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清代前期新疆屯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666
颗粒名称: 第十章 清代前期新疆屯垦
分类号: K249
页数: 12
页码: 153-16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清代前期新疆屯垦,包括了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的屯垦政策、关于屯田与屯垦的探讨。
关键词: 清代前期 新疆 屯田

内容

有清一代的新疆屯田,始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哈密、巴里坤等地。这是和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统一新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此,我们不能不对清代初期的历史做一番回顾。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清摄政王多尔衮统兵入关。十月一日清世祖福临定鼎北京,宜告清王朝取代明王朝。次年四月,多尔衮下令对“西域三十八国部落之长,投诚归顺者,抚按官察实具奏,以便照例封赏”①。但是时天下未定,清朝尚无力西顾。到康熙帝玄烨亲政,先后铲除鳌拜,平三藩,定陇蜀,收复台湾,抗击沙俄,我们多民族的国家,又逐步走上统一与发展的道路。唯西北一隅,由于沙俄不断蚕食、掠夺和积极支持准噶尔少数反动贵族的割据叛乱,严重威胁着祖国边疆的安全。
  准噶尔(蒙古语“左翼”之意)是厄鲁特蒙古的游牧部落之一。厄鲁特在元代称斡亦剌,1270年归附成吉思汗。明代称瓦剌,势力由叶尼塞河上游扩展到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上游及准噶尔盆地一带,并一度统一蒙古各部,发动过俘获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役”。以后与明朝修好,恢复通贡与互市。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时散时聚,有时互相征伐。明代后期,瓦剌分为四大部:和硕特部(游牧于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部(游牧于伊犁河流域)、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城地区),号四卫拉特,统称厄鲁特。清崇德二年(1637年)作为四卫拉特之首的和硕特部顾实汗就遣使向清朝奉表入贡,其他各部附名以达。17世纪中叶,准噶尔部在其部长巴图尔浑台吉统率下崛起于西北,统辖了北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中、上游,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广大地区。长期以来,准噶尔部众,跃马挥戈,驰骋疆场,外御强敌,内勤放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为开拓和保卫西北边疆,立下了功勋。涌现了像巴图尔浑台吉、僧格等为维护祖国统一,对沙俄的侵略和蚕食进行勇敢斗争,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杰出人物。
  俄罗斯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地处乌拉尔以西,建都于莫斯科。沙俄不断向外扩张,1581年沙皇派军队越过乌拉尔,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就同中国的准噶尔部接触。1604年沙俄侵略军强占了鄂毕河中游厄鲁特的领地,建立了托博尔斯克。1606年沙皇从托博尔斯克、秋明、图林斯克等地征集了一支军队进攻准噶尔人,受到准噶尔部的强烈抵抗,阴谋未能得逞。1607年初及1609年3月沙俄塔拉将军加加林,两次派代表团到离塔拉城不远的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王公那里,用威胁利诱的办法,要他们加入俄国国籍,以把他们管辖的地方变成沙俄的领土。命令他们缴纳马匹、骆驼和其他东西的实物税,遭到厄鲁特人的坚决反对。厄鲁特首领阿拜和戈奇舍夫回答说:“我们从来不向任何人缴纳实物税,而且往后也不想给任何人缴纳。”吓得俄国使者目瞪口呆。
  在僧格任准噶尔首领时,沙俄进一步强迫原属于准噶尔管辖的中国传统的游牧地区巴拉宾、库兹涅茨克、托木斯克等地的属民缴纳实物税,准噶尔坚决不予承认。僧格一再向沙俄严正指出:这些地区的居民,早就属于准噶尔管辖,表示一定要保护自己的疆域,甚至不惜一战。并以攻打已被沙俄侵占的托木斯克、库兹涅茨克等三城相警告。沙俄当局惊恐万状,不断增兵镇守已侵占的地方。1667年5月僧格还率领4000人的军队,包围了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给沙俄侵略者以坚决的打击。由于厄鲁特人的抵抗,遏制了沙俄侵略者的南进。
  第一节 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
  清顺治十年(1653年)巴图尔浑台吉去世,子僧格继位。康熙十年(1671年),僧格在内讧中被杀,噶尔丹自立为汗,野心勃勃地积极扩张。对外勾结沙俄;对内“兼并四部,蚕食邻封,其势日张”①。欲吞并青海之和硕特部,“旋取青海和硕特车臣汗女”,以示和好。1677年,噶尔丹袭击拥护统一的和硕特部,杀其岳父车臣汗,“而占有其地”②。1676年,攻叔父楚琥尔乌巴什兼有四厄鲁特。1678年进兵天山以南,将察合台后王伊斯玛叶勒汗及其家族掳去,扶立阿帕克和卓为南疆的傀儡王。1679年又领兵三万,侵占了哈密和吐鲁番,称雄西域。又思北吞喀尔喀(外蒙古),噶尔丹借故于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夏,“领劲骑三万,逾杭爱山,突袭其帐”。这时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军民,因不堪以戈洛文为首的沙俄殖民军抢劫、搜捕和侵略,奋起反击。围攻被他们侵占的楚库柏兴(色楞格斯克),戈洛文一伙被打得抱头鼠窜,龟缩孤城。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噶尔丹突然袭击喀尔喀,使土谢图汗部处于腹背受敌的险境,在噶尔丹和沙俄的夹击下,遭到惨败,倾国东逃。这一军事行动,是噶尔丹与沙俄密谋策划的。侵略军头子戈洛文在日记中供认:“卡尔梅克博硕克图汗(指噶尔丹)是根据陛下(指沙皇)的谕旨发动战争的,有大批的俄国军队,并有大批火器、大炮协同他们作战。”①噶尔丹与沙俄勾结,由来已久,自1671年到战争前夕,“双方遣使书,往来不绝”。1690年初,噶尔丹遣使要求沙俄到克鲁伦河同他一起进攻清朝,噶尔丹对俄国人表示,“只要他们给他两千或三千哥萨克精兵和一些大炮,他就能够破坏中国在长城外的全部边境”②。
  噶尔丹既统厄鲁特四部,兼有天山以南的回部、青海、漠北,据喀尔喀王庭,“控弦之士数十万,则益骄蹇”,不奉命。1690年以追喀尔喀为名,选精锐东犯,五月兵抵乌尔会河。清政府派兵抵御,为厄鲁特所败。噶尔丹乘胜东趋内扎萨克蒙古地方,兵锋直指长城。
  康熙以“此人力强志大,必将窥视中原,至殒命不止,岂容泛视,置之度外”。明确提出:“断宜速灭,除恶务尽。”否则“烈焰费戢,必将燎原,积寇一日不除,则疆圉一日不靖”③。决心对噶尔丹进击。
  公元1690年,康熙亲统左右两路军出塞迎敌,破其“驼阵”,噶尔丹大败,得还科布多者,仅数千人。
  噶尔丹经过6年准备,自恃有俄国支持,于1696年率精骑三万,进至克鲁伦河。康熙统东、西、中三路进击,会战于昭莫多。噶尔丹精锐尽失,仅以数十骑逃遁。
  1697年,康熙三次亲征。此时,噶尔丹的腹地伊犁已为策妄阿拉布坦所据,南疆四部及青海先后离去,自阿尔泰以西,皆属他人。所属部落从者仅千人,皆老弱。其子赴哈密征粮被擒。左右亲信台吉,闻大兵将至,先后望风降清,密向导大军进剿。噶尔丹众叛亲离,走投无路,“遂仰药死”④。
  平定噶尔丹叛乱,清军以分兵裹带粮食长驱进击,运粮大队跟随,三战皆捷。但在条件恶劣的朔漠征途中,已充分暴露出“千里运粮”的困难。1696年昭莫多会战时,清廷三路出兵深入朔漠3000余里,中路和西路“兵士各赍八十日粮,给四马乘骑裹带。中路运输,先备车四千辆,后以车负过重,又增制一千五百辆车分载”。“络绎前进,长约百余里。”选派干练的左都御史于成龙、侍郎王国昌等督运粮食,天津镇总兵岳升龙等率兵护送。西路军途中遇雨雪后,“马既疲惫,粮多遗弃,兵士道中偃仆相继”⑤渐有溃逃,“虽追斩之弗止”。西路军运输粮车与驼队载50日行粮尾大军行进。由于戈,壁乏水草,牲口疲瘦,不得已将15日军粮留于途中。余35日粮以小车、骆驼继续转进。“于土地坚硬处,一日止可行三十余里地,沙碛岗阜处,一日止可行二十里,若遇大风冲击,不能逆风而行,随其所止。”①“虽再三严令按期将粮石转输军前,但终未能如愿。”西路大将军费扬古只得仰请中路转输军粮以接济,否则昭莫多会战是难以预期实现的。事后,康熙曾深有体会地说:“朕亲历行间,塞外情形,知之甚悉。自古以来,所谓难以用兵者是也。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沙碛地方,运粮尤苦,而雨水之际,樵炊颇难,区画不周,岂可妄动。”②可见塞外朔漠用兵,军粮供应之难。康熙三次亲征塞外,深深体会到长途运粮之艰难,这对以后的西域屯田有重大影响。
  第二节 康熙的屯垦政策
  噶尔丹杀僧格次子而自立为汗时,其长子策妄阿拉布坦与僧格时的旧臣7人,率部5000人逃居吐鲁番,遣使先降,清廷允之。策妄阿拉布坦乘噶尔丹南侵失败之际,迁回伊犁,游牧于博尔塔拉河。用其七友收集旧部,杜尔伯特台吉给予支持,势力渐振,辟地至额尔齐斯河,遂有准部大半。及康熙三十六年歼灭噶尔丹时,策妄阿拉布坦献噶尔丹尸,康熙以策妄阿拉布坦似“外驯昵”,遂划阿尔泰山以西至伊犁供策部统辖,于是成为西域大部落。
  策妄阿拉布坦既统准部,野心勃勃,欲思吞并四部。“先娶土尔扈特阿玉奇汗女,乃离间阿玉奇子携众万五千户而没入之。”“复娶和硕特拉藏之姊,而赘其子丹衷于伊犁。乃率师入藏,袭杀拉藏汗,并掩杀其次子之在青海者”③。致使两部为其所并,杜尔伯特部久为所属,遂自立为汗。康熙以其“左右吞噬,驰突奔逸,将不可制”。公元1715年,准部骑兵2000南掠哈密,清驻军200合回兵奋勇抵抗,准骑退去,清廷得报准噶尔部还要来侵扰。康熙怒,于是谕各大臣:“哈密编旗队无异内地,安可置之不问。”他紧急派员向哈密运送粮、米、牛、羊和银两,以资救济。随即遣大军屯巴里坤以防之。康熙五十八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亲师青海;由两将军率军由川、青两路入藏,拥立达赖,破厄鲁特众,绝其南牧。遣两将军分屯巴里坤和阿尔泰,以震其西。但是要进兵新疆,彻底解决策妄阿拉布坦,关键是兵和粮,主要是粮。康熙说:“今欲用兵,兵非不敷,但虑路远,运饷殊难。”④京师距伊犁1.6万里之遥,是远征昭莫多行程3倍以上,沿途沙碛戈壁,赤地千里,条件更加恶劣,若贸然进军,“米粮焉能接济”⑤。他把解决军粮的办法从长途运输转向屯田。
  康熙54年初,下令勘察可耕地亩,以备屯田。他谕大臣说:“今岁停止进兵,俟种地及一应事务预备完毕..再行定夺。”“若种地得收,则诸事甚易。”①屯田分为两路:北路屯田和西路屯田。
  一、北路屯田
  北路屯田创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该年春,策妄阿拉布坦进犯哈密并“侵略五寨”,清廷西北两路出兵征讨。七月,右卫将军费扬古率军进驻扎布罕河、特斯河一带。“以屯田事询喀尔喀土谢图汗,据称:苏勒图、哈拉乌苏、拜达拉克河、明爱、察罕格尔、库尔奇勒、扎布罕河、察罕瘦尔、布拉罕口、乌阑固木等处,俱可种地”②。经过勘察,相继在科布多—乌兰固木屯垦区、鄂尔斋图杲尔屯垦区、莫岱察罕瘦尔屯垦区;鄂尔昆—图拉屯垦区、额尔齐斯屯垦区,兴水利,驻军屯田。
  科布多—乌兰固木屯垦区
  该垦区在今蒙古国境内。见于记载的有乌兰固木、科布多、阿尔滚固哲、西巴里鄂希、那马尔济虎、勒尔察汗郭尔、特里、阿尔泰。这里地方辽阔,开垦之处颇多,原系厄鲁特等耕种好地③。康熙五十五年初(1716年),清廷“令付尔丹率善种地之土默特兵一千人携种子、农具前往耕种”④。以后增派绿营兵丁,开渠引水。乌兰固木之特里河畔“每种麦一斗,收麦二石有余”。收获粮食,“以骆驼运至乌巴萨池,再以渡水小船运过特思河至营,不至劳费,而于兵饷大有裨益”⑤。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总理屯田事务苏永祖呈称:“..在科布多,乌兰固木等处开垦耕种,因土沃水裕,今年所得麦子,一倍收有六倍,爱清明年添种千石。”⑥千石种子,可种万亩。这仅是屯地一处,可见科布多—乌兰固木屯垦区规模是不小的。
  鄂尔斋图杲尔屯垦区
  这一屯垦区,“居喀尔喀游牧地方之中”⑦距杀虎口36站。“田地沃饶,四时寒暑与内地相同”⑧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振武将,军付尔丹奏请筑城驻兵屯田。至此,屯田迅速发展。六,十一年(1722年),付尔丹奏报:“鄂尔斋图杲尔等处地方,屯田收获糜子、青稞、麦子共一万二千石有奇。”⑨屯田面积当在万亩以上(以亩收一石计)。
  莫岱察罕瘦尔屯垦区
  位于今蒙古国乌里雅苏台南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将军付尔丹奏称:“莫岱察罕瘦尔与鄂尔斋图呆尔二处,各筑一城,每城宜盖房两千间。自鄂尔斋图杲尔至莫岱察罕瘦尔,宜设立十一站。”①康熙六十一年因该区歉收,清政府决定将屯卒、农具“移至科布多、乌兰固木地方耕种”。原屯垦区交由发遣罪犯耕种②。雍正十年(1732年)上谕云:“察罕瘦尔城甚小,止可屯积粮石,是以顺承亲王,又修木城”,因该城是为囤积军粮而建,故又称粮城③。
  鄂尔昆—图拉屯垦区
  垦区位于今蒙古国杭爱省相邻处,地处河谷地带,宜于农业。雍正三年(1725年),振武将军穆克登奏呈:“鄂尔昆一带尚有昔人耕种及灌水沟渠旧迹,图拉等处,现有大麦、小麦,并非不可开垦之所。”④四年(1726年)试种麦糜、青稞,俱可成熟。五年(1727年)屯区产瑞麦,“有一茎至十五穗之多”⑤。由大同总兵官马觌伯进献。七年(1729年)“鄂尔昆、集尔麻泰、图拉三处屯田,收获大麦、小麦、糜子共七千五百五十石有奇”⑥。十三年(1735年)鄂尔昆修筑大城,“周长一千八十丈,四面开三门..南门设银库,米仓”⑦,囤积粮饷,鄂尔昆屯垦区年收粮高约达二万石⑧。以亩产石粮计,面积在2万亩左右。
  额尔齐斯屯垦区
  屯田于伊苏图、铿格尔地方。
  二、西路屯田
  西路屯田,开始于康熙五十五年初(1716年)。康熙五十四年,清准战事再起,清军进抵哈密。右卫将军费扬古奏称:“哈密地方,亦可耕种,应行文将军席柱、尚书富宁安,将西吉木、布隆吉尔等处勘明具奏。”⑨五十五年初,户部尚书富宁安查勘后认为“巴里坤以东,肃州以西,俱有可耕地亩”。奏准开屯耕种,从此时起自巴里坤至河西凉州陆续广开屯田,输粮供西路军需。
  西路屯田有军屯、民屯两部分。
  军屯在新疆境内的有巴里坤、吐鲁番、哈密三处。
  巴里坤屯垦区
  巴里坤是新疆的东大门,“险扼全疆,路达南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西路军屯兵要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春,清廷派绿营,兵500名专事耕种⑩,“尚有满洲绿旗兵丁750名,尽可足用”①。当年所种的青稞、大麦均获丰收。秋末玄烨派员亲赴巴里坤军前“阅视满汉官兵,共立二十三营,周围二百余里,军势雄壮,首尾相应”②。巴里坤屯田主要在杜尔博尔金、哈喇乌苏。康熙五十七年,在杜尔博尔金等地所种之青稞,运至军营500余石,“杜尔博尔金因离营近,是以将历年所收之谷,派令满洲、蒙古、绿旗官兵,以己力运至营中,并未动用钱粮雇运③。康熙六”十一年,巴里坤屯田收获的青稞达到15070石。
  图39巴里坤古城遗址
  雍正元年(1723年)收获青稞21060石,连年屯种得收。雍正四年(1726年)清准(即准噶尔部)议和,巴里坤屯田一度放弃。雍正七年(1729年),清、准关系再度紧张,清军再次进驻巴里坤。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军8000人二次进疆,驻巴里坤,于当地筑城兴屯,边屯田边戍边。八年,“巴尔库尔、图呼鲁克等处屯田收获青稞三万六百八十石有奇”④。九年,岳钟琪奏呈云:“至于各营屯田,亦俱在军营以东,联络不远,现在播种,共拨兵丁5000余名。”⑤十一年(1733年)青稞收获多达46100石。若以每丁20亩计,屯地约在10万亩左右。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准议和,巴里坤屯田再次中断。
  哈密屯垦区
  哈密是汉唐屯田基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哈密伯克额贝都拉归附清朝,次年被清廷封为哈密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上谕:“哈密所属布鲁尔、图呼鲁克接壤之处..俱可耕种,应各令派人耕种,给予口粮、牛、种。”⑥随即命副都统苏尔德领军在哈密、巴里坤等地募兵屯田。这年十月“图呼鲁克、哈喇乌苏等处,所种之地,俱已收获”。康熙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等年,官种所收之谷俱用官驼轮流运至营中。康熙五十八年十月,图呼鲁克所种青稞,原想雇运至营,但图呼鲁克处于旷野之地,难以觅雇夫骡车辆。考虑到兵丁急需,用官驼将3100余石青稞运至营中⑦。雍正二年(1724年),哈密屯区收粮1746石。雍正三年(1725年)清准议和,清军撤走吐鲁番和巴里坤的屯军。在哈密留军一千余人,屯田戍边,以观察准部动向,防止其侵犯。当年塔勒纳沁、图呼鲁克等处屯田收获青稞8932石,雍正四年高达11353石。
  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二次进驻新疆东部巴里坤,清军在哈密东200里的塔勒纳沁(今哈密沁城乡)开始屯田,当年收粮4000石。雍正七年(1729年)“议垦哈密及塔勒纳沁地。八年,获麦、青稞6400石①。
  雍正十二年(1734年),副将军张广泗奏明:“于哈密蔡把什湖地方,勘得荒地,由榆树沟水口开渠引灌,可垦荒五万亩,建议派军屯垦。”②十三年(1735年)哈密屯军开始在蔡把什湖屯田。当年,宁远大将军查郎阿等奏:“留哈密兵二千,以屯田则不敷”,“应以留驻巴里坤兵二千,再增一千,悉驻哈密,合兵五千,则兵力不分巡防、屯牧,咸可办理”③。5000屯军,分驻四处屯田,即哈密西的三堡、沙枣泉、哈密东的塔勒纳沁,各驻军1000屯田,哈密东南的蔡把什湖,驻军2000人,开垦荒地1万亩,熟地3000亩,每年收获小麦、糜子、粟谷共8000石。
  塔勒纳沁在哈密城东北200余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哈密额敏伯克命维吾尔农民在此耕种,称为回屯(清代称伊斯兰教为回教,称维吾尔人为回民)。但规模很小,次年才收了608石。哈密至巴里坤中隔天山库舍图岭,因清兵运粮,往来人马车辆增多,驻军便在沿途安设台站。
  吐鲁番屯垦区
  吐鲁番位于乌鲁木齐以东,“服属于准噶尔,岁有纳输”。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将军席柱在进军乌鲁木齐战役计划中提出:“吐鲁番与哈密接壤,且系策妄阿拉布坦咽喉要地,不可不先取。”⑤康熙六十年(1721年)七月,散秩大臣阿喇衲率军进驻吐鲁番,十二月,康熙帝谕:“吐鲁番现驻官兵,其可种之地甚多,总督鄂海、按察使永泰,在大将军处无甚事务,着前往吐鲁番地方,种地效力。”⑥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清廷从巴里坤调绿营兵五千赴吐鲁番“筑城、种地、驻防”⑦。雍正元年收粮9330余石⑧。雍正二年(1724年)收粮5540石⑨。雍正三年(1725年)清、准议和,清军主力东撤,但“将种地兵一千名,暂留彼处,交于副都统克什图管辖”⑩。当年收糜麦6090石,不久便放弃了。
  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再次进驻吐鲁番,在当地维吾尔人的支持下,屯田戍边。九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称:“吐鲁番地方饶沃,宜广为屯种..屯种之农具、种子,宜预为办运。”①噶尔丹策零不断派军袭击围攻吐鲁番各城,巴里坤数次驰援。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清廷将吐鲁番人迁往瓜州。清军撤,吐鲁番屯田放弃。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噶尔丹策零黩武好胜,图谋向喀尔喀扩展,胤禛决定西北两路大军从科布多(今外蒙古科布多省会布扬图河畔)和巴里坤出兵合击伊犁。噶尔丹策零表示愿与清朝修好,缓兵期间,准噶尔出兵2万突袭西路清军,清与准部关系进一步恶化。
  雍正九年(1731年),六月,准噶尔派人到科布多清军北路大营诈降,说噶尔丹策零先遣部队不过1000,现在科布多以西的博克托,不堪一击。清将贸然遣兵4000奔袭,途中被早已埋伏在山中的准噶尔军队包围。清军的援军大部被紧紧包围在科布多以西200里的和通泊。这一役,北路清军损失惨重,1万多清兵,逃回科布多者仅2000人。噶尔丹策零乘胜挥军突袭喀尔喀。喀尔喀亲王额附策零英勇善战,率蒙古兵2万夜半间道,黎明时分突自山上大呼压下,两军相遇于鄂尔浑河畔的额尔德尔尼昭(即光显寺)。激战3日,准噶尔大败而逃。光显寺一战,准噶尔部损失惨重,元气大伤,遣使请和。遂划定牧区界限,准噶尔部在阿尔泰山以西放牧,不得越过界东,而喀尔喀部在阿尔泰山以东放牧,不得越过界西。局势暂时得到缓和,以后维持了将近20年的和局。
  清代初期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出于平定准噶尔战争的需要。康熙帝玄烨三次出塞亲征噶尔丹,深切感受到长途转饷的困难。如魏源所说:“军事莫重于转饷,而转饷莫难于塞外。”②为此,玄烨采用汉唐屯田办法。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军进驻喀尔喀西部和西域(今新疆)东部后,清军与准噶尔的战局长期处于对峙局面,为了解决塞外军队的粮饷供应,玄烨命令两路大军屯田备边。由于资料所限,我们无法统计出屯田的总收获粮食数,仅就《清实录》中不完全的记载来看,也是相当可观的。基本上解决了塞外驻军的粮食供应,“裕军需于绝域”,又大大节省了转输费用。这一时期屯田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其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屯田的设置,巩固和加强了清军前线的防守阵地,有效地制止了准噶尔部的内犯。准噶尔部在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执政时期,势力达到全盛。向西征服了哈萨克大、中帐,控制中亚塔什干、撒麻耳干等城;南越昆仑,入侵西藏,据拉萨,锐不可当。然而同一时期,准噶尔曾屡次进攻哈密和喀尔喀地区,双方虽互有胜负,但战事基本局限于清军的前线阵地附近,使准部无法前进,充分显示了军事防守和屯田生产相结合的战略方针的正确。
  其次,为乾隆后来平定准部叛乱,统一新疆,进行了准备。康熙朝在西路屯田,在西域开军府于巴里坤城;雍正朝北路屯田,在喀尔喀设军府于乌里雅苏台城(今外蒙古扎布汗省会孔布哈朗特),使之成为西部、北部的军事中心。乾隆帝弘历两次出兵伊犁,平定准部叛乱,统一新疆,都是以巴里坤和乌里雅苏台为进兵基地和供应基地的。魏源在讲到清朝经营新疆时说:“圣祖(玄烨)垦之,世宗(胤禛)耨之,高宗(弘历)获之。”①道出了康、雍、乾三代经营西域的相互关系。
  再次,屯田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喀尔喀蒙古和哈密维吾尔族在康熙朝先后归附清廷,并参与平定噶尔丹叛乱。以后一直首当其冲,直接受到准噶尔兵锋的威胁。清廷在前防阵地长期设屯驻防,保护了新附诸部免受准噶尔欺凌,使他们与清朝的关系得到加强。巴里坤大营辖哈密、吐鲁番等地,乌里雅苏台大营辖阿尔泰山以东,并建筑了科布多城,使这些地区人民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进行生产,这是喀尔喀地区、哈密、吐鲁番乃至以后整个新疆长期统一于祖国的原因之一。屯田使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迅速传入西域,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清代统一新疆之后的大规模屯田,积累了经验。
  但是,从康熙到雍正时期,新疆的屯田规模不大,局限在巴里坤、吐鲁番、哈密和额尔齐斯河一带。且时屯时撤,发展是不快的。这和康熙玄烨对待策妄阿拉布坦的态度有关。
  玄烨对策妄阿拉布坦,开始是友好的。当康熙十年(1671年),噶尔丹杀僧格次子而自立为汗时,策妄阿拉布坦深感危殆,向清乞降,“圣祖卵而翼之,使协力擒仇”②态度是友好的。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穷途末路中的噶尔丹“仰药死”(一说暴病而死)。策妄阿拉布坦献噶尔丹之尸于清,且在清军征讨噶尔丹时,策妄阿拉布坦率劲旅伏阿尔泰山以策应,占领伊犁及额尔齐斯河一带,使噶尔丹回不了老巢。策妄阿拉布坦在平定准部叛乱中是有功的,给玄烨的印象是“外驯昵”。于是“划阿尔泰山以西到伊犁,俾捐游牧”。此时,清廷对策妄阿拉布坦是扶持的。以后,“复成西部大部落”。过了三年,策妄阿拉布坦欲征第巴(顾实汗及其子孙所委执掌西藏事务的官员),玄烨开始意识到策妄阿拉布坦“潜怀不靖”,引起警惕。遂嘱大臣“因举汉赵充国所奏屯田事,敕所司留意”。这是因为要出兵解决万里之遥的策妄阿拉布坦,靠运粮不行,于是着眼于屯田。但只是说了一下,并未组织实施。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准噶尔部兵2000侵哈密,这才引起了清廷重视。立即组织北路和西路屯田,并加强了第一线的兵力。就在这时,也未下决心“犁其庭”。所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清军胜利进军乌鲁木齐的情况下,策妄阿拉布坦看见形势不利,就找了“哲卜尊丹巴胡图克图代为请罪”。清廷就同意撤军了。说明玄烨并未决心用武力征服准噶尔部。基于这个态度,清廷对准部的方针是,服则舍,叛则伐,“来勿纵,去勿追”①的遏制方针。反映在军事行动上,当与准部矛盾尖锐时便进兵,缓和时便撤军,“旋罢旋调”;反映在屯田上是时屯时撤,规模不大,发展很慢。雍正时期,也基本是遵循了这一方针的。玄烨曾对胤禛密谕:“贼巢逖远,我师往则我劳,贼师来则贼困。唯有严兵诱致邀击为万全策。”②所以当噶尔丹策零于雍正九年、十年两次东犯喀尔喀,遭惨败,元气大伤。十一年侵哈密,又受重创,不得已而向清求和。清军亦未乘胜追击,北路筑城于鄂尔昆河,留戍兵屯田防秋,西路则戍哈密、巴里坤,仅备边防守而已。
  第三节 关于屯田与屯垦的探讨
  屯田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中渠犁条,载桑弘羊等征和中上奏:“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各使以时益种五谷。”在“校尉”领导下的“屯田卒”进行“通利沟渠”、“种五谷”的屯田种植,是谓军屯。军队屯田,自汉代以来,历代相沿,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认为这是“养兵而不病于农”的良策;是军队就地解决粮食供应,巩固边防的战略措施。史书中对军队屯田有大量的记录和赞誉。
  关于民屯一事,始于《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元年(196年)武帝“用枣祗、韩浩等议,始于屯田”。“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灭群贼,克平天下。”“募民屯田”,说明这是民屯,且在“征伐四方、克平天下”中,因“所在积谷、无运粮之劳”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屯田。《汉语大辞典》是这样记释的:“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种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举例:“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
  《汉语大字典》对屯田的定义是:“军队在驻地垦荒耕种。”另有学者述:“屯田就是屯守,屯戍,屯驻之士卒,从事田耕。”这两种说法意思是一致的,结合史料研究,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不够全面,《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更合理,更完整。是应把军屯、民屯、商屯都包括在屯田内。
  关于屯垦。《清文献通考·田赋·屯田》称屯垦即“屯兵边境,开垦荒地”。举例:“雍正三年,会安西兵丁,试行屯垦。”③《汉语大辞典》关于屯垦条释:“屯田垦殖。”《明史·费瓛传》:“以凉州多闲田,请给军屯垦。”《清史稿·食货志一》:“罪徙当遣者,限年屯垦,已事释还。”从字义上看,垦即“开垦,开辟荒地:垦荒、垦殖、垦区”。屯田、屯垦有相同内容,汉唐时期多用屯田一词,记述军屯、民屯。但是仔细分析,屯田与屯垦还是有区别的,屯垦主要是指“屯兵边境,开垦荒地”。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军队集体转业,开赴边疆,开荒种地,多用屯垦,如黑龙江屯垦区、内蒙古屯垦区、云南屯垦区、海南屯垦区,驻疆部队11个师、10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肩负起屯垦戍边的使命。中央成立了农垦部,有关省成立了农垦厅,各垦区成立农垦管理局,专司屯垦事业。“屯垦”一词在全国广泛传播与使用。

附注

①《清世祖实录》。 ①温达等撰:《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首。 ②魏源著:《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苏联科学院:《十七世纪俄中关系》。 ②穆勒:《俄国历史资料集》卷1。 ③温达等撰:《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④魏源著:《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⑤殷化行:《西征纪略》。 ①温达等撰:《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②《清圣祖实录》。 ③魏源著:《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清圣祖实录》。 ⑤《清圣祖实录》。 ①傅恒等著:《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台湾商务印书馆。 ②《清圣祖实录》。 ③《清圣祖实录》。 ④傅恒等著:《平定准噶尔方略》,台湾商务印书馆。 ⑤《清圣祖实录》。 ⑥《清圣祖实录》。 ⑦《清圣祖实录》。 ⑧《清圣祖实录》。 ⑨《清世宗实录》。 ①《清圣祖实录》。 ②《清圣祖实录》。 ③《蒙古游牧记》卷10,札萨克图汗部。 ④《清世宗实录》。 ⑤《清世宗实录》。 ⑥《清世宗实录》。 ⑦《清高宗实录》。 ⑧《清世宗实录》。 ⑨《清圣祖实录》。 ⑩傅恒等著:《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台湾商务印书馆。 ①《清圣祖实录》。 ②《清圣祖实录》。 ③《清圣祖实录》。 ④《清世宗实录》。 ⑤《清军机处副录奏折》。 ⑥《清圣祖实录》。 ⑦《清圣祖实录》。 ①《新疆识略·哈密屯务》。 ②《新疆识略·哈密屯务》。 ③《清世宗实录》。 ④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 ⑤《清圣祖实录》。 ⑥《清圣祖实录》卷295。 ⑦《清圣祖实录》。 ⑧《清世宗实录》。 ⑨《新疆识略·吐鲁番屯务》。 ⑩《清世宗实录》。 ①《清世宗实录》。 ②魏源著:《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魏源著:《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魏源著:《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魏源著:《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魏源著:《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③《辞源·寅》,第146页。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