策楞、达尔党阿等人,均非任事之材,或顿兵不进或见欺。诸从征降将、桑宰见两将军无能,皆轻之。不久,皆变。绰罗斯、辉特二部及哈萨克先叛。阿睦尔撒纳闻讯,速自哈萨克归,会诸叛首于博罗塔拉河,欲自立为汗,准部又大乱。
  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1500兵驻防伊犁河,闻变,率部抗击。自济尔噶朗河转战而南,“自十一月启行,战于鄂垒,战于库图齐,战于达勒奇,前后杀贼数千。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至乌鲁木齐,诸贼皆会,连日数十百战,我兵无不以一当百,皆步行冰雪淖中,履袜不完,食瘦驼、疲马,且将尽。二十二日至特纳勒,不复能冲击,乃结营自固。时天大风雪..”②新疆阴历十一月,正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的严寒季节,兆惠率1500名士兵,在敌重兵攻击下,从伊犁千里转战到乌鲁木齐,历经艰险,这件事对乾隆的印象是很深的。
  3月,命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出北路,右副将军兆惠出西路,大举进剿阿睦尔撒纳。7月,阿睦尔撒纳败逃俄罗斯,后患天花而死。至是,历经康、雍、乾三朝,历时68年的平准战争以清廷的胜利而告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