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唐代西北屯田的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63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唐代西北屯田的探讨
分类号: K242
页数: 5
页码: 99-10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唐代西北屯田的探讨,包括了唐代屯田管理系统、唐代西域屯田的评价。
关键词: 唐代 西域 屯田制度

内容

一、唐代屯田管理系统
  自唐太宗执政后,大兴屯田,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九十二。”司农寺每屯30顷(3000亩),州镇诸军每屯50顷(5000亩),可见规模之大;全国屯田“收谷百九十余万斛”①,可见效益之显著。有军屯,有民屯,还有犯屯,为了加强领导,在中央尚书省下由六部之一的工部统一管理屯田工作,工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山泽、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②。凡屯田的“水陆腴瘠,播殖地宜与其功庸烦省,收率之多少,皆决于尚书省”③。尚书省下属有工部、屯田、虞部和水部。
  工部有屯田主事二人。屯田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职田,诸司公廨田的具体事务。“掌天下屯田之政令。”④下设有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二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为了屯田政令的落实,定期检查,严格奖惩。“岁三月,卿、少卿循行,治不法者,凡屯田收多者,褒进之。”⑤
  每屯设屯官、屯副,选善农者担任,每年春播期间,屯官要深入屯地检查“谪作不时者”(同上书),批评或责罚那些不按农时耕作的人。
  军屯、犯屯每年的生产计划,要上报兵部批准执行。“岁以仲春藉来岁顷亩,州府军镇之远近,上兵部,度便宜遣之。”⑥
  州镇诸军的屯田管理者,高宗时期称知营田使、营田大使、检校营田使、营田游击将军等,到玄宗时,统一称营田使,是州镇诸军主管屯田的官员。营田使下属州郡的屯田,由州田曹主管,兵曹协助。属诸军的屯田由营田副使、营田判官、营田巡官管理,再下设屯,由屯官、屯副负责。“司农寺每屯三十顷,州镇诸军每屯五十顷。”⑦
  唐时西域驻军,平时4万余人,战时达10万以上,河西驻军7.3万人,河湟地区驻军7.5万人,这么多士卒的粮糈供应,如靠中原长途转输,则难以为继。主要是靠就地进行屯田来解决。若粮饷供应问题不解决,唐王朝的军队在西北就站不住脚。所以历任节度使、大都护都非常重视屯田。屯田使一职多数是大都护或副大都护、刺史兼任的。吐鲁番出土文书(72TAM226:58)载有“副大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北庭都护口口营田使上柱国杨楚客”。开元年间,杨楚客曾任北庭都护,据出土文书记载,他同时兼任支度营田使的职务。武周年间的支度营田使是由检校庭州刺史张任楚兼任的⑧。景龙年间副都护和守阳兼营田使,“始终十年,储蓄巨亿”⑨。可见唐政府对屯田的重视。各军、镇屯田,由各军政长官负责,营田副使、营田巡官协助组织管理屯田。各屯均设有屯官、屯副,同时配备主簿一人,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每屯5000亩左右,屯田士兵约500人上下。生产工具由政府供给,生产的粮食等产品,除自用外,上缴国家。
  西北军屯人员的来源有四:
  一是唐政府调到西北的唐军,其士卒多是中原的青壮年。“每岁调内地更发千余人镇遏焉”①。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械戍逻,万里相望”②。这是西域屯田的骨干力量。
  二是各地发配来的“犯人”。这些“犯人”编在唐军中,一块进行屯田生产。《新唐书》卷二载:“贞观
  ,出十六年(642年)戊辰、募戍西州者,前犯流死亡匿,听自首以应募。辛未,徙天下死罪囚实西州。”不仅西州有犯人进行屯田,其他屯区也有类似情况。
  三是当地人民参加屯戍。西北边塞烽子,时有缺额。于是雇用当地农民参加烽铺屯戍。吐鲁番出土文物记载这类事的文书多达17件(程喜霖《试析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唐代雇用契卷的性质》,载《中国文史论丛》1992年第3集)。例如:
  银钱八分雇同乡人解知德,柳当中
  壹拾伍日其钱即日交相付□
  若烽上有逋留官罪壹仰解知德
  此件出自阿斯塔那326号墓,纪年残缺。
  文书明确地记载着受雇人姓名、金额以及时间等。
  四是健儿及随军家属。唐制,边防戍卒,番役期一般三年或二年。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下令招长期戍守的职业兵称健儿,其家属愿同去的,各给田地房宅。西域的健儿为数不少。
  五是民屯。属各州郡管辖。由田曹负责组织管理,兵曹协助,下有屯官屯副,每屯3000亩左右。
  二、唐代西域屯田的评价
  唐在西域屯田,始于公元630年,到公元791年吐蕃攻占西域时停止,历经161年,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中国历史上经营西域卓有成效的是汉、唐、清三朝。唐借鉴汉代的经验,经营西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是唐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河西及丝绸之路的直接管辖。随着唐对西域统一步伐的加快,把西域划分成三个军政管辖系统:一是伊、西、庭三州与河西、陇右,均归陇右道管辖;二是天山以南直至中亚,归设于龟兹的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三是天山以北及伊犁河流域归设于庭州的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唐在西域广大地区设立完整的军政机构,在丝路沿途设立驿站,为管理西域和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次是屯田与戍边紧密结合。唐在西北兴办的屯田区,多是西北的战略要地。屯田不仅保障了军队的粮饷供应,而且与戍边紧密结合起来。
  1.屯田是安边定国之策。
  西域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汉唐时期的边患,主要来自北方和西北的分裂势力。如能经营好西域,巩固边疆,即可解除边患,中原就安宁。自西汉设立都护府后,西域就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与内地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西域沦陷或丢失,就危及祖国内地,唇亡齿寒。中原战乱动荡,西域孤悬塞外,中央政府在此的统治,一般来说难于持久。可见汉武帝、唐太宗之所以重视经营西域,主要是从安边定国的高度着眼的。
  2.屯田在维护祖国统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统一与分裂的斗争。西域各地各族爱国首领和人民,为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分裂势力也不时发难,先有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挟持焉耆王龙突骑支和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的反叛活动,后有瑶池都督、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贺鲁等人的叛乱。斗争异常尖锐复杂,“安西四镇”的数次易手就是证明。西域土地辽阔,唐朝平时常驻西域兵力四五万人,战时兵力多达十几万,这么多人马的粮草供应,如果依靠从遥远的中原运来,其困难是难以设想的,主要靠西域进行屯田来解决。这就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十分重视在西域组织屯田的原因。除营田使组织管理屯田生产外,身为大都护的张孝嵩也亲自过问和领导这件事。如果军队少粮缺食,怎么能够顺利地进行平叛战争,制止分裂活动,巩固边防呢?更不要说像郭听、曹令忠率领军民抗击吐蕃能坚持近30年了。从阅读史书可得出一个结论:从西汉起,历经东汉、魏、晋、隋、唐,凡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在西域进行屯垦戍边。
  3.在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中,兄弟民族将领和西域各族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起了特殊的作用。
  西域作为多民族繁衍生息、汇合交融之舞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之通道,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共同开发,并肩斗争,抵御外来侵略,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正是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由此产生并不断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正是各民族人民生死与共,亲密团结的友谊,极大地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西域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动人心魄。如突厥族名将阿史那社尔在公元647年被任命为昆山道大总管,率大军“平龟兹、破五城、谕降小城七十余”,“南疆定、复四镇”,功勋卓著;铁勒族名将契苾何力、回纥将军婆闰等在唐统一西域的平叛战斗中,都立下了卓越功勋,起了特殊的作用。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河西被吐蕃占领,西域与中央政府联系隔绝的情况下,汉族将士依靠西域各族人民和爱国首领,共同抗击吐蕃入侵,坚持斗争近30年。这些少数民族爱国首领主要有:于阗王尉迟曜、疏勒王裴冷冷、龟兹王白怀、焉耆王龙如林等人。他们为保卫祖国边疆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楷模,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受到后人百代传颂,长思久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