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元代西域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65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元代西域屯田
分类号: K247
页数: 15
页码: 113-1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元代西域屯田,包括了亦里黑屯田区、滕竭儿屯田区、哈喇火州屯田区、哈密力屯田区等。
关键词: 元代 西域 屯田制度

内容

元世祖忽必烈十分重视屯田,大力倡导:“古者寓兵于农,汉魏而下,始置屯田为守边之计,有国者善用其法,则亦养兵息民之要道也..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⑥由于中央政府将屯田当作“养兵、息民、守边”的重要任务来推行,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空前的。
  元代西域的屯田,是在平叛战争中进行的。屯田是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服务的。时间虽短暂,但其意义却十分重大。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即大汗位后,积极主张改革。
  蒙古军队在攻金的战争中,每占一城,即进行残酷的屠杀。如在攻陷保州(河北保定)、密州(山东诸城)、卫州(河南汲县)时,除工匠留下,其余一律进行屠杀。还大量掠夺“驱口”,即奴隶,“掠者私其主”。蒙军所过,人被杀,城被毁,财物一空,禾苗践踏,耕畜抢走,改农田为牧场。甚至有人主张:“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经耶律楚材反对而未行①。忽必烈称帝前,曾受命管理漠南汉地的军政事务。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延揽汉族知识分子作幕僚、谋士,逐渐认识到“杀人夷城,毁农为牧”的办法是野蛮落后的。主张“改汉制、用汉法”。即大汗位后,下令停止毁农改牧,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用租佃的方式招募农民耕种,有些土地则退给了农民。还下令停止掠人为奴,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良民。提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此设立了司农司和营田司等机构。这些改革的主张,显然是进步的,是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但是却遭到了守旧派贵族的强烈反对,他弟弟阿里不哥主张要“坚守祖宗之法”,逐水草而居。1260年5月,起兵进攻忽必烈。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
  1268年窝阔台汗海都发动叛乱。海都是窝阔台的孙子。1269年在塔拉斯召开的西北部蒙古诸王大会上,宣称“以汉化为异”,决定“要保持传统的蒙古生产方式,继续游牧在草原上”。并举海都为盟主,与察合台汗都哇(察合台之孙)相勾结,发动叛乱。叛军所至,大肆劫掠,滥杀无辜,毁农为牧。元军平叛,每克一城,则兴水利、举屯田、恢复生产。平叛战争长达40余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的战役。最后大败叛军,实现统一。元代西域的屯田,就是在战争中进行的,是为平叛战争服务的。其分布地区分述如下:
  亦里黑屯田区
  亦里黑,元代又称亦力八里、益离城,在伊犁河谷,阿力麻里附近。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后,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是察合台汗国的首都。地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腹地。海都叛乱后,这里变成了元军与叛军交战的前线。
  有关伊犁河谷阿力麻里附近的亦里黑屯田,史籍仅发现一条记载: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月,“徙戍甘州新附军千人屯田中兴(今宁夏银川),千人屯田亦里黑”②。
  从史料本身研究,亦里黑屯田属于军屯性质。“徙戍甘州新附军千人屯田”这是很清楚的。其规模,若以每人种田50亩计,共屯田5万亩。伊犁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元政府在此兴屯田,当然是非常适宜的。但值得提出的疑问是:阿力麻里原是察合台汗国的首都,怎么变成了元军的屯田基地?其次,至元十四年昔里吉叛,对亦里黑屯田有多大影响?其三是至元二十三年元军是否可以在此屯田?
  关于第一个问题:阿力麻里何以由察合台汗国的首都变成了元军的屯田基地呢?这和海都与察合台汗结成联盟,对元军发动突然袭击,在漠北进行的“和林战役”有关。
  1260年4月,忽必烈即大汗位。5月,其弟阿里不哥发动叛乱,窝阔台汗海都曾给予支持。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海都退回到其在叶密河畔的封地,做再度举事的准备。
  海都是窝阔台嫡孙,善用兵,“非常机智且有策谋”①。他对没有西部诸王参加的库勒尔台大会上当了大汗的忽必烈,非常不满,认为自己应该继承大汗。于是与察合台汗八剌(其后是都哇),结成联盟,在术赤系钦察汗诸王的支持下,公开发动叛乱。
  海都叛乱后对元世祖忽必烈的首次大规模进攻,是至元五年(1268年)对哈喇和林的突然袭击,即“和林战役”。当时在哈喇和林镇守的是忽必烈的皇子、北平王南木合,他率领强大的骑兵团驻守在大蒙古汗国的古都。海都亲率慓悍的叛军与北平王南木合所统元军展开了激战。《元史·地理志六》对这一战役有简要的记述:“至元五年,海都叛,举兵南(实际是东)来,世祖逆败之于北庭(哈喇和林),又追至阿力麻里,则又远遁二千余里,上令勿追。”对这一战役,马可·波罗的传记较为详细:“如果用一句话说,这是鞑靼人之间进行的一场最残酷的战争..就仅仅在这一天里,不知有多少妇人成了寡妇,多少儿女成了孤儿。”战斗异常激烈。“当海都听到敌方可能有强大的援军到来的情报后,认为不宜恋战而公开地收兵退却。但南木合的军队也疲惫到了无力追讨的程度。对其(指海都)实际上进行追击的,是由于其后得到了新的生力军的缘故。”②这一战役,海都大败,狼狈西逃,连他设置行营的阿力麻里也失陷了,又远遁2000余里。元军追到阿力麻里的时候,忽必烈下令停止追击。于是元军驻守于此,以防海都再犯。为了加强平叛前线的领导,至元八年(1271年),皇子北平王南木合自北边,“建幕廷于和林北(实际是西)野(阿)力麻里之地,留七年”③,防止海都进犯。于是察合台汗国的首都变成了元军的屯戍基地。
  按元制,“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元军进占阿力麻里,当即组织屯田。否则,在大漠横亘,遥远的边疆驻屯重兵,其粮饷供应是难以解决的。亦里黑屯田开始的时间,不是至元二十三年,而应是至元六年(1269年)前后。从现有史料看,阿力麻里附近的亦里黑,很可能是元军在新疆最早的屯田基地。
  关于第二个问题:至元十四年昔里吉叛,对亦里黑屯田有多大影响?
  北平王南木合于至元八年(1271年)在阿力麻里建立前线司令部后,威震边陲。至元十年,“十二月,诸王孛兀儿出率所部兵与皇子北平王合军,讨叛臣聂古伯,平之,赏立功将士有差”④。察合台汗八剌死后,汗位一分为二,一面给了支持忽必烈的聂古伯,一面为海都所扶持的都哇所据,这是至元七年发生的事,到了至元九年,聂古伯又倒向了海都。元廷大惊,派兵征讨,取得胜利。可见元军在此驻有强大的兵力,并有效地控制着边疆的局面。但时过四年,一件重大的事件发生了。
  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诸王昔里吉劫北平王于阿力麻里之地,械击右丞相安童,诱胁诸王以叛,使通好于海都,海都弗纳,东道诸王亦弗从,遂率西道诸王至和林城北。诏右丞相伯颜帅军往御之”①。
  这一事件对元政府西部前线影响甚大,这是无疑的了。但昔里吉劫北平王,诱胁西部诸王发动叛乱后,驻阿力麻里的元军怎么样了?亦里黑的屯田命运如何?阿力麻里是否放弃?日本安部健夫先生所著《西回鹘国史的研究》一书中认定:元军前线司令部解体了,后撤了,自然阿力麻里被叛军占领,亦里黑的屯田当然也就停止了。笔者认为:元军前线司令北平王南木合被劫,司令部解体,一部分元军随着诸王昔里吉叛变而去,另一部分仍在原地坚守,阿力麻里并未放弃。其根据是:(1)诸王昔里吉叛乱后,并未占据阿力麻里,而是“率西道诸王至和林城北”。(2)海都对昔里吉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不热情,“海都弗纳”。看来诸王昔里吉在叛乱前并未与海都协商,以联兵反对忽必烈。事后也未见海都率军占领阿力麻里的记载,同时也未见有可信的元军放弃阿力麻里的史料。(3)根据《新疆图志·军制一》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置阿力麻里元帅府,领天山北路(驻伊犁)。”时隔五年,元政府在阿力麻里组建了一个权力很大的、统帅天山北路元军的元帅府。看来,至元十四年到至元十九年,虽然发生了昔里吉叛乱事件,但元军与海都叛军力量对比没有发生基本变化,这里仍有部分元军驻屯。据此,可以认为亦里黑屯田,受到重大挫折,但还在坚持,到至元十九年又有了很大发展。
  关于第三个问题是至元二十三年元军是否可以在亦里黑屯田?
  《新疆屯垦史》提出了这一疑问:至元二十三年在亦里黑屯田“是使人怀疑的,其时海都和都哇叛军正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亦里黑在察合台汗国首都阿力麻里门口,属于叛军基地,元军根本不可能在那里屯田”。
  这主要是指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海都叛军大败元军于洪水山(今玛纳斯县境),元军损失巨大,这是事实。在战争中,一城一地的得失,一个战役的胜负,乃兵家常事,特别在元代,元军和叛军均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突发性强,洪水山战役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发生,而元军“援兵不至”而造成的。这时的战场,呈现着犬牙交错的情况。例如至元十二年都哇叛军围攻哈喇火州六个月,而阿力麻里的前线司令部仍驻西部伊犁河谷一样。
  元政府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后,腾出手来经营西域,不断调兵遣将,加强西部军事力量,至元十七年(1280年),命都元帅綦公直戍别失八里。前一年命诸王阿只吉镇别失八里,统帅西域元军。十九年设阿力麻里元帅府(驻伊犁)。元政府在这段时间,不断增兵西域,选派名将进驻。至元二十年三月“遣阿塔海戍曲先,汉都鲁迷失帅甘州新附军往斡端”①。二十一年元军大将土土哈击败海都于漠北。从以上形势分析,二十三年(1286年)元军在亦里黑进行屯田是可能的。
  别失八里屯田区
  别失八里,突厥语,“五城之意”。元代又译为别石八里、别失把、鳖思马等名。唐时名庭州,北庭大都护府就设在这里,是唐代重要的屯田地区。元时是畏兀儿首府(夏庭),西域的政治经济中心。统辖全疆军政事务的行尚书省就设于此。现在吉木萨尔县城北,仍有古城遗址。
  诸王海都叛乱后,别失八里成了抵御叛军进攻的军事要地。元政府在此驻屯大军,进行屯田。史籍有关屯田的记载有:
  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命阿只吉建牙别失八里镇之。辖天山南北路畏兀儿,哈喇火者及哈密力等处屯戍军事”②。
  1280年元政府派辅国上将军綦公直率军戍别失八里。《元史·地理志》载:至元“十七年,以万户綦公直戍别失八里”。綦公直因领汉军南征,累立战功。十八年“升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宣慰使、镇别失八里”③。万户是什么?据《元史·百官志七》称:元袭金制,为世袭军职,驻于各路者,则分别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上万户府,管军七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正三品..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下万户府,管军三千之上。”别失八里为平叛前线,綦公直任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兼万户,管军当在七千之上。
  至元十八年(1281年)“秋七月甲午朔,命万户綦公直分宣慰使刘恩所将屯肃州汉兵千人,入别失八里”④。
  至元十九年(1282年)“赐(李进)虎符,复进怀远大将军,命屯田西域别石八里”
  ⑤。
  至元十九年二月,元政府“给别失八里元帅綦公直军需”⑥。
  至元十九年五月“元帅綦公直言:‘乞黥逃军,仍使从军,及设立冶场于别失八里,鼓铸农器’从之”①。
  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月,元政府“给别失八里屯田军战袄”②。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冬十月,“遣侍卫新附兵千人,屯田别失八里,置元帅府,即其地总之”。十一月又“遣蒙古千户曲出等,总新附军四百人,屯田别失八里”③。1289年因海都叛军再次兴兵侵袭,元政府被迫暂撤别失八里屯田。“至元二十六年二月,罢蒙古侍卫军从入之屯田者,别以斡端、别失八里回还汉军,及大名、卫辉两翼新附军,与前后二卫迤东还戍士卒合并屯田,设左右翼屯田万户府以领之,遂于大都路、霸州及河间等处立屯开耕。”④
  从以上史料研究:
  1.别失八里屯田规模。
  元制,上万户府管军7000之上,别失八里是元时防止海都、都哇叛乱的军事重镇,所以命诸王阿只吉坐镇,辅国上将军、都元帅綦公直驻统,加上不断出兵的记载看,驻军当在万人以上。在平时,若以一半戍守,一半屯田,则达5000人。别失八里每人种地多少?史无记载。但据《元史·兵三》对大都(北京)附近各侍卫亲军屯田记载,每士卒屯田数为:左卫、右卫屯军各2000人,屯于东安州永清县、益津等地,各种地1301顷。每顷百亩,人均种地65亩。
  中卫屯田于武清、香河等县,屯军2000人,种地1037顷,人均种地52亩。
  后卫屯田于昌平县,2000人种地1428顷,人均种地71亩。
  别失八里土地广阔,每人屯田当在50亩以上,若以5000人计,其规模在25万亩以上。《元史·世祖九》载:至元十九年五月,据綦公直反映:“别失八里城东三百余里蝗害麦。”可见奇台、木垒一带均有屯田。
  2.关于屯田时间。
  上述史料记述别失八里屯田是至元十九年(1282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共七年时间,实际上要更长。
  屯田开始时间应是至元十六年(1279年),“诸王阿只吉建牙别失八里镇之,辖天山北路..等处屯戍军事”。元军西线总司令都设于别失八里,当有大军驻屯,并行屯田。
  从1279年开始到战争结束祖国统一的1306年(大德十年)共27年时间,屯田受到了一次重大挫折。这就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诸王海都率强大的叛军对元军发动突然袭击。元军统帅伯颜命都元帅綦公直率军迎战于别失八里以西的洪水山地方,战斗异常激烈,这就是洪水山战役。战役开始,元军胜,“败之(打败海都叛军),追击浸远”。但是后来战斗发生了变化,由于元军“援兵不至,(綦公直)第五子瑗力战而死,公直与妻及忙古台(元军将领)俱陷焉”①。怀远大将军李进也参加了这一战役,“海都及笃哇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至和州,收溃兵三百余人,且战且行”②。这一役,元军大败,一个都元帅战死,一个怀远大将军,一个定远大将军被俘,可见元军损失之大。
  西部元军还未恢复元气,东部宗王乃颜联合东部诸王起兵10万,发动叛乱。忽必烈不得已,集中兵力东征平叛。在辽河的失刺斡耳朵地方,两军鏖战。马可·波罗记述这次战役写道:“双方发矢蔽天,有如暴雨,骑卒坠马而死,陈尸满地。”乃颜兵败被擒。直到至元二十八年,才将参与叛乱的诸王彻底歼灭。海都与都哇趁元军主力集中于东部之时,对西域的元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这一段时间,关于别失八里的命运,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元政府在北方坚守别失八里,在南方控制塔里木盆地南边各地。”一种意见认为:“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海都叛军攻占了别失八里、斡端等地。”
  有关这一段时间,史书有如下记述:
  至元二十六年二月“罢蒙古侍卫军从人之屯田者,别以斡端、别失八里回还汉军..合并屯田..遂于大都路、霸州及河间等处立屯开耕”③。至元二十六年四月,“孛罗带上别失八里招集户数,令甘肃省赈之”④。至元二十六年九月,“罢斡端宣慰使元帅府”⑤。至元二十六年看不到元军在西域征战、屯田的记载。而是有别失八里、斡端
  回还汉军到大都附近的霸州、河间屯田;别失八里的招集户到甘肃求救济;罢斡端宣慰使。根据当时元军主力东调平叛的情况和史籍资料分析,别失八里可能是失守了。
  从至元二十八年平定乃颜叛乱后,迅速西调元军主力于西域,与海都进行争夺。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定远大将军、贵赤亲军都指挥使明安,“战于别失八里秃儿古阁,有功,贼军再合四千人于忽兰兀孙,明安设方略与战,大败之”⑥。这是明安将军于1292年在别失八里附近打了一个胜仗,说明此时元军已收复了别失八里。1293年元龙虎卫上将军土土哈略地金山,败海都,复乞里吉思,师次欠河,冰行数日,尽收五部之众,屯兵守之。1295年(元贞元年),立北庭都元帅府及曲先、塔林都元帅府,以统天山南北路的元军。以后元军主力,源源西调西域,直至1301年(大德五年),海山率元军大败叛军,海都死。1303年都哇求和:“请命罢兵,通一家之好。”成宗许和。1306年窝阔台汗国并于察合台,都哇死。元成宗命其子宽都袭汗位,全国重新统一。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起,元军在别失八里的屯田逐步恢复和发展,直至祖国统一。
  关于屯田的性质,主要是军队屯田,但也有民屯。《元史》记述:至元二十六年“孛罗带上别失八里招集户数,令甘肃省赈之”。这是指叛军占别失八里后,对逃到甘肃的招集户民进行救济。招集户民是什么?历代政府都在关内或西域招募农民在西域屯田,我认为这里的招集户民,是指进行民屯的农民。
  为了供应屯田所使用的农具,还在别失八里设立冶场,以“鼓铸农器”。说明屯田规模很大,且作了长远打算。
  滕竭儿屯田区
  滕竭儿又称特纳格尔,是回鹘五城之一。清统一西域后乾隆帝钦定城名为阜康,即现在的阜康市。汉代属卑陆国,后为车师后国,唐代是庭州俱六城守捉所在地,元代称滕竭儿,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南缘。这里既是交通要冲,又是土壤肥沃、水草丰茂,进行屯田的理想之地。
  关于元代在此屯田,《元史·世祖十三》载: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正月,“给滕竭儿回回屯田三千户牛、种”。从这一条记载中我们可知:
  1)1290年元军已击退海都叛军并收复了滕竭儿等地。否则,元政府无法在此组织屯田,给屯田者发放牛、种。从这一条资料看,别失八里很可能在至元二十七年就收复了。
  2)在此屯田的是回回,共有3000户,若以每户种地50亩计,屯田面积当在15万亩以上,其规模是不小的。但回回是军屯,还是民屯?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从7世纪中叶,就开始有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到中国来,历五代至宋末,大多活动在东南沿海一带。在西域的很少,进行屯田的就更少了。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1258年旭烈兀西征大食,攻陷巴格达,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大批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及阿拉伯人迁徙到东方来。其中有被签发的军士、工匠、被俘的妇孺,也有一些社会上层分子和学术界人士,还有来华经商的商人,这些人在元代都被称作“回回”,列为“色目”人的一种,其地位在汉人以上。
  到中国的回回军士及一部分青壮年,被编入“探马赤军”。他们参加了忽必烈统一中国的许多重大战役,“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忽必烈在平定海都叛乱的战争中,由回回组成的“探马赤军”也参加了。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此后,一部分在社的组织下,进行屯田。
  另一部分“探马赤军”则边守戍、边屯田,过着兵农合一的生活,即所谓“屯戍”人户。滕竭儿的回回屯田户,显然是后者。元代滕竭儿屯田,属于军屯性质。
  1)“回回屯田三千户”,是整整的三千,显然带有军队特征。元制有“千户”军职,辖“百户”人员。若是从关内招募来的回回,或是中亚自动来此的回回,不可能是整整的3000户。且西域当时正处于元军和叛军反复争夺的第一线,外地回回是不会冒险来此屯田的。
  2)“给滕竭儿回回屯田三千户牛、种。”这件事载于《元史·世祖十三》,是与“屯垦戍边”平定叛乱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是件有关边疆安全的大事,若仅仅是从生产的意义上讲,这一记载不一定会出现在《元史·世祖纪》中。
  哈喇火州屯田区
  哈喇火州,元代又名和州、火拙、和绰、霍州等名。都是一名异译,今吐鲁番市,古车师前国。公元前48年,西汉元帝在高昌壁设戊己校尉,率数百名士兵在此屯田。唐太宗曾于公元640年在此设安西大都护府。蒙哥汗继位后,在别失八里设立行尚书省,置达鲁花赤(即断事官),统辖西域及邻近地区的军政事务,由蒙古汗国直接控制。畏兀儿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渐转移到哈喇火州。这里是畏兀儿的首府,是反对叛军进犯的军事重镇,故有重兵驻守,并兴办屯田。史籍有关此地驻军的记载:
  “蒙古军的第七队驻扎在火州附近”①。第七队有多少人,未说。
  “新疆南北两路,去叛王最近,防守犹不容稍疏,至元十二年遣兵千人戍畏兀儿境。”②
  除以上驻军外,尚有亦都护直接率领的部队。
  据《元史·巴而述阿而忒的斤传》记载:畏兀儿亦都护“杀契丹所置监国等官”,附成吉思汗后,“得序予诸子,与者必(即哲别)、那演(即诺颜)、征罕勉力锁潭(即花剌子模王),回回诸国,将部曲万人以先,纪律严明,所向克捷”。其孙马木刺的斤嗣亦都护后,“将探马军万人,从宪宗伐宋合州,攻钓鱼山有功,还火州卒..”③
  从上述可知,畏兀儿亦都护率军万人,参加了统一中国的战争,且纪律严明,所向皆克,其军队素质是不错的。战时出征,平时应是一面进行战备,一面进行屯田。若以50%计,应有5000以上的士兵进行屯田。此地水缺,主要靠坎儿井引水种植,每人耕种面积不会太大,若以每人10亩计,屯田面积当在5万亩以上。
  哈喇火州屯田也遭受了一次重大摧残,这就是著名的哈喇火州保卫战。
  至元十二年(1275年),都哇及其弟卜思巴等“率兵十二万围火州,声言曰:‘阿只吉、奥鲁只诸王以三十万之众,犹不能抗我而自溃,尔敢以孤城当吾锋乎’?
  亦都护曰:‘吾闻忠臣不事二主,吾生以此城为家,死以此城为墓,终不能从尔也。’凡受围六月不解”。在12万大军围困下能坚守半年,一方面说明亦都护率领军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乡的英勇顽强精神;另一方面也看出屯田有成效,粮食充裕。否则,是难以长期坚持的。久围不下,海都以书击射城中曰:“我亦太祖皇帝诸孙,何以不附我?..尔能以女与我,我则休兵。”亦都护为了全城的生命,将自己的女儿“厚载以茵,引绳缒城下而与之”①。围始解。英勇的哈喇火州保卫战,谱写了畏兀儿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壮丽史诗。
  哈密力屯田区
  哈密素称“嘉关锁钥,西域襟喉”。元代称哈密力、哈迷里、渴密里等名。
  1209年,高昌畏兀儿降成吉思汗,太祖“命其仍居故地并合密之地以封之”②。自此哈密力成为蒙古汗国的一部分。
  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命察合台曾孙阿只吉建牙别失八里,节制在西域的元军,“兼辖哈喇火州及哈密力等处屯田事务”③。这是元代哈密力最早关于屯田的记载。
  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哈密城主“的斤帖林以己赀充屯田之费,诸王阿只吉以闻,敕酬其直”④。哈密城主自愿捐款资助驻军屯田,说明屯田受到了哈密城主及人民的支持。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为了加强哈密力驻防兵力和屯田的力量,元政府于十一月“以别失八里汉军及新附军五百人屯田合迷玉速曲之地”⑤。每人种地以50亩计,屯田面积约在2.5万亩左右。如果加上原有屯田面积,数字还要大。
  由于海都叛军的袭扰和破坏,加上连年干旱,哈密力“种不入土”,人民食不果腹。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命河西总管爱牙赤从哈密“屯田余粮给之”⑥。说明屯田除自给外尚有余粮,效果是不错的。
  哈密力的屯田曾受到海都叛军的袭扰,严重的一次是,“北方军(指海都军)猝至,兵力尚寡,(亦都护火赤哈儿)大战力尽,遂死之”⑦。海都叛军突袭哈密力,亦都护(即率领军民坚守火州六个月的畏兀儿亦都护)“矢尽众歼,执节死之”。当然屯田也遭到严重破坏。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有多种说法,有的学者称是发生在至元二十三年,日本学者安部健夫先生经过考证认为是“至元十九年或二十年初”⑧,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曲先屯田区
  曲先,元代又称苦先、曲鲜、苦叉。今库车。汉、唐名龟兹,是古丝绸之路名城,军事重镇,重点屯田基地。海都叛乱后,曲先是防止叛军进犯的前哨阵地,元政府派重兵驻此,并行屯田。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一月“分元帅綦公直军戍曲先”①。元帅、万户綦公直原驻别失八里,1282年底调曲先镇之。
  至元二十年(1283年)三月“遣阿塔海戍曲先”②。阿塔海是征宋名将,功授镇国上将军、中书右丞,行中书省事,可见元政府对曲先的防务十分重视。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火州、曲先元帅府,领吐鲁番、哈密至玉门、阳关以东,划地分防”③。曲先、火州设立了统帅西域东部元军的司令部。
  元贞元年(1295年)正月“立曲先、塔林都元帅府,以衅都察为都元帅,佩虎符”。
  本来曲先于1286年已设元帅府,过了九年(1295年)又设元帅府,这是因为曲先曾经被海都占领过,元帅府被迫撤销。屯田当然遭受一次摧残,其时间约在至元二十六年前后。其后元军反攻,重占曲先,再立元帅府。
  大德元年(1297年)七月“罢蒙古军万户府入曲先、塔林都元帅府”⑤。
  从以上记述看,曲先设有元帅府,重兵驻守,派名将在此统帅。有士卒多少?《元史》未载,但曲先有“万户府”。元制,万户府分上、中、下三级,分别统兵7000人、5000人、3000人以上。根据曲先的战略地位与驻军统帅的资历,此地最少应有元军5000人以上。在平时若以二分之一士卒进行屯田,每人种地50亩,屯田面积约在7.5万亩左右。
  可失哈儿屯田区
  可失哈儿,元时又称可失哈尔、合思合、乞思哈儿等名。今喀什。汉时疏勒国,唐时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镇,就在境内。是丝绸之路的名城,南疆的军事重镇。元朝军队在此与叛军进行争战,可失哈儿两次易手。元军在此屯兵防守,并行屯田。
  《元史·世祖十二》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元政府“以忽撒马丁为管领甘肃、陕西等处屯田等户达鲁花赤,督斡端、可失合儿工匠千五十户屯田”。
  至元二十三年,海都叛军大举进犯别失八里,在玛纳斯一带击败元军,猖狂一时,但元军并未撤出西域。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仍在可失哈儿进行屯田。户以种地50亩计,屯田面积约在5万亩左右,可失哈儿以50%计(另50%在斡端),其面积约在2.5万亩上下。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可失哈儿的屯田,一度遭受叛军的进攻而遭受损失。
  由于忽必烈亲征,海都西逃,1292年元军收复可失哈儿,立即恢复屯田。并于1293年(至元三十年)七月,元政府“以只儿合忽所汰乞儿吉思户七百,屯田合思合之地①。乞儿吉思即现在的柯尔克孜族,合思合即可失哈儿。调700户到此屯田,是因叛军侵袭,人民逃亡,田园荒芜,故元政府加强了此地的民屯力量,以恢复生产。每户种地以50亩计,屯田面积约在3.5万亩以上。可失哈儿是南疆军事重镇,应有驻军屯田,可惜不见史载。
  斡端屯田区
  斡端,在元代又称兀丹、忽炭、忽丹、五端、阔端等名。即今和田。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漠南缘。古于阗国。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名城。东通中原,西达葱岭以西诸国,扼中西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蒙元统一西域,特别是灭宋之后,对斡端大力经营,建成南疆的军事基地。设置军政机构,通驿站驻重兵,大兴屯田。
  1.建立军政机构。
  至元十九年(1282年)“受诸王合班阿只吉节度,仍置别失八里,哈喇火州、兀丹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②以统辖南疆军政事务。至元十九年是“仍置”,说明在此以前曾设置过宣慰司都元帅府。究竟是哪一年?《新元史·地理志六》记述:“忽炭,城名..在倭赤之西,可失哈儿之东南,本兀丹部,又曰斡端。至元中,置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中”,没有明确哪一年,从字面上看,“至元”共31年。所谓“中”,似指15、16或17年吧。史籍有两条记述可供参考,第一条记载是:至元十六年,“会海都党侵袭天山南路。明年(刘恩)改副都元帅,命偕都元帅也罕的斤帅蒙、汉军征兀丹,在道进都元帅,仍兼宣慰使”③。第二条记载是:至元十六年二月“又发探马赤军一万人,及夔府招讨张万之新附军,俾四川西道宣慰使也罕的斤将之,戍斡端”④。也罕的斤是主帅,至元十六年抵斡端,随即建立都元帅府宣慰司府,是合乎逻辑的。十八年海都叛军进攻,元军退出斡端,都元帅府、宣慰司自然撤销。至元十九年,元军击败叛军,复斡端,重设都元帅府宣慰司,所以称“仍置”。
  2.元政府在此驻重兵,与海都叛军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兵力之大,时间之长,说明战争是异常激烈的。
  成吉思汗于1218年统一西域后,直到1260年,斡端相对稳定了40余年。从蒙古诸王为争夺汗位发动叛乱以来,漠北和西域成了主要战场。特别是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叛乱后,当时元政府正集中兵力灭宋,无力西顾,海都叛军,不时骚扰。
  元灭宋后,政府不断增兵西域,与叛军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战争。斡端是西域南线的军事重镇,元军不断增兵于此,海都也势在必夺,于是导致了1281~1282年之间的“斡端之役”。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月:“命别速?、忽别列八都儿二人为都元帅,领蒙古军二千人,河西军一千人,守斡端城。”①
  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阿老瓦丁将兵戍斡端,给米三千石,钞三十锭”②。阿老瓦丁因制炮有功被授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副万户。
  至元十六年,调元名将兀浑察“从大军征斡端”③。
  至元十六年八月,“又发探马赤军一万人,及夔府招讨张万之新附军,俾四川西道宣慰使也罕的斤将之,戍斡端”④。增兵1万至斡端。至元十六年,刘恩入朝,“赏赍有加,授四川西道宣慰使,改副都元帅,帅蒙古、汉军万人,征斡端..师次甘州,奉诏留屯田,得粟二万余石”⑤。至元十八年(1281年),由于海都军进犯斡端,元军进行保卫,双方调集重兵,展开了“斡端之役”。《元史》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
  十八年,“命(刘)恩进兵斡端,海都将玉伦亦撒率兵万人迎战,游骑先至,恩设伏以待,大败之。海都又遣八把率众三万来侵,恩以寡不敌众,成师而还”⑥。元军撤兵,叛军占领斡端。
  元军经过准备,调集大军,对叛军进行了反攻。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将“旦只儿从诸王合班,元帅忙古带军至斡端,与叛王兀卢等战,胜之”⑦。从这位将军的传记中,得知组织元军进行反击的司令是诸王合班,元帅忙古带辅之。将军旦只儿参加了这一战役,当然还有许多将军参战,最后取得胜利,收复斡端。这一战役规模很大,叛军出动兵力开始1万,后又增兵3万,共4万。元军出动的兵力,也罕的斤率兵1万(还有新附军,其人数未载),刘恩将兵万人,别速台、忽别列八都儿二人率兵3000,阿老瓦丁带兵多少进戍斡端,未载。见于文字的共2.3万人。实际上,元军兵力必超过5万,否则是不可能打败4万海都叛军的。双方投入的兵力,约在9万以上。可见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元军在史书上出现的诸王、名将就有八人之多,可以看出忽必烈对这一战役的重视。海都对斡端之役也势在必胜,开始1万人被元军击败后,迅速增兵3万人,选诸王兀卢指挥,遣骁将八把将兵迎战,占领斡端。次年,元军大举反攻,击败海都,复斡端。随即“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⑧,以加强西域南线的军事力量。但海都并不甘心,仍驻兵可失哈儿一带,相机进袭斡端。据《元史·拜延八都鲁传》载:元军名将兀浑察从征斡端,“诸王术伯命兀浑察往乞失哈里之地为游击军,时敌千余,兀浑察以勇士五十人与战,擒其将也班胡火者以献”。这一战斗证明海都叛军仍在窥视斡端。
  3.元政府在斡端兴屯田。
  《元史·世祖十二》载:至元二十五年七月“命斡端戍兵三百一十人屯田”。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以忽撒马丁为管领甘州、陕西等处屯田等户达鲁花赤,督斡端,可失合儿工匠千五十户屯田”。
  从以上两条资料研究:
  屯田性质:戍兵300人屯田是军队屯田,1500户工匠屯田属于民屯。
  时间:两条史料均是至元二十五年,仅短短一年。
  规模:300军人,每人种地50亩,共1.5万亩。1500户工匠屯田,一半算在斡端,一半算在可失哈儿,仍以每人种地50亩计,500人种地2.5万亩。军屯、民屯合计,共屯田4万亩上下。
  实际上,时间要长,规模要大得多。
  从时间上看,速别台、忽别列八都儿二人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月率兵3600人进戍斡端后,除担任守戍者外,经过准备,于十四年就应开始屯田。直到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中经叛军侵犯,耽误一二年外,都应有军队屯田。刘恩率部万人征斡端,于至元十六年路过甘州暂停仅一年,就立即组织“屯田,得粟二万余石”。斡端从至元十三年到叛军进攻,中隔四年。再从至元十九年击退叛军,收复斡端,到至元二十五年,中经六年时间,元军是会组织屯田的。否则,这么多军队的粮饷供应如何解决?遭战火洗劫的斡端人民负担不起,靠辽远的河西长途转运,更是无法解决的。
  关于屯田规模。由于在战争前线,大部分兵力要备战戍守,就以四分之一的兵力进行屯田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斡端驻军多时在4万以上。以1万人屯田,其耕地面积可达50万亩左右。大军云集斡端,屯田规模小了是无法满足军队需要的。
  元将阿老瓦丁于至元十五年正月进兵斡端,为解决部队粮饷供应,元政府给米3000石。这米是如何从河西走廊运到斡端的?书籍未说。在古代交通不便,运距遥远,途经寸草不生的千里戈壁,其困难情况是可以想见的。阿老瓦丁进驻斡端,立即组织屯田,到第二年“斡端境内蒙古军耗乏”,元政府赐给牛、马、羊及衣服、弓、矢之类,就没有给粮食,说明粮食供应已经解决,屯田取得效果。
  阇鄽屯田区
  阇鄽,元代又称车尔臣,在今且末县城南。位于昆仑山北麓,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扼中原经斡端到中亚的咽喉。元政府从关内增兵到斡端,就是从这条道上走的。所以元政府十分重视对阇鄽的经营,立驿站、举屯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立罗卜(今若羌县)、怯台(且末县西南)、阇鄽、斡端等驿”①。这是政府派大军进入斡端前的准备。立驿站以保证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七月“立阇屯田”②。
  十二月,“发河西、甘肃等处富民千人,往阇鄽地,与汉军、新附军杂居耕植”③。
  从以上两条史料可以得知,阇鄽屯田,有军屯、有民屯。民屯千人,从河西等处来,从事屯田生产,与汉军、新附军杂居。可见主要是汉族农民。人以50亩计,约在5万亩左右。阇鄽位于古代屯田基地伊循以西,水土充裕,气候适宜,是理想的屯田之地。
  关于军队屯田,“与汉军、新附军杂居耕植”,说明军队与屯民一块屯田,可以看出,此地的民屯依附于军屯。军屯规模多大?不详。
  除以上九个屯田区外,在天山南北两条驿站中,水土及气候条件适宜于耕种的地方也似应有屯田。《元史·兵志三》载:至元十七年十二月“月儿鲁官人言..‘臣等议,可于旧驿所设立屯田,’从之”。如南线驿站的罗卜、鸦儿看(今莎车),北线驿站的彰八里(今昌吉)、仰吉八里(今玛纳斯县)等驿站,都适于耕种,如不进行屯田,不但无法满足使者及来往人员的供应,驿站本身人员的粮饷供应也会发生困难。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